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21 17:08:04舞影

舞劇創作怎能構思雷同、語滙單調?

爲什麽獨領風騷
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舞劇創作,包括舞蹈詩、音舞詩畫、樂舞等類似作品,一直處於興旺狀態,以每年至少七八部的規模生産,從中直文藝院團到各省市自治區和解放軍的藝術團體大多都有舞劇問世,許多省級院團直至地市盟的歌舞團也創作了不少作品,有的還不只一部兩部。10多年來全國究竟産生了多少舞劇,連主管部門都難以統計,可見其數量之多。
十幾年來,舞劇創作已經不再是少數藝術家關心的事情,而經常成爲各地的重頭戲,或者是“重大文化工程”。領導親自挂帥、管理機關全力參與,是普遍的現象,投資、撥款因此也可以一路暢通,在各類舞臺節目中往往獨領風騷。目前,僅河南一省就有3台舞劇正在運作。
舞劇爲什麽受到如此青睞?
有的專家認爲,舞劇是綜合性藝術,可聽可視,並且塊頭大,與音樂會、話劇相比,容易産生轟動效應;與歌劇、戲曲相比,更能吸引社會的注意;與歌舞晚會相比,可以作爲一部完整作品流傳下來。因此,舞劇是地方“政績”中最佳的文化專案。有的專家認爲,舞劇比較容易體現地域的文化風貌、歷史事件、自然景觀、知名人物,所以,各地方都以舞劇作爲自身推廣、宣傳、介紹的載體,江西是瓷,北京是圓明園,廣東是“刑場上的婚禮”,河南是少林,江蘇無錫是阿炳,湖北宜昌是土家,甘肅當然就是敦煌了。也有的專家以爲,由於近幾年晚會普及,使一批舞蹈編導因晚會而走紅,由他們轉回來編導舞劇,既提升了舞劇的知名度,又把一些流行的藝術手段帶入舞劇之中,推動了舞劇的大衆化。
究竟是利是弊
舞劇數量大增,是利是弊?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舞蹈理論家于平代表了一種意見。舞劇是舞臺藝術中的重要劇種,是舞臺綜合能力的體現,舞劇的增加和發展可以促進舞臺繁榮,也標誌著舞臺綜合能力的提高。相對歌劇的衰微、音樂劇的難産、戲曲的原地踏步或者本體褪色而言,舞劇能夠多産,並且有的作品在表現方式上明顯進步,有的作品贏得了市場,應該是一種值得肯定的現象。而且視舞劇爲“政績”也未嘗不可,因爲納文化發展於地方“政績”之中,對文化本身有益。各地的舞劇如今其實都是全國舞臺力量優化組合的産物,這也大大推動了我國藝術人才的流動。至於舞劇發展中出現的各類問題,那是另一回事情。
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就是因爲看中舞劇的市場才於1年多以前成立的,他們先後製作了多部舞劇,在海內外市場取得了明顯的成績。董事長孫明章說,舞劇發展在舞臺藝術繁榮中不可或缺,各種問題都是在發展中才産生的,關鍵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重點就是解決舞劇的藝術價值和市場之間的關係。
舞蹈評論家趙國政則認爲,舞劇花錢太多,少則百萬,多則千萬,其中有些作品登臺不久就銷聲匿迹,有的只爲獲獎和進京,有些根本沒有票房,還有的團體演幾場就散夥了,可以說,不成功的占多數,白白花去大量的資金。而舞蹈作品儘管投入少,卻在十幾年中留下了相當多的精品。其實,優秀的舞蹈作品對編導來講,並不比編舞劇容易。大家一窩蜂地跑去編舞劇,還是有好大喜功的心理在作怪。
問題出在哪里
無論對舞劇盛産持什麽觀點,但大家都認爲舞劇創作、表演、製作的確到了全面反思的時候了。
于平說,舞劇最突出的是劇本問題,不但構思常常雷同,而且戲劇內核也不足,框架搭不起來,枝蔓過多,人物關係鬆散,不大會講故事,一件事老說不完整,不該死的非要死,不該愛的偏在那裏愛,相互間的矛盾根本不成立。由於舞劇常常是以古典舞的形式出現,所以都在那裏“玩”身韻,語彙很單調,許多作品男女主角的舞蹈看不出來有哪些特點,大致相同。
趙國政認爲,現在的舞劇大多是用一堆語彙堆砌一個不成結構的鬆散的故事,都是一加一那麽加上去的,無非就是漂亮一點,沒有令人心動的舞段,雙人舞、單人舞都留不下來,過眼煙雲而已。
作曲家葉小鋼近幾年參與了多部舞劇的創作,對舞劇的弊端深有體味。他說,作品立項常常心血來潮,倉促上馬,極不嚴謹,浪費太大。一部像樣的作品內部結構都顯得參差不齊,這一塊可能很好那一塊卻可能很差,更別說一般作品了。
舞臺美術家苗培如也認爲多數舞劇的劇本根本就不成立,牽強附會之處比比皆是,這樣的劇本無論怎樣的高手編導都會漏洞百出。有些舞劇,劇本弱、沒故事,可是卻拼命追求豪華大包裝,講究大氣勢。有的舞美燈光與劇情毫無關係,可也要從國外進口最先進的技術,各個劇還經常相互攀比,上行下效,花費直線攀升。這不是比藝術,而是在比經濟實力。其實,舞美燈光技術日新月異,根本沒有盡頭,如此引進的後果只能削弱藝術的本體,如果藝術本體弱化了,這樣的舞劇還有什麽看頭呢?
反思舞劇的創作歷程,尋找癥結所在,有益於舞劇的未來。

原始出處: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