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7 14:21:01小童

如來佛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113624.aspx

如來含義

西天如來佛
西天如來佛
  “梵語曰多陀阿伽陀Tathagata,譯言如來,佛十號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名爲如來。是真身如來也。又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之故,謂之如來。是應身如來也。又,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此釋通於二身。成實論一曰:“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轉法輪論曰:“如實而來,故名如來。涅槃名如,知解名來,正覺涅槃故名如來。”智度論二十四曰:“如實道來,故名爲如來。”勝鬘寶窟上末曰:“如來者體如而來,故名如來。又如諸佛來,故名如來。問:體如而來,故名如來。此是應身,何有來義?真如法身。雲何有來?答:如本隱今顯,亦得稱來。”大日經疏一曰:“如諸佛乘如實道來成正覺,今佛亦如是來,故名如來。”行宗記上一之二曰:“真如平等,體離虛妄,故曰如實。乘履此法出現利生,故得此號。”祕藏記本曰:“如來謂成佛以後悲願力故垂化也,乘如而來故曰如來。”教行信證四曰:“真如即是一如,然者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又如來實際意義爲: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如”在佛經中稱真如,就是絕對真理,如來,是說佛是掌握着絕對真理來到世上說法以普渡眾生的聖者。

  《金剛經》中佛自己對如來下了一個注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無來也無去,換句話說,不生也不滅,不動也不靜,當然無喜亦無憂,不高也不矮,都是平等,永遠存在,這個道理就是如來。用現在的觀念說,他永遠在你這里,永遠在你的前面,隻要有人一念虔信,佛就在這里。

  佛教認爲,如來和如去是一回事,來即是去,去即是來,來去相通,循環不已,時間無長短,空間無大小。

如來十號


  佛有十種稱號:如來、應供、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明行足、正遍知、善逝、世間解、世尊,加上“佛”之名號,共有十一種稱號。

  《妙法蓮花經》雲:“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佛說十號經》雲:“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如是等經所說的有關“如來十號”,大致文詞接近甚至全同。

  擧出十一號,而僅雲“如來十號”,故諸經論便多將其中某兩號合作一個,即:或將“世間解”、“無上士”合爲一號(如《佛說如來十號經》);或將“佛”、 “世尊”合爲一號;或將“無上士”、“調禦丈夫”合爲一號(《成實論》);或將“應供”、“正等覺”合爲一號;或將“善逝”、“世間解”合而爲一……如是等有種種異說。

  近現代天台宗的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里也提及:“按如來十種通號,讀之實爲十一種,諸經解說不一:大經解釋爲十一句,大論合“無上士、調禦丈夫”以爲一句,乃至“世尊”爲第十句。《成實論》與此同。……《法華經》列十號之處最多,古德解釋甚略,亦未詳及十與十一之所以。……亦曾探詢由印度歸來之士,據雲亦讀爲十一種,想此爲譯經時句讀之誤。大師以此原爲十種,而解釋則成十一種,殊與事實不符。且講時費解,亦甚含糊其詞……”

  實際上,這個問題,若翻閱過藏經里有關佛教音義書,倒是可以解決的。

  如《慧琳音義》卷一《大般若經》:薄伽梵:五印度梵語也。《大智度》雲:如來尊號有無量名。略而言之,有六種,薄伽梵是總稱也。義曰眾德之美,尊敬之極也。古譯爲“世尊”,世出世間鹹尊重故。《佛地論》頌曰:自在、熾盛與端嚴,名稱、吉祥及尊貴,如是六種義差别,應知總號薄伽梵。此爲文含多義,譯經者故存梵言。後有梵語及陀羅尼句,准此應知。

如來十號釋義


  (一)如來,音譯多陀阿伽陀,謂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之意。

  (二)應供,音譯阿羅漢,意指應受人天之供養。

  (三)正遍知,音譯三藐三佛陀,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

  (四)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盡三明及身口之行業悉圓滿具足。

  (五)善逝,乃以一切智爲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盤。

  (六)世間解,了知眾生、非眾生兩種世間,故知世間滅及出世間之道。

  (七)無上士,如諸法中,涅盤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亦無上。

  (八)調禦丈夫,佛大慈大智,時或軟美語,時或悲切語、雜語等,以種種方便調禦修行者(丈夫),使往涅盤。

  (九)天人師,示導眾生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脱煩惱。

  (十),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知見三世一切諸法。

  (十一)世尊,即具備眾德而爲世人所尊重恭敬。

佛有三身


  佛有三身,分别是: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

  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爲即是中道之理體也,佛以法爲身,故稱法身,法身處於常寂光淨土。

  報身佛盧舍那佛,義曰:光明遍照,又作“淨滿”。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穫得佛果而顯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是行六度萬行功德而顯佛之實智也。對於初地以上菩薩應現之報身,報身處於實報莊嚴土。

  應身佛釋迦牟尼佛,是表示隨緣教化,度脱世間眾生而現的佛身,特指釋迦牟尼的生身。

法身佛:大日如來


大日如來
大日如來
  大日如來,梵音名號Maha^vairocana,是佛教密宗至高無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階層的佛,爲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密宗所有佛和菩薩皆自大日如來所出,在金剛界和胎藏界的兩部曼荼羅中,大日如來都是居於中央位置,他統率着全部佛和菩薩,他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

  大日如來依梵音可譯成毗盧遮那佛,“如來”即是“佛”的意思。大日如來名稱出現在公元七世紀善無畏三藏翻譯的《大日經》里。“大日”是除一切暗遍照宇宙萬物,能利養世間一切生物,大日之光爲不生不滅。“大日”之意勝於太陽。摩柯“爲大,毗盧遮那”是光明遍照之意;又譯大光明遍照,亦稱遍照如來。大日如來是遍照一切世間萬物而無任何阻礙的法體,眾德圓滿,智慧之光遍照一切處,無晝夜之分, 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有情無情,都能受到恩惠, 啟動萌生佛心,穫不可思議之成就。《大日輕疏》記載:“如來日光遍照法界,亦能開發眾生善根,乃至世間事業由之成辦。”

  其名有三義,即: (一)除暗遍明義,謂如來智慧日光遍一切處,作大照明,無有内外、晝夜之别。(二)眾務成辦義,謂如來日光遍照法界,能平等開發無量眾生之善根,乃至成就世、出世間種種殊勝事業。(三)光無生滅義,謂佛心之日雖爲無明所覆障,而無所減;究竟如法實相三昧圓明,而無所增。以如此諸種原因,故世間之日不可爲喻,但取其少分相似處,故加以‘大’字。

  大日如來是光明理智的象征,能夠保護佩戴供奉者,給您帶來光明理智,除妖避邪,能使佩戴者通天地之靈氣,取萬物之精華,勇往直前,光明快樂。

  佛教密宗記載,大日如來是屬羊和屬猴人的本命佛,是光明理智的象征,因此羊年、猴年生人,若能虔誠佩戴或供奉大日如來之本命佛法像,必穫如來光明開啟智慧,成就一切事業,使貴人來助,鴻圖大展。

  大日如來真言:唵-縛日羅-馱傻

報身佛:盧舍那佛


盧舍那佛
盧舍那佛
  盧舍那佛,梵文 Locanabuddha,即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穫得佛果而顯示佛智的佛身。 “盧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廣大,光明普照。

  盧舍那這個名字其實就是法身“毗盧遮那”(漢譯:大日如來)的簡稱,釋迦牟尼佛在立名時,把他的報身和法身立在同一個名中,表示法、報不二。

  佛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質、最圓滿的智慧,是無相可言的。法身佛就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所以一切佛的法身根本無分别,都是摩訶毗盧遮那佛(漢譯爲大日如來)。

  報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來的報應身,是修行圓滿、大徹大悟的表現。阿彌陀佛藥師佛等都屬於報身佛,盧舍那佛也是。釋迦牟尼佛原本是蓮華藏世界中,盧舍那座下的十地菩薩,也是盧舍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來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門修行而成就了盧舍那的報身。


應身佛:釋迦牟尼佛


一、簡介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Sakyamuni 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本名悉達多,意爲“一切義成就者”(舊譯“義成”),姓喬達摩(瞿曇)。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内)的王子,屬刹帝利種姓。

  “釋迦牟尼佛”,釋迦佛是我們的本師;本師者,根本教師。西方阿彌陀佛、東方阿閦鞞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釋迦佛說出來的。設若釋迦佛不說,我們連一尊佛,亦不會知道。因此,我們稱念釋迦佛名號時,特加“本師”二字,稱曰:“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别尊重!我們對於本師的名義,尤應留心詳記。

  梵語“釋迦牟尼”,華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眾生,“寂默”者,不着相。“寂”是不着身相;所謂“不離菩提場,而至鹿野苑”。終日出入往返,着衣吃飯,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無身相。“默”是不着語相;所謂“終日說法,無法可說”。乃至說法四十九年,不曾說出一字,是皆默無語相。茲再詳解其義: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無智,二乘有智無悲,菩薩雖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極果聖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車(比喻)。這輛大白牛車,有兩個輪子,一個是悲輪,一個是智輪。釋迦佛駕着這輛大白牛車,悲智二輪,一齊雙運,普載一切眾生,由凡夫地越過化城,直抵寶所。唯佛一人,悲智雙運,究竟圓滿,故號爲能仁寂默。一切萬法,悉皆含攝於悲智二法之中,故稱爲萬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無礙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圓融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諦,寂默是真諦,真俗一如故號能仁寂默。廣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於釋迦牟尼四個字中,故稱爲萬德洪名。

二、太子降生


  三千年前的古印度靠近雪山南麓森林繁茂的地方,有一個很富裕的國家名叫迦毗羅衛國。國王名首圖馱那,漢譯淨飯王。王後名摩訶摩耶,是與迦毗羅衛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 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降生前,爲一生補處菩薩,住在兜率天内院,以因緣(時間、地點、國家、家庭、父母)成熟,便降生人間,以摩耶夫人爲母。釋迦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蓮花,下降北天竺迦毗羅衛國,從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經藍毗尼花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羅美德寺院處,生下了太子悉達多。經典記載四月八日,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出胎,誕生於蘭毗尼園的無憂樹下,太子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蓮花,並且擧目四顧,自謂。“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時有二條龍,一吐溫水,一吐涼水,給他洗浴。此日即爲浴佛日

  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後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時代的太子是由他的姨母波闍波提養育的。他從小學習當時教養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即五明等)。太子相貌英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人能級。17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爲妃,生下兒子羅睺羅。

三、出家、成道


  太子的貴族生活是優裕舒適的。《中阿含經》卷二十九記載他的回憶說,他擁有適合不同季節居住的三座宮殿(三時殿),有冬天禦寒的,夏天避暑的,雨季防潮的;衣着華貴,飲食豐盛;歌舞於庭,極盡享受之樂。他的父親淨飯王也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王位,成爲統一天下的“轉輪聖王”。但是,悉達多太子卻在 19歲時出家修行。因觀察到社會貧富懸殊,四姓階級的不平等,又有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尤其有感於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無常,而產生修道之念。終於舍棄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後,太子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里有很多修行者,他們以種種苦行摺磨肉體,以求得解脱。太子不滿意這種做法,滯留一宿便離去。他的父親聽到他出家的消息,甚爲悲傷,經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等五人伴隨他。

  太子南渡恒河,到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國王頻婆娑羅王會見了他。爾後,他尋訪隱棲於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阿羅邏·迦羅摩和鬱羅迦·羅摩子,修習禪定。然而他們的教義,在釋迦看來,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於是他又來到伽闍山苦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過6年,形體枯瘦,仍未見道。後來體會到真正的修行是離開苦樂二邊的中道修行,於是舍棄無謂的苦行,走過尼連禪河,接受牧女乳糜之供,恢複了健康後。來到伽耶山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設金剛座,東向端身正坐,發誓:“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他在樹下靜坐49天,克服了内外的種種“魔障”。徹見自己本來面目,止息一切妄想無明,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正觀緣起法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人尊稱他爲“佛陀”(意爲覺者),聖號“釋迦牟尼”,時年35歲。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就是 “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佛陀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着,不能證得。”指出一切眾生皆具佛性。

八相成佛


  通常把釋迦世尊一生之化儀,總名爲八相成道。也叫做八相作佛、釋迦八相、八相示現、如來八相等。八相系指:

降兜率相


  謂菩薩從兜率内院降生時,觀此閻浮提内,迦毗羅衛國,最爲處中,往古諸佛出興皆生於此。爾時菩薩即現五瑞:(1)放大光明;(2)大地震動;(3)諸魔宮殿隱蔽不現;(4)日月星辰無複光明;(5)天龍等眾悉皆驚怖。現此瑞已,於是下生。

托胎相


  謂菩薩將托胎時,觀淨飯王性行仁賢,摩耶夫人前五百世曾爲菩薩母,應往彼托胎。大機之人,見乘榭檀樓閣,小機之人,見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諸天作伎樂,從右肋入,身映於外,如處琉璃

降生相


  謂四月八日初出時,摩耶夫人在藍毗尼園,手攀無憂樹枝,菩薩漸漸從右肋出,於是樹下生七莖蓮花,大如車輪,菩薩處於花上,周行七步,擧右手而言:“我於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爾時難陀、跋陀羅龍王於空中降溫涼二水,灌太子身,時其身呈黄金色,具三十二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出家相


謂太子年至十九時,出游四門,見老病死之相,厭世無常,心思出家,往白父王,願聽出家,父王不許,於二月七日身放光明,照四天王宮乃至淨居天宮。諸天見已,到太子所,頭面禮足白言:“無量劫來所修行願,今者正見成熟之時。”太子遂於後夜乘馬至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剃除須發。

降魔相


謂菩薩於菩提樹下將成道時,大地震動,放大光明,隱蔽魔宮。時魔波旬,即令三女亂其淨行。菩薩以神力,變其魔女皆成老母。魔王大怒,遍束部眾,上震天雷,雨熱鐵丸,刀輪器杖,交横空中,挽弓放箭,箭停空中,變成蓮花,不能加害,群魔憂戚,悉皆迸散。

成道相


  謂菩薩降伏魔已,放大光明,隨即入定。悉知過去所造善惡,死此生彼之事。於臘月八日明星出時,豁然大悟,得無上道,成最正覺。

說法相


  謂菩薩成道已,便欲說法度諸眾生,即是思維:“諸眾生等,不能信受,……若我住世,於事無益,不如遷逝無馀涅槃。”時梵天前白佛言:“今者世尊!法海已滿,法幢已立,法鼓已建,法炬已照,潤益成立,今正得時,雲何欲舍一切眾生,入於涅槃,而不說法。”是時如來,受梵王請已,即往鹿野苑中,先爲恬陳如等五人轉四諦法輪,及說大小乘種種教法。

涅槃相


  謂如來度化世間四十五年,將入涅槃。二月十五日於拘屍那城娑羅雙樹間,臥七寶床,其林忽然變白,猶如白鶴。爾時佛受純陀長者最後供已,與文殊師利等言:“諸善男子,自修其心,慎莫放逸。”遂於中夜進入涅槃,時爲紀元前五八三年。如來涅槃後,諸天人等以幹端拴纏裹其身,七寶爲棺,盛滿香油,積諸香木,以火焚之,收取舍利,分爲八分,起塔供養。

  以上系四教儀卷七及釋迦譜卷一至卷四所說之八相。

  關於佛陀的八相應化,諸經論中,其說不一。陳真諦《攝大乘論》卷下說:“變化身者以法身爲依止。從住兜率陀天及退、受生、受學、受欲塵。出家往外道所修苦行,得無上菩提轉法輪,大般涅槃等事,所顯現故。”世親《十地經論》卷三說菩薩安住於歡喜地(初地)發十大願。第三大願雲:“所謂一切成佛無馀,一切世界住處。從兜率天下來,入胎及在胎中,初生時、出家時、成佛道時、請轉法輪時、示入大涅槃。”又《大乘起信論》雲:“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於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天台智者大師《四教儀》卷七說:“所方八相成道者:一從兜率天下,二托胎,三出生,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轉法輪,八入涅槃”。唐王勃《釋迦如來成道記》慧悟(道誠)《注釋》引《本行經》雲:“夫釋迦如來示生此土,始終有其八相:一.兜率來儀相,二.藍毗尼園降生相,三四門游觀相,四.逾城出家相,五.雪山示修道相,六.菩提樹下降魔成道相,七.鹿野苑轉法輪相,八.娑羅林下般涅槃。”

  從上所述之經論看,八相成道之内容豐富多彩。更觀東土西域古時有關佛傳的石刻、壁畫等,可知釋尊之一代化儀亦不限於八相。但八相之說由來已久,無著、世親時代以漸倡興,到佛教傳入中國後,更把八相成道分爲大乘的八相成道與小乘的八相成道。其主要根據出自《大乘起信論》與《四教儀》。《佛祖統記》卷二之末述曰:“大乘開住胎,合降魔於成道。小乘開降魔,合住胎於托胎。住胎見《起信》、降魔見《四教儀》,此先達之倫也。今觀大小,皆住胎降魔之文。如《華嚴經》雲:‘菩薩住母胎已,示現出家成道等相’。此大乘住胎也。《因果經》雲:‘菩薩在母胎,行住坐臥,一日六時,爲諸天鬼神說法,此小乘住胎也。’《華嚴經.離世間品》,菩薩出家成道降魔轉法輪等;妙樂雲:‘四佛各有四降魔相,此大乘降魔也。’《因果經》既降魔已即便入定,明星出時得最正覺,此小乘降魔也。今欲顺八相之言,且有《起信》,《四教儀》二文開合爲證。”由此可知大小乘的開合,實際上也隻是隨顺八相之方便罷了。《教觀綱宗科釋》雲:“八相者,謂降兜率、托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槃也。小無住胎,合入托胎故,大無降魔,了魔即佛故。各具八相者,紀雲:小乘始終八相,大乘相相八相。然大亦法界、小亦法界,無緣大慈,雙垂兩相,不可思議。豈大乘八相各具八相,而小乘八相,不各具八相者哉。”

  釋迦如來無量劫前已成正覺,因大悲願力,利濟眾生,數數於十方國土,示生示滅,處處不同。在閻浮提示現之八相成道,不過是如來於無量億世界中示現的一種形式而已,切不可執爲如來在此世界之生滅爲實有,否則,於如來八相示現成佛之本懷就相悖逆了。

上一篇:天龍八部

下一篇:彌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