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5 12:15:0821世紀教育協會

2008親師生三贏系列講座結論報告之三

延長國教!教育資源比例均等化

我也希望各位家長,大家一起督促新的教育部長落實12年國教。從民國五十七年開始國中義務教育,這麼多年(40)來,我們整個社會不是發展的很好嗎?說我們的經濟多好,為什麼我們的國民教育還到國中而已,很多國家的國民教育都已經到十二年了。這可以透過立法達到目的。

在台灣我們常把讀書讀好跟升學畫上等號,尤其要升到好的學校,因為要讀更好的大學,因為好的大學國家就給他很多錢,那如果你是讀公立學校所繳的學費很少,在學校得到的資源設備是最好的;相較於就讀政府補助較少年的私立學校,每個學期的學費負擔反高,我們的社會還要這樣子嗎,讓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我們是不是因該重新來思考教育經費的分配?

 

五二零後的思維

其實五二零對我的意義是我們希望能夠有新的思維,我們在法律上天天講的那些東西,要真的想辦法透過我們的討論來落實,必須從今天開始,讓大家都覺得自己能夠參與一個制度的討論:我尊重我的小孩的態度就是他希望的那樣;老師站在講台上面對的是一群很快樂的學生,教育環境是快樂的,我們要怎樣改變現況,我不認為是個別老師甚至個別校長能夠解決的,這其實是一個從教育局,或者是教育部必須從制度上去改變的。

 

要改變的不只是法律 每個人都有影響力

除了可以透過法律改變教育的體制,減少學生上課的時數與壓力外,教學方法的改變也很重要,現在已經進入數位的時代了,很多背誦的東西都已經沒有用了。我們讀法律的最知道,我們現在的法律每天都在變,我今天背好的法律條文可能兩個月以後全部改了,我現在條文背的越好,我以後愈沒有能力反應新的東西,所以學習的方法已經要改變。可我們整個社會沒有回應這件事,所以老師很焦慮地覺得每天她要一直教他的學生,可是上課開始過了三十分鐘後,學生的心思都已經不在現場了,就不太能夠集中精神,上了幾堂課之後其實只有疲倦,什麼都沒有學到,時間是浪費的,如果讓小孩可以出去走一走,在操場動一動,他再回來學這樣是不是更好,讓他可以健康、快樂又有學到東西,也可以去把他/她學到的東西想一下。所以我們以前教法律系學生,都從民法第一條教到最後一條,但最近開始推一些案例教學、對話教學,利用數位來學習。

 

早期台灣社會要的是那種制式化的工廠員工,所以我們的教育就像工廠一樣,每天準時到校,做越久你的產出就越多,所以延長工時是被鼓勵的。可是,現在社會是要「創造」的社會。我們還要我們的小孩在這樣制常式化的教育裡嗎?產出那種所謂的罐裝知識、工廠知識後,未來有國際競爭力嗎?我們要我們的小孩有創造力、有想像力、有行動力,教育應該怎麼重新設計?請大家重新思考,更不要忽視自己個人的影響力!我們如果有了想法了,可以透過說服社會大眾,說服立法委員、教育人士一起來改變台灣學生目前這種長時間在學受教育情形,使他們透過學習更具有創造力、想像力與行動力。

 

 

 

6.      第五場的結論以21世紀的教育方式』為主題,我邀請了八位台中市國中小的校長一起主持。

 

  曉明朱校長:我們需要省思的是,今天整個的一個價值觀的問題,我們很多資優的學生都很有自信嗎?都喜歡自己嗎?我們身為教育工作者,也真的很有自信嗎?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到我們內再這一塊,有好多時候我們父母或老師,他不去尊重孩子內在的感覺是什麼,不去想到孩子他已經可以做抉擇,孩子已經可以為自己負責。每一個人都是天父獨一無二的寶貝,所以我要尊重我自己,也要尊重每一個人的獨一無二,所以隨時都要去認識自己的天賦,我們每一個人的能力、才華和使命是不一樣的 ,所以請你們不要去比較。我們強調生命教育就是倫理教育,因為人是活在關係中的,我們和自己的關係,我們和別人的關係,我們和萬物的關係,我們和神的關係。我們強調的是和好的人生,我先跟自己和好,很多孩子對自己是沒有自信的,他們對自己的衡量價值,很多時候變成父母怎麼衡量他們,他就用這個來衡量他自己。我不希望你們的價值是分數,我不覺得成績是唯一衡量孩子的標準, 我們一直試著跟家長溝通,希望能夠改變這種觀念,毎個人看到自己的特質是什麼,每個人能看到我能在這個世界上做的是什麼,學校的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孩子去認識自己,所以每一個人能看到自己的優點,也去欣賞別人的優點,也有勇氣去看到自己的限度,也能夠去請別人幫忙超越自己,跟自己和好之後,才能跟別人和好。在我們學校有很多體驗的活動,例如我們高二的成年禮,是一班一班的在辦,一班是一天半的時間,所以有很多的活動是要下很多的工夫去陪伴孩子,所以我想教育真的是百年樹人,他不是馬上就能看到成果的。

 

崇德謝校長:天下有一份給校長的問卷,要校長給現任的鄭部長一句最最重要的話,我寫的是『盡速實行免試升學』,若想把我們國中的教育釜底抽薪的改變,很重要的還是最後那個關卡,那就是考試。國小的教育學生會比國中快樂的很多,因為有很多活動,而「能力」一定要在活動當中培養,我相信只要升學制度做了改變,我們將能有更多的孩子在國中階段是能夠培養出能力,並跟國小一樣在快樂中學習。 

 

中正劉校長:家長很欣賞我們小學的方式,可是到了國中他為什麼不放心?為什麼不能再快樂呢?那我們也問國中 老師,為什麼你們不能 向國小 老師一樣的關心孩子,做一些比較有創意的教學呢?她說那不是家長要的。家長為什麼不要?因為制度是這樣子,你這樣子教,小孩子雖然快樂,可是他看不到前途。因為制度引導他將來必須要升高中升大學,所以學校能夠規劃一些活動是很重要的,但更重要的這個體制如何讓家長來相信學校的規劃是對的,這樣走是好的。我也非常贊同十二年國教,但是我很擔心的是,如果我們的十二年國教仍然是像這樣子的一個考試制度,那這樣是失敗的,而且不要推最好,因為這樣會造成孩子們過度專注在學科的部份。我們應該推的是一個多元的高中,這個國家的制度應該是,有一些是可以研究學術的人走學術路線,可以研究藝術的人走藝術路線,我們可以規劃一個「八大能力」的教育體制,讓每個人的學習和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如果孩子喜歡舞蹈喜歡音樂,那麼就只考舞蹈只考音樂,然後依照這個方向銜接他興趣的學校,當他的學者得到正確的發展,其他的部分我們規劃終身的學習,讓每個人都能夠很高興的發揮他的專長,我們教育一定都要是方方正正的媽?如果我們的人才都出來了,我們還怕沒有競爭力嗎? 

 

 

    是我們的生命方式需要改變,但我們可從民主法治的教育全盤規劃來改,依照教育基本法來辦教育,辦出讓每個人的生命發光發熱的教育。

 

2008親師生三贏講座做法結論

 

(1) 教科書思維應改為能力為目標的思維

         推行免試、非強迫、非義務的12年國教

 

    (2) 市場人才(能力、態度)須求<=>體制中給孩子的教育 

產業正在外移,台灣的下一代必須擁有不同於他們的父母,獨特不可取代的能力。

     國內每年高等院校提供上萬名具研發能力的碩博士生,大眾認為氾濫,但是產業界卻普遍抱怨找不到研發人才。

l    問題的癥結 : 在於學生的知識學習仍然是藉由齊一而狹窄的灌輸與熟讀

                    勤考 嚴重缺乏主動探索的經驗

                              需要一種新的「微笑」教育

 .                      所培養的能力是 : 創新研發+品牌行銷  自發與創新

 

    (3) 高瞻遠矚的修正國家的教育政策和制度,使之『堅持遠見、整體規劃』,並落實在現代民主法治的運作下。

 

    (4) 一個都不能少:投資及改善教育,且成功的轉型為知識經濟。

    

(5) 落實生命教育   

 

我們都知道21世紀的競爭力其中有一項重要能力,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我們大人都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怎麼奢望我們的學生會有競爭力!?

 

   時代改變,在教育上變的應該是教學情境、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十年數木、百年樹人,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必須堅持遠見、整體規劃,如何讓我們的國家更好,讓我們的國民活得更愉快,發揮傳統良好的品格,真誠、善良、勇氣、活力、勤奮,找回身為中國人的光榮!

 

如果我們重新來看待教育,我們會怎麼選擇!?

老師如果不需為考試,而是陪學生學會自我負責與自我成長會怎麼教學!?

/她可以陪學生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探索、一起玩……..

 

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就是父母,家長能做什麼? 我們大家一起來做。

讓我們搞清楚在這個團隊合作的時代,我們是跟誰競爭?

新世紀的競爭力是什麼?

我們大家一起來培養孩子的競爭力!

我們也來一起終身學習!

 

 

 

相關資料

1.    走一條快樂學習的路 (天下文化出版)

李豔秋和她轉到美國唸書的兒子邦邦寫出了這本暢銷書,但是『快樂學習』為什麼一定要出國才有?

他們說:因為他們只要有一點點希望孩子只要有多一點點快樂誰都不願讓孩子遠走異域,他們也知道還有許多家長及孩子深陷在泥沼中想要改變又無力實踐,想要對抗又毫無機會,只好隨著洪流聽天由命..........

 

※台灣的教育制度宛如一隻巨大的怪獸把我們整個吃掉了。(p.120)

不正常的教育制度,製造出不正常的麻醉劑,只要接觸就會被毒化….(p.122)

 

他們除了基本作業外,常有所謂的「加分題」,所以只要你夠用心學習,願意多花時間找資料、寫作業,沒有成績不好的道理。(p.135

 

老師很注重人權和隱私,即使是學生,也有學生的隱私,他們覺得分數是個人隱私,不應該秀給別人看。(p.136

 

美國的科目、考試變少後,作者覺得它反而更能集中精神讀書。而且考試的題目並不會鑽牛角尖,因此感受到最自己讀書的樂趣。一旦是為自己學習,自然就會全力以赴了。(P.137

 

  美國的課程設計,教孩子和自己競爭,不再為了分數斤斤計較。(p.139

 

  老師很重視我們哪裡不懂,他會解釋到我們懂為止,這裡的數學老師教法也很簡單,主要在課堂上把下節課要討論的內容,先初步敎給我們,然後出功課要我們回去寫,到了下一節課,我們可以藉著寫功課複老師之前敎的內容。因為一天只上三堂課,我們會有很充分的時間準備考試。不像在台灣上數學課,老師又要趕進度,基本觀念還沒弄清楚,就要應付一堆充滿陷阱的考題。而且由於一天內上了很多堂課,所以考試也會「擠」在同一天,導致我們沒辦法百分之百了準備考試,通常在一個單元結束後,我們就把學過的內容全忘光了。因此,台灣學生念書,只是爲了應付一時的考試,而沒有真正學會每個單元要敎的東西。(p.147

 

台灣的學生在考試中一路過關斬將,只為了有機會進入大學窄門(自從大學如雨後春筍冒出,「窄門」也就不怎麼窄了),往往念了四年,才發現「這不是我要的」,原因無非是求學過程中,都是隨著考試起舞,從沒探索自己想做什麼、是合作什麼。邦邦的學校很重視學生的性向,每隔一段時間,他們就會讓學生做問卷或測驗,再把結果寄給家長。在這種風氣下,學生對於自己未來要做什麼,通常有一定的想法。(p.153

 

邦邦的校長很勤於和家長聯絡,他每週發一封信,告知學校舉辦了哪些體育比賽、學生活動,以及新進老師的背景。校長也曾經何我們提過辦學理念,他不談升學率有多好,卻特別強調,來自地球村的每位世界公民,都需要勇於和別人合作,所以學校重視養成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p.164

 

運動和唸書一樣重要,他的戰績如何,我們並不在乎,我們高興的是,這個運動已經成為他的習慣,可以跟著他一輩子,真是美國教育送給他的一份好禮物!我很難想像,邦邦會變成「運動迷」!台灣的小孩大部分不愛運動,場地不足是問題,學校課程被沒有重視體育,才是主要原因。(p.170

 

「家長週」當然不只老師單獨面談而已。家長來自四面八方,每年出席率都有八成,學校必須把握這個機會,讓家長完全掌握學校運作;學校的作法是,開放老師上課,家長自由旁聽。學校把各節課的教室位置事先寄給家長,你可以如同學生般,一科一科去聽。學校也安排幾場大型座談,由各個主管報告校務;各大學也藉此機會派人來校招生,主講人往往準備充分,資料齊全,頗讓人心動。晚上則由學生負責表演節目。這些活動進行下來,沒有三天,還真無法結束呢!(p.185

 

  當我們用分數、排名的有色眼鏡去看孩子,總覺得他們不夠用功、不夠

出色,孩子的自信心當然就一點一滴的萎縮,但是,當他置身於充滿讚美

、鼓勵的環境中,自信心就會重新被喚回,讓他的思緒變積極正面。(p.189

 

 

2.    新世紀中小學教育的願景       前中教司長現東海大學實驗中學張玉成校長

  邁入公元兩千年後,面對二十一世紀的大未來社會,我國的中小學教育自應有合宜的、大格局的發展策略。茲不揣淺漏,提出五項重點發展工作與大家共勉之。

一、             加強開發學生的創意思考(Creative thinking)能力

   這是國家人文藝術及科學技術欲圖發達的要素,其特質表現在「無中生有,有中生新」的行為上。中小學教育不能以傳承舊知識、老技術為滿足,更需進一步鼓勵學生發揮創新求進的想像和動機,好使自己由「容器」提升為「製造器」,有能力生產新知能、新產品,以貢獻人類文明。

二、             及早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能力

   這是民主法治社會賴以有效建立的必備基礎。美國學者Robert Ennis曾說:「Critical thinking is reasonable, reflective thinking that is focused on deciding what

   to believe or do.」意指批派思考係明智判斷的能力表現,藉以清楚分辨什麼是可信或不可信,什麼事是可做或不可做。有了這種判斷力,就無畏資訊的混雜、價值觀的多元;也就不易受騙或誤入歧途,能做個剛正不阿的民主國民。

三、             用心增進學生的自明認知(metacognition)能力

   這是個人對其認知歷程及特質有充分了解與掌控的能力表現。其特質猶如吾人騎機車或開車時的下列動作: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隨時配合前後、左右路況而掌控好油門、煞車及方向盤,從而有效調整行駛方向和車速,以使順利達到目的地。

  學生有了良好的自明認知能力,則心志可定,事功可期。

  以上三種思考能環環相扣,相輔相成,三者兼重的教育可以培育出智、仁、勇三達德兼備的人才。

    四、   重視外語及多元文化教學

   這是邁向國際化必不可少的條件。語文不僅是溝通的工具,也是文化體認的媒介,更是思考模式的反應。多會一種語言,好比多了一雙眼睛和兩隻耳朵,倍增了個人吸取文化知識的管道,也可增進思考問題的技巧,對個人成長大有助益。新世紀的中小學教育,除了重視本國語文外,英語文及第二外語的教學應予加強。

五、             不忘「二群」教育的推展

   第一個「群」,即是「團隊合作」態度的培養。文化進步到一定程度之後,個人單打獨鬥的時代便已過時。二十一世紀的社會,成就任何事業,勢必仰賴多人合作, 發揮團隊精神,才有可能。因此,各中小學班級教學,允宜加強安排分組討論、實習實驗、集體創作等機會,以有效培養群性。

   第二個「群」,就是「社會服務、關心人群」態度的培養。新世紀的「國際公民」,不能是顧自己或獨善其身;應進一步發揮推己及人、兼善天下的胸懷。為此,學校課程不妨酌情加多學生對校園、社區之服務機會,安排參觀慈善機構、老人院等需求愛心殷切的單位。

 總之,迎接二十一世紀的中小學教育,期望大家努力加強五大教育重點,以應大未來趨勢,期能培育出成器復成德的社會良民。

 

3. 我親眼所見的新加坡中小學教育

1.課程分三大塊:基本學科 興趣課程 品格課程
   2.
校長很有幹勁,會想出一些策略,使學校與眾不同
   3.
學校情境布置豐富,色彩鮮艷,充分運用校園每一角落
   4.
學校走廊設置了許多彩色桌椅方便師生互動討論
   5.
校園可見許多勵志格言小語,發人深省有助於學生品格的型塑
   6.
學校成就認可公諸於川堂,鼓勵師生不斷挑戰佳績
   7.
學生儀容整潔有朝氣,態度大方有禮貌,氣質中上
   8.
運用科技設備教學方便,使用快速而有效率
   9.
親師生及校友對學校具有高度向心力,榮辱與共同心協力拼學校排名
   10.
注重國際教育交流活動,與新加坡觀光拓展合而唯一,吸引世界先進國家學生做

交換學生
11.
學校注重品格及多元文化教育,與歐美先進國家教育接軌
12.
注重學生民生基本需求,學校管理具有高度企業化精神
 
請見台中市光明國中張玉台校長的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yu001025/9471218

在他 March 25 2008 http://www.wretch.cc/blog/yu001025/9564360 張校長也分享

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

愛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 -- 德雷莎修女
教育工作就是愛的工作
我們要關察學生的需要
自覺的成為自己的責任,勇敢的承擔
那就是教育愛
學生需要的是春風是化雨是典範是關懷不是比較不是一視同仁
學生需要的是「愛」的能力
今日的教育充滿了功利主義色彩
功利主義是會扭曲教育的
教育要使人成為他自己﹔而改變,必須先從改變教育開始!
真正的教育是幫助個人,使之成熟、自由並綻放於愛中Krishnamurti(1995)
身為校長有責任領導老師和家長邁向正確的教育之途 !!

 

3. 台灣小留學生家長協進會黃育旗秘書長

台灣教育病入膏肓的原因                   2008-01-01新曆年

之前媒體報導有位學生18分竟亦能進大學,吵得沸沸揚揚的,各界亦討論甚多,但它們的討論都糢糊了焦點,重點其實不應放在18分為什麼能進大學?而是18分的成績為什麼能高中畢業?根據各國的憲法都保障其國民都有受教育的權利,這是人民納稅的目的,教育的精神應放在人人都有權利進大學,能不能畢業看本事,這才是符合國際的普世價值。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