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攝影歷程(二)
我的攝影歷程(二)
我的攝影歷程(二)
圖、文 劉振雄
幾乎每一位愛上攝影的人,都遲早會對自己的第一部照相機感到不滿意,它可能是一台雙眼相機,想要換置一台單眼的;也可能是僅有標準鏡頭,而想要添購其它的交換鏡頭。
學生時代的我也存有這種想法,卻只是一種美麗的幻想,無法實現,因為做一個學生不可能有很多的零用錢;於是乎我只有在紙上作業,對於各種廠牌的相機和鏡頭的特性分析得如數家珍,可是每當看到那些少則三、五千,多至上萬的攝影器材,還是望望然掉頭而去。
拿著父親送我的照相機,一機一鏡一直用到專科畢業,標準鏡的使用在學習攝影的過程中佔了非常長的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裏,拍什麼都是用這一支鏡頭,尤其參加攝影會拍人像感到特別辛苦,因為我必須擠到人群最前面才能拍到半身照或較大的特寫,但也因此使我對標準鏡的使用愈加熟練,如附圖就是在該時期的照片;而同時,我也在學校的攝影社團,開始接觸暗房的操作。
一張照片一定要經過拍攝(底片感光)、仲底片、放相紙三個步驟才能完成,其中任何一個步驟都足以影響到照片的好壞,惟有親自操作沖洗放大才能透徹瞭解一張完美的底片是多麼重要,因為好的底片有如植物之好的根幹,有了它才有可能開出燦爛的花朵,才有可能製作一張出色的照片;但是,怎歷樣的底片,才算是感光適當的底片呢?
自然而然,我學著拿放大鏡在透過燈光的毛玻璃上觀察底片的狀況,包括粒子的粗細、層次是否分明、厚薄是否恰當、構圖是否良好等,漸漸的,無師也自通,我可以分辦底片的好壞,有了這個能力,就不再需要每一張都放成照片,因為不良的底片,事先就已經被淘汰,自然也就省下了許多無謂的浪費。
自己沖選照片,不只是有它的重要性,同時也有莫大的趣味。
值得一提的是,近十幾二十年來,攝影材料幾乎完全是彩色的天下,無論彩色軟片、彩色沖洗藥水、彩色相紙等都有長足的進步,而黑白方而卻幾無任何改良,今天的黑白沖洗和二十年前完全一樣,而且一般相館更是只做彩色,所以,今日拍黑白軟片的朋友想要得到滿意的照片,似乎只有自己沖洗一途。
在大二那一年,我在家裏設置了暗房,如此一來,關於照片的製作終於可以獨立自主了,當時學校裏有攝影學的課程,班上同學的作業近乎三分之一出自我的手筆,雖然東西做得並不好,可是其中的經驗卻因此慢慢累積了起來。
照片的沖洗其實並不困難,如果只要沖洗,連暗房都用不著,一個沖片罐,一只暗袋、一支溫度計、加上一些藥水,總共不出千元,就可以玩得不亦樂乎,從此再暗的光線下也不用擔心不能攝影。因為可以在沖片時增感彌補啊!
暗房的設置起碼要有水源,要有能夠隔絕光線的房間,大小倒還在其次,於是我利用家裏的洗手間將它佈置起來,草創之時,一切從簡,但唯獨放大機的鏡頭是上選德國貨,為的是想要製造高品質的照片。
我慢慢的改善暗房的環境,充實暗房的設備,一直到兩年前,在這間洗手間裏裝置了冷氣(當時裝冷氣的工人還大惑不解的問,為什麼要在洗手間裏裝冷氣),於是這不但是一間全天候的暗房,而且一年四季,不分寒暑,我都可以很舒適的在這個小天地裏面工作了。
往後,每逢假日外出攝影,回到家裏則開始沖洗拍回來的東西,這些底片往往可以消磨好幾個晚上。
暗房的工作不只是忠實的表現我們所拍到的東西,許許多多的暗房特技另有一番深奧的功夫和趣味,這些又豈是僅僅拍照的人所能領會與享受。
時下攝影的朋友,大半不願意自己動手沖洗照片,我想,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一、市面上的四十分鐘快洗,方便又省事,如果自己洗彩色照片,無論是費用、時間,都不見得經濟。二、至於拍黑白照片,更是少之又少,也就不用設置暗房了。
日前一位朋友告訴我,在永和有一家彩色沖洗店,放一張五乘七吋的彩色照片只要八塊錢,真是令人驚訝,因為我自己放的黑白照片,買進五乘七吋的相紙,一盒五十張要三百二十元,平均一張是六元六角,如果加上沖洗的其它材料,還有相紙和時間的損耗,這種成本遠在彩色之上,若非真有濃厚的興趣如我者,還有誰會自設暗房沖洗黑白照片呢?
黑白照片雖然已經處於如此約劣勢,但是要使黑白照片完全消聲匿跡,卻也不太可能,因為在某些方面(如氣氛的表現),黑白照片往往比彩色更為出色,而照片的保存也以黑白的較為持久,歷史性的資料尤需要黑白照片來存檔。
所以,時至今日,每當我外出攝影,仍然喜愛使用黑白軟片,這似乎不太符合時代潮流,但是黑白中自有顏色,它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可以遽加否認的。
(下期續)(刊載於台北攝影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