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熟悉又陌生──《余英時評政治現實》讀後
《余英時評政治現實》,書名有些拗口,其實就是余英時的政治評論,我買的版本是扉頁有「無處非中」篆刻章的。本書收錄余英時未出版的文章和專訪,編者顏擇雅為每篇文章寫下編輯按語,說明文章的背景與發表後引發的罵名。
余英時(1930~2021)何許人也?他是安徽潛山人,哈佛歷史博士,中研院院士(1974),普林斯頓大學榮退講座教授,美國哲學會院士,專攻中國思想史,時常聲援兩岸民主運動及中國人權,強烈批判中國共產黨。(參閱維基百科)
主編顏擇雅為金鼎獎專欄作家,雅言文化出版公司創辦人,2001年認識余英時夫婦,在余英時過世後,遺憾過往未幫他編書,顏認為,余英時的政論應該挑出來獨立成書,因其讚譽雖來自史學成就,毀謗卻因政治立場,出書的用意是讓更多人繼承余英時的精神。(參閱頁7~8)
余英時認為,外來文化的共產主義在中國並無生根問題,而是共產黨借「共產主義」之名,以暴力征服中國,又用暴力統治人民。關鍵是,為何中共能持續統治?余英時認為並非中國人認同一黨專政,而是由於所有的生活和生產的資料都在「黨」在手中,誰跟黨鬧翻,誰就失去生存條件。(參閱頁20~21)
這樣的角度,透露出「同情的理解」,意即站在對方的處境、立場、情感等去理解,正如電視劇《新三國》,曹操臨終前召來曹丕,再三逼問,要他承認毒害曹沖,即使命懸一線,曹丕「堅不認」,曹操連讚「了不起」,不僅不殺曹丕,還把江山交給他。從人倫義理斷,曹丕該死;為江山社稷慮,曹丕當活。
談統獨問題,余英時在1993年撰文說明,今日台灣對大陸,在不統不獨之間,內部必須建立一個最低限度的共識,走向「少數服從多數,但多數尊重少數」的民主道路,倘若內部不斷分裂,前景難以樂觀。(參閱頁77~78)而台灣民主進程令人憂慮處,便在於理想主義精神稀薄,「把民主理解為人數的操縱,一切權位的爭奪都可通過簡單的多數而獲致。選舉大有成為解決一切問題的無上法門,……」(頁71)近三十年前的文章,置於現況,特別是選舉年的紛紛擾擾,解釋力依然足夠。
余英時指出,中共對台內部進行挑撥的主要策略是無限放大「台獨」的概念,主張台灣獨立的是「小台獨」,以中華民國擴大國際空間的是「大台獨」,而「台獨」的解釋,全在中共片面的裁定。於是當它擺出動武姿態時,台灣內部必相互指責。(參閱頁130~131)這些文字出自1996年的〈海峽危機今昔談──一個民族主義的解讀〉,背景是中華民國首次總統直選,中共進行導彈演習,值得細看,特別是在近日中共圍台軍演過後,島內的反應,會有「歷史不會重演,但會有驚人的相似」之感。
在這本文集中,余英時談兩岸關係、論民主前途、評中共政權、斷香港變局,近百年的歷史事件與人名,在他的闡述下,融合歷史研究與當代中國批判,讀來既熟悉又陌生,既溫故又知新!
【圖:余英時著,顏擇雅編,《余英時評政治現實》。台北:INK印刻文學,2022年5月初版,2022年5月5日初版三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