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1 02:14:04阿文

◎不可取的訓讀字

 

  ◎不可取的訓讀字

              ○潘文良 撰

  漢文字,分做三部分‥形、音、義。
  字若會當「一形一音一義」,是上理想的狀況,但事實上,是真難做到的,畢竟人所要表達的意思,太濟太濟,所以‥免不了「一形(字)多音多義」,若無咧,可能一千萬字,也無夠用;自古長久發展的結果,著是‥
 「共音者,則以(字)形別義;共形(字)者,則以音別義」。
    文字語詞,自古至今,經過長久的發展,漸漸有了一括「規則」,雖然講‥「規則是死的,人是活的」,總會有「無按照規則的」,但有規則的,自然就是「有憑據」,容易為大眾接受;無規則的,只會當算是「異類」。
   而自古至今,借字、訓讀,也是真普遍情況——
 字義非,字音對,稱作借字,這等於添加新義。
 字義對,字音非,稱作訓讀,這等於添加新音。
 若是字義非、字音非,抑是照用,就算是「錯別字」——借字、訓讀,其實也會使講是一種「錯別字」。
   漢字台語,一般一字攏有二音‥文音(讀書音)、白音(講話音)。
 文音多是古韻冊的反切,可以切出來的——有憑有據。
 白音多是由文音,依照規則,轉換聲母,或者韻母而成——可憑可據。
 其它的音,只能算是俗音、殊音,或者是訓讀音。
   借字,等於是將字,添加新義,只要𣍐發生歧義,自相矛盾,其實影響較小——
 但有的字,既定的字義,已經是真普遍的認知,若是新義與本義,太不共款,牛頭對馬喙,也是真不當。
   訓讀,等於是將字,添加新音,其音往往是「無憑無據」,古韻冊難以切出,實在會亂了字的本音——此等訓讀字,實不可取。
   譬如‥賣水果的,為了製作話題,招徠生理,於是貼出一張海報,面頂寫‥
     
很慢ㄟ奶雞
   乍看之下,實在莫名其妙,啥是「奶雞」?水果擔,也兼賣雞喔?
 「奶雞」,華語〔ㄋㄞˇ ㄐㄧ〕,台語〔ㄋㄧ├ ㄍㄨㄝ(ㄍㄝ)〕。
 公雞、母雞、大雞、小雞……「啃得雞」,啥是奶雞?新品種的雞哩?
 「ㄟ」是「的」的借字,「很慢的……奶雞」,奶雞跑得很慢?
   台語人,唸過幾遍了後,則會恍然大悟,原來伊的意思是‥現挽的荔枝。
 【現挽的荔枝】ㄏㄧㄢ└ ㆠㄢˋ ㄝ└(ㄝ├) ㄋㄞ└ ㄐㄧ
        hian3 ban2 e3(e7) nai3 tsi1
       ※〔ㄝ└〕[e3]:泉州變調。〔ㄝ├〕[e7]:漳州變調。
   「很慢ㄟ奶雞」,五字全是借字,利用「協音、借音、訓讀音」,如是代替「現挽的荔枝」,果然是會當吸引人的注意、製造話題,雖然是趣味的經銷手段,但也只能算是「笑談」。
   「很慢ㄟ奶雞」,予人看無意思,若是寫做「今採兮麗支」,而讀做‥
 〔ㄏㄧㄢ└ ㆠㄢˋ ㄝ└(ㄝ├) ㄋㄞ└ ㄐㄧ〕,這有幾個人,會當接受?
 【今採】〔ㄍㄧㆬ├ ㄘㄞˋ〕[kim7 tshai2]
 【兮】{文}ㄏㄝˊ[he5] {白}ㄝˊ[e5]
 【麗支】〔ㄌㄝ└ ㄍㄧ〕[le7 ki1]
    如是「今採兮麗支」,訓讀為「現挽的荔枝」,人是聽有;
 但若是看著所寫‥「今採兮麗支」,無註解,恐驚也是對「麗支」,莫名其妙。
 荔枝,別名「麗枝」,亦有寫做「麗支」——「支」為「枝」之異體。
 荔枝其它別名‥荔支、麗支、離枝、丹荔、荔錦、大荔。
  
   由此可見,文字語詞,若是借用、亂用、錯用,攏會使人不解、誤解,乃至故意曲解。
   以下,來講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彙辭典》中,以及一般人所使用,一括「不可取」的訓讀字。
  
  
⊕卜、欲:要、{要卜}
 【卜】{文}〔ㄅㆦㆶ〕[pook4]
    {白}〔ㄅㄨㄚ
ㆷ8〕[puah8] 卜卦。
    {訓}〔ㆠㄝㆷ〕[beh4]
 【欲】{本}〔ㄧㆦ
ㆶ8〕[iook8] 欲望、愛欲。
    {訓}〔ㆠㄝㆷ〕[beh4]
    {訓}〔ㆠㄨㄝㆷ〕[bueh4]
 【要】{本}〔ㄧㄠ└〕[iau3] 重要、要言。
    {本}〔ㄧㄠ〕[iau1] 要求。
    {本}〔ㄧㄠ├〕[iau7]
    {訓}〔ㆠㄝㆷ〕(漳)[beh4]
    {訓}〔ㆠㄨㄝㆷ〕(泉)[bueh4]
 【{要卜}】{本}〔ㆠㄝㆷ〕(漳)[beh4]
    {本}〔ㆠㄨㄝ〕(泉)[bueh4]
    {本}〔ㆠㄝˋ〕(漳)[be2]
    {本}〔ㆠㄨㄝˋ〕(泉)[bue2]
  
  華語「要」〔ㄧㄠˋ〕,台語講〔ㆠㄨㄝ〕(泉)/〔ㆠㄝˋ〕(漳)。
早年的歌冊等,是借用「卜」字,如是「音不對、義不對」的字,實在難以理解,為何會借用?後來,著有人創了一字{要卜},算是專字、專音、專義而用。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彙辭典》,也莫名其妙,借用「欲」字,訓讀做〔ㆠㄨㄝ〕。
  「欲」的字義是「願望、情慾」,動詞義為「期望、希求」,副詞為「想要、將要」——「欲」,華語〔ㄩˋ〕,台語原本也只有一音〔ㄧㆦ
ㆶ8〕[iook8]。
  日常生活中,因為〔ㆠㄨㄝˋ〕比〔ㄧㆦ
ㆶ8〕,較踥用(較常用),結果‥
 愛欲〔ㄞˋ ㄧㆦ
ㆶ8〕[ai2 iook8],被讀做〔ㄞˋ ㆠㄨㄝˋ〕[ai2 bueh4]。
 欲愛〔ㄧㆦㆶ ㄞ└〕[iook4 ai3 ],被讀做〔ㆠㄨㄝ ㄞ└〕[bueh2 ai3]。
 聽著實在教人好笑、無奈也!
  看著華語「要什麼」〔ㄧㄠˋ ㄕㄜˊ ㄇㄛ˙〕,
 台語人,自然會讀做〔ㆠ
ㄝ ㄒㄧㆬ ㄇㄧㆷ〕——
 如是直接訓讀,字義正確的「要」字着好,何必佫去破壞「欲」的音義咧?
  華語「要」〔ㄧㄠˋ〕,台語講〔ㆠㄨㄝˋ(ㆠㄝˋ)〕,也講「愛」〔ㄞ└〕。
  華語「要什麼」,台語講做‥
要啥〔ㆠㄨㄝ ㄒㄧㆩㆷ〕、愛啥〔ㄞˋ ㄒㄧㆩㆷ〕、要愛啥〔ㆠ
ㄝ ㄞˋ ㄒㄧㆩㆷ〕。
  「欲」與「要」的字義,其實是有所差別的,
「欲」是心願、希求;「要」是索取、需求。
  如是借「欲」做「要」,而訓讀,實不可取也!
  
  
⊕矣:啊
 【矣】〔ㄧ,ㄧˋ,ㄧ└〕[i1,i2,i3]
 【啊】〔ㄚㆷ〕[ah4]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彙辭典》‥
 【矣】{訓}〔ㄚㆷ〕[ah4]
   語尾助詞,表示動作完成。
   例:我食飽矣。Guá tsia̍h-pá--ah. (我吃飽了。)

   「矣」字,自古以來韻冊的切音,就是〔ㄧ〕,字義為「語尾助詞」;
 在文言文中,隨處可見「矣」字。
   「啊」是常用的語助詞,隨情緒的變化、用處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變調——
 驚叫是‥啊〔ㄚ〕……(尖叫,長聲。)
 疑惑是‥啊〔ㄚˊ〕?
 醒悟是‥啊〔ㄚㆷ〕……(華語〔ㄚˋ〕,尾音較長。)
 應諾是‥啊〔ㄚㆷ〕!(華語〔ㄚˋ〕,語音較短。)
   明明就有一字「啊」字,讀作〔ㄚㆷ〕,何必將「矣」字,訓讀為〔ㄚㆷ〕,而混亂字音?
  
  
⊕个、兮:的
 【个】華〔ㄍㄜˋ〕
    台{本}ㄍㄜ└[ko3] {俗}ㄝˊ[e5]〕
    「個、箇」的異體。
 【兮】華〔ㄒㄧ〕
    台{文}〔ㄏㄝˊ〕[he5]
     {白}〔ㄝˊ〕[e5]
     {白}〔ㄝ└〕[e3]
    語助詞。
 【的】華〔ㄉㄧˋ〕①
    台{本}〔ㄉㄧㆶ〕[tik4] 目的。
    華〔ㄉㄧˊ〕②
    台{白}〔ㄉㄧㆵ〕[tit4] 的確。
    華〔ㄉㄜ˙〕③
    台{俗}〔ㄝ〕[e1]
     {俗}〔ㄝˊ〕[e5]
     {俗}〔ㄝ└〕[e3]
   白話文「的」字,古文皆用「之」字。
   明清時代的小說,往往是「的、得」分𣍐清(通用、亂用),如今「的、得」是各司其職,譬如華語‥「死的有尊嚴」,與「死得有尊嚴」,是無共款的意思。
   華語因為「的〔ㄉㄜ˙〕、得〔ㄉㄜˊ〕」二字音近,有的人,難以分辨,往往也是「的得不分、亂用」,而造成笑話。
   「的、得」,若是用台語唸,「的」讀〔ㄝˊ〕、得讀〔ㄉㄧㆶ〕,着真好分辨,你的〔ㄌㄧ ㄝˊ〕、你得〔ㄌㄧ ㄉㄧㆶ〕,其音𣍐混亂。
   「的」字的音義發展,如今也已經真完備——
 用為「介詞」,表所有格、表所屬。如‥我的物件(我的東西)。
 用為「代替名詞」,如: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摺》:
 「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沒顛沒倒,勝似鬧元宵。」
 如此一字「的」字,華語人看有、台語人看有,客語人、粵語人,攏看有。
   有的台語人,真是怪奇,大概認為「的」字,是「華語人」咧用的,所以無愛用,偏偏愛借用「个」字,或者是借用「兮」字。
   台語唸謠‥
    
一的炒米芳,二的炒韭菜,三的沯沯滾,四的炒米粉。……
   寫做‥
    
一个炒米芳,二个炒韭菜,三个沯沯滾,四个炒米粉。……
   如是「一个、二个、三个、四个」,看來着是「一個、二個、三個、四個」的意思,實在令人不解、誤解、曲解也!
   漢朝劉邦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力拔山兮氣蓋世!

   項羽的《垓下歌》‥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兮」字之義,自古就是「語助詞」,別無他義,如是單純好用,又何必多事,增添「的」字之義?
   「的、兮」在台語,是可以分做兩種意思——
 講「駛車的」,「的」是「代替名詞」,指「駛車的人」。
 若「駛車兮」,「兮」只是「語助詞」。
 叫「潘的」,「的」是「代替名詞」,指「姓潘的先生」。
 若「潘兮」,「兮」只是「語助詞」。
  
  
⊕儂:人
 【儂】華〔ㄋㄨㄥˊ〕
    台{本}〔ㄌㄨㄥˊ〕[long5]
     {俗}〔ㄌㄤˊ〕[lang5]
 【人】華〔ㄖㄣˊ〕
    台{本}〔ㆢㄧㄣˊ〕(漳)[jin5]
     {本}〔ㄌㄧㄣˊ〕(泉)[lin5]
     {俗}〔ㄌㄤˊ〕[lang5]
       〔ㄌㄤ˙〕[lang9]
  
   《康熙字典》儂‥
廣韻》《集韻》奴冬切《正韻》奴宗切,𠀤音農。
⊕俗謂我爲儂。
 《韓愈詩》‥「鱷魚大于船,牙眼怖殺儂。」
⊕又,渠儂,他也。《古樂府》‥「有懊儂歌。」
⊕《六書故》‥「吳人謂人儂,即人聲之轉。甌人呼若能。」

   《漢語大詞典》儂‥
 
(1)我。(今江、浙一帶方言。)
   《晉書.會稽王道子傳》:「道子頷曰:『儂知儂知。』」
   唐.韓偓《此翁》詩:「高閣群公莫忌儂,儂心不在宦名中。」
   明.汪錂《春蕪記.宴賞》:「奴家生得好儀容,月殿姮娥,也賽不過儂。」
   《紅樓夢》第二七回:「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秋瑾《赤壁懷古》詩:「怪道儂來憑弔日,岸花焦灼尚餘紅。」
 (2)人。泛指一般人。
   《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四時歌夏歌十六》:
   「赫赫盛陽月,無儂不握扇。」
   唐.韓愈《瀧吏》詩:「比聞此州囚,亦有生還儂。」
   前蜀.韋莊《漢州》詩:「北儂初到漢州城,郭邑樓臺觸目驚。」
   明.湯顯祖《牡丹亭.鬧殤》:「爲著誰儂,俏樣子等閒拋送?」
 (3)他;他們。
   《正字通.人部》:「儂,又他也。」參見渠儂。
 (4)你。(今上海一帶方言。)
   元.楊維楨《西湖竹枝詞》:「勸郎莫上南高峰,勸儂莫上北高峰。」
 (5)姓。唐朝有儂金意。見《新唐書.南蠻傳下.西原蠻》。

  
   《六書故》所謂‥「吳人謂人儂,即人聲之轉。甌人呼若能。」
   千古以來,因此借「儂」作「人」也!
   此之所謂「吳人謂人儂,即人聲之轉。甌人呼若能」,當是講‥
 「『人』字,吳人讀為〔儂〕,即『人』聲之轉音,而歐人讀為〔能〕。」
   「儂、能」二字,只是「標音」而已!否則,「能」豈不是也會當做「人」用?
   「儂」字,從人,農聲——
 台語「農」字,只讀做〔ㄌㄨㄥˊ〕,而無讀作〔ㄌㄤˊ〕,如‥
 士農〔ㄌㄨㄥˊ〕工商,𣍐讀做‥士農〔ㄌㄤˊ〕工商。
 農〔ㄌㄨㄥ└〕夫,𣍐讀做‥農〔ㄌㄤ└〕夫。
 (「膿」字,文音〔ㄌㄨㄥˊ〕、白音〔ㄌㄤˊ〕。)
   「能」字,台語讀〔ㄌㄧㄥˊ〕,與「人」的文音〔ㄌㄧㄣˊ(泉)/ㆢㄧㄣˊ(漳)〕相近。
   一字「儂」,發展至今,其義包括所有人稱‥又是我、又是你、又是他、又是他們、又是人……
   如問‥「這是啥人的?」
   甲講‥「儂的!」
   乙講‥「儂的!」
   丙丁戊,攏講‥「儂的!」
   到底是啥人的? 你的、我的、伊的,抑是別人的?
   大概愛先了解‥五個人,分別是陀位的人,則知影伊所講的「儂」,是代表「我」,抑是「你」、抑是「他」、抑是「別人」。
   「講的、聽的」,可能因為各地腔口無共款,所以抑會當分別;若是「寫的、看的」咧?
   《韓愈詩》‥「鱷魚大于船,牙眼怖殺儂。」 此「儂」是「我」的意思。
   韓愈《瀧吏》詩:「比聞此州囚,亦有生還儂。」 此「儂」是「人」的意思。
   元.楊維楨《西湖竹枝詞》:「勸郎莫上南高峰,勸儂莫上北高峰。」 此「儂」是「你」的意思。
   《正字通.人部》:「儂,又他也。」
(參見渠儂。)
   「儂」既然是「我」,如何又是「你」?既然是「你」,如何又是「他」?既然是「他」,如何又是「人」?
   大概文中有用「儂」字者,攏着愛加註解,表明所用的「儂」字,到底是指啥人,省得看的人,費疑猜。
   所以講‥用「人」着好,而應避免用「儂」字。
  
   寫作為文,呣是做謎猜,意思表達,應當是清楚明確,而非寫予人看無、臆無、不解、誤解,則是「高明」。
   呣管是客語、粵語、台語,其實攏存在「有音𢭻無字」的狀況——
 想要𢭻出「正確的字」,也實在無簡單;借字、訓讀,是真無奈的選擇,
 要借字、要訓讀,至少也愛比較看𥌚,用啥字較適當。
 因為‥一旦「借了」,往往是「呣免還、還不了」——
 自古以來,「習非勝是、積非成是」; 大部分的人,攏是「將錯就錯,一錯再錯」,
 錯久着變慣習,慣習着變自然,要改是誠歹改, 真正「知錯必改」者,實在無幾人。
  
                 
2017.01.21.六 02:00:00 初稿
~~~~~~~~~~~~~~~~~~~~~~~~~~~~~~   
 ■註解
 【踥】〔ㄐㄧㄚㆴ〕[tsiap4] 廣韻.入聲.葉韻:「踥踥,往來貌。」
   踥踥,引申為「時常、常常」,例‥踥踥來、踥踥去、踥行、踥巡。
   踥,又作「踕」,行貌。
 【𢭻】〔ㄘㄨㄝ├〕(漳)[tshue7] 〔ㄘㄝ├〕(泉)[tshe7] 尋找也。
 【看𥌚】〔ㄎㄨㆩˋ ㆠㄞ├(ㄇㄞ├) 〕[khuann2 bai(mai7)]
   看看。 𥌚‥視貌。
 【甌人】《六書故》中之「甌人」,或指「甌雒人」。
   《維基百科》‥
 甌雒(越南語:Âu Lạc/甌雒),一作甌駱,傳說中,位於越南北部的一個王國。
 現代學者認為,可能是部落聯盟。
 根據《大越史記全書》、《欽定越史通鑑綱目》等,後世書籍的記載‥
 前257年,古蜀王子安陽王,滅文郎,建立甌雒。
 不過,根據現代學者考證,認為‥
 安陽王,是甌越部族首領,文郎的鴻龐氏,則是雒越部族首領。
 安陽王,在今日河內市以北,卅五公里處,建立古螺城,作為王國的首都。
 該國的神機弩,非常出名。
 前207年,趙佗侵略甌雒,將兒子趙仲始,入贅給安陽王。
 仲始將神機弩折斷,最終導致安陽王,戰敗自殺;甌雒也隨即,被南越國所滅。
  
 ■標籤:台語、借字、訓讀字、不可取、台語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