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1 13:44:41閒遊

古厝聚落-蘆竹湳

 

        從北二高下竹南交流道,往苗栗縣頭份工業區的南邊,可看到一個古早的社區此社區以古厝聚落聞名。在社區小巷間穿梭,那綿延不絕的傳統三合院,就像走入時光隧道,彷彿回到三、四零年代的風貌,似乎可以呼吸、感受到老一輩人的文化生活。
        這片土地名叫蘆竹湳,至今仍保存著五十多間傳統三合院,承載著近兩百五十多年的人文歷史。


 





 

 

        苗栗頭份為客家人居住的大本營,但在眾多客家里鄰當中卻有個由閩南人組成的聚落--「蘆竹里」。蘆竹里早在1750年代,就有先民從中港溪進入此地開發,以「陳」家為大宗,早年以務農為主,代代為農家子弟,並以「蘆竹湳」為中心 (湳為爛泥巴,意為較低窪,常有蘆竹生長)

        後因盧竹湳被劃分在工業區裡,對村民來說,沒有了田即沒有經濟來源,加上周遭環境汙染及工業區限建問題,許多居民紛紛選擇離開了故鄉。但也因限建政策及產權問題,卻意外使得閩南式三合院聚落完整的被保留下來,成為珍貴文化資產。









        近來當地重工業逐漸沒落,但當地年輕人已大批出走,留下來的多為老人和小孩,許多三合院也都荒煙漫草、破舊不堪。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群以陳世政、林光文為首的土生土長居民,想要透過自身的力量對自己的家鄉生活環境作些改變,找回家鄉原本的文化內涵。

        聚落內有多口古井,那本是地方生命源頭的象徵,如今荒廢已久,有的並已毀壞倒塌。於是他們找來了設計系的學生,針對古井主體與週邊環境進行藝術裝置,藉由設計系學生的巧手,將年輕一代的創意想法與社區的老地景作結合,讓原本失去生氣的老聚落,增添更多新的氣息,期能賦予蘆竹湳社區不同的古厝風情。並舉辦了第1屆的聚落裝置藝術節,另外也在社區內開設了「傳統建築維修」等相關的課程。



三合院牆融合了土磚厝、編竹夾泥牆、磚砌及卵石砌等建築技法,
反映出逐年修建的歷史,也表現出了先人對抗自然災害的智慧。



課程中可學到從摻水揉黏土,再混入稻桿,然後塗敷牆面,
同時進行摻和石灰及麻絨的「養灰」工作等。


        社區改造是一條漫長的路,尤其是他們選擇以文化資產、文化教學為社區改造的導向,而非商業炒作導向-雖然可讓此社區知名度較響亮也發展得較快,但社區環境以及居民生活品質勢必也將受到影響

        歡迎大家能一遊蘆竹湳,除了感受那傳統三合院的生活風味,也可以看看年輕學子將古井變裝改造後的新面貌。更重要的是,您的足跡與欣賞同時也是在為這個社區的努力加油與喝采喔!

社區資料來源:http://blog.roodo.com/wugc/archives/4460769.html

 


地圖來源:聯合報 
 


  每一口古井裝置藝術都有以竹子框起來的古井說明標示
並可看到古井改造前的模樣。




通道間的古井用竹編藝品點綴


以馬賽克拼貼、紅瓦片加上水泥,
一塊一塊拼出童趣的地板圖騰




 




巨人的腳印

 
   


朱門

 


頹圮古厝旁的古井以竹子、紅磚、瓦片建構出台北101大樓的意象,
呈現出古今的對比。


一柱擎天的聚落101-空間視覺衝突的呈現。




路旁古井周邊用漂流木結合盆栽,變成花木扶疏的角落小花園,
黑白兩色的石頭排出水紋,象徵古井與水的關係。

   
車子可停在社區的主要信仰中心-通天宮的廣場

      

  


   

盈盈 2012-05-21 21:25:23

心底一直、一直有個心願,
如果機緣巧合,就買一座三合院來退休.

這裡好棒, 改天坐火車去看看.
謝謝這麼用心的介紹喔.

版主回應
擁有一座三合院.....
光陰落款為樑 思古之情懷為柱

盈盈好大的心願~^^
2012-05-24 22:45:36
阿 Han 2012-05-06 12:28:18

關於限建的問題有時候卻時可以保留許多古老的東西.
我家這邊也是.但是最大的問題是會維修這些老厝的師傅大都已經作古了.
不然就是維修費過高.修補過後卻又不能肯定到底屋瓦會不會漏水.
所以現在很多老三合院不是傾倒了.就是直接屋頂加蓋鐵皮.

能住在這樣的紅瓦厝裡.是人生最棒的事情.^_^

版主回應
阿Han說得沒錯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總幹事陳世政也提到:
"最早三合院都是用紅瓦搭蓋,時間久了,紅瓦不堪雨水折磨,居民會在上面鋪一層羊毛氈或柏油層,不行了再加一層直到無法再負荷,最後被迫到要重蓋屋頂,但磚瓦頂價昂錢,沒錢最後只能撘蓋鐵皮屋頂。....."

古蹟的維護與傳承需要有心也要有方法技術呀~
2012-05-06 15:45:03
搞怪王子 2012-05-02 15:15:53

好特別的地方
有時最好的開發就是不開發
希望這地方不要被過度整修~才能保有這樣質樸的美呢~

版主回應
以文化資產、文化教學為社區改造的導向是一條長遠的路
在開發與維護之間如何行進
需要當地居民的共識~


質樸的美也需要眾人的讚賞呢~
2012-05-03 2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