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攝影歷程(四)
我的攝影歷程(四)
我的攝影歷程(四)
圖、文 劉振雄
這一篇「攝影歷程」我打算要將它告一段落,起初本刊主編囑我寫這個題目,沒有想到竟一連拉雜寫了四期,較之當年李幸霖寫「我的攝影小史」還要繁長,對於-個無任何榮銜,又年紀不大的我而言,寫這種題目實在略為不妥,愈寫愈覺心有不安,唯恐在諸專家先輩前賣弄,露出了馬腳。
有些新認識的朋友知道我喜歡攝影,常會問:你拍照有多久了?又問:你都拍些什麼?
這個問題問得好,相信在台灣有許多人和我一樣,對攝影並沒有真正投入研究的精神,多年下來,到底自己擅長的是什麼?竟攪不清楚;甚至還有對自己相機的功能都不甚明瞭的。
民國六十八年九月,我參加台北市攝影學會舉辦「出水芙蓉」的攝影活動,回來後寫了一篇短文,附上兩張當天拍的照片,寄到台北攝影月刊,這是我以「圖文並用的方式」所寫的第一篇稿件,後來發現,用照片來形容文字,效果甚佳,用文字來描寫照片,也相當理想,同時,藉此可以推銷我辛苦拍得的照片,稿費,則可用來貼補軟片的支出,只緣當時還是個學生,既要拍照,又要自己沖洗,再加上寫文章,時間實在不夠用,直到畢了業,拍與寫填補了我空閒的時間,而發表的拙作則散佈到大華晚報、中央日報、中華攝影週刊、台北攝影月刊等。
拍照與寫文章都很有趣,對於兩者都不太專精的我而言,正可互相彌補,互相掩飾,日後翻閱這些東西,它又成了多釆多姿的紀錄,令人回味無窮,更重要的是藉著圖與文,我認識了許多好朋友。
因為要替自己的照片配上文字,使我的攝影習慣,逐漸有了改變,首先,總不能每次拍同樣的東西,小姐拍得再好,也不能永遠是少女人像,於是,遇有各種攝影活動的機會,我都盡量參加;近一、二年來,我真是玩得痛快,拍得盡興,墨水用了不少,稿費也拿了(當然並不多)。
為了拍和寫,每次外出,不但要專心的拍,同時還要留意寫稿的資料,我顯得很忙,許多次旅遊攝影,坐著遊覽車匆匆趕路,每到一個停留點,卻只能短暫休息幾分鐘,我經常是一下車,就用最快的手法取景、構圖、對焦、伸縮鏡加上電動捲片器、喀擦!喀擦!速寫一番,把我訓練成好像記者一般,眼明手快、毫不猶豫,該有的畫面盡入相機,因此,我的照片往往變成了報導性攝影,事後,如果一張照片不足以說明,就改用組合的方式,成了連作。相信一定會有人不苟同這種草率的拍照方法,但,這就是我的攝影近況。
今年七月底,參加了一項名為「中國傳統建築」的攝影活動,所到之處包括三峽祖師廟(圖一)、關西眼鏡橋(圖二)、精緻的客家莊建築(圖三)、老湖口的黃昏巷道(圖四),以及農村房舍(圖五)等,這些照片都是以黑白軟片拍攝,借本刊披露,亦請讀者朋友不吝批評賜正。
最近幾年來,新的攝影俱樂部或聯誼會先後出現,它提供了許多攬影的機會,臂如,人像攝影、旅遊攝影、民俗攝影、登山攝影、風景攝影等,使得攝影的題材多樣化,也讓同好們有更多的拍攝對象,而不只限於「小姐」,其實,今日好的模特兒難求,條件較優越的模特兒都想拍專輯,而不願意消磨在平淡無奇的攝影會,況且,好的人像作品早就層出不窮,我們若能把鏡頭轉向這多變的世界?則可拍的題材無窮,只是,攝影團體不同於旅行團,也不同於登山隊,我們迫切需要優秀的攝影指導和領隊,則整個自由中國的攝影大勢自然會有所突變,邁向一片光明的康莊大道。
自學校畢業以後,我雖然沒有以攝影為職業,但是在工作上,卻也始終離不開攝影,而且,我的同事、朋友,受到影響,逐漸對攝影感到興趣,甚有因此加入攝影學會者,直到最近,我又回到學校任職,得以有機會把自己的一些觀念傳播給更年輕的一代,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攝影的樂趣,受到藝術及美感的薰陶,讓更多的人來創造攝影的新境界。
(全文完)(刊載於台北攝影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