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進步1%
《原子習慣》這本書提到複利效應,讓小習慣造就大不同:
「如果每天都能進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最後你會進步三十七倍;相反地,若是每天退步百分之一,持續一年,到頭來你會弱化到趨近於零。起初的小勝利或小倒退,累積起來會造就巨大差異。習慣就是『自我改善』這件事的複利,如同錢財透過複利加倍,習慣的效果也在你重複執行的過程中加倍。」(頁31)
成語積沙成塔、集腋成裘也是類似的道理,知易行難,惰性使然,說個玩笑話,每天體重增加1%比進步1%簡單多了。
作者提出形成習慣的四個步驟,建立「行為改變四法則」架構:「提示引起渴望,渴望激發回應,回應提供獎賞,獎賞滿足渴望,繞了一圈,又與提示連結。」(頁69)例如:你下班回家走進悶熱的房間(提示),你想要讓房間降溫(渴望),你打開冷氣跟電風扇(回應),你滿足了想要房間降溫的渴望(獎賞)。打開冷氣跟電風扇就跟走進悶熱的房間連結在一起,於是建立習慣動作。
而建立好習慣的簡單規則就是:一、讓提示顯而易見,二、讓習慣有吸引力,三、讓行動輕而易舉,四、讓獎賞令人滿足。(參閱頁73)例如:想建立每天發文的習慣,一、每天打開PChome個人新聞台,開啟新增文章跟相簿的網頁;二、想到發文可以累積作品,又可幫助他人;三、建立範本減少設定格式的時間,動筆前想好主題與重點內容;四、每天追蹤文章人氣,以點閱數的增長激勵自己持續發文。
倒過來,如果想改掉壞習慣,則反轉這些法則:一、讓提示隱而不現,二、讓習慣毫無吸引力,三、讓行動困難無比,四、讓後果令人不滿。(參閱頁73)例如:想改掉邊走邊滑手機的習慣:一、將手機放進包包,避免拿在手上;二、想到不專心走路,會增加危險;三、以輸入密碼取代指紋開啟螢幕,增加查看訊息的難度;四、看到有人邊走邊滑手機,擋住他人而不自知,心生厭惡。
作者表示,改變身分認同是行為改變的最深層次,關乎你相信什麼;次一層是改變過程,關乎你做了什麼;最外層是改變結果,關乎你得到什麼。(參閱頁47)而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焦點放在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不是想達到什麼結果。如想成為一個讀書人,而不是讀完多少本書、拿到某種學位的人。
作者強調,別管目標,專注於系統就好。目標是你想要的成果,系統是讓你達到成果的過程。(參閱頁39)假如你是作家,你的目標可能是寫出暢銷書,你的系統則是規律寫作,突破技巧風格,以及接受讀者回饋的方式。
精熟需要耐性,每天進步1%,看似不多卻沒那麼容易,特別是進入毫無進展的停滯期階段,容易讓人心生放棄而關閉習慣系統。就像下載檔案至99%時關掉網路,結果必然失敗。
改變需要行動,光說不練假把戲,坐言起行真功夫,與其訴說自己有多努力,不如直球對決,將努力的成果展現出來。
【圖: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著,蔡世偉譯,《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台北:方智,2019年6月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