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6 13:48:58四方美學

我的攝影歷程(三)

我的攝影歷程(三)

2013/01/18 12:28
 

                     



 

我的攝影歷程(三)

 

                                                                                     圖、文  劉振雄

 

    由於對攝影有特別的偏好,在工作之餘,閒暇時候,照相機成了我最好的伴侶,但是,攝影應用範圍之廣,有時候是難以想像的,它往往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層面,以下我舉幾個實際的親身經歷,來加以說明:

 

    幾年前還在學校的時候,暑假裏被分發到基隆台灣造船廠實習,雖然工廠的門禁森嚴,但我還是用工作服包著一台小型照相機進入船塢,利用工作空檔的時間,將實習的內容一一拍下,後來,我把這一套照片配合文字做成實習報告,在同學中得了最高分。圖片給人的印象非常深刻,而且具有直接的述說性,往往比文字更能一目瞭然。

 

    後來,在空軍服役的一段期間,我曾經使用照片來配合壁報的製作,得了第一名;在另一次實彈射擊中,輔導長竟然叫我拍攝記錄照片,因此,別人拿槍而我卻拿著照相機,其實攝影和射擊有許多相近之處?都需要沈著、穩定、暫停呼吸,食指輕按快門(扳機),才能得到清晰的照片,才能夠中靶。

 

    此外,替同學朋友拍攝婚禮慶典的照片,更成了稀鬆平常的事。

    現在回憶起學生時代,許多傳授有關攝影的老師,我仍然記憶深刻,他們包括大二教普通攝影的韋佩弦老師、教攝影材料的林啟昌教授、大三選修劉偉勳教的新聞攝影,此外,我還曾跑到世界新專旁聽陳宏老師上的攝影課,一直到大四上商業攝影,這一連串的過程,使我對攝影的一般知識和技巧不再感到困擾。

 

    事實上,攝影程度的提高,並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身為攝影者的藝術學養尤非一朝一日之功,我常想,「攝影」,不只是拍我們所看到的東西,而且要能拍我們所聽到的,以及拍出自己的感覺,所以,攝影不僅是拍得「像」,而且應該表視出人的「神韻」、風景的「氣勢」,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圍在一起拍同樣的模特兒,卻會得到各不相同的照片;同樣到一個風景區,卻拍出完全不一樣的風景照,此乃各人的觀點不同,取景的角度也不相同,各人所能感受的程度更不一致。

 

    如何能拍得一張具有深度且又與眾不同的照片?除了多看多體會之外,也需要觀摩別人的拍法,因為照片的好壞是比較性的,看別人的作品可以啟發自己的靈感,加以變化改進而成為創新。

 

    有人說,學畫的人一定要讀畫,學音樂的人一定要讀譜,學書法的人一定要讀帖,而學攝影的人則一定要讀照片,所謂「讀照片」就是看別人的作品,然後分析其優缺點,而「攝影評介」就是幫助讀照片最好的助手。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有一本月刊叫「攝影雜誌」,在當時,它可以說是攝影文化沙漠中的一片綠洲,每到月初,我就會跑到書報攤上,盼望早一點看到它,就這樣每一期零買,連續看了一百多期,每當拿到這本雜誌,一定先翻到其中的「攝影月賽評介」,詳細讀每一張照片的評語,深覺受益匪淺,直到有一天,當我看到這些照片,直覺的認定它的優點在那裏、缺點在那裏,然後再看旁邊的評介文字,竟然發現,我所想的和他所寫的內容經常有相同之處,這時候,我知道我的攝影程度已經有了進步。

 

    如今這本「攝影雜誌」已徑停刊,如果再要看攝影評介,目前最具歷史、也最具權威的就是台北市攝影學會月刊,讀者們如善加細讀,一定大有俾益,也祈盼評介先生們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當為我輩學習攝影者之福。

 

    自古以來,文藝界普遍的有一個現象,就是「文人相輕」,其實,在藝術界、在攝影圈,又何嘗不是如此,各人都認為自己的作品是最好的,卻刻薄的批評別人的作品,其實做一個業餘攝影者,尤其是初學攝影的朋友,涉獵一定要廣博,偏見才會減少,而趣味才會愈純正。

 

    學藝術的人最壞的牌氣是坐井觀天,依傍一家門戶,對於胃口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視,這種人不但是近視,就連他們自己所偏好的也很難真正地瞭解,因為他們缺乏互相比較的資料,藝術上純正的趣味必定是廣博的趣味,不能同時欣賞許多派別的照片,自然無法充份地真確地欣賞任何一派的作品。

 

    所以,我喜愛攝影,也喜愛看別人的東西,聽別人談論攝影,耳聞目睹之下,往往一張好的照片,會使我感動、使我陶醉、使我滿足,這也就是學習攝影最大的樂趣吧。

 

                                 (下期續)(刊載於台北攝影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