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26 07:24:03圓恩
解說片羽
↑不確定是某某莢迷,還是糯米樹?
071126
出發上山前,我還帶了一支當日隊。那天我負責下去接學員們上教室聽簡報,一貫的抵達停車場後,透過麥克風提醒他們記得帶薄外套、開水、雨具,還有,廁所就在左手邊的綠色鐵皮屋裡。
雖然這個時代好像已經沒有什麼普遍的真理,但人心中依舊有一些喜歡和相信。隨著下車的學員增多,我發現他們的年紀都很老了,原來這團是長壽會組織,隨便兩個老人家加起來就趨近兩百歲,甚至兩百多歲。
然後我看見在門邊,遊覽車有著階梯的門邊,兩位領隊小姐熱情而親切的攙扶著一個又一個老人家下車──至少我們都知道老人家是不經摔的,只要稍微的跌跤,可能都是一長串病痛的起點。扶老人家下車,是該做的,但很少人做,也很少人做得像她們那麼自然,真誠──我被感動了。
一個解說員的解說心情,其實跟解說的對象有極大的關係。有好幾次,我心底抗拒著不想解說(職業病的一種),但是客人還是來了,而當我遇見他們的那一刻,對方所呈現出來的感覺,常常後來卻是令我捨不得結束解說。所以說,服務的態度,和被服務的對象,某一部分來說是緊密相關的。
而經過三年多的訓練,我的台語已經從破爛,進步到儘管腔怪怪的,人家聽起來有點痛苦,但還聽得懂的地步。基本上遇見的每一團,除非百分百確定完全是客家人組合(這裡面還是有聽得懂台語的,所以台灣真是個語言繁雜、多族交融的所在),多少還是可以夾雜台語在裡頭,讓解說變得更生動,不少的團體則須全程台語以對,有時領隊還會特地這樣要求。
反正大部分情況來說,講台語就沒錯!當然也有矇錯的時候,那就趕快換回來吧!這天,我反射性的全部講台語,走上教室的一段路上,一位老婆婆稱讚我說:「這麼年輕會講台語,很不容易哦!」這種感覺就像日治時期,許多原住民老人家會講台語,後來原住民青年漸漸遺落日語、母語;大多老人家會講台語,孫子卻聽不懂,不會講,後來他們訴說和聆聽的對象就越來越少的緊縮成一個小圈圈了;就像客家話儘管類似國語,年輕人有的只會聽,會講的除非是家長刻意要求……。
當對方聽得懂,便是一種尊重,也真的可以從你的解說中,有參與的感受吧。我收到這句讚美真是開心的不得了,而後來幾次,我也從其他老人家口中得到類似的讚美(感慨?)。
也許是他們遇見了太多次不被聆聽,想聆聽卻不得其門而入,一種溝通的死角。一天花多少時間說話?一天花多少時間聆聽?或許當這群年齡和角色被定位在社會的高層邊緣者,當聽者和講者只有彼此時,生活也被琢磨的越來越窄了。至少希望當他們來到梅峰時,不管是跟團、社區招待、無事可做之類的各種理由,還能多了另一處讓聽覺、視覺冒險的所在。
071126
出發上山前,我還帶了一支當日隊。那天我負責下去接學員們上教室聽簡報,一貫的抵達停車場後,透過麥克風提醒他們記得帶薄外套、開水、雨具,還有,廁所就在左手邊的綠色鐵皮屋裡。
雖然這個時代好像已經沒有什麼普遍的真理,但人心中依舊有一些喜歡和相信。隨著下車的學員增多,我發現他們的年紀都很老了,原來這團是長壽會組織,隨便兩個老人家加起來就趨近兩百歲,甚至兩百多歲。
然後我看見在門邊,遊覽車有著階梯的門邊,兩位領隊小姐熱情而親切的攙扶著一個又一個老人家下車──至少我們都知道老人家是不經摔的,只要稍微的跌跤,可能都是一長串病痛的起點。扶老人家下車,是該做的,但很少人做,也很少人做得像她們那麼自然,真誠──我被感動了。
一個解說員的解說心情,其實跟解說的對象有極大的關係。有好幾次,我心底抗拒著不想解說(職業病的一種),但是客人還是來了,而當我遇見他們的那一刻,對方所呈現出來的感覺,常常後來卻是令我捨不得結束解說。所以說,服務的態度,和被服務的對象,某一部分來說是緊密相關的。
而經過三年多的訓練,我的台語已經從破爛,進步到儘管腔怪怪的,人家聽起來有點痛苦,但還聽得懂的地步。基本上遇見的每一團,除非百分百確定完全是客家人組合(這裡面還是有聽得懂台語的,所以台灣真是個語言繁雜、多族交融的所在),多少還是可以夾雜台語在裡頭,讓解說變得更生動,不少的團體則須全程台語以對,有時領隊還會特地這樣要求。
反正大部分情況來說,講台語就沒錯!當然也有矇錯的時候,那就趕快換回來吧!這天,我反射性的全部講台語,走上教室的一段路上,一位老婆婆稱讚我說:「這麼年輕會講台語,很不容易哦!」這種感覺就像日治時期,許多原住民老人家會講台語,後來原住民青年漸漸遺落日語、母語;大多老人家會講台語,孫子卻聽不懂,不會講,後來他們訴說和聆聽的對象就越來越少的緊縮成一個小圈圈了;就像客家話儘管類似國語,年輕人有的只會聽,會講的除非是家長刻意要求……。
當對方聽得懂,便是一種尊重,也真的可以從你的解說中,有參與的感受吧。我收到這句讚美真是開心的不得了,而後來幾次,我也從其他老人家口中得到類似的讚美(感慨?)。
也許是他們遇見了太多次不被聆聽,想聆聽卻不得其門而入,一種溝通的死角。一天花多少時間說話?一天花多少時間聆聽?或許當這群年齡和角色被定位在社會的高層邊緣者,當聽者和講者只有彼此時,生活也被琢磨的越來越窄了。至少希望當他們來到梅峰時,不管是跟團、社區招待、無事可做之類的各種理由,還能多了另一處讓聽覺、視覺冒險的所在。
天南星
2007-11-26 19:30:15
照片是狹葉莢迷(太平山莢迷)。
而妳所稱的糯米樹應該是指玉山糯米樹,他有個別名叫全緣葉莢迷,也是莢迷屬的植物。
版主回應
謝謝解答!
2007-11-26 22:16:17
有時候好羨慕妳們可以在山上到處走走!! 相較於像我這樣的都市小孩 早就被都市叢林的塵囂麻痺了感覺 成了沒有靈魂的無機體~! 老實說 假如能讓我選擇個幾天逃離城市的枷鎖 沒有政治人物的口水 沒有物價飛漲的無力感 ~也許我會活的更快樂吧? o.o 好羨慕妳們T.T 愛山的小孩~~~
都市裡依舊有自然
找個機會小小的出走吧!
別忘了,快樂是自找的哦! 2007-11-28 19: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