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4 22:26:20阿盛

【文友新作】母親的煮食 ─ 吳宜昌






      小學時,早餐常是蛋炒飯,將剩下的炒飯裝入便當盒,放入學校蒸飯機,中午打開時,飯粒已經變得稀稀糊糊,還帶點腐味;便當沒吃完,回家就是藤條伺候,於是跟母親要求變換口味,母親陸續在炒飯裡加了番茄醬、玉米,變化新鮮口味,不過蒸過仍無美味;不管炒飯怎麼變化,我內心是討厭帶便當的,很希望母親能讓我們外食或是親送便當,但是母親工作忙碌、家裡經濟拮据,難以開口。

 

 那時母親忙於家庭代工,三餐佐菜大多是滷蛋滷肉小魚乾青菜等,吃得十分厭煩,偶爾包水餃,真真開心極了。準備材料時,母親會將高麗菜切絲,撒上鹽巴,要我們用手不斷搓揉,揉出高麗菜裡的水分;雙手搓到後來總是又酸又痛,直到母親點頭說好;水餃包好後下鍋煮,撈起水餃時,是期待已久的一刻,總算擺脫平日死鹹的佐菜,高麗菜搭配水餃的香甜,絕妙的滋味,如今想來依舊懷念。

 

 高中時,母親會在父親午夜下班時煮消夜,我總喜歡在旁邊看著母親的動作,俐落的剁剁剁,切肉絲,蔥段,刀背啪啪兩下,拍平蒜頭;接著開火熱鍋,將配料炒香,加水加麵條,煮滾,一鍋熱騰騰的陽春麵一下子就煮好了,往往父親還沒到家,我們在旁看的口水直流,母親看不下去,叫我們先吃,我們馬上拿碗盛麵,稀哩呼嚕的吃起來;母親的宵夜,撫慰了我經過一天課業折騰後疲憊的心。

 

 過年過節時,母親的工作暫時休息,也是她廚藝發揮之時,端午節包入蚵乾的肉粽,獨特的美味別處吃不到,包肉粽的地點是在外婆家,母親會帶著我們一起去,她臉上總是充滿笑容,與外婆阿姨們愉快的聊著天,手上熟練的動作著,粽子一串串的包好,我在廚房與稻埕間跑來跑去遊玩,嘴饞時便去盯著母親看,盯久了,母親總是笑笑地,塞一塊蚵乾在我嘴裡。母親不用工作時,就是我們大飽口福的時候,還有過年時候的炒米粉、滷牛肉、客家小炒、炒花枝等,那美味都深深刻印在我的心底。

 

 後來母親罹癌,煮的食物以清淡為主,做法繁複的菜色也較少見,我們嘴饞時,只好去外面買些回來加菜。之後母親住院,也沒能再下廚了。

 

 母親過世後,出殯那天,我們送棺木到墓地,回來後,客廳裡擺了一桌菜在地上,葬儀社的人說,這是象徵母親煮給子女的最後一餐,要跪在地上吃。我以前並未聽過有這樣的習俗,愣了一下。我跪下拿起碗開始吃,看到母親靈堂上照片,第一口飯就哽住嚥不下去,我突然意識到,這頓飯代表的,是我再也吃不到母親煮的飯菜了。


中華副刊2016.02.04

畫作 / 陳植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