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2-22 07:26:36圓恩
【書摘4】《夏先生的故事》──徐四金
「每一個認真長大的人,都該有自己的秘密洞窟,在那裡我們不需與旁人分享光線和幽黯,徐四金在《夏先生的故事》裡,替每個人挖掘了隱藏秘密的通道,我們於是能安然長大。──蔡詩萍」
剛剛看完了這本書,難得看完一本書身體會因感動而不自主顫抖的闔上扉頁的。這本書就是。他首次進入我的認知,是因為看見有文章在介紹他。於是當我跟他相遇時,便忍不住把他留在我的懷中了。
故事的主角雖是一個小男孩,但實際上卻又隱隱牽動著另一位神秘的「夏先生」。夏先生即是小男孩,小男孩即是夏先生,而他們又都等於了作者徐四金。雖然他們之間的分際如此鮮明,卻又那麼自然的交疊、分離,你於是會這樣偷偷想著。在這本半自傳的作品中,這本書裡頭有著和每個人童年所發生的事都相似的經驗。
例如說:期待已久的美好事物,總是會不似當初設想那般順利進行。你會覺得,美好原來那麼難達成,竟輕輕易易的便被破壞了。或是美好,總是枝節橫生。例如小男孩本來為心儀的女生計劃了好久的探險路線,那天老師卻把全班女生留下一小時,之後更輕易易的便被小女孩的一句「我媽媽的朋友生病了…….」,直接的否決了。
小男孩接收著媽媽的腳踏車,因為身材關係,只能站著踩,拼命踩了好幾輪,才能坐上椅墊,然後又得站著踩,週而復始的騎著它去上城恐怖的鋼琴老師家學鋼琴。某次為了避開狗、汽車、行人而遲到,卻被鋼琴老師妄加指責:你一定是去零食攤吃零食而遲到了!叫他彈曲子時,他因為沒練而不會彈。鋼琴老師又說:「我早就知道…….」我最討厭這句話了。大人總是以他早已在腦海裡成形的,對你的主觀,而認定你就是會怎樣,就是會去零食攤閒晃,就是會犯錯……,一點反駁的機會都不給。這根本就等於是大人自己所認定的罪狀誣指,常常的,加諸在孩子身上。
就像我永遠忘不了,國中時有一次晚上讀完書,我坐在房間裡看劉墉的散文,老爸忽然一個箭步衝進來,搶走了書,撕成了兩半。因為我的數學成績很糟,我的班導師又是數學老師。家長會時,她跟我老爸討論,我老爸說:她很用功呀!每天都讀到很晚呢!結果數學老師就告訴他:「那她一定是都在看漫畫!」我比較笨就是不行嗎?我根本不愛看漫畫,何來看漫畫之有?但是我老爸就生氣的,連那種所謂勵志散文都撕掉了。兩半,碎碎的,躺在地上,四散。我記得因此有一段時間我不跟他說話。但那種感覺真的很糟,你不被信任就算了,還被誣指。大人總是拿他的慣常思維來推理世界。
後來,鋼琴老師抓狂的要小男孩和他一起彈一首曲子,但因為緊張,小男孩一直彈錯一個音,後來鋼琴老師還打了個大噴嚏,一大塊鼻屎粘在那個要命的音上,小男孩最後顫抖的按下音符,卻又被老師誤認為是他報復的抹上鼻涕……。好冤枉呀!是嗎?於是,小男孩「為了一塊鼻涕」而決定爬上樹自殺,然後在樹上想像著自己的喪禮,眾人的惋惜,以為只有死,可以引起眾人對他的注目。這樣很蠢吧!之於我卻是好熟悉的感覺,雖然我倒是不至於為了一塊鼻涕自殺,只是驚喜的發現,有人跟我擁有類似的童年。所以我一直相信,小孩也有他們成熟的思想,但在現實中,卻不被大人重視。我常常會發現,小時候我意識到的事情,有時候長大的我,都還會納悶當時怎麼想得到,記得下來呢!
就在小男孩這些童年生活重要而鮮明的印象中,總有患有空間憂閉症,每天從早到晚都在走路的夏先生的影子。通篇夏先生卻只有一句口白。那是下冰雹的街上,小男孩的父親停下車來對夏先生說:「上車吧!這樣你會沒命的!」夏先生只說了句:「那就讓我靜一靜!」好震撼的一句,通貫全篇。我想不出哪本書裡的哪句話可以那麼有力量的,代表了一個人。也可以說,夏先生和小男孩的童年回憶緊緊相連,雖然小男孩卻都是遠遠的望見了他。
結局很出人意料。所以我不提,等你們自己去看。但是他卻是一本,我看著看著會忍不住對著不會躍動的文字傻笑的書。另外我還對裡頭的一段話有著很熟悉的感覺,是因為小男孩必須抉擇在朋友家看電視,而晚回家七分半,挨父母罵;或是提早七分半回家,而錯過懸疑劇結局的掙扎,節錄如下:
「生命中每一段過程看來都是經由這種或類似的衝突而標明出來:老是要我必須怎樣,我該怎麼做,我不准怎樣,我最好怎樣……總是有人期盼我、要求我、請求我──做這個!做那個!別忘了那件事!你事情辦好了嗎?你去過了嗎?為什麼你現在才來?……總是有一大堆壓力和麻煩事,時間不夠用卻又緊抓著手錶計時催人,讓人不得有片刻的安寧……」
只是,雖然我好像慢慢可以跳脫那般的指責。其實我卻仍困囿於那些指責所縛緊的我的心靈呀!這是一本可愛的書,每幾頁便有一幅桑貝的插畫。讀起來很輕鬆,卻能引發出很多什麼,關於那遠逝的童年,或是爬樹的夢想。
剛剛看完了這本書,難得看完一本書身體會因感動而不自主顫抖的闔上扉頁的。這本書就是。他首次進入我的認知,是因為看見有文章在介紹他。於是當我跟他相遇時,便忍不住把他留在我的懷中了。
故事的主角雖是一個小男孩,但實際上卻又隱隱牽動著另一位神秘的「夏先生」。夏先生即是小男孩,小男孩即是夏先生,而他們又都等於了作者徐四金。雖然他們之間的分際如此鮮明,卻又那麼自然的交疊、分離,你於是會這樣偷偷想著。在這本半自傳的作品中,這本書裡頭有著和每個人童年所發生的事都相似的經驗。
例如說:期待已久的美好事物,總是會不似當初設想那般順利進行。你會覺得,美好原來那麼難達成,竟輕輕易易的便被破壞了。或是美好,總是枝節橫生。例如小男孩本來為心儀的女生計劃了好久的探險路線,那天老師卻把全班女生留下一小時,之後更輕易易的便被小女孩的一句「我媽媽的朋友生病了…….」,直接的否決了。
小男孩接收著媽媽的腳踏車,因為身材關係,只能站著踩,拼命踩了好幾輪,才能坐上椅墊,然後又得站著踩,週而復始的騎著它去上城恐怖的鋼琴老師家學鋼琴。某次為了避開狗、汽車、行人而遲到,卻被鋼琴老師妄加指責:你一定是去零食攤吃零食而遲到了!叫他彈曲子時,他因為沒練而不會彈。鋼琴老師又說:「我早就知道…….」我最討厭這句話了。大人總是以他早已在腦海裡成形的,對你的主觀,而認定你就是會怎樣,就是會去零食攤閒晃,就是會犯錯……,一點反駁的機會都不給。這根本就等於是大人自己所認定的罪狀誣指,常常的,加諸在孩子身上。
就像我永遠忘不了,國中時有一次晚上讀完書,我坐在房間裡看劉墉的散文,老爸忽然一個箭步衝進來,搶走了書,撕成了兩半。因為我的數學成績很糟,我的班導師又是數學老師。家長會時,她跟我老爸討論,我老爸說:她很用功呀!每天都讀到很晚呢!結果數學老師就告訴他:「那她一定是都在看漫畫!」我比較笨就是不行嗎?我根本不愛看漫畫,何來看漫畫之有?但是我老爸就生氣的,連那種所謂勵志散文都撕掉了。兩半,碎碎的,躺在地上,四散。我記得因此有一段時間我不跟他說話。但那種感覺真的很糟,你不被信任就算了,還被誣指。大人總是拿他的慣常思維來推理世界。
後來,鋼琴老師抓狂的要小男孩和他一起彈一首曲子,但因為緊張,小男孩一直彈錯一個音,後來鋼琴老師還打了個大噴嚏,一大塊鼻屎粘在那個要命的音上,小男孩最後顫抖的按下音符,卻又被老師誤認為是他報復的抹上鼻涕……。好冤枉呀!是嗎?於是,小男孩「為了一塊鼻涕」而決定爬上樹自殺,然後在樹上想像著自己的喪禮,眾人的惋惜,以為只有死,可以引起眾人對他的注目。這樣很蠢吧!之於我卻是好熟悉的感覺,雖然我倒是不至於為了一塊鼻涕自殺,只是驚喜的發現,有人跟我擁有類似的童年。所以我一直相信,小孩也有他們成熟的思想,但在現實中,卻不被大人重視。我常常會發現,小時候我意識到的事情,有時候長大的我,都還會納悶當時怎麼想得到,記得下來呢!
就在小男孩這些童年生活重要而鮮明的印象中,總有患有空間憂閉症,每天從早到晚都在走路的夏先生的影子。通篇夏先生卻只有一句口白。那是下冰雹的街上,小男孩的父親停下車來對夏先生說:「上車吧!這樣你會沒命的!」夏先生只說了句:「那就讓我靜一靜!」好震撼的一句,通貫全篇。我想不出哪本書裡的哪句話可以那麼有力量的,代表了一個人。也可以說,夏先生和小男孩的童年回憶緊緊相連,雖然小男孩卻都是遠遠的望見了他。
結局很出人意料。所以我不提,等你們自己去看。但是他卻是一本,我看著看著會忍不住對著不會躍動的文字傻笑的書。另外我還對裡頭的一段話有著很熟悉的感覺,是因為小男孩必須抉擇在朋友家看電視,而晚回家七分半,挨父母罵;或是提早七分半回家,而錯過懸疑劇結局的掙扎,節錄如下:
「生命中每一段過程看來都是經由這種或類似的衝突而標明出來:老是要我必須怎樣,我該怎麼做,我不准怎樣,我最好怎樣……總是有人期盼我、要求我、請求我──做這個!做那個!別忘了那件事!你事情辦好了嗎?你去過了嗎?為什麼你現在才來?……總是有一大堆壓力和麻煩事,時間不夠用卻又緊抓著手錶計時催人,讓人不得有片刻的安寧……」
只是,雖然我好像慢慢可以跳脫那般的指責。其實我卻仍困囿於那些指責所縛緊的我的心靈呀!這是一本可愛的書,每幾頁便有一幅桑貝的插畫。讀起來很輕鬆,卻能引發出很多什麼,關於那遠逝的童年,或是爬樹的夢想。
上一篇:【書摘3】暗店街
下一篇:【書摘5】《最後一顆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