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3 13:50:37阿盛
【佳評】斯土斯民的浮世群像- 張嘉惠
提起作家阿盛的名字,對於一般讀者而言應不陌生,在作家二十餘年的書寫生涯中,無論作品是諷刺曲筆或是感性憶往,敘述話語是幽默詼諧或古典溫雅,總能代表、記錄台灣近半世紀的社會變遷。從出道名篇〈廁所的故事〉到九六年推出的《夜燕相思燈》,始終如一的是他對斯土斯民的深情注視,以及對人性冷靜而洞悉的觀察。正如詩人向陽的評論所言:「他的筆猶如史筆,寫出台灣,以及在這個變遷過程中從鄉村到都市的人的無奈。」
一般中學生對他散文作品的認識,則大多來自於課本選錄的〈火車與稻田〉或〈腳印蘭嶼〉,二者皆可代表他對這塊土地的關懷。而事實上他的作品除了收入多版高中國文課本、東吳大學國文選、大學國文新編之外,亦曾改編為電視劇:「十殿閻君」,九七年大學學科能力測驗亦引用了他的作品。在台灣現代文學的作家當中,阿盛早已以他獨特的語言風格和敘事魅力,確立他在當代台灣散文界的地位,已出版的二十多本散文集及兩本長篇小說,皆值得讀者細細展讀。
*「注視腳踏的土地,抓住人性作文章」
翻開阿盛睽違三年的新作──《夜燕相思燈》,就像打開了一扇穿梭古今的時空之門。全書分為二卷,卷壹的六篇作品:〈三步淚珠〉、〈夜燕相思燈〉、〈乾坤袋思想起〉、〈蟋蟀戰國策〉、〈連連牛筋草〉、〈煙火醬菜〉,主要著力於表現五、六十年代台灣鄉土農村的各種生活情貌,是阿盛散文典型鄉土題材的延續;卷貳:〈是你將我生落土〉、〈孤鳥的兒女〉、〈河邊春夢寒〉、〈瑪莉點絳脣〉、〈可憐戀花再會〉、〈媽媽請你保重〉等六篇散文創作,則反映台灣都會生活中,社會底層小市民的生活辛酸。
阿盛透過嫻熟的敘事手法演繹他最擅長的兩種題材:對土地鄉情的依戀以及對於城市的觀察,二者時空背景不同,但相同的是作家心底對世態人情的洞察以及對庶民階層的關注。作者認為:雙腳站立之處,即是鄉土,即是故鄉。因此他寫舊時代社會中的鄉里人物和鄉村生活,也寫現今都會中底層社會的種種情貌,著眼點則都在於人性。人是複雜的,除了七情六欲,還有各種不同的面貌,如只著眼於描寫事件或社會表象,都有其階段性與限制,唯有透過描寫人性,才能締造作品的永恆價值。
是人就離不開人性,而活著就要面對柴米油鹽等瑣事,對於小民而言,生活中最要緊事莫過於填飽肚子:
什麼要緊事,這般將就習俗?習俗就是習俗,關乎飯袋,天大地廣也廣大不過這一生一世填不滿的一尺見方小腹。所以勿用講大道理,生而為人即該做這些庸凡事。〈乾坤袋思想起〉
由填飽乾坤袋──飯袋思想起,阿盛化身說書人,描摹舊時代的家族生活與觀念。人性的貪就在老祖母面對媳婦娘家豐盛伴手禮的笑容裡;人性的惡在妯娌間歹心眼的酸話裡;人性的善則在面對落魄殖民者的兒女的憐憫眼神裡。而〈煙火醬菜〉,借一台小小的醬菜車,寫彼時庶民「吃」的文化,穿插往事與人情,透過文字,醬菜販和街坊太太們的對話、偷買糖吃的小孩,在讀者面前演出再真實不過的煙火人間,是一篇上乘的飲食散文佳作。
為了填飽肚子,銜著「鋁」湯匙出生的人們得使出渾身解數討生活,而古今討生活的不易,倒是未有不同。〈夜燕相思燈〉寫舊日小鄉鎮中夜市的熱鬧景象,用傳奇化的方式將辛苦營生的小人物一一描摹;場景換至現代,〈是你將我生落土〉中擔負生活重擔的上班族,為了生活待在八卦雜誌社,微薄的薪水拼不過高漲的物價,面對房貸的壓力與孩子的學費、生活費,咬牙苦撐。〈河邊春夢寒〉則透過失業的中年男子,一一細數經濟不景氣下的失業群象,形勢逼人,敢違逆良心者如惡意倒閉的老闆或依附民意代表的同事,或許能有一陣子好日過,而其他沒本事的,有的賣牛肉麵,有的擺攤算命,日子還得繼續過下去。
所謂「一枝草一點露,天生人有生路」,生存在這世上,自然有許多的考驗要面對,透過〈蟋蟀戰國策〉,阿盛寫鄉間孩童鬥蟋蟀的過往並呈現舊時代的升學、教育情境;〈連連牛筋草〉則寫寄藥商及代表庶民天性的牛頓棕。兩篇皆以物喻人,承襲阿盛帶有謠諺特色的文風,寫出往日農村社會風貌。〈三步珠淚〉中透過風雨鄉間的小鄉鎮,寫出人性的短淺與自大,不當的開發和治水方式造成了颱風期間淹大水,都市人還如觀光客把災區當景點,幽默筆調中帶著濃濃的諷喻意味。
場景回到現代,〈瑪莉點絳唇〉寫出「笑貧不笑娼」的社會現象,文中為十五萬一個月的正薪而過起被包養生涯的瑪莉,比起多年前的作品〈西門墜馬〉中被迫賣身的女子,阿盛呈現出現代人在自我尊嚴在富裕生活誘惑下道德界線的模糊,這種「新」價值觀的錯亂,透過外婆和主子間的虛情假愛呈現出來。對比其他為生活所苦的小人物,這類人物心中無奈又無法自拔的心態,也都是真實人性的反映。
*市井小民的悲喜春秋
常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生活中苦多於樂的無奈,阿盛用筆為他們記下人生恆常的苦澀與希望。苦澀來自人生的不完美,而希望則來自人性、人情──「人性、人情、人生」阿盛稱為「三人主義」,是他的創作觀,也是他努力不輟的創作生涯中不變的關懷。
藉與新書同名作品〈夜燕相思燈〉結尾的一段話,阿盛揭示了全書關注的焦點:
「夜蝠飛來飛去找吃的,在近中天的月下,三隻兩隻仰升,三隻兩隻俯落。生活好像也是這樣,起起伏伏,天經地義。所以啦,老歲人白天樹下吟唱老曲嘆相思:等君等到月斜西,相思親像火燒材;憐伊出外為衣食,怎好怨嗟未轉來。」
「憐伊出外為衣食」道出人生的必然與無奈,因此阿盛的目光總是特別關注底層庶民或小人物。〈夜燕相思燈〉篇名極美,「夜燕」其實就是蝙蝠的雅稱,寫出外人夜晚擺攤討生活,在家中的眷屬不忍心苛責其晚歸,點上一盞名為相思的燈,等待工作者的歸來。展讀此篇,也就好像看見燈下寫作的作家,俯首案前吟唱一首首老曲,為讀者燃一盞相思彼時的燈。
而無論時代,無論統治者為何,市井小民的生活總是要一樣的過。古今不變的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乾坤袋思想起〉篇末講起婆媳妯娌之間難解的結,詼諧帶過;而〈媽媽請你保重〉裡獨力撫養兒女的媽媽,成家後親生骨肉的兒子成為另一個女人的骨肉親生,社會變遷、觀念改變,做婆婆的已不再是天大地大,女兒也即將飛出自己的懷抱,面對新一代思想不同產生的衝擊,無奈中仍流露出母親對子女不變的牽腸掛肚,輕描淡寫中有寂寞也有感傷。
舊時不懂避孕的年代,兒女一直來,如牛筋草般強韌的庶民咬牙也要把日子過下去。到了現代,父母若一拍兩瞪眼勞燕分飛,單親子女有的跟隨伯勞有的跟燕子,或者從此變成阿嬤的兒女,箇中辛酸只有自己吞落肚,〈孤鳥的兒女〉便由單親高中生的角度看週遭的單親群像,這些過早離開父母懷抱的幼雛,只能自己努力張開翅膀尋找出路。〈蟋蟀戰國策〉中戰敗的非升學班孩子常常剩下流氓與娼妓等路可走,但孤鳥兒女要面對的重重考驗只怕更加殘酷。可憐是阿嬤辛勞一世仍要為孫兒而苦:
老阿嬤獨立養孫女,擺攤賣芋粿米糕。他一次瞧見警察板著臉開罰單,老阿嬤
低頭低調講求:「拜託啦,求你啦,好心啦,拜託你啦,跟你求情啦。」沒用,警察走了,老阿嬤還在求,並不一定對著誰:「求你啦,我不識字啦。」……〈是你將我生落土〉
在卷壹的文章中,描述舊時代的辛苦,阿盛以溫潤筆鋒帶過,呈現一種往日時光的昏黃感;而到了卷貳,描摹都會生活所見,則使用當今都市流行的語彙、語氣、語言,呈現潑辣、直率的現實氛圍。如卷貳〈是你將我生落土〉與〈孤鳥的兒女〉、〈河邊春夢寒〉等篇皆點出都市生活的不易,尤其反映近年來台灣社會經濟上疲軟的表現,對中下階層直接的影響。辛辣筆調下,可見作者對世間敏銳的洞察與悲憫。
*娓娓唱起「台灣謠」
阿盛出道以來的作品以散文為主,因此有「散文阿盛」之稱,但事實上他的散文常用小說筆法敘事,呈現出文體越界的特點。論者歸納阿盛的散文,主要特色大抵為:具有強烈的敘事風格,寫實和說書風氣。但筆者認為以阿盛經營文字的用心,他的作品在意義上無疑是一種敘事史詩,延續詩經以來的采風傳統,他用自己敏銳的觀察、細膩的筆,寫出各種各貌的生活切片,也是各種各貌的人生象徵。
他的書寫之所以成功,語言運用是關鍵所在,詩人向陽稱讚他的語言使用,能勾動讀者進入他鋪陳的語境,與文中的故事、角色相互對話。這種語言的「混語」﹝古典漢文、正宗閩南語、生活國語三者交織﹞是阿盛著力頗深之處。他的閩南語運用講求精確,閩語本是漢語中的一支,除非是現代才有的詞彙,否則應該都有本字。因此在他的文章裡,絕不會出現報章雜誌上奇形怪狀的辭彙,而是音義兼顧的辭彙,如「老歲人」、「好業人」、「大倌」、「散赤」……等等。他的中文學系背景則可見於他常化用的詩經、莊孟等典籍句子,除此之外,他對現代社會流行語言的掌握,也十分精準,因此能夠成功的在文章中營造出當代都會的社會氛圍。中國時報開卷版(2007/10/7)即推薦此書:
語言表現酣暢淋漓,文字密度之高,宜圈點細讀;音韻律動之美,宜大聲朗讀,最好會點台語,念過一些文言文,才表達得出阿盛的文字教養。
腳踏台灣的土地,關懷人性人情,阿盛的散文乘載了十分豐富的人文意涵:對土地的執著與關懷、對生命價值的探問以及對世相人情的針砭。《夜燕相思燈》以現代說書人的敘事文體,勾勒出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百態,為台灣社會留下最深刻的圖像。從阿盛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唱起唐山謠》至今二十多年,他始終關注鄉土,《夜燕相思燈》是他累積多年能量的代表作品,在忙碌的生活中,讀者不妨停下腳步,細細品味這一曲「台灣謠」,讓阿盛的文筆帶您穿梭時空,看盡浮生群像,體會人生百態。
**刊載於《花城校刊》
一般中學生對他散文作品的認識,則大多來自於課本選錄的〈火車與稻田〉或〈腳印蘭嶼〉,二者皆可代表他對這塊土地的關懷。而事實上他的作品除了收入多版高中國文課本、東吳大學國文選、大學國文新編之外,亦曾改編為電視劇:「十殿閻君」,九七年大學學科能力測驗亦引用了他的作品。在台灣現代文學的作家當中,阿盛早已以他獨特的語言風格和敘事魅力,確立他在當代台灣散文界的地位,已出版的二十多本散文集及兩本長篇小說,皆值得讀者細細展讀。
*「注視腳踏的土地,抓住人性作文章」
翻開阿盛睽違三年的新作──《夜燕相思燈》,就像打開了一扇穿梭古今的時空之門。全書分為二卷,卷壹的六篇作品:〈三步淚珠〉、〈夜燕相思燈〉、〈乾坤袋思想起〉、〈蟋蟀戰國策〉、〈連連牛筋草〉、〈煙火醬菜〉,主要著力於表現五、六十年代台灣鄉土農村的各種生活情貌,是阿盛散文典型鄉土題材的延續;卷貳:〈是你將我生落土〉、〈孤鳥的兒女〉、〈河邊春夢寒〉、〈瑪莉點絳脣〉、〈可憐戀花再會〉、〈媽媽請你保重〉等六篇散文創作,則反映台灣都會生活中,社會底層小市民的生活辛酸。
阿盛透過嫻熟的敘事手法演繹他最擅長的兩種題材:對土地鄉情的依戀以及對於城市的觀察,二者時空背景不同,但相同的是作家心底對世態人情的洞察以及對庶民階層的關注。作者認為:雙腳站立之處,即是鄉土,即是故鄉。因此他寫舊時代社會中的鄉里人物和鄉村生活,也寫現今都會中底層社會的種種情貌,著眼點則都在於人性。人是複雜的,除了七情六欲,還有各種不同的面貌,如只著眼於描寫事件或社會表象,都有其階段性與限制,唯有透過描寫人性,才能締造作品的永恆價值。
是人就離不開人性,而活著就要面對柴米油鹽等瑣事,對於小民而言,生活中最要緊事莫過於填飽肚子:
什麼要緊事,這般將就習俗?習俗就是習俗,關乎飯袋,天大地廣也廣大不過這一生一世填不滿的一尺見方小腹。所以勿用講大道理,生而為人即該做這些庸凡事。〈乾坤袋思想起〉
由填飽乾坤袋──飯袋思想起,阿盛化身說書人,描摹舊時代的家族生活與觀念。人性的貪就在老祖母面對媳婦娘家豐盛伴手禮的笑容裡;人性的惡在妯娌間歹心眼的酸話裡;人性的善則在面對落魄殖民者的兒女的憐憫眼神裡。而〈煙火醬菜〉,借一台小小的醬菜車,寫彼時庶民「吃」的文化,穿插往事與人情,透過文字,醬菜販和街坊太太們的對話、偷買糖吃的小孩,在讀者面前演出再真實不過的煙火人間,是一篇上乘的飲食散文佳作。
為了填飽肚子,銜著「鋁」湯匙出生的人們得使出渾身解數討生活,而古今討生活的不易,倒是未有不同。〈夜燕相思燈〉寫舊日小鄉鎮中夜市的熱鬧景象,用傳奇化的方式將辛苦營生的小人物一一描摹;場景換至現代,〈是你將我生落土〉中擔負生活重擔的上班族,為了生活待在八卦雜誌社,微薄的薪水拼不過高漲的物價,面對房貸的壓力與孩子的學費、生活費,咬牙苦撐。〈河邊春夢寒〉則透過失業的中年男子,一一細數經濟不景氣下的失業群象,形勢逼人,敢違逆良心者如惡意倒閉的老闆或依附民意代表的同事,或許能有一陣子好日過,而其他沒本事的,有的賣牛肉麵,有的擺攤算命,日子還得繼續過下去。
所謂「一枝草一點露,天生人有生路」,生存在這世上,自然有許多的考驗要面對,透過〈蟋蟀戰國策〉,阿盛寫鄉間孩童鬥蟋蟀的過往並呈現舊時代的升學、教育情境;〈連連牛筋草〉則寫寄藥商及代表庶民天性的牛頓棕。兩篇皆以物喻人,承襲阿盛帶有謠諺特色的文風,寫出往日農村社會風貌。〈三步珠淚〉中透過風雨鄉間的小鄉鎮,寫出人性的短淺與自大,不當的開發和治水方式造成了颱風期間淹大水,都市人還如觀光客把災區當景點,幽默筆調中帶著濃濃的諷喻意味。
場景回到現代,〈瑪莉點絳唇〉寫出「笑貧不笑娼」的社會現象,文中為十五萬一個月的正薪而過起被包養生涯的瑪莉,比起多年前的作品〈西門墜馬〉中被迫賣身的女子,阿盛呈現出現代人在自我尊嚴在富裕生活誘惑下道德界線的模糊,這種「新」價值觀的錯亂,透過外婆和主子間的虛情假愛呈現出來。對比其他為生活所苦的小人物,這類人物心中無奈又無法自拔的心態,也都是真實人性的反映。
*市井小民的悲喜春秋
常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生活中苦多於樂的無奈,阿盛用筆為他們記下人生恆常的苦澀與希望。苦澀來自人生的不完美,而希望則來自人性、人情──「人性、人情、人生」阿盛稱為「三人主義」,是他的創作觀,也是他努力不輟的創作生涯中不變的關懷。
藉與新書同名作品〈夜燕相思燈〉結尾的一段話,阿盛揭示了全書關注的焦點:
「夜蝠飛來飛去找吃的,在近中天的月下,三隻兩隻仰升,三隻兩隻俯落。生活好像也是這樣,起起伏伏,天經地義。所以啦,老歲人白天樹下吟唱老曲嘆相思:等君等到月斜西,相思親像火燒材;憐伊出外為衣食,怎好怨嗟未轉來。」
「憐伊出外為衣食」道出人生的必然與無奈,因此阿盛的目光總是特別關注底層庶民或小人物。〈夜燕相思燈〉篇名極美,「夜燕」其實就是蝙蝠的雅稱,寫出外人夜晚擺攤討生活,在家中的眷屬不忍心苛責其晚歸,點上一盞名為相思的燈,等待工作者的歸來。展讀此篇,也就好像看見燈下寫作的作家,俯首案前吟唱一首首老曲,為讀者燃一盞相思彼時的燈。
而無論時代,無論統治者為何,市井小民的生活總是要一樣的過。古今不變的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乾坤袋思想起〉篇末講起婆媳妯娌之間難解的結,詼諧帶過;而〈媽媽請你保重〉裡獨力撫養兒女的媽媽,成家後親生骨肉的兒子成為另一個女人的骨肉親生,社會變遷、觀念改變,做婆婆的已不再是天大地大,女兒也即將飛出自己的懷抱,面對新一代思想不同產生的衝擊,無奈中仍流露出母親對子女不變的牽腸掛肚,輕描淡寫中有寂寞也有感傷。
舊時不懂避孕的年代,兒女一直來,如牛筋草般強韌的庶民咬牙也要把日子過下去。到了現代,父母若一拍兩瞪眼勞燕分飛,單親子女有的跟隨伯勞有的跟燕子,或者從此變成阿嬤的兒女,箇中辛酸只有自己吞落肚,〈孤鳥的兒女〉便由單親高中生的角度看週遭的單親群像,這些過早離開父母懷抱的幼雛,只能自己努力張開翅膀尋找出路。〈蟋蟀戰國策〉中戰敗的非升學班孩子常常剩下流氓與娼妓等路可走,但孤鳥兒女要面對的重重考驗只怕更加殘酷。可憐是阿嬤辛勞一世仍要為孫兒而苦:
老阿嬤獨立養孫女,擺攤賣芋粿米糕。他一次瞧見警察板著臉開罰單,老阿嬤
低頭低調講求:「拜託啦,求你啦,好心啦,拜託你啦,跟你求情啦。」沒用,警察走了,老阿嬤還在求,並不一定對著誰:「求你啦,我不識字啦。」……〈是你將我生落土〉
在卷壹的文章中,描述舊時代的辛苦,阿盛以溫潤筆鋒帶過,呈現一種往日時光的昏黃感;而到了卷貳,描摹都會生活所見,則使用當今都市流行的語彙、語氣、語言,呈現潑辣、直率的現實氛圍。如卷貳〈是你將我生落土〉與〈孤鳥的兒女〉、〈河邊春夢寒〉等篇皆點出都市生活的不易,尤其反映近年來台灣社會經濟上疲軟的表現,對中下階層直接的影響。辛辣筆調下,可見作者對世間敏銳的洞察與悲憫。
*娓娓唱起「台灣謠」
阿盛出道以來的作品以散文為主,因此有「散文阿盛」之稱,但事實上他的散文常用小說筆法敘事,呈現出文體越界的特點。論者歸納阿盛的散文,主要特色大抵為:具有強烈的敘事風格,寫實和說書風氣。但筆者認為以阿盛經營文字的用心,他的作品在意義上無疑是一種敘事史詩,延續詩經以來的采風傳統,他用自己敏銳的觀察、細膩的筆,寫出各種各貌的生活切片,也是各種各貌的人生象徵。
他的書寫之所以成功,語言運用是關鍵所在,詩人向陽稱讚他的語言使用,能勾動讀者進入他鋪陳的語境,與文中的故事、角色相互對話。這種語言的「混語」﹝古典漢文、正宗閩南語、生活國語三者交織﹞是阿盛著力頗深之處。他的閩南語運用講求精確,閩語本是漢語中的一支,除非是現代才有的詞彙,否則應該都有本字。因此在他的文章裡,絕不會出現報章雜誌上奇形怪狀的辭彙,而是音義兼顧的辭彙,如「老歲人」、「好業人」、「大倌」、「散赤」……等等。他的中文學系背景則可見於他常化用的詩經、莊孟等典籍句子,除此之外,他對現代社會流行語言的掌握,也十分精準,因此能夠成功的在文章中營造出當代都會的社會氛圍。中國時報開卷版(2007/10/7)即推薦此書:
語言表現酣暢淋漓,文字密度之高,宜圈點細讀;音韻律動之美,宜大聲朗讀,最好會點台語,念過一些文言文,才表達得出阿盛的文字教養。
腳踏台灣的土地,關懷人性人情,阿盛的散文乘載了十分豐富的人文意涵:對土地的執著與關懷、對生命價值的探問以及對世相人情的針砭。《夜燕相思燈》以現代說書人的敘事文體,勾勒出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百態,為台灣社會留下最深刻的圖像。從阿盛出版第一本散文集《唱起唐山謠》至今二十多年,他始終關注鄉土,《夜燕相思燈》是他累積多年能量的代表作品,在忙碌的生活中,讀者不妨停下腳步,細細品味這一曲「台灣謠」,讓阿盛的文筆帶您穿梭時空,看盡浮生群像,體會人生百態。
**刊載於《花城校刊》
下一篇:【新鮮貨】書法家-李志薔
嘉惠的文字真的不錯
讀得很仔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