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靖筠的分享
成長 (時報出版)
一書是 微軟中國學院
集海峽兩岸的精英
省思自己的成長過程和
對照他們的孩子在國外受教育的親身經驗
例 : 自信是成長之路的第一路標
在美國讀書很辛苦 但不痛苦
大腦集中指數:
提高大腦使用率最直接的因素
我看到了真正的大師 ………………..
跟大家推薦此書 倪老師 2005.9
Dear Miss Nee,
這是上次看完一小部分"成長"的感想。
Best
Regards,
蘇靖筠
第一次看完這份資料時,我最羨慕的人是李開復。
常常,我們會以為自己對某方面有興趣,但深入了解後才發現其實不然,這時怎麼辦呢?在美國,開復可以選擇放棄,並允許他在沒有壓力的狀況下自由的去探索其他的領域,他才有機會找到他自己真正熱愛的、願意投入的東西,也才有今天的開復。如果把開復送回台灣,會有什麼結果?
在台灣的大學裡,如果你發現對所唸的科系沒興趣,只能選擇轉系或參加校外轉學考試,有些轉系的門檻很高,甚至要參考你原系所的成績,令人不解的是:就是沒興趣才要轉系,既然沒興趣又怎麼會有好成績?至於參加校外的轉學考試通常要先上補習班奮鬥一、兩年才有機會,因此,很多青年學子只好混到畢業,好歹拿個文憑,更甚者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生命,我有個學弟是資優生,大學考上交大電子
系,大二時申請轉系不成,失望之餘在大三開學前跳海自盡;我的弟媳當初是按聯考分數填台大會計系,上了大一才知道會計學是什麼,本來想休學,在家人的再三勸導下勉強完成學業,畢業後根本不想碰會計,自己拾起了參考書考師資班,當起小學老師。
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結果不但浪費了教育資源、社會成本,更不知道埋沒了多少人才。什麼時候,台灣的教育才能讓每個人在學習期間發現自己,發現自己想要什麼?發現自己的能力所在?然而,在期待教育制度改善之前,希望每個家長、每個老師都先成為伯樂,每個孩子都是千里馬,就看你如何去發掘他!
我一直在想,台灣究竟要到何時才能讓孩子以“志願”分班?而不是以“能力” 分班,以“分數”填科系?為什麼資優生不能對美容美髮有興趣?資優生就不能立志當大廚嗎?中國人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擺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 前二年,在迪士尼頻道有個節目叫Discovery Kids,由小朋友主持,每次訪問一個專業領域的人,也許是消防隊員、也許是護士,也許是挖土機的駕駛…,目的是讓孩子們了解各行各業的工作性質,工作的甘苦,受訪者也都詳細介紹,最後小主持人還會親自體驗一番,我很欣賞這個節目,是啊,應該先跟孩子介紹各行各業、各個領域………..
上一篇:Bella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