2010-04-28 09:48:52葉諼/bee/彭弼聲

【秋日三部曲】三之一 命名 20100427

【秋日三部曲】三之一 命名 20100427

在某篇回答友人的信中,B先生寫下
“首要之惡是命名。因為...“
“這個世界太新了,還來不及命名,許多事物需要用手指去指“*

用手指去指, 指稱。 **
命名與指稱的連接中間是一個等號。

命名。名字,父母給小孩的第一個禮物。沒有名字就成為 Nobody。“G-I-F-T”,從“G-I-V-E”來,卻不是用手指。命名已經抽象化地以文字符號,聲音作連結。B先生記得兒子小的時候,曾經混淆過這樣的一段時期,“小寶,我是把把“。當B先生要用”把把“一詞指稱在自己身上的時候,“小寶“曾經以為自己是“把把“,因此有了“我的名字是把把“這首詩。

物或現象→ 命名→描述。

描述與命名的連結,是解釋,也是知識系統的基礎。自然物的再現性,風,雨,已經透過語言的座標入座定位,容易理解,又比如說演化的差異,必然來自群體證據而非單一證據。(當然演化論裡還是有許多有爭議的假說)

人造物就不這麼單純,科學與技術在實驗室裡是人為的“目的性“產物,實驗室與生產系統裡產生知識是依照一定遵行的規範,透過“槓桿“***而將包裝好的知識,從生產系統(產品,儀器設備),實驗室的產出物(文獻與其同儕體系)傳遞給“外面的“人。有些當然還沒包裝好,靠著其他被動員來的科學家或技術人員,以必須按部就班才能了解的專有知識系統,簡單說就是“共有的背景與訓練,甚至信仰“,繼續尋求“最大共識“(說服與拉攏),這中間不可避免必須要碰到異議。****

命名有時候脫離一般語言可以理解的範疇,反而成為新迷信的神性來源。

大眾語言化的科學介紹,或說科普(Pop Science) 之必要,不是在於簡化或約化科學技術的內容,而是要清楚表明從生產或實驗室延伸出來的“目的“為何。這些目的都實質地指向有限資源的重分配,這跟過去君權,種性制度,封建制度一樣,只是透過科技的手法看起來比較高明,找出的資源,與其分配方式,比較“有效率“。 科學與技術不應該逃離向大眾介紹的機會。

從命名開始似乎可以理解某種人類心底的自大*****,卻是一種必要之惡。如果不命名,那麼沒有創造的動力,或許我們不能更探索這個世界( 這一個空間或這一段時間的人類,在現有的文明裡的“行為“)

B先生下結論,記得,每一個命名都是必要的惡,把世界變複雜了的方式從那開始。但是原創的熱情不應該是創造更大更新卻令人不理解的系統。

*馬奎思在百年孤寂裡的第一句,
** 這一段很難!!(Wiki)
在計算機科學中,指稱語義是通過構造表達其語義的(叫做指稱(denotation)或意義的)數學對象來形式化計算機系統的語義的一種方法。程式語言的形式語義的其他方法包括公理語義和操作語義。指稱語義方式最初開發來處理一個單一計算機程序定義的系統。後來領域擴展到了由多於一個程序構成的系統,比如網絡和併發系統。
指稱語義起源於 Christopher Strachey 和 Dana Scott 在1960年代的工作。... 後來的研究者介入了基於冪域的方法,來解決併發系統的語義的問題(Clinger 1981)。
粗略的說,指稱語義關注找到代表程序所做所為的數學對象。這種對象的搜集叫做域。...
另外一個指稱就是 reference 的意思,也就是“說到...”
當然還有陳瑞麟老師(他好像年紀比我小)在SS (science study)的見解--
科學概念的指稱與投射,2003年,歐美研究,第33卷,第一期,pp125-192
***Latour說,“給我一個實驗室,我將舉起全世界“

**** 這就是行動者網路理論最初的研究。

***** Dawkings認為這是基因天生就有要生存下去的特性,而人體只是基因生存下去的載體。

但 “或者也有其他文明在探索“

等於,大於,小於不能完全應用在文字的表達含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