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7 14:22:22小童

彌勒佛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114763.aspx

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
  五代梁時僧。明州(浙江)奉化人,或謂四明人。姓氏、生卒年均不詳。自稱契此,又號長汀子。世傳爲彌勒菩薩之應化身。笑口常開,蹙額大腹,經常佯狂瘋顛,出語不定,就地而臥,隨遇而安。他給人歡喜快活、逍遙自在、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手持禪杖,肩荷布袋,所有供身資具通通放在囊袋中。故人稱布袋和尚。有偈曰(大五一·四三四中):“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游;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可爲其一生之寫照。一生奇事不勝枚擧,高興就臥在雪里,雪也不沾身;能夠預蔔吉凶和氣候,天晴時,穿着高齒木屐,跑到橋上,豎膝而臥,雨天則穿上濕草鞋,在路上急急行走,表示天快下雨,每一次都很靈驗,被認爲是一大奇人。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七載,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常用杖荷一布囊,凡供身之具,均貯於囊中,時人稱爲長汀子布袋師。師能示人吉凶,頗能預知時雨。梁貞明二年(916)三月,師將示寂,於嶽林寺東廊下端坐磐石,而說偈曰(大五一·四三四中):“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入寂。

  至此,眾人才知道行履瘋顛的布袋和尚,原來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别州看見和尚仍背着布袋到處走,於是世人競相描繪他的圖像供奉在家中。據說,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嶽林寺大殿的東堂上。世人以其爲彌勒之化現,江浙之地多畫其像流傳之。宋畫遺品今唯存梁楷之布袋圖。又傳至日本後,成爲七福神之一,民間多祭祀之。〔宋高僧傳卷二十一、佛祖統紀卷四十三、佛祖曆代通載卷二十五、釋氏稽古略卷三、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第九七九〕

  其實布袋和尚契此像與彌勒佛像是有區别的。但他千餘年來取代了佛經里的彌勒佛菩薩而名颺四海,家喻戶曉。

  這位彌勒佛,單招佛教的說法,是釋迦牟尼如來)佛的“既定接班人”,地位顯赫,與布袋和尚契此完全是兩碼事。

佛教中的彌勒佛


未來佛的故事


彌勒佛
彌勒佛
  梵文Maitreya的音譯。彌勒是姓,譯作慈氏,他的名字是阿逸多,譯作無能勝。根據佛經的說法,他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修成正果後,住兜率天内院,他將繼釋迦牟尼佛在未來世的時候,成佛度眾生。並被認爲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開創者。關於他的塑像,在漢地寺院中多依契此和尚的形狀,塑成笑容可掬的大肚比丘。因爲傳說契此是彌勒的化身。所以其造型和一般菩薩不同。

  西元前六世紀人,與釋迦牟尼同時。生於印度波羅奈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他生而相好莊嚴,聰慧異常。按印度的習俗,生了孩子要請相師看相。相師驚異地說:“此兒具足輪王相,長大必然要當轉輪聖王”。這話很快傳到國王耳里,滿朝文武惶恐異常,怕國内要發生政變。急欲覓得此子,加以殺害。其父預感大禍臨頭,即將其匿藏於母舅家中。及長,舅氏慮其禍終不能免,即令其見佛聞法,從佛出家。彌勒由於從小生活在經濟富裕的族氏家中,出家後,依然交游族姓,喜愛穿著。如國王將一件金縷袈裟供佛,佛將它賜給諸比丘,大家看到這般華麗的袈裟,誰都不敢要。唯彌勒受之,並天天穿在身上,到處乞食。引起一些比丘議論,他聽了根本不放在心上。彌勒在《楞嚴經》里說:“憶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法華經序品》文殊也說他“心常懷懈怠,貪著於名利,求名利無厭,多游族姓家”說明他這一習性的養成,並非始於今日,而是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由來已久。

  彌勒學佛的歷史,比釋迦牟尼資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游,愛吃穿,而重視慧學。勇猛精進,不如釋迦,結果是後來居上了。在《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里,釋迦回憶說:“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於其後乃發道意。於此賢劫,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無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覺”。“我以十事致最正覺:一者所有無所愛惜,二者妻婦,三者兒子,四者頭目,五者手足,六者國土,七者珍寶財物,八者髓腦,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我以此十疾得佛道”。

  彌勒出家後,不與小乘比丘爲伍,生活或修學。而與文殊普賢觀音、大勢至等大菩薩同事,所以在大乘法會上,彌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如《華嚴經》彌勒故現樓閣,而令善財入於法界。《般若護國》爲波斯匿王酬量希相,法華會上,而與文殊共任流通。《解深密經》釋迦以瑜伽了義之教,傳與彌勒,九百年後,暢弘於世。

  釋迦牟尼在他的眾多弟子中,對彌勒總是另眼看待的。他選擇彌勒作接班人,予以授記,次當作佛。這件事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議。如在《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優波離問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複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說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釋迦牟尼回答優波離說:“十二年後,彌勒於波羅奈國,劫波利村,大婆羅門家,本所生處,結跏趺坐,如入滅定。身紫金色,光明顯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天,其身舍利,如鑄金像,不動不搖。身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般若波羅密,字義炳然。時諸天人,尋即爲起眾寶妙塔,供養舍利。時兜率天,七寶台内,摩尼殿上,獅子床坐,忽然化生,於蓮花上,結跏趺坐,身如閻浮檀金色,長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與諸天子各坐華座,晝夜六時,不停地轉大法輪,度諸天子”。

彌勒佛的修行


  彌勒在佛教史上被認爲有兩種不同的身份。他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幾乎可以說超過任何一個位大乘論師或者行者。從信仰的角度上說,從原始佛聖典《阿含經》到大乘佛教經典,都以爲他是當來下生的彌勒佛,曾經七佛受記,爲釋迦牟尼佛的輔佐,現正在兜率内院說法,等待釋迦牟尼的世紀結束後,他就正式成爲娑婆世界的教主;因此,他現在的地位稱爲“一生補處”。換言之,他就是下屈娑婆世界成正等正覺的候補人。用現在的話來說,他便是釋迦牟尼的法統繼承人,而這個法統的繼承,以人間的觀念來說,是相當長的,要經過八萬四千歲的交遞增減,一百年增加一歲,由十歲增加到八萬四千歲,再由八萬四千歲減到十歲,爲一輪次,亦即釋迦牟尼的一個法統世紀的結束,才輪到他的住法時間。此一信仰,在漢傳、藏傳兩大語系佛教中非常流行,顯密兩宗對彌勒都有深厚的信仰。

  彌勒以修慈心觀而聞名的。在《華嚴經·修慈分》里佛告彌勒,應修慈心,以自調伏。於念念中常修六波羅蜜,修慈心時,未離分别,未能不起我我所見。當得六種梵天之福。若離分别,離我我所,此則名爲廣大之慈。所有先世以來的罪障,皆得除滅,不久當證無上菩提。修慈心觀而上求佛道,是彌勒思想一大特色。還表現在彌勒於一切時一切處,不起殺想,不啖眾生肉。如《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說:在過去無數劫時,有一世界,名勝華敷,佛號彌勒。有大婆羅門名一切智光明,聞佛說《慈三昧大悲海雲經》即便信服,爲佛弟子,尋發菩提心,誓願未來成佛,亦號彌勒。於是舍家入山,勤修梵行,八千歲中,少欲無事,乞食自活,誦持《慈三昧經》,一心不亂。時洪水暴發,不得乞食,一切智光明仙人,已七日不進粒米,生命垂危。時有兔王,母子二獸,爲護法久住,投入火中,令己肉熟,供養仙人。兔王母子舍身護法的精神,對仙人教育很大。他看著燒熟的兔肉,即說偈曰:

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
  寧當燃身破眼目,不忍行殺食眾生。

  諸佛所說慈悲經,彼經中說行慈者。

  寧破骨髓出頭腦,不忍啖肉食眾生。

  如佛所說行慈者,此人行慈不滿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沒生死不成佛。

  更發誓言,願我世世不起殺想,恒不啖肉,乃至成佛,制斷肉戒。語已,即投火中,與兔王母子並命,這是慈氏一姓的由來。

  彌勒對一切眾生不起殺想的廣大慈心觀,即不論在什麼情況下,“寧破骨髓出頭腦,絕不啖肉食眾生”的堅定立場是不可動搖的。他還制“斷肉戒”,規定其弟子不得食肉。這里清楚昭示人們彌勒是一位素食主義的實踐者和倡導者。從印度佛教史上考察,釋迦牟尼在世時,還沒有做到這點。可見在素食的問題上,彌勒比釋迦是略勝一籌。

唯識學的開山祖師


  彌勒菩薩還被認爲是唯識學的開山祖師,爲佛滅後九百年頃之印度人,爲大乘佛教瑜伽行學派的始祖。現存漢譯藏經中,造立者注名爲彌勒菩薩者,有《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頌》、《辯中邊論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等;於《藏文大藏經》中,除上述諸論之外,尚有《現觀莊嚴論》、《法性性分别論》、《大乘究竟要議論》。相傳彌勒爲無菩菩薩之師,創倡瑜伽唯識之教理,後傳授無著。另據《婆藪盤豆法師傳》所載,無著嚐上兜率天,向彌勒菩薩咨問大乘空觀之理,而因其師亦名彌勒,後世遂將之視同爲當來成佛之彌勒。

創瑜伽學派


  佛滅九百年頃,中印度阿輸遮國,有無著菩薩入日光定夜升兜率天。參與内院法堂聞法,於彌勒處,受《瑜伽師地論》。晝爲大眾宣講,弟子中有不信是彌勒說者,無著爲釋眾疑,乃請彌勒降到人間,爲眾說法。即於輸遮那講堂,普施法雨。凡所說法,皆約爲頌,無著依頌解釋,乃成彌勒五論。一、《瑜伽師地論》理無不窮,事無不盡。文無不釋,義無不詮。疑無不遣,執無不破。行無不修,果無不證,一百卷,玄奘譯。二、《分别瑜伽論》,顯觀行說,未傳我國。三、《大乘莊嚴論》,莊嚴大乘,十卷,波羅頗密多羅譯。四、《辯中邊論》,顯主法相,三卷,玄奘譯。五、《金剛般若經論》,顯實相說,一卷,達摩笈多譯。五論立義,罄無不盡。

  傳承彌勒學說,有無著、世親兄弟。無著造有《顯颺聖教論》,《大乘阿毗達摩集論》《攝大乘論》等。世親造有《攝大乘論釋》,《十地經論》,《唯識三十頌》,《唯識二十頌》等。世親之後,又有護法,安慧等十大論師,廣造諸論,使彌勒之學,極盛一時,唐玄奘法師從戒賢學,回國後與弟子窺基專弘唯識。彌勒之學,興旺於初唐,流傳於日本、朝鮮等國。

彌勒淨土——兜率天


  彌勒菩薩現居的兜率天是十善報應勝妙福處,其外院據《彌勒上經》所載:“兜率陀天上,有五百萬億天子,每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羅,爲供養一生補處菩薩故,以天福力造作宮殿,各各脱身衍檀摩尼寶冠……化作五百萬億寶宮。一一寶宮有七重垣,一一垣皆七寶所成。一一寶出五百億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億蓮華,一一蓮華化作五百億七寶行樹,一一樹葉有五百億寶色,一一寶色有五百億閻浮檀金光,一一閻浮檀金光中,出五百億諸天寶女;一一寶女住立樹下,執百億寶無數瓔珞,時樂音中演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其樹生果如玻璃色,一切眾色入玻璃色中,是諸光明右鏇婉轉流出眾聲,眾音演說大慈大悲法;一一垣牆,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五百億龍王圍繞此垣;一一龍王雨五百億七寶行樹,莊嚴垣上;自然有風吹動此樹,樹相振觸,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兜率内院,更爲殊勝,是彌勒菩薩所居處。有“四十九重微妙寶宮。一一欄榍萬億梵摩尼寶所共合成,諸欄楣間,自然化生九億天子,五百億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無量億萬七寶蓮華,一一蓮華上有無量億光,其光明中具諸樂器,如是樂不鼓自鳴;此聲出時,諸女自然執眾樂器,競起歌舞;所詠歌音演說十善四弘誓願。諸天聞者,皆發無上道心。”須知内院的殊勝,皆是補處菩薩内證勝所莊嚴的。因此,在内院中還有“時諸園中有八色琉璃渠,一一渠有五百億寶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湧游梁棟間,於四門外化生四花,水中出華如寶華流;一一華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諸菩薩莊嚴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億寶器,一一器中,天諸甘露自然盈滿。左肩荷佩—無量瓔珞,右肩複負無量樂器,如方住空中從水而出,讚歎菩薩六波羅蜜;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禦。亦有七寶大師子座,高四由旬,閻浮檀金無量眾寶以爲莊嚴。座四角頭生四蓮華,一一蓮華百寶所成,一一寶出百億光明,其光微妙化爲五百億眾寶雜花裝嚴寶帳。時十方面百千梵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寶,以爲寶鈴懸寶帳上;時小梵王持天眾寶,以爲羅網彌覆帳上。爾時,無數天子天女眷屬,各持寶華以布座上,是諸蓮華自然出五百億寶女,手持白拂侍立帳内。持宮四角有四寶柱,一一寶柱有百千樓閣,梵摩尼珠以爲絞絡。時諸閣間有百千天女,負妙無比,手執樂器,其樂音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培蜜。爾時,十方無量諸天命終,皆願往生兜率天宮……”彌勒菩薩則結跏趺坐在寶帳之内,爲天眾宣說妙法。此時的彌勒慈尊身量有十六由旬,從頂上的肉髻中常顯微妙紺琉璃色光,尚以其價值勝過充滿四天下的華貴毗楞伽寶作爲天冠,所謂莊嚴,慈悲備至。更由三十二相中,一一帶有五百萬億種的寶色;再從八十種隨形好中,各各顯出八萬四千的光明寶雲,使見者讚歎欣慕不已,而願往生兜率天宮。

彌勒菩薩六部經


  彌勒菩薩六部經,指叙述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及自兜率天下生閻浮提成佛時,其國土、時節、種族、出家、成道、轉法輪等事之六部經典。皆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六部爲:觀彌勒上生經,沮渠京聲譯;彌勒下生經,鳩摩羅凰間譯;彌勒來時經,譯者不詳;觀彌勒菩薩下生經,竺法護譯;彌勒下生成佛經,義淨譯;彌勒大成佛經,鳩摩羅什譯。其中彌勒上生經、觀彌勒菩薩下生經、觀彌勒菩薩下生經三部另稱爲彌勒三部經。

我國的彌勒佛信仰


  在我國彌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時就已出現了繪制的彌勒像,如甘肅炳靈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彌勒像,主要有菩薩形和如來形兩大類,分别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創作。菩薩形的彌勒像主要表現了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宮爲諸天說法時的形象。這時的彌勒像是菩薩裝束,兩腳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腳下垂,右手扶臉頰的半迦思維形,表示彌勒在兜率天宮等待下生的情形,而如來形的彌勒像則是下生成佛後的形象,與釋迦佛的造像沒有多大區别。大致從北魏開始,中國逐漸流行對彌勒下生的信仰,同時也開始出現穿上佛裝的彌勒佛像。

  由於彌勒作爲未來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還有一些彌勒的巨像產生。最大的彌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宮萬福閣(又稱大佛樓)。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總長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彌勒佛像則爲四川凌雲大佛,此佛立於四川樂山市岷江東岸凌雲山上,大佛依斷崖造成,坐像世稱“樂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肩寬二十八米,雕像相好莊嚴,比例勻稱,氣魄雄偉,臨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彌勒,最大的銅制彌勒佛就是西藏劄什倫布寺中的強巴佛

  大約在五代以後,江浙一帶的寺院中開始出現笑口彌勒佛的塑像。其實這是按照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據《宋高僧傳》等記載,契此是五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人,又號長汀子。他經常手持錫杖,杖上掛一布袋,出入於市鎮鄉村,在江浙一帶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語無常,四處坐臥。能預知晴雨,“天將雨,即着濕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爲驗”。與人言吉凶頗爲“應驗”。因其總負一布袋,故被稱爲“布袋和尚”。他還常把布袋中化緣來的什物一古腦兒傾倒於地,對圍觀的人們叫道:“看!看!”曾作歌曰:“隻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横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宋高僧傳》卷二十一)後梁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於明州嶽林寺廡下的一塊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後人認爲他是彌勒轉世,爲他建塔供養。宋崇寧三年(1104),嶽林寺
杭州靈隱寺飛來峰的彌勒佛石雕
杭州靈隱寺飛來峰的彌勒佛石雕
住持曇振爲他建閣塑像。此後,江浙一帶就逐步流行一種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顏開的笑口彌勒像,並將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進山門就有皆大歡喜的感覺,深受世人喜愛,以後“大肚彌勒”的這一布置就成了寺廟的定制。

  杭州靈隱寺飛來峰上五代、宋元時所刻的各種佛教造像中,就有這樣一尊彌勒像,所雕的彌勒佛像倚坐於山崖上,光頭現比丘相,雙耳垂肩,臉上滿面笑容,笑口大張。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個按着一個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樂呵呵地看着前來游玩進香的人們,人們見此像,往往受他那坦盪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很多寺院的彌勒殿還有這樣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彌勒心咒


  嗡 美鎮達楞 梭哈

彌勒菩薩心咒之功德


  佛經雲,彌勒菩薩於佛前願曰,若有人念彼心咒,無論口誦心念,或耳聞此咒音者,自釋迦佛滅度,至彌勒佛出世,於其中間,若堕三惡道者,菩薩皆悉度出之,不令堕諸惡趣。一切眾生,若耳聞此咒音者,不但不堕地獄、餓鬼、畜生中,其所穫福德,能成轉輪聖王,能生於兜率内院彌勒菩薩前。如生其他善處,無諸障礙,能得一切如願,壽命財寶,長遠豐饒,無不具足。此乃彌勒菩薩於佛前擔任之誓,故誦此咒者,必穫如上功德利益,真實不虛。有耳聞此咒,或翻閱或讀誦,或聞憶觀想者,彌勒菩薩均以大菩提與之,並於三界之内,一定覓得是人而度脱之。縱落地獄,亦使脱離,示以菩提,甚至一切畜生,聞此咒音,亦均示以無上清淨道。若有聞此咒音一字者,亦不落三惡道,亦不入胞胎而生蓮花中。其福德一大劫爲金輪王,猶不能盡,所穫道種功德,無量無邊。

供養方法


  據《茶音閑談錄》載,彌勒佛的供養和一般的神像供養不同 ,因爲彌勒佛是未來佛 ,除去每天三炷香的香火供養外,每月十五,應該用“禦守鹽”調和清水爲神像、神龕清洗。“禦守鹽”爲東密佛教特有的祈福 、結印、開光、用的鹽本身具有很強的靈性,可以溝通天地神靈,所以定期用禦守鹽清洗神像、神龕是很需要的。每月農曆十八日、或者特别大事來臨前需要祈願求福時,應該在“禦守宣”寫上願望,之後放在香鑪上焚化。“禦守宣”是一種符咒紙,在符咒紙上寫願望焚化 ,可以很好的和神靈溝通,這樣經常和神交流才能更好的得福。

上一篇:如來佛

下一篇:不動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