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2 07:46:24阿文

◎台語用字原則建議

 

  ◎台語用字原則建議

              ⊕潘文良

  漢字語言,從上古(商朝至漢朝時期)至中古(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時期),乃至近代、現代,所演化出的方言,大類區分,至少有七種到十種,而各地不同腔調,更是繁多。
  漢文字的數量,在今電腦編碼標準中,目前最大的漢字編碼,為臺灣的國家標準CNS11643(4.0),收錄可考證之正簡、日、韓語漢字,共有76,067個。
  廿一世紀,已出版的字數最多的,是日本《今昔文字鏡》,收字十七萬個。
  然而,也是使用漢文字的台語,在那麼多漢字中,卻仍會有找不到適合用字的狀況。
  蓋‥先有音聲,後有語言;先有語言,後有文字。(有些種族,只發展語言,而未發展文字。)
  隨著時空的遷移,語言詞彙的產生,總是比文字還快——如今地球村,交通便捷、資訊發達,外來語的數量,更是與日俱增,但要使外來語,有適合的文字或詞彙,予以搭配、表達,總是緩不濟急。
  每個漢字的「形音義」,總也不免,因時空變異,乃至個人喜惡、故意或疏失,而產生變化——寫字時,少了一筆、多了一點,形就不同了(如「蚤、𧈡」;古時,為避諱皇帝名字,還得「省筆」處理呢);為了將就詩詞平仄押韻,改音換調,總也是會有的;而字義,也不免會有增添引申義、延伸義。
  講話,講過就算了,錄音還得用「電」,才能原音重現;而文字,乃記錄語言之符號,若書之於紙,無意外的話,可會留傳(流傳)千古呢!故用字遣詞,當能越精確越好。
  以下,提出幾點台語用字原則之建議,以供參考!

 ⊕一、避免錯別字。

  現代人,開海產店,貼個廣告,上書台語「尚青、尚好呷」,五個字,就只有一個「好」字無問題——正確當為‥上鮮〔ㄒㄩㄥ└  ㄑㆪ〕、上好食〔ㄒㄩㄥ└ ㄏㄜ ㄐㄧㄚㆷ〕。(鮮,{文}ㄒㄧㄢ、{白}ㄑㆪ。)
「呷」是假借字,其義為「吸而飲」,而非「吃」之意,台語當用「食」字。
「尚」是「還、猶」之意,如是「尚好」,乃「還好」也——
若是「謙虛」,謂自己餐館的料理「還好吃」,那用「尚好」便無誤;
若本意為「最好吃」,那就當寫作「上好」才對。
  成語「魯魚亥豕」,乃指書籍在傳寫或刻印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字錯誤。
  行文因一時疏失,用了錯別字,便會使人看不懂,或遭誤解、曲解,難免就會鬧笑話。

 ⊕二、避免假借字。

  上古時代,字數未多——即使事到如今,也是一樣‥一旦有新詞彙產生,未思再造個「形音義」可搭配的字詞來表示,便先找「同音字」來表示,而稱作「假借」;只是‥一旦借了,就不必還了,要還也還不了——即使未來,造了更適合的字,總也有人,會繼續用「假借字」。
  現代台語人,一時找不著適合的字,也是隨意找個同音字來用,譬如‥
台語用為否定的「𣍐」〔ㆠㄝ├(漳)、ㆠㄨㄝ├(泉)〕(為「勿、會」二字連音的造字),便假借「袂、𧙕、袜、未」替代,而不究「袂、𧙕、未」之字義為何。
  袂為衣袖之意、𧙕(袜)為襪的簡寫。
  而「未」乃「未定意」、「𣍐」乃「必定意」,譬如‥
「伊未來」‥他還沒來——或許他會晚點才到來。
「伊𣍐來」‥他不會來——乃他必定不會來之意。
「未」與「𣍐」,其義有別,當視意(適意)而用。
  「假借字」,其實也是一種「錯別字」,長期使用,不免「習非勝是、積非成是」,進而「執非為是」——他人用較適合的字,反倒指稱他人用錯字呢!

 ⊕三、避免訓讀字。

  所謂「訓讀」,原指日文借用漢字,有音讀、訓讀,兩類發音。音讀淵源於古漢語,訓讀則是日語語詞的本音。故訓讀時,僅借漢字的形和義,不採漢語的音。如「山」字,日文的音讀為[san],訓讀為[yama]。
  但其實,「訓讀」之情形,漢語、漢文字之發展過程中,自古至今皆然——
訓讀,簡而言之,就是‥甲字雖符合乙音之義,但無乙音,亦非乙音,而用乙音讀之。如‥
「不」本音〔ㄅㄨㆵ〕,而讀作〔ㆠㄝ├(彰)、ㆠㄨㄝ├(泉)〕或〔ㆬ├〕。
「毋」本音〔ㆠㄨˊ〕,而讀作〔ㆬ├〕。
「殺」文音〔ㄙㄚㆵ〕、白音〔ㄙㄨㄚㆵ〕,而讀作〔ㄊㄞˊ〕。
「高」文音〔ㄍㄜ〕、白音〔ㄍㄠ〕,而讀作〔ㄍㄨㄢˊ〕。
  近代採用「烏字十五音」為切音的閩南字詞典,如《彙音妙悟、彙音寶鑑》等,都收錄了相當多的「訓讀字」。
  將義符而音非之字,直接訓讀,這麼做,好不好,可謂見仁見智。
  果真找無它字,足以代表,那用訓讀字也罷!蓋自古以來,總也少不了,給同一字,加上新讀音、賦予新義。
  但設有其它,音義能相符的;就算再造一個較適合的字,用之又何妨?
  有些人,明明活在現代,心思卻極為「尊古、循古」(說難聽叫「泥古」),往往不能(不肯)接受「新造漢字」或「新義漢字」(字義衍生新義),譬如‥
「𣍐、䆀、刣、坮」等,此類台語用字,便遭貶斥為「無所根據、粗俗不可耐、難登大雅之堂、實不可取」之庶民用字。
  其實,即使是同樣使用漢文字的各種語言,都各有各的用字用詞習慣,而在閱讀之時,不免就會直接「訓讀」(翻讀),譬如‥台語人——
看到「說故事」,自然讀作〔ㄍㄨㄥ ㄍㆦˋ ㄙㄨ├〕。
但「說」音非〔ㄍㄨㄥˋ〕——「講」才是讀〔ㄍㄨㄥˋ〕。
看到「蘿蔔」,自然翻讀成〔ㄘㄞˋ ㄊㄠˊ〕。
而「蘿蔔」音非〔ㄘㄞˋ ㄊㄠˊ〕——「菜頭」才是讀〔ㄘㄞˋ ㄊㄠˊ〕。
  訓讀可謂普遍存在於各語言間,閱讀之時;但若以文字記錄(書寫),還是避免用訓讀字的好,蓋訓讀字,若不加註明、解釋,則生誤會,譬如‥
華語「拔蘿蔔」〔ㄅㄚˊ ㄌㄨㄛˊ ㄅㄛ˙〕,台語訓讀(翻讀)為〔ㄎㄠ├ ㄘㄞˋ ㄊㄠˊ〕;若書台語文章,也寫作「拔蘿蔔」,不諳台語的人,看了、聽了,或以為「拔」,台語讀作〔ㄎㄠ├〕,其實,〔ㄎㄠ├〕當寫作「薅」,才是正字。

 ⊕四、避免歧義字。

  漢文字,除了本義之外,往往會有引申義(延伸義、衍生義);有些字,一字多義的結果,竟會造成「自相矛盾」,譬如「別」字,有「不要、不准」之意,也有「另外」之意。若言‥「我們別談政治宗教」,其意或為「我們不要談政治、宗教的話題」;或為「我們另外再談政治、宗教的話題」——這就會產生歧義,不加注意,就會遭人誤解,或故意曲解。
  台語「ㆠㄚㆵ8 人、ㆠㄚㆵ8 事」的〔ㄅㄚㆵ〕,本字其實就是「別」字,但若寫作「別人、別事」,講的、聽的可辨,但寫的、看的,就會發生歧義;於是有人寫作「捌人、捌事」——這「捌」字,為「八」的大寫,又通「扒」字,義為破裂、分開,音同而義異,實也不當;較適合的字為「𧧸」字,其義為「析理、辨別」,引申為「認識」,則較為適當。
  古人為避免假借字,一字多義,而產生歧義,後來往往加上部首偏旁,用以區分,使意思表達,能更為精確;而大陸推行簡體字(簡化字),卻走回頭路,譬如‥把「乾、幹、榦、干」等,全都用一「干」字代表——如是「干妈妈、干女儿、干姊姊、干妹妹」,說的人、聽的人,可以讀音區分,但寫的人、看的人,可就會產生誤解,或被曲解了。
 
  阿文每以「文章千古事,下筆慎為之」自勉,故用字遣詞,總會多加注意,遇有爭議之字詞,則「解其構形、探其讀音、究其意義」,尋找適合的用字;但礙於個人學識見聞,不免也會有所疏失、錯謬,故又以「知非即捨、知錯必改;用者不知、知者不用」自勉,期許能臻完善,免得貽笑大方。(「用者不知」,有時,只是隨人而用,未加深究,未知是錯;「知者不用」,若知道是錯別字,就不會再去用它。譬如‥會使用「厝」字,當作活人住的屋子,蓋未探究「厝」義,是為「用者不知」;而當知道‥「厝」為「停柩」的屋子,活人住的,當用「茨」字才對之後,也就「知者不用」,不再錯用「厝」字。)
  見台語社團,有許多人,挺喜歡「掠包、揬臭」的!本是「好意揪錯」,但有時候,口氣(語意)真的不太好,就像在「找碴」般,你來我往,不免擦槍走火,失了風度、失了器量;本來可以好好討論,卻落得彼此相諍——對台語之推展,實在一無助益。
  深夜思及,不免唏噓,因有所感,故起而撰文,提供幾點建議,予欲為文者參考!
 
              2016.01.15.一 02:00:00 初稿

 
~~~~~~~~~~~~~~~~~~~~~~~~~~~~~~
■註釋
【彙音妙悟】 泉州籍黃謙先生,在西元1800年完成的一本閩南韻書。
【彙音寶鑑】 台灣古坑鄉華山村龜仔頭部落之沈富進先生編撰;
  嘉義縣梅山益言堂,1954(民國43)年12月20日初版發行。
 
■延伸閱讀
   ◎漢語方言
  有些語言學家認爲‥漢語語族包含‥
粵語、客語、閩語、吳語、贛語、官話、湘語、晉語等,八種語言。
  中國方言,即係中國不同地方講的話,傳統上,以南北區分,即所謂「南腔北調」,如果再細分,又有所謂「七大方言」,不過,又有人認為是「八大方言」。南方方言種類,比較多同雜,即‥吳、湘、贛、客、粵、閩;閩又有分閩南同閩北,而北方方言,就較統一,就只有一種,所以就叫北方方言,或者北方話,合稱為「七大方言」;閩南閩北分開,就是「八大方言」。又有人認為‥晉語、徽語、平話,都應該屬一種獨立的大方言,所以認為是‥「十大方言」。
 
    ◎漢字的數量
  漢字由於是開放集合,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日常所使用的漢字,為幾千字。
  漢字數量的首次統計,是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進行的,共收錄9353字。其後,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此後,收字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類篇》,收字31319個;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
  近代編集的字典,收字量更高,如‥
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
臺灣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個;
大陸的《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個;
最新的《中華字海》收字85568個,包含了《漢語大字典、中文大字典、康熙字典》和《說文解字》的所有收字;
日本的《大漢和字典》,收字48902個,另有附錄1062個。
廿一世紀,已出版的字數最多的,是日本《今昔文字鏡》,收字17萬個。
  廿世紀所新創的,還有第一批簡化字後,跟第二批的「二簡字」,其中也包括社會上,不少人造的文字,不過,二簡字已被大陸官方廢除,只有少數字,在社會上流行,但現時並沒有於計算機編碼中被收錄。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準中,目前最大的漢字編碼,是臺灣的國家標準CNS11643,目前(4.0),共收錄可考證之正簡、日、韓語漢字,共76,067個,在戶政系統等官方機構,普遍使用。
  臺灣及港澳地區,民間通用的大五碼,收錄正體漢字13053個。
GB 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最新的內碼字集,總共收錄70244個漢字;
GBK收錄簡體、正體及日語、韓語漢字20912個;
而早期的GB 2312,收錄簡體漢字6763個。
  而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則收錄漢字20902個;另有四個擴展區,總數亦高達七萬多字。
 
◎維基百科。漢字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汉字
 
~~~~~~~~~~~~~~~~~~~~~~~~~~~~~~
■相關連結
◎維基百科。上古漢語、中古漢語、現代標準漢語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上古汉语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古汉语
 https://zh.wikipedia.org/zh-tw/現代標準漢語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汉语方言
 https://zh-yue.wikipedia.org/wiki/中國方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汉字
 
※本文首發表於「臺語學院」。2016.02.15.一 02:26:00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978821105480673/permalink/1266266973402750/
※本文轉舖於「台語生活社」。2016.02.15.一 02:28:00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524327644503170/permalink/1710051809264085/
※本文發表於「新聞台>潘文良著作集」
 http://mypaper.pchome.com.tw/avun01/post/136684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