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1 00:00:00阿文

◎陳麗玉_139

■潘文良著作集>勵益品>魚雁千里共今緣>陳麗玉_139

▼給阿文‥139.1

阿文‥
  「台北」好冷吧!? 而山上,我想也許有點凍了!?
  前些日子,接到阿惜媽媽的來信,在那麼久沒了音訊之後,得知她住在寺裡,只是證實‥麗玉的猜測無誤,並沒有太大的驚訝;不過‥信上,她提及她的前夫那邊的人,要求她回去,再當女主人。(而阿惜媽媽,信上所寫的是‥不打算再回頭。)這封信,後來,我給了淑慧,只給她看,並沒多說什麼。
  今天晚上,淑慧告訴我‥「先打我三下!」
  我知道‥大概會是些什麼事。
  她說‥「我想‥還是給他,再一次的機會好了!」
  同樣的,我亦不感到意外,早已料到,也許會有這麼一天。
  也或許只是深知‥什麼事都可能發生,所以‥很多事,都使我「意外、驚訝」不起來。
  若問我‥「她這是好是壞?」
  我大概只有一句‥「未必不好!」
  而對她,一如我對阿惜媽媽,最後的選擇,我都尊重‥她們自己心裡的聲音。
  在淑慧那棟房子,有位來自「菲律賓」,負責打掃的一位大姐,名叫〈瑪琍〉(Mary),由於在那裡,淑慧會英文,所以‥她們成了朋友,而我,也因此才認識她的。
  從她身上,偶爾,我會看見一些‥肉眼看不到的東西,曾談到她薪水時,不禁想到‥昔日,公司的「外藉勞工」,有時,我真的不禁會想‥她還有他們,往往比國人,付出更多,尤其是「外籍勞工」,常常二話不說的,配合公司出勤、加班,可是‥同樣的人,卻是拿到一份,有了很明顯落差的所得。
  同樣在「臺灣」、同樣是一雙手,可是,昔日在公司,麗玉就看過好多時候,人類的不平等,始終存在,就好像有人,生來有個好歌喉、好身世;有的,卻是被棄置於寒冬的街頭,沒人要的生命……如此,若有深信‥世上果真「平等」的,其見解,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吧!?
  〈瑪琍〉感覺上,打從我第一眼,我就對她很有好感,或許也真是緣分吧!? 畢竟,她來自異地,而我,若不是因為淑慧,又怎能……?
  後來,得知她有個女兒,應該是十歲,留在菲律賓,由婆婆(或媽媽)照顧,而她的先生,則在「美國」工作,因為‥生長在那個環境,一家三口,分處「菲律賓、美國、臺灣」,也難怪聖誕節的那陣子,想家的她,總是不禁數度落淚。
  只是,可惜彼此使用語言的不同,否則,我真的覺得‥我們會成為更好的朋友,不過,這樣子,卻也一定有這樣子的優點。
  瑪琍應該可以算得上,是個令人感到「溫暖」的人,不過,她常常為了怕麻煩人,而不敢開口;和她一同去逛街,買足了她要買的東西之後——
  淑慧問道‥「快樂嗎?」
  她答道‥「不!」
  又問道‥「為什麼?」
  她這一刻,才說‥「我一直想上廁所!」
  我猜‥她是怕我們不方便,找到洗手間,才不敢開口;剛好,我們已走到廟口,要牽車回家;我也就帶她,去廟後面的洗手間,一切解決之後——
  她說‥「好快樂!」
  然後,我們就往回去的路走,走沒多遠,我便叫淑慧停下,因為‥我看見瑪琍,把一些東西,統統拿在手上,看她拿得不是很輕鬆,才叫叔慧,把那些東西,放在籃子,或是踏板上。
  卻害得淑慧,玩笑似的罵她,內容大約是‥「妳再那麼客氣,我就會生氣!」這樣子的意思。
  因為‥淑慧沒注意,而瑪琍,又不開口,剛好我瞧見,心裡有些難過,也就開口,建議她把東西,部分放下。
  朋友出外,也就是如此,淑慧和瑪琍,她們之間的緣分,又怎能不深? 常常看她們笑,我都變得好開心。
  忽然想到淑慧說的一句話‥「瑪琍是女性、麗玉是中性、淑慧則像是男生。」
  這話,好像也有幾分正確,因為‥我看過瑪琍所拍的照片(她會寄回家),真是有味道,偶爾,我更覺得‥〔她有古典美的氣質。〕(我以為她很耐看。)不像我和淑慧,有時,真是不像女孩子,同樣都愛長褲裝、西裝式的外套,也偏好深色系,可是‥瑪琍卻喜歡粉紅、白、橘,這些淺色、暖色,而非冷色調的,所以‥我和淑慧,就常常互相消遣,而有很多樂趣,就會在這個時候產生。
  一口氣,和阿文談了好多〈瑪琍〉的事,也同時,將這些心情,與你分享!
  我珍惜新的朋友,更感激‥早已陪我一路走來的人。
 
      *      *      *      *
 
  整理東西的時候,順手將一些‥自己作成的卡片,一一看過,心血來潮,抽出三張,寄給阿文,如果有小朋友,還能夠喜歡,也許它還可以再換換主人呢!
  只因為‥很喜歡一些風景畫面,或是覺得有意思的,所以‥身邊留了一些,這樣的東西,當然,還有可能被人,視為「垃圾」的透明小膠袋、紙卡,於是‥在這裡,成了一個小世界。
  偶爾心血來潮,於是‥圖案旁,寫寫毛筆字,封好透明的袋子,一切,就變得有意思了。
  當然,這也是我個人的感覺,畢竟每個人的喜好、角度不同。
                  麗玉
                    (86)1997.01.16.四
 

▼給阿文‥139.2

阿文‥
  經常跟著淑慧,到那一百零一條的「豐原街」上去,發現‥她的身上,的確有不少和慧姿相似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她們,都同時在三月分出生,而名字裡,又同時有個「慧」字,然後,都同樣被我遇上了?
  每一次,走到賣戒指、耳環、項鏈等小玩物的攤子前,她們都喜歡停下腳步來看一看、戴一戴;而且,淑慧也一直不忘記(不放棄),想買個「對戒」,一個套在她手上,一個,則是交給麗玉——以前,慧姿就常常如此。
  說也奇怪,麗玉常笑說‥「自己大概該是男的,而沒生成吧!? 才會對那些‥女孩子,最愛的許多事,絲毫沒有興趣。」
  曾經在生日的時候,收到母親、妹妹們,挑選的金戒指和項鏈,可是‥若要說真有興趣的話,我是喜歡「銀色」的東西,所以母親,曾笑我傻,可是‥這還是改變不了,我對「金子」,那些東西的排斥。
  母親曾說‥「女孩子長大了,身上就要有些那樣的東西才好。」
  雖然,那些「生日禮物」,我戴了,不過,一段時間之後,也全被我拿下,收了起來,但是,好早以前,就發現‥「它們失蹤了」。 至於「去向如何」?
我也壓根兒不去追問。
  記得阿姨,給了我一個‥中間帶有像玉的綠色寶石(色澤,我以為,很少會令我覺得‥有那麼漂亮的綠),由於不好意思拒絕而收下,卻始終沒戴過這個墜子,後來,一個機會裡,給了小妹。
  有一回,走在市場裡,在賣飾品的攤子前,陪小妹停了下來,小妹伸出戒指,讓老闆娘測其真假,之後,又將鏈子拉前——
  老闆娘只說‥「這東西,不便宜喔!」
  其實啊!阿姨那一回說‥「那東西(還有手鏈吧!好像給了妹妹)是姨丈,要買給別的女人的,我把它拿來,不願給那個女人!」 她還說‥「現在不會那麼傻了,看他要出國到哪裡,我就陪他出去玩,工作做那麼勤,又何必呢?」
而且,阿姨還不忘在最後叮嚀‥「東西別教姨丈瞧見!」
  現在想想,倒也有趣。
  寫到這裡,想起曾經看過‥一個「日本」節目,其中,做了好多的實驗,節目經由許多女孩子的同意,而開始在暗地裡,為她們的「男友」做測試——
在四位男子當中,有一個,是在「男主持人」的安排下,和他們進行交談;後來,還找了四位女子,而那時,他們的女朋友,則在另一個房間裡,透過監視錄影下的螢幕,看著他們四個人,統統偷吃。
  最後,四位女友出現,其中三個男子,被賞了巴掌。
  而另外一個,他的女友說‥「太差勁了!懶得打了!」
  看著節目,陸續測試了八個人吧! 有的是男女約好,在公園裡,然後,女方躲到一旁,看當他遇上‥節目所安排的女子的反應;只有一位,人不可貌相的男子,也許,他是真的不受誘惑,也或許,他只是怕她居心不良吧!?
(不能確定,他是否真不受誘惑,但我想‥〔他至少是個挺聰明的人吧!?〕)
不過‥看事後,「他們」的反應、苦惱的模樣,反而換來我覺得很有意思呢!
 
  昨天,才陪淑慧和瑪琍去逛街,只因昨晚,母親值班,而接連幾天,沒答應想去街上逛逛的瑪琍去街上,所以‥昨晚換我主動聯絡,而剛才,淑慧說要我過去,我沒答應。她回答麗玉說‥「小弟在家,不是嗎?」(電話是小弟接的,我則剛洗好澡,尚未打開門呢!)
  我不知道‥淑慧她的意思,會不會是‥〔妳小弟在家,妳又有什麼理由,不可以出去呢?〕
  其實,常常聽她談起王先生的事,麗玉倒認為‥〔淑慧或許有時候,會以為‥我經常騙她吧!?〕(當然,這也就只是‥依我自己的「認知」去判斷的,不一定會是「事實」,人,仍是人!)
  其實,自從認識淑慧之後,有時,母親值班,我就去找她,而總是留下小弟一人(不過,他也經常不在家就是了),所以說‥「像在走廚房。」這話倒也不至於太過分。
  阿文!你相信嗎? 淑慧一番好意,只是要叫我過去,和瑪琍一同分享,那塊大比薩,但是,在我連連「不」之後,她那習慣式的撒嬌聲調——自認為「修養不好」的我,竟又覺得‥真的討厭那樣子了。
  和她真正成了朋友,而不是只是同事之後,我竟然透過她,發現到‥自己似乎很怕被同一個人「纏住」,(我不曉得,該如何形容,只好暫且如此說了……或說「依賴」也行——幾回電話中,她說‥「瑪琍和我,想去逛街,或……」 我沒意思,一同前往。 她就說‥「算了!我們改天再去!」 我知道‥沒理由,可是,我真的不喜歡這樣!)尤其是在自己,早已在很多的機會,可以溝通時,表示過自己對很多事的看法、態度之後,再面對她的要求,天啊!我竟然有時候,險些就快會生氣了。
  不怕阿文笑麗玉‥「想像力」太過,偶爾,我真的想過‥〔如果今天,我是個男孩子,我會不會,早已逃之夭夭?〕(很過分!瞧我,怎麼寫的? 「逃之夭夭」耶!)
  其實,也沒什麼事,只是寫下身旁,生活上的小細節,倒也不是生氣、苦惱,或討厭誰了,只是因為‥某一件事的發生,我寫下了自己當時,曾有過的部分感想而已。
  當然,經過一段時間,它很可能又不同了,就好像寫和看的人,所擁有的,也不會完全相通,倒是在想的同時,和寫了之後,才更看清楚自己多一些。
  麗玉在想‥〔當一個人,真的願意,也能夠去成為‥另一個人的「知己」時,在他身上,你看見的,早已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而對於後者而言,也許就是‥「幸運」二字了。〕
                  麗玉
                    (86)1997.01.23.四
 
  今天是‥「一二三——自由日」哪!
 

▼給阿文‥139.3

阿文‥
  夜裡,放下手中的書本,麗玉又無可救藥的想著……想著「能力」,根本辦不到的——阿文可會猜得到呢?
  那就是‥好想讓孤苦無依的老人;被人棄置於街頭,臍帶處,尚且還滴著血,可能就要凍死在風雨中的嬰孩;還有滿身,因皮膚病變,而腿去了原本光鮮的毛的流浪狗,有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家……(當然,也有人希望‥連這東西(家),都不要吧!? 但……在這目標達成之前呢?……)
  之所以說‥「無可救藥」,其實,這其中的心情,很複雜吧!?
  報上,尤其是年關前,「棄嬰」的案例,更層出不窮,而看見電視上,畫面中,一個個臉上掛滿滄桑苦澀,更可能還夾帶著「認命」,不忍落下的淚,鑲在那對‥殷切盼望愛子歸來的雙眼的老人;還有,連去垃圾堆,找維生食物力氣都已極其微弱的狗兒,總是禁不住的皺起雙眉,沒人瞧見時,往往就讓自己的淚水,往下落,不知為何,對於這些……「老人、棄嬰、流浪狗」,就是別有一分牽掛與不捨,或者,只是一分心疼……
 
      *      *      *      *
 
  阿文!報上時常有這樣「佛像」的作品出現,可是,唯獨這尊「竹林觀音」,麗玉有著說不出的特別感覺,直覺只是剪下了它,因為‥看見了它,我竟然想起‥那個下著雨的竹林子中間,出現實在破得、簡陋得可以的,那個唸經的地方……
  那場夢,或許只因這夢特殊吧!? 因而難以忘卻;一如小時候,經年累月,夢中總會自覺,身陷千百輪胎之中,轉得頭好暈、好暈,只是,長大就沒這經驗了,可是卻也忘不了。
                  麗玉
                    (86)1997.01.24.五 00:15:51
 

△給麗玉-139

麗玉‥
  「近來好嗎?」
  每當人家,這麼問阿文的時候——
  阿文就會笑著搖頭說‥「沒什麼不好的!」
  日子,總是無聲無息地,消逝了——好過也一天、不好過也一天,總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也不會多,也不會少。
  講個笑話好了!
  有一個工人,抱怨老闆道‥「我們那個老闆,真不是人,每天,都叫我們工作『二十五小時』……」
  朋友聽了,問道‥「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哪來的『二十五小時』?」
  工人叫道‥「我們老闆,每天都叫我們‥『提早一個小時』上班啊!」

 
  呵呵!好久沒寫信了,真不知‥要從何說起呀!
  …………
  心開意解(覺悟)的人——語言、文字,都會變成多餘的!
  而對於不知、不會、不肯自己用心觀照、思考的人,語言、文字,反而成為‥一種障礙、一種負擔——就像是學徒,「功夫」未學到手,老是得替師傅,「背工具、拿工具」,而覺得‥「工具」,真是累贅、真是負擔一樣。
  諺云‥「一語驚醒夢中人。」
  可是‥「到底哪一句話,才可以使人驚醒呢?」
  就像是‥《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裡的「芝麻開門」一樣,要喊對「口令」,才能教那片‥關住滿洞金銀財寶的石門開啟——到底哪一句,才是正確的口令呢? 不知道的人,可就要一試再試了。
  就像是‥「一把鎖」跟「一大串鑰匙」一樣,想要打開鎖,不知道哪把鑰匙,可以打開的話,就得一支一支的去試。
 
  阿文有詩道‥
「心結自己結,還當自己解。用心以療心,雲開見青天。」
  自己心中,有無數的寶藏,卻被自己給關住,而成了落魄的乞丐王子。
  自己心中,有無限的歡樂,卻被自己給鎖住,而成了憂悲的精神病患。
  如果,連自己都忘了‥是什麼「口令」的話,那可就有得「試」了!
  如果,連自己都不知‥是哪支「鑰匙」的話,那可就有得「試」了!
  「試」,誰要試呢?
  「初試」,也許很好玩、很有興趣,然而,一試再試,久而久之,積年累月,實在也是很累人的——累了,就必須「休息」!  
  別人,可以陪自己一起「試」,可是,終究還是得自己試——
除非自己,願意一輩子「貧窮困苦、憂悲惱苦」,否則,別人可以放棄,而自己,永遠不可以放棄。
  試啊!試啊!人生,若像是在「打電玩」,這關過了,才能到下一關,為了要「過關」,就非得一而再、再而三的「試」不可。
  原來,人生可以分成好幾個階段‥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每個時間,就像是一個「關卡」一樣,每個關卡,有每個關卡的「難題」,待人去破解——
有人的「生理」是長大了、過關了,可是「心理」,卻還是沒長大、沒過關,還停留在某個階段裡,遇到問題,就像是幼兒般的哭泣、像兒童般的吵鬧——
「依賴心」,又重又強,還需要父母(他人)的照顧、幫助,否則,就不知如何活下去——無法「自立」。
  試啊!試啊!人生,若是在「走迷宮」,就得把眼前的路,一條又一條的去試‥「此路不通」,就再「改道而行」,直到試出一條,可以走到「出口」的路來。
  原來,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面臨‥「茫然失措」的時候,而在沒有希望、沒有方向之中,再度燃起希望、選擇方向去走。
  試啊!試啊!試久了,試不出個所以然來的話,就會感到「挫折」,因而感到失望、感到沮喪、感到氣餒、感到恐慌……
  阿文道‥
「遭遇「挫折」,而感到‥失望、沮喪、氣餒、恐慌——
 這雖非『必要』,但是,卻終究是『難免』的。」

  然而,「挫折」不過是個「警訊」,提醒人‥「這樣是行不通的!」
聰明的人,就再換一種方法去「試試看」——
雖然「屢戰屢敗」,卻還是要有「屢敗屢戰」精神‥再接再厲,堅持到底,直到最後一兵一卒、自己倒下去為止,否則,絕不放棄。
(阿文下象棋時,總是說‥「無輸哪有贏? 輸,佫再重排爾爾,哪有什麼?」
  遭遇「挫敗」,如何從「失望、沮喪、氣餒、恐慌」之中,很快的,又重建「信心」,重新「招兵買馬、重整旗鼓」,然後「東山再起、捲土重來」呢?
這是需要「知識、經驗‥智慧」的——而這些「知識、經驗‥智慧」,都是因為‥「學習」而來的。
  人的一生,都在「學習」,不論是「有心、無心」;或是「有意、無意」,看了、聽了,就會有所「目染、耳濡」——若是「多用心、多在意」的去學習,收穫自然就會多一些、受益自然就會好一些。
  所謂‥「學習」,就是「觀察」與「思考」。
  【觀察】(佛家謂之「觀照」)是一種「行動」,不只是「站著看、坐著聽」而已,還要動手去「實驗」,或者是「嘗試」——即是運用「眼、耳、鼻、舌、身、意」,去「看、聽、嗅、嘗、觸、思」,去探索、研究種種的「色、聲、香、味、細滑、憶念」。
  【思考】則是一種意念的「分析、邏輯、整合、判斷」——把所「看的、聽的、嗅的、嘗的、觸的、想的」,一一過濾、分別計度——如實了知‥此是何色、此是何聲、此是何香、此是何味、此是何細滑、此是何憶念。
  人生世間,一切種種,都是「知識」,經過「學習」(佛家謂之「修習」),去「消化」知識,能夠「如實了知」,便是「智者」,便是「覺者」。
  所謂‥「智者、覺者」,便是能夠「如實了知」諸境的人;能夠「如實了知」諸境,才能夠「擇善而行」‥選擇對自己好的、對自己有利的去做;才能夠「趨吉避凶」——人若越有智慧,就越有能力,去面對問題、處理問題、解決問題——
因為‥能夠「自我省覺」,而很快的「如實了知」;「如實了知」問題所在,才能夠很快的予以解決。
(害人以利己,不是真的為自己好、不是真的對自己有利——智者所不為也!)
 
  呵呵!阿文扯來扯去,又要扯到「般若波羅蜜」(智慧渡彼岸」去了。
  談談‥如何解決「挫敗」所帶來的「失望、沮喪、氣餒、恐慌」好了!
  人生是苦海,充滿「憂悲惱苦、愁煩啼哭、怨恨忿怒、牽掛恐怖」……
  一切「憂悲惱苦」,源自於「身心」,亦住於「身心」,要想解決「憂悲惱苦」,還是得從「身心」下手——以動、以靜,動靜交互作用,而將「憂悲惱苦」‥「大化小、小化無」。
  「人身」本來就有一套很完善的「自助免疫系統」,用以「保護自己」,可以對抗,一切外來的侵犯——只要傷害,不是很重大,人的身體,都會自動的去「修復」。
  譬如‥人吃到一些不淨的食物,就會引起嘔吐、腹瀉——這其實正是身體,在「保護自己」的一個作用;不小心被刀片劃破了手指,血液裡的「血小板」,就會趕來把傷口「堵住」,免得繼續流血;接著,傷口就會紅腫、熱痛,然後生膿,這便是「白血球」,為了防止那些外來的細菌、毒素入侵,而跟那些細菌、毒素作戰的結果。
  人在勞動後,就會感到疲倦,而想休息、睡覺——這都是身體在「保護自己」的結果。
  人身,只要是活著,就會自動的「新陳代謝」——呼吸、飲食、流汗、流淚、吐痰、放屎、放尿、放屁……這都是在「衛生」(保衛生命)哪!
  只要能「適時、適量、適度」的滿足「身體」,供給氧氣、供給水分、供給食物,身體就會、就能「正常運作」——供需要是不平衡,不足或過量,就會造成,身體的傷害。
  可是「人心」呢!卻常常「貪而無厭」地,造成「身心」的傷害——
譬如‥飲食過量,身體負擔過重,不但無法消化,也造成身體器官,使用過度而疲乏,容易遭受病菌侵害。
  人之所以「感冒」,其實跟身體過度「疲勞」有關——過度疲勞,扺抗力,就會減弱,病菌就容易得逞;時常生氣、抑鬱的人,內分泌失調‥心臟、胃、脾,都會受到影響。
  大腦感到缺氧,就會「打哈欠」(深呼吸);感到口渴,就會要水來喝;感到饑餓,就會要食物來吃。
  人身,會吸收對人體,有用的養分,也會排除對人多餘、無用的廢物,吸入氧氣、呼出二氣化碳;藉由飲食,吸收營養,而藉由痰、汗、屎、尿,來排除,身體所產生的「垃圾」——要是體內的「垃圾」,不適時的清除,過分的堆積,就會產生病變,譬如‥常憋屎、憋尿,就會憋出一堆身體病痛來。
  人的住所,也會製造許多「垃圾」,垃圾要是不能適時的清除,過分的堆積,就會使環境髒亂、污穢,招來蚊子、蒼蠅、蟑螂、老鼠,孳生病菌,危害人的身體健康。
  所幸‥人都不喜歡「自己的住所」骯髒,都會適時的去掃除垃圾,使自己能夠住得舒服。
  而人也會適時的清潔自己的身體‥大小便、刷牙、洗手、沐浴、換乾淨的衣服,使自己的身體,能夠舒服。
  可是呢!人很奇怪,心中有垃圾,卻不會適時的去清除,一任心中的垃圾,去堆積、去污染心靈,使自己過得‥憂悲惱苦、愁煩啼哭……
  心中有垃圾,垃圾多了,就會使人‥「心情不好、積憂成疾」,所以‥也要定時的,去清除心中的垃圾。
  心中的垃圾不清除,就會使「心靈」遭受污染;「心病」則顯露於「身病」,因為‥「身體」為「心識」寄託之處,沒有身體,就沒有心識——
心病使身體生病;身病,又影響到心靈,如是‥「交互作用、惡性循環」,使得‥「身心俱損」。
  其實,「身病」不算什麼,「心病」才厲害——
要是「心開意解」,則「癌症」也不可怕的。
  「身病」需要「醫藥」,卻也只能夠「治標」,若「心病」不癒,則身病難癒
——身病治好了,更當進而「治心」——否則「身體健康」,而「心理不健康」,身體就難保時常健康,動不動就會「出毛病、出狀況」。
  所謂‥「心病無藥醫——唯得心藥醫。」
  因為‥心本無病,因想成病——「心病」本從「幻生」,故須從「幻滅」——以幻治幻、用心療心。
  何謂‥「幻生」呢? 人生世間,其實是心念意識的「呈現」。
譬如‥「鏡中影像」,是「鏡外景象」,所投射而有,境中影像之生滅,本是不實而生、不實而滅——幻生、幻滅。
  人生世間,便是「心念意識」,所投射而呈現的,一切生滅現象,本是不實而生、不實而滅——幻生、幻滅。
  心本無病,因想成病——想得開,輕鬆自在;想不開,頭痛腦昏。
  覺則為佛陀、迷則為眾生;不著則安樂、執著則惱苦。
  如此而已!
 
  還是「話說從頭」吧!
  遇到問題,未能解決,就會使人產生壓力、使人心情不好,雖然‥這些不好的「情緒、壓力」,不是必要的,也是人所不喜的,但總是難免的;有情緒、有壓力,就要懂得「抒解」之道,若是不予以「抒解」,想要壓抑、想要逃避、想要隱藏、想要否定的話,就會使身心受害,所以‥要「抒情」、要「解壓」——
才有足夠的「體力、心力」,去「應付」問題。
  (處理問題,需要「智力、能力」,不過,要是缺乏「體力、心力」的話,也會應付不來的——譬如‥考試時,明明都會寫,可是身體不舒服,頭昏腦脹肚子痛,結果也會考不好的。)
  如何「抒情、解壓」呢? 不外乎‥以動、以靜,動靜相互作用地,去把「情緒」宣洩掉、把壓力解除掉。
  阿文有詩道‥
「掃地方潔淨、動身少疾病。止水自澄清、靜心多安寧。」
 
 ⊕掃地方潔淨、動身少疾病。
  環境髒亂,有礙瞻觀,也會使人住得不舒服,所以‥要「動手」去清除、整理,才能恢復整潔。
  同樣的‥手髒了,就要「動手」去洗;身體垢穢,就要「動身」去沐浴。
人謂‥「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 不想動、懶得動,身體就會「生鏽」。
  心情要是不好,不要拿別人、拿別物、拿自己當「出氣筒」——
譬如‥打罵別人、砸壞東西、自殘等等。
  心情不好,可以哭一哭、可以「仰天長嘯」、可以唱歌、可以作畫、可以看書、可以找人聊天、可以聽音樂、可以睡覺。
心中有壓力、有焦慮、有抑鬱,就不要「懶得動」,要是能夠去做一些「適度的運動」(平常若很少運動,就不要太過激烈),像是‥打打羽毛球,讓身體流汗,排出一些,堆積在身體裡的廢物,或是做做‥「體操、瑜珈、指壓、按摩」,這都能夠使身體放鬆、抒解緊張的情緒,然後,去洗個澡;洗完澡後,任何人,都會感到「舒服」的。
  或是騎騎腳踏車、散散步、爬爬山,到處去看看;看看藍天白雲、看看青山綠水、看看花草樹木、看看大海、看看星空……這些,都可以幫助自己「開闊心胸」
——成天不想動、懶得動,就會像一台不騎的腳踏車一樣,放著「鎮地」(占地方),腳踏車還會生鏽,等到要用的時候,都鏽壞了。
  阿文有時候,用腦太久,就會偏頭痛,只要做一些「瑜珈」的姿勢,尤其是‥「倒立式」(兩手抱頭、兩肘平貼地面,兩肘與頭,形成一個「三角支架」,然後把身體倒立起來。這是阿文五、六歲時,在大姐姐家,看書學會了的),真的是很快就不會痛,恢復「清醒」;或是指壓、按摩穴道,「痛一痛」之後,都會有輕鬆感。
 
  「抒情、解壓」之後,可是「問題」還在,還是得去解決的!
  想解決問題,還是得‥「動動腦——觀想(觀照、思想)」的啦!
  解決問題,需要知識、需要經驗、需要智能——經驗不夠、智能不足,這並不要緊,只要能夠懂得‥如何尋求知識(資訊),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一個人,要是遇到問題,無法「自決」(自己解決),又為了面子、為了尊嚴;或是為了怕拖累別人,而不敢、不肯向人「求救」,卻自己在那裡生悶氣,憂悲惱苦,那是很……可笑、可悲的——把事情搞砸了,那才真的是糗大了呢!
迷了路,不好意思,開口問人,自己在那裡兜圈子,豈不浪費時間、浪費生命?
憋屎、憋尿,不好意思開口,跟人家借廁所,那就很難受、難過了。
  人可以靠自己的觀察、體驗,去獲取經驗、智慧;然而‥「虛心求教、不恥於問」,也是自我學習、自我成長的一種方法;能夠消化所得的「知識(資訊)」,用心去思考,就會使自己的經驗增長、使自己的智慧增長,而有利於自己 的為人處事——善用別人的經驗,可以使自己省時、省力;以人為鑑,也省得自己,去撞得滿頭包、踢得滿腳血,才知道「結果」如何。
 
 ⊕止水自澄清、靜心多安寧。
  渾濁的水,要是能夠「止靜」的話,就會漸漸的「澄清」;要是一直去「攪擾」,那麼,水就無法「澄清」了。
  止水澄清,方才能夠「映物」,清楚地,看清其中影像。
  「止水」便能澄清,而「靜心」,才能使人安寧。
  「靜心」者,「靜以觀心」(冷靜地,去觀察自己的心思意念)是也!
人在「忙碌、紛亂」之中,便不得安寧,使得心情煩悶、精神緊張、惶恐、茫然,也只有「冷靜」下來,才能沉著、從容的處事應變。
  人的心思意念,譬如「心猿意馬,易放難收」,總是在「昏沉、掉舉、散亂、睡眠」之中打混,沒什麼大作用——所以‥必須要學習「專心」。
  阿文覺得‥
〔「坐禪」不是教人「枯坐」,然後「什麼都不想」。
 要是「什麼都不想」,那就會比白痴、老人痴呆症、植物人,還要沒用——
 什麼都不想,那就跟「石頭、木頭」,沒什麼兩樣了。〕

  阿文總是說‥
「『忘我』只是一時『忘記有我』,而非『無我』;
 『忘我的境界』,只是在逃避『有我』——
 等『想起有我』的時候,還是一樣憂悲惱苦。」
  「坐禪」也不是為了「休息」,當然啦!要以「坐禪」來「休息、睡覺」,那也可以的,總是無可厚非,但是‥要真想休息的話——「睡一覺」,會比較快的;坐在那裡「打瞌睡」,或是「坐著睡」,那可不是「坐禪」的目的。
  有些人,學著「不倒單」,而「坐著睡」,以為「功夫了得」。 阿文覺得‥〔那不過是在「自欺欺人」!
 其實,睡覺就是睡覺,不論躺著睡、坐著睡,一樣都是睡覺。
 那些「憲兵」,還要跟馬一樣,學會「站著睡」;
 還要跟魚一樣,學會「睜著眼睛睡」呢!
 你看他‥睜大了眼睛、站得直挺挺的,其實,他早就在跟周公打交道了呢!〕
  之所以用「坐」的,來進入「禪定」,是因為‥站的太辛苦,容易使人疲勞;而躺著太舒服,容易使人昏睡;而「坐著」,也不會太辛苦、也不會太舒服,所以‥才用「坐的」——若是「功力深厚」的人,則不論「行、住、坐、臥」,都能入定也!
  「坐禪」是在學習「定心」、學習「靜慮」的功夫——學習如何「駕馭心猿意馬」,使其發揮,最大的作用。
  所謂「入定」,不過是「一其心念」,集中精神,使心念「統一」‥冷靜地、專心地,能夠「隨心所欲」地,入於各種「定境」,去觀想一件事情——把所觀想的事情,給想透了、想通了、想開了,使自己能夠「如實了知」,而不是「顛倒夢想」地「自欺欺人」。
  【隨心所欲】者,佛、菩薩、阿羅漢,才能真正能夠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譬如‥琴藝熟練,自可「隨心所欲」地,無論怎麼彈奏,都會是微妙美好、悅耳動人的音律;而不會彈琴的人,「隨心所欲」,則是「亂彈一通」,教人「不堪入耳」也!
  「隨心所欲」,不是「胡思亂想、空思亂想」,要是「胡思亂想、空思妄想」,那不過是在「浪費」精神罷了!
  只是「胡思亂想、空思妄想」,對世人來說,有其「是處」,是一種「消遺」、一種「娛樂」——因為‥「現實」的生活太無聊,「幻想」的世界,總是有趣多了,人們必須借助「幻想」,來彌補現實生活的遺憾,這是人的無奈與悲哀——
人都是靠「希望」而活著的,不是嗎?
而阿文說‥「希望也不過是一種夢想——理想未達成之前,也是夢想。」
 
  人生世間,一切成就,源自於「思想」——有「意業」,然後方才有「口業、身業」,如是意業,則如是口業、如是身業;「思想」所得的「知見」‥
若是正確,則所說的話、所做的事,才會正確;
若是邪謬,則所說的話、所做的事,都會是邪謬的。
  人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思想」亦復如是!所以‥
不怕「想多了」,只怕「想糟了」; 只怕「想不透、想不通、想不開」。
  如何去「善用思想」,說來說去,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還是要自己‥
「多觀照、多思考」啦!
 
      *      *      *      *
 
  人,總是要長大的!
  只有幼童,才需要完全仰賴、依靠別人的照顧。
  人之所以「學習」、之所以「成長」,是為了要「成熟」,而使自己,能夠‥自立、自主。
  所謂‥「成人」,當是指‥身心成熟的人。
  二十幾歲的人,若還不會(不肯)自己煮飯、作菜,來餵飽自己,還「需要」母親、妻子煮飯、作菜;鈕扣掉了不會(不肯)縫,還等著母親、妻子來縫……
那就表示‥「依賴心」太重了。
  三、五十歲的人,面對生活上,種種的問題,若還不能承擔、不能面對、不能處理、不能解決,讓自己過得憂悲惱苦、活得亂七八糟,這就表示‥心理還是個‥「長不大的孩子」——不是「智能不足」,就是「依賴心太重」,希望‥哭一哭、叫一叫、吵一吵、鬧一鬧、求一求、嬌一嬌,「自己的問題」,就會有別人來動手幫忙解決——就像嬰幼兒般,餓了,哭一哭,就有別人泡好「奶奶」,送到嘴上;連大小便,也需要父母清理一樣。
  父母,也不可能一輩子,都在身旁;兄弟姊妹,也會各奔前程;朋友,也不是時常可以見面;夫妻子女,也不會一天二十四小時,都粘在一起——因為‥生離死別,在所難免。
  阿文有話說‥「也只有『自己』,才會、才能‥陪自己一輩子。」
  靠父母、靠兄弟、靠姊妹、靠朋友、靠丈夫、靠妻子、靠子女——
當知‥雖然「可靠、能靠」,但是‥總有「靠不住、靠不了、靠不到」的時候,
要學習「靠自己」、學會「自立」,使自己「站得住」,
免得「沒得靠」時,自己就「倒下去」。
也只有「自己」,可靠一輩子、一輩子可靠——
  靠別人,終究得看別人「高不高興」,也只有「靠自己」,才不用看「別人的臉色」啊!
 
  能夠讓別人「依靠、信賴」,要是「心甘情願」的話,會是一種‥「甜蜜的負擔」,怕只怕‥久而久之,自己的身心,難以負荷,就算心裡不會厭倦,身體也會勞累的——需要休息。
  原來,是要「幫助」別人「自立」的,而不是要讓別人靠一輩子——
幼童雖然「可愛」,但是‥寶寶如果一直「長不大、不長大」,或是「養不大」的話,如果幼兒期,有「二、三十年」那麼長,那真會把父母給累慘的! (小馬出生,就得學著「站起來」,而人類 卻得讓父母‥褓抱提攜、推乾就濕的,含辛茹苦好幾年呢!)
  原來,給他人一支火把,(點燃他的心燈,)比拿著一支火把,一直守在他人身旁,幫他人照明,要來得經濟、來得輕鬆的呀!
 
  好啦!每次都這樣‥一開始「不知從何說起」,然後就會扯個「沒完沒了」。
  今天,也已是「除夕」了。
  祝福麗玉‥
除舊佈新——除咎佈心!
身心健康——身心愉快!
                  阿文
                    (86)1997.02.06.四 13:50:02
 
      *      *      *      *
 
  阿文總是說‥
「人生而不等,如何能平等呢? 人與人之間——
 也無所謂‥『平等、不平等』的問題,只有‥『尊重、不尊重』的問題。」

  「平等」,是要「開始」平等,還是「過程」平等,還是要「結果」平等呢?
太陽照到東半球時,也同時要照到西半球,這才叫「平等」耶?
全世界都是男生,或者都是女生,長相都是一個樣子、智能都是一樣,這才叫「平等」耶?
大家都一樣窮,還是都一樣富有,這才叫「平等」!?
大家都同時出生、同時病、同時老、同時死,這才叫「平等」!?
大家都吃一樣、喝一樣、穿一樣、住一樣……這才叫「平等」!?
…………
  要是「真平等」了,那世界會很慘、很可悲的呀!
  一個人,努力奮鬥、辛苦經營,難道「不可以」得到,跟別人「不一樣」的「待遇」嗎? 努力奮鬥,豈不該給他有成功的機會、有成功的時候,可以讓他享受‥成功的結果呢?
  而一個人,努力的為非作歹、行兇幹壞,難道「也要」得到‥跟別人「一樣」的「待遇」嗎? 做惡多端,豈不該給他一個「惡報」、給他一個「苦受」,而讓他過得、活得跟「別人不一樣」呢?
  大家都要「爭平等」,那麼‥人人都當總統、當皇帝去啦! 誰還要當工人、當農夫,辛辛苦苦的工作、種田、賺錢、繳稅呢?
  為什麼‥要跟別人一樣「平等」呢? 別人過得貧困愚暗、憂悲惱苦,難道‥自己,也要跟別人一樣‥貧困愚暗、憂悲惱苦嗎?
 
  這個世界‥「不平等」,原來是‥很「可愛」的呀!
  人人都是「自作自受」、都會「自作自受」,這才真是「平等」呢!
  任何人(一切眾生),都該去承擔自己行為的後果呀!要是「逃避承擔、不想承擔」,便又得承擔「逃避承擔、不想承擔」之後,更多、更大、更重的後果——譬如‥犯了罪,「自首」總比「被通緝、被補」來得好;要是「欠債」,還想要‥「躲債、逃債、賴債」,那「後果」可就更不堪設想了。
 
  所謂「尊重」,即是「尊敬、重視」——人人都當「尊人、重人」,亦當「尊己、重己」的。
  父母努力的,給子女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卻不知「尊重」子女「選擇的自由」,要子女(強迫子女)吃下一堆「不喜歡」吃的食物、買了一堆子女「不喜歡」的衣服、送了一堆子女「不喜歡」的禮物,那麼‥子女也不見得會「高興」到哪去;子女心裡,更不會「感恩」到哪去的。
  父母當尊重,子女可以選擇‥買自己喜歡的衣服;而子女也當尊重‥父母可以選擇,要不要「出錢」,買自己所喜歡的衣服。(當子女所喜歡的衣服,價錢超出「預算」時,就當告訴子女,讓子女了解「困難」之處,讓子女再做選擇,而不要只是叫「不行」,或是為了「掩飾」自己的困難,卻氣得罵孩子一頓——
可以「建議」子女,什麼衣服較適合他穿,但是「選擇」與「決定」,當由子女「自己來」的。)
  人就是這麼時常「出於好意」,卻「自以為是」地,「為別人好」,而為別人‥「作安排、作選擇、作決定」,還要時常「說好說歹‥軟硬兼施、威脅利誘」,讓別人「不好」拒絕,或是「不好意思」拒絕,卻「心不甘、情不願、意不歡喜」的「就範」——即使有「好結果」,別人也不見得會高興、會感激;要是得到「壞結果」,那真的是會讓別人,「一肚子氣」的叫道‥「都是你害的!」
而他則要皺著眉頭的叫道‥「我真是『好心去予雷摏——好心無好報』啊!」
  而人呢!也常「礙於」別人的「好意」,在「盛情難卻」之下,隱藏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抑壓自己的情緒‥「不好意思」拒絕,或是「不敢」拒絕、「不知道如何」拒絕,於是「心不甘、情不願、意不歡喜」的「就範」,然後,強顏歡笑、裝模作樣的,去「迎合別人、配合別人」;為了使別人高興,而「苦了自己」
——到後來,「忍不住」了,便像「火山爆發」一樣,傷害別人、傷害自己。
別人則「看傻了眼」,心想‥〔怎麼會這樣呢? 你這人,真是「不識抬舉、不知好歹」,我為你做這麼多,你還不高興?〕
  「別人的好意」,常常成為「自己的壓力」——不知、不會「解壓」的人,便會把自己,搞得憂悲惱苦。
  人,真的要「如實了知」,面對自己的感受,而「不要屈從別人、不要強迫自己」,去做自己「不願意」的事——不會、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而抑壓、隱藏、掩飾自己的感受(情緒),只會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而已!
 
  其實,人也不喜歡「白吃的午餐」,「吃人半斤」,總想至少也得「還人四兩」;「無功不受祿」,否則不異是在接受別人的「賄賂」;別人是「無事不登三寶殿」,沒有好理由,不會隨便送禮物,要是平白無故的,收受別人的「禮物」,還不得不懷疑別人‥「禮多必有詐」呢! (「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軟——人在屋簷下,誰敢不低頭?」 一個「有志氣、有骨氣」的人,常是「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如何拒絕別人,而不使別人受傷、不使自己受傷,這得要「多用心」想想了。 其實,人也不喜歡「昧著良心」做事,只是心中的「貪、瞋、痴」,使自己「身不由己」似的,糊里糊塗、自欺欺人的,去做一些‥「其實自己並不想做」的事。)
  所謂「禮尚往來」——別人包紅包給我的小孩,我也「不得不」包紅包給他的小孩——包來包去的,別人有四個小孩,我只有二個小孩,心裡便想‥〔真是虧大了!〕
  一個月,要是收到好幾張「紅色炸彈」,拿紅包送人時,雖然總是「嬉皮笑臉」的,給別人「祝福」,別人不收,還要硬塞給人家——可是‥背後卻跟其他朋友「抱怨」,大叫‥「真是吃不消!這個月,包了好幾個紅包,一個都包五、六千……」 真不知‥是為了「面子」,還是在展現自己「有錢」呢!?
 
  阿文覺得‥
〔麗玉跟許多人一樣(就算過去的阿文,也是一樣),
 總是不能「如實」地,去面對自己的感受;
 不能「如實」地,告訴別人自己的感受。
 於是,就活得自欺欺人‥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欺負自己,也欺負別人。〕
  (人也常因為不想「拖累」別人,或是不想讓別人「擔心」,或是怕別人「取笑」,而「自欺欺人」,不能、不敢、不肯「如實」地,讓人知道自己的感受,結果‥反而常是苦了自己,也帶給別人,更大的禍害——譬如‥生病的父母,老是要「逞強、裝勇」,結果‥常突然「倒下去」,而教人「措手不及」。)
  下次,麗玉要真的不想去逛街,那就告訴她們‥「真正的原因」(真正的感受)吧!「謝謝妳的好意!妳的好意,我心領了!可是‥因為這樣、因為那樣,所以現在,我不想勉強自己去——請妳們要去的話,就自己去吧! 不要我不去,妳們就不去了——妳們是『為妳們自己要去才去的』,而不是『為了我要去才去的』呀! 妳們要是『為了我才去』,那我不去,可真會覺得『愧疚』(好像是我害的一樣),我不想去,也不想愧疚,如果‥妳們不想去,那也是因為‥『妳們不想去』,而不是『因為我不想去,所以妳們也不去』,否則,這又要教我『愧疚』了! 請不要教我『愧疚』,好嗎? 妳們要不要去,請妳們自己選擇、自己決定——不要受我的影響,好嗎?」(這是「直話直說」,要想說得「委婉」一點,還得多用心「修飾」一下的! 呵呵!悲哀、無奈的是‥「直言、真言、忠言」,常會「逆耳」,然而,要是不說的話,就不免要「自欺欺人」了。)
  人生世間,是自我獨立存在的人生世間。
人,是「為自己而活」的,而不是「為別人而活」的——別人(物)的存在,是因為「我的存在」,才對我「有意義、有作用」,否則,我要是不存在的話, 一切,都將對我「無意義、無作用」了。
 
  阿文最近,忙著把世界名著《小王子》給「改作」,以及寫下‥自己小時候,跟父母之間的一些事、自己的成長過程,藉以闡述‥自己對「親子教育」的種種見解——所以‥把許多來信給「擱下」了。
  當然,阿文「累了」,也是一個原因;麗玉如果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想「逃之夭夭」,那就會了解‥阿文的心情與感受——
累了,就需要休息、需要充電;需要安靜,而不受「干擾」。
  人很歡迎別人來作客,然而,所謂‥「客去主人安。」
要是客人,該走還不走,那真是會讓人,不知如何是好呢!
譬如‥那些「鬧洞房」的人,打算要「鬧個通霄」,那可真是教人又好笑、又好氣呀!
  其實,人也不是真的怕被別人「纏」,只是怕被人「煩」;人也不是想逃開,只是希望‥「此時」,不要受到「干擾」;有時候,人會想要「安靜」、想要「獨處」的,譬如‥大小便的時候、洗澡的時候,就不希望‥有人在一旁盯著看;而睡覺時,更不希望‥有人在旁邊吵鬧的呀!
 
  阿文誠願‥每個人,都能夠‥「如實面對自己、如實了知自己」,而能夠‥「自知自覺、自立自強、自愛自重、自由自主」! 多用心地,自我省覺、自我成長,而不用期望別人、不用等待別人,來告訴自己「怎麼辦」!
  阿文誠願‥每個人,都能夠「點燃」自己的「心燈」,照亮自己的世界!
而不用期望別人、不用等待別人,來幫忙自己點燃心燈!
  阿文誠願‥每個人,都能夠「自得其樂」,也能夠「分享人樂」,進而去「予享我樂」! 而不用期望別人、不用等待別人,把快樂送上門來!
 
  在此,也建議麗玉‥嘗試著看一些,有關「心理學」的書吧! 它有助於讓人‥「了解自己」、了解人類的行為,進而解除一些,心理上的困頓。
  (若是要了解「人生世間」,就要進而去研究「佛學」。)
  阿文這一陣子,可是很用功「讀書」的嘔! 連《生物學、分子學、基因工程學、科學、相對論的宇宙論》等等,也看得……不亦樂乎呢!
                  阿文
                    (86)1997.02.06.四 19:20:24
 
============================================================
※舊文整修,首舖於「新聞台」。2023.05.21.日 00:00:01
◎潘文良《魚雁千里共今緣》陳麗玉_139。1996.02.06.四 19:20:24
 https://mypaper.pchome.com.tw/avun01/post/1381406162
佈告於臉書。
■標籤:#證實 #機會 #清楚 #認命 #觀音 #工具 #破解 #選擇 #挫折 #智慧 #學習 #觀察 #思考 #省覺 #解決

上一篇:◎陳麗玉_138

下一篇:◎陳麗玉_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