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7 23:37:26小元元

小時候—重溫「山風海雨」

  

 

說起這本書,可得從高中說起。

 

 

    當時正當紅的散文家應該是余秋雨,讀完「文化苦旅」之後,突然有種很深的感嘆:沒有更好的散文了!直到我看到楊牧的文字,或是更確切的說,看到「山風海雨」,才重拾閱讀散文的樂趣。

 

 

    為什麼楊牧可以這麼吸引我?我想最大的理由是花蓮,楊牧筆下的花蓮,是緩慢的,不過卻是異國情調的,原住民三不五時的就在文中穿梭,那是另一種世界的探尋,甚或是反璞歸真、健康清新的象徵,我時常浪漫的想像著從小生活在花蓮,往山上探索新世界,即便在課堂,也要學楊牧坐在花蓮高中課室的窗前,看海、閱讀、寫作,過著聽浪濤拍打的慘澹高中青年生活。

 

 

就文學的啟發來說,楊牧筆調的緩慢、注意抑揚頓挫,就像是一個說書人在講故事,更多時候就像是收音機裡的DJ(我的想像會是李文媛、秦夢仲之類的深夜DJ),對著單身又寂寞的聽眾,慢條斯理的緩緩道出他的故事,一回一回的跟著浪濤的節奏,拍打進聽眾的心理。對急性子的我來說,筆調緩慢是很困難的事,如果從過去的文章就可以看到(或是說本篇?),我總是試圖在幾個句子裡面,搪塞一堆理念,而這些理念彼此纏繞交雜,語句拗口難懂,讀起來讓人頭昏腦脹(我深刻的反省認為,這一切都是我的國文太糟,知道的詞句太少惹的禍)。

   

 

    每次讀到這種描寫小時候的散文,例如我現在正在讀李欣倫的「藥罐子」,我就會開啟欣羨的眼光,因為即便我絞盡腦汁的思考我的小時候,感覺很清晰,卻是那麼直線貧乏,也許我可以告訴大家國小、國中的豐功偉業,例如哪年哪月得了一個獎之類,可是我記不得生活周遭的小花小草,像是學校有哪幾種樹,樹上有沒有鳥巢等等,當然偶爾也會怪罪爸媽,做的都是普通工作,不如李欣倫有一個中醫師的爸爸,從小就耳濡目染中藥的療效,說起來頭頭是道。

   

 

    只是這次重新閱讀「山風海雨」,我突然發覺楊牧寫得太多,一個小孩真的不懂這麼多人情瑣事,尤其是對戒嚴時期的描寫,偶爾出現一些大人心思的批判,讓文章油條掉了,即便如此,那種緩慢的花蓮,仍然帶給我太多的想像,想退休天天看著海,或在山邊閱讀,整天沈思,或至少不要天天三步併兩步的忙碌,其實,我只是想要休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