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親師生三贏系列講座結論報告之二
※ 台灣教育就只知道升學,能力分班對很多學生是不公平的,台灣的教育體制就很像〝危險心靈〞裡的舊式制度。
※ 希望未來的教育可用電子書包來發展,才不會使樹木大量砍伐,紙張可減少使用,以數位來教育下一代是很不錯的方案。老師的態度可改善為賞識教育的方法來教育,可使下一代擁有長輩更多的愛護與關懷。
※ 應該要設立各種專業的能力培養機構、設備和師資,多重視各階層的學生意見。
※ 增設體育設備培養運動員「不讀書的才運動」的觀念需改正,因為未來許多國家強勝後,高知識份子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大,所以以台灣市場能與各國競爭的可能就是體育,如:王建民
※ 不用能力分班,多設才藝班。
※ 老師不要每天都只是考試、成績,成績又不是一切。
※ 讓孩子有一些專長及技術。
※ 可多觀看社會的工作現象,各公司要依能力來進行分配工作的區域的影片或電影。
※ 這張問卷有用嗎?
※ 國二可多增加技職教育能提升對高職的認識。
※ 學校的老師少點體罰及罰寫,多辦點戶外活動、多點課外讀物。
※ 不要只是住重考試成績,也要多舉辦社團活動,培養人際互動和生活能力,且用啟蒙教學引導學生多元潛力。
※ 上課不要唸教材可以有更活潑的方式。
※ 1.尊重孩子適時給予支持,多鼓勵少責備
2.培養學生藝能專長,不只受限於考試科目而已
3.學習英文培養多說、多聽、多看的能力
※ 排幾堂課解說人生課程。
※ 老師要挑認真負責的人。
※ 1.一個小時的閱讀時間
2.有多一點和戶外親近的課程
3.在校園、戶外打坐、綠色環境讓學生學習寧靜。
※ 讓孩子有世界觀。
※ 了解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培養專長。
※ 可以另設職科,讓有興趣的同學參加。
※ 可利用假日時間,讓學生自由參加學校舉辦的活動。EX: 數理加強班或籃球體驗等有
趣的課程。
※ 多一些樂趣,多戶外活動,讓師生有更好更多的良好互動。
※ 做些測驗,測驗後看看學生適合做哪些科目,或許會好些。
※ 從小就要有好的教育觀念,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不要以升學為主,要多元的課程。
※ 讓學生多接觸E世代。
※ 每個人選擇喜歡的科目,更深入學習。
※ 更細緻、完善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模式。
※ 多補足學生需求。
※ 看看各個孩子的擅長能力,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讓他們暸解觀察自己的興趣發展。
※ 從小就需要培養孩子的自治能力,學習動機。
5. 第二場由「台北市國、高中六年一貫自主學習中學實驗計畫」的主持人李雅卿老師分享「台灣的自主學校」,講這種來自台灣本土,親師生三贏的教育經驗,希望與所有關心教育的教師和家長共同分享。
也講到她自從在德國生活一年,自己得到非常大的衝擊
在德國,父母在小孩子開學時要給開學禮物,我們也學大家買了個糖果棒的禮盒給貳兒子,裡面有糖果和學習用品。第一天所有一年級的新生都抱著大大的糖果棒一起走進學校。我去查了根源,原來是德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認為上學是一件甜美的事情。不只是知道,還是實際上從嘴巴吃到….
在德國,上學時間很少,通常是上半天,大家一定覺得,如此短的上課時數,如何造就一個強國..…
但這點可能更值得這麼重視教育我們來反思
而她的老大在德國唸小學四年級和生活了一年後,有一天很正式地對她說:我覺得德國人沒有我們聰明,可是他們比我們有信心,比我們會解決問題,我想了很久,覺得關鍵在教育,他要回台灣。他要回台灣去做教育改革,
讓她當媽媽的很感動…..
回到台灣後,再也不出走的雅卿老師又聽到小孩子們說「如果有一所學校,能夠讓我們決定怎麼學的話,我們一定會學得比較好」,「成人如果給我們
機會選擇我們喜歡的教育方式,我們就能證明我們的學習效率」。所以
他們從實驗小學一直辦到三屆八年的國、高中六年一貫自主學習中學實驗
計畫,證明出 : 台灣的孩子如果給他/她不同的教育,是會長得不一樣的。
如果你覺得怎樣對生命是好的、是對的,請你就從今天開始去做。。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能夠獨立思考的,那就不要請他只順從;如果你希望他是個愛人的孩子,那妳就讓他成為被愛的孩子。孩子本身其實是弱勢的,所以成人如何讓自己的孩子長大是很重要的。教育最大的功能就是讓孩子覺得他真的有用,他才會看重自己、愛自己。
李雅卿建議
我覺得今天台灣教育的問題就是,教育的目的以及教育的方式落差太大,所以讓我們自己開始心、口、手和腦袋合一吧。
還有『孩子的成長,是從完全不知道,到完全獨立的過程』,孩子不會在一秒鐘之中從不會到可以,讓他們有時間有機會去學習。課業的學習外,生活上的學習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想想,哪些事情要讓孩子可以自己開始做決定?如果有件事是應該一起做決定的,那也不要推卸責任。
她在講座上説我們不見得能夠影響國家的教育政策,但是你一定可以影響你的孩子。
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能影響和要求我們國家的教育政策,如果證明這是對的
、是好、是符合人性的,我們為什麼還要我們的孩子再扭曲20~30年 ! ?
6. 第三場我們同樣請到目前已享盛名的開平餐飲學校創辦人夏惠汶校長,談在一個沒有訓導處、教務處、輔導室、教科書的學校,如何落實這種「讓學生快樂學習有成就,家長也不斷成長的教育」並帶領這樣一個「親師生三贏」的工作坊。
他從
l 1960已發現的後現代觀念(沒有絕對的標準),分析這三百年來有關教育的核心觀念,並導出
1.什麼是後現代?(沒有絕對的標準,對話,創造,合作...)
測不準的事情愈來愈多……,一點小事也能引起軒然大波……,混亂無序的混沌中,竟然也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出口……我們的社會已進入後現代的多元呈現,沒有絕對的標準,各種意見百家爭鳴,不斷的對話、創造、合作。
在後現代的社會氛圍中,教育所扮演的角色、意義也隨之改變。
l 在孩子沒有準備好以前,不能「教」,只能「陪伴」.相信每一個人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
2.在孩子沒有準備好以前,不能「教」,只能「陪伴」
「給」的前提是別人「想要」,「教」的前提是孩子「想學」。在孩子沒有準備好要學以前,就硬要「教」給孩子,這樣的學習效果是有限的。甚至可能是引起孩子的反感、排斥。後現代社會,知識不斷更新擴充,網路也讓資訊分享唾手可得,教育的重點,不再只是知識的傳遞,而是學習如何學習。
3.相信每一個人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即使是孩子
生命無法重新來過,也不能代替別人經歷。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決定自己要如何選擇、要走什麼樣的路,每個人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即使是孩子,也都要從摸索中找到自己的解答。大人常用大人的智慧教孩子如何成長、如何不失敗、不跌倒,卻忽略了,能從挫折中思考成長,也是一種能力的培養!
l 即使是孩子.傾聽是重要的-聽到,聽懂,有回應的聆聽
4.傾聽是重要的-聽到,聽懂,有回應的聆聽
青春期是情緒發展最不穩定的階段,我們都愛孩子,但常常愈愛,卻愈讓孩子想逃離我們遠遠的。愛他,就是傾聽他說話,給他安全的抒發空間,聽到他說的,聽懂他說的,聽完後有回應。了解他,而不是要孩子只能聽我們的話。接住孩子的情緒,比講一堆大道理有用,情緒被接住了,道理才有機會有用。
5.透過對話,共同合作,建構溫馨的學習環境、愉快的成長過程
每個人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每個人都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行為。心智模式(人的思考方式)決定人如何面對問題、處理問題,我們從過去的生活經驗中學會現在的思考方式,我們也可以透過學習、訓練,重新建構新的心智模式。透過陪伴,分享,引導,問出一個好問題,就可以改變心智模式,建構溫馨的學習環境,協助孩子從過往經驗中看到自己忽略的優點、能力,當孩子打開視框,有更多元面向的選擇,就會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力量和方法,學習成長也可以是愉快的過程。
傳統醫學頭痛就醫頭,腳痛就醫腳,現代整體醫學概念:癌細胞原本存在我們的身體中,為什麼會發病?是因為我們提供發病的環境。這世界需要平衡,回歸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否則自然就反撲,身體是這樣,教育也是;今天教育環境不好,是大家共同造就了這樣的環境,因為我們過去受的是萬有定律(後現代前)的教育,要改變教育,需要大家發聲,否則每個人都是共犯結構。
夏校長已將開平成功的經驗和他摸索、思考、溝通、創造…..的過程,寫成「摸著
石頭過河」、「亂有道理的學校」兩本書,非常值得大家參考,因議題既寬廣又深入,故謹在此將「摸著石頭過河」做了些大家可能有興趣的標題摘錄,也請大家自己
去閱讀欣賞,相信夏校長一定願意與更多人分享討論。
1. 我們期待的老師(摸著石頭過河P.1)
2. 塑造強勁的學校文化(摸著石頭過河P.4)
3. 學校要有什麼樣的制度(摸著石頭過河P.8)
4. 過去的教育(摸著石頭過河P.42)
5. 建立校園倫理(摸著石頭過河P.50)
6. 引導學生讀書與學習風氣(摸著石頭過河P.70)
7. 培養學生具備未來世界需要的能力(摸著石頭過河P.74)
8. 今後教育的主流(摸著石頭過河P.78)
9. 被尊重過的孩子才知道如何尊重別人(摸著石頭過河P.82)
10. 老師管學生或用智慧引導學生(摸著石頭過河P.105)
11. 學校要有特色(摸著石頭過河P.128)
12. 何謂教育? (摸著石頭過河P.136~138)
13. 教育的目的…(摸著石頭過河P.146)
14. 教師存在的目的…(摸著石頭過河P.168)
15. 學校教育的目的…(摸著石頭過河P.180)
16. 父母過去…. (摸著石頭過河P.201~202)
17. 教學課程的設計(摸著石頭過河P.207)
18. 到底要敎孩子些什麼? (摸著石頭過河P.211)
19. 老師過去教學生…(摸著石頭過河P.240)
7. 第四場由政大法學院陳惠馨院長談
「尊重學生受教權--如何在教學中落實尊重學生受教權」
前言
前面幾場的講座談到「怎麼學」到「怎麼教」,今天的講座主題為:「尊重學生受教權」!如果我們想要「讓我們的小孩讀書快樂一點」,你一定是希望這個社會能夠有所改變,當你覺得孩子在學校不快樂的時候,妳要改變學校的生態處境,你覺得有力量嗎?在場與會的人一致回答:「沒有!!!」
大多數家長的無力感
在台灣,當一個小孩開始進學校的時候,家長一天見不到他幾個小時。他往往從早上六點多離開家裡,到晚上很疲倦的回來,可能已經沒有什麼體力講話了,更遑論安排親子時間的交流。如果我們不滿意這個狀況,這個狀況怎麼改變?
我想請問各位,如果我們的小孩每天都這麼疲憊,讀書讓他覺得沒有樂趣,這個狀況怎麼改變?
改變現狀,個別、個人往往是沒有辦法的!!因為當你的小孩在學校的時候,就像是個人質在學校,當孩子離開學校的時候,身為家長的困難與煩惱,就像掙脫枷鎖般的斷了,所以也不會再多管學校的事。所以,今天
身為家長的經驗談
身為一個法律系教授,當我的小孩就讀國中時,看到他受到一些不應該,或者是我認為不適當的對待的時候,剛開始我也認為我很有力量,所以就嘗試與老師溝通。各位知道,如果溝通不好,當老師們認為自己的教學主導權被侵犯、被質疑的狀況下,這樣我們的小孩有可能會得到什麼樣的對待呢?有些不能接受家長意見的老師,可能採取兩種對策,一種是對小孩更加重處罰;另一種是他不處罰,但在教育上對於特定學生(家長意見特多的學生)採放棄的態度了。這樣的結果造成孩子被標籤化、被特權化、被孤立化。這兩種結果都是一樣的不好,所以為維護孩子的受教權,只靠家長單一的力量去面對現今教育體制,無異於螳臂檔車!
法律可以做到
我們來談談,法律可以作什麼?我想跟大家先從法律的觀點談起?也又是小孩為什麼要去學校讀書,放棄了他們的自由?從教育的觀點看,是希望透過學校專業的教師、專業的行政人員,讓我們的小孩在學校學到我們在家不能教給他的能力,讓他快樂,讓他有學習的機會,多學一點生活的方法、生活態度及生活能力,返歸社會時的貢獻,讓這個社會更好。但是現在在台灣的結果可能跟原初出設計的目標有距離,我們是不是應該反省我們這樣的一個教育體制?
要改變台灣的社會是不可能靠單獨一個人的,因為有太深層的結構在裡頭,如果要我們這個社會的所有人一起改變,法律無疑的,是在我們目前跟未來的社會中改變社會的力量之一,那麼法律要如何運用呢?
學生失去自由,一定要上學,主要是依據憲法23條以為增進公共利益而剝奪學生的自由權。我國憲法23條是一個重要的法條,原則上憲法第7-23條都是國家應保障每一位人民的基本權利,例外情形必須在憲法23條要件之下才可以對於人民基本權限制。條文:「以上各條列舉之自由權利,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但是依據法律的規定,要求學生上學,究竟他們應該在學校停留多久呢?
我們的小孩一天在學校待多久
現實生活中,我們國中的小孩是七點以前出門,幾點回到家?依年級不同而有所差異,能五、六點就很好了,現況是每天至少十個小時。但是,各位知道嗎?我們的孩子去學校是受到法律規定的。
法律規訂我們的小孩每節上課以40-45分鐘為原則,各年級每週分配情形為:小學22-33節;國三33-35節 (一天學習時間五小時),然而為什麼許多學校的學生,到國三的時候,上課節數變多了?因為學校基於「升學壓力」,要求學生留在學校甚至到晚上九點之後才能回家
延長教育時數無濟於事
台灣這麼長的教育時數,導致我們的小孩早上出門的時候天是暗的,回家的時候亦是。請問這樣小孩會快樂嗎?如果我們全台灣的學生都在這樣的情況下讀書,他們會快樂嗎?當學習沒有快樂的時候,學得到東西嗎?更不用說當我們高唱啟發學生的創造力時,請回頭看看上課時的制式化教學;下課間不准吵鬧也沒有自己獨處的時間。如果說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我們要讓我們的小孩在這裡學會體驗人生,他們根本沒有時間互相交朋友,如何互相學習?當他在學校被限制互相交談,不鼓勵他們在學校跟老師或者互相對話的時候,他能夠透過認識他人,學習尊重別人嗎?他能夠學習對於別人的生命及自由加以尊重嗎?當你每天都告訴他,你只能這樣子生活,他能夠學習自主的生活嗎?
所以當學校或老師說:「第7堂課後,學生要留下來考試或是複習」,學校與老師其實在法律上沒有這樣的權限,但很多父母和小孩都不敢說不。
時數、 能力 、競爭力!
我在德國留學時,看到他們從一年即到十三年級都是上半天課,他們的學生上課時間這麼少,國家競爭力有比我們差嗎?(美國則是上到下午兩點)。在德國時,我也遇到幾個台大、政大畢業的學生,印象很深刻的是,看他們在那裡常常坐在圖書館前,其中有一個學長跟我說:「德國好過份,我來到這裡沒有人告訴我,我應該修什麼課,所以我要自己想」,當我八年後離開德國的時候他還沒拿到學位,為什麼?在我們台灣算優秀的學生,到了國外不見得是優秀,他沒有能力,在台灣他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他能『背』,他能夠遵守那套在台灣要求的標準,那到了國外你會發現國立大學跟私立大學的區隔不大,有些私立大學更有競爭力。只有當在台灣我們,設定的目標是這麼單一的時候,我們所謂的優秀人才,到了世界就不再是優秀人才。如果上學沒有辦法讓學生快樂,讓學生有自己學習的能力,在未來有競爭力,那學校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