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5 01:19:29無名

聚焦現實──《蹣跚走來的民主》讀後

蔡東杰,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酷愛閱讀歷史,認為唯有詳細鑑往,才有可能真的知來;長期聚焦於破除各種中心觀所導致的視野偏狹,所著《蹣跚走來的民主:歐洲歷史中的非主流制度與現代普世價值》,回顧歷史,聚焦現實,介紹民主制度自十字軍東征後的歐洲,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地的過程,希望讀者願意重新認真看待、思考政治制度問題。

蔡教授表示,在如今民主幾乎等同宗教信仰的情況下,想要客觀的討論民主的「是非」,猶如和虔誠的信徒討論「神之有無」,不啻是自討苦吃。並強調他談的不是民主「思想」,而是民主「制度」的源流。(參閱頁278~279)然而,民主制度並非憑空而來,必有其演進發展的軌跡。因為,人類不僅有非常尊重傳統的習慣,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有創意。(參閱頁118

首先,一個制度能否長治久安,關鍵在於是否有效回應該社會人群的需求。(參閱頁35)制度的發展,很難透過主觀建構,往往是被動因應環境要求產生的。(參閱頁81)而客觀環境跟現實政治運作經驗的結果,形成制度變遷的動力,以英國為例,從傳統君主體制到現代民主體制,前後至少花了六百年以上的時間。足見民主是條艱辛漫長的道路,而客觀環境亦大大的影響或制約政治發展和理念實踐。(參閱頁141

其次,既然是制度,就有運作的問題。作者指出,「效率問題」是歐洲從傳統專制逐漸走向民主開放體制的過程中,制度變遷的主要動力。(參閱頁217)任何一個人類社會,為了處理社會資源的分配,建立了各種不同的政治制度,包括民主制度,能不能有效率的處理問題是首要考量,而不是將民主制度當作第一選擇。那麼,為什麼許多不懂也不支持民主的第三世界國家,還是選擇民主制度呢?其中一個答案是:因為他們看重的不是民主,而是可以輪流。(參閱頁166)有機會當元首,總比永遠只能俯首稱臣的好!

再次,任期限制其實是不理性的。因為,如果沒有更好的人選,為什麼不讓現任者繼續做下去?所以,在理論上,「終身制」不見得是一個完全不理性的政治制度設計。美國建國之初,雖然制定四年一任的任期,但並沒有連任次數的限制,直到1947年才通過限制總統連任的憲法修正案。雖無明文限制,但自1789年華盛頓當選首任總統,到1951年憲法修正案生效的162年間,除了小羅斯福連任三次外,「總統連任僅一次為限」係一強大的不成文慣例,該慣例來自開國元勳的以身作則,更有著反殖民主義與反貴族政治的民主思想背景。(參閱頁164~165頁)

另外,除了任期限制外,目前的民主制度全球化浪潮也是「非理性」的,因為只關注制度本身,卻不管效果如何,是詭異又莫名奇妙的。作者提醒,所有人群都應該設法找到能夠有效解決自己問題的獨特道路。(參閱頁220)畢竟,「制度必須回應環境特徵與需求。」(頁109

最後,有異於理論主流的「理想主義民主」,作者提出「現實主義民主」的概念,其特點包括:一、存在發展歷程的民主;二、作為政治制度的民主;和三、無法跳脫人治的民主。兩相對照:在基本假定上,前者為「理性選擇」,後者為「非理性選擇」;在實踐途徑上,前者是「一步到位」,後者是「階段性」;在運作概念上,前者是「靜態與法治」,後者是「動態與人治」;在制度設計上,前者是「落實理想」,後者是「因地制宜」。(參閱頁233~247

蔡教授這本書深入淺出,正文輕快、註腳詳盡,爬梳法、英、荷、美等國的歷史,聚焦現實,論證民主制度並非一蹴可及,而是各種緩慢蹣跚的演進和選擇。值此五合一選舉年,書中引用埃爾梅Guy Hermet所說:「民主的合法性,根本來自選民的投票棄權!」更是發人深省。

圖:蔡東杰著,《蹣跚走來的民主:歐洲歷史中的非主流制度與現代普世價值》。台北:暖暖書屋,20226月二版一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