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
我有重讀舊書的習慣。
我相信,一個人除非原地不動、不求精進,否則,隨著經驗的累積、閱歷的增加、視野的拓展、思維的提昇……,重讀舊書時應該會有不同的收穫。
上週我重讀了王鼎鈞先生的《兩岸書聲》,一本書齡超過二十年的書,連序文在內共二十六篇文章,除了〈文心來龍——代序〉、〈創作自由云云〉、〈作家之謎〉三篇外,其餘二十三篇為讀書雜感。
王鼎鈞在〈文心來龍——代序〉說:
「我寫這些文章的時候確未打算符合某種規範程式,只是偶然讀了一本書,很喜歡,心裏生出來一些意思,不免說給朋友聽聽,或者進一步寫出來給更多的人看看,可說興之所至,欲罷不能。」
他進一步說:
「這些文章因書而發,但是都可以脫離原書單獨存在,原書有時只是一個引子。古人對文學對人生的意見主張,往往散落在書的序跋裏,在送行祝壽的文字裏,甚或在某人的墓誌銘裏,可以說這是著論立說的一種方式,由序跋之類輯成的書,讀者亦可當做書摘看,看一本書能了解十幾二十幾本書。」
我相信王鼎鈞的話。
看完《兩岸書聲》後,我不但瞭解了十幾二十幾本書,也得到了他對文學的許多感悟,更從中揣摩各種筆法——撰寫讀書心得的筆法。
讀書心得怎麼寫?一直深深困擾著我,直到四年前看到這本書,讓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原來,寫法可以很多樣,未必要符合某種特定的格式;
原來,可以單純的分享閱讀後的想法,未必要句句扣緊書裡的內容;
原來,書可以只是一個觸媒,觸發我們對人事物的意見主張。
原來,能不能寫出東西,端視作者能從一篇文章裡能看出些什麼、解讀出些什麼;而能看出些什麼、解讀出些什麼,則取決於作者的個人經驗、知識背景、與文學修養。就像王鼎鈞在〈挑燈說傳奇〉所說的:
「也許,紅樓夢的偉大是後人造成的,是讀紅樓的人造成的,是紅學專家造成的,一代又一代的人像挖礦一樣向裏頭找東西,或者像租保險箱似的把東西放進去。」
「摘要」是向裏頭找東西,「感想」是把東西放進去。
每個人的經驗、知識背景、文學修養都不一樣,假如國文課作業要求全班同學就同一本書摘要,除非「抄襲」,摘要不會一模一樣。
每個人的經驗、知識背景、文學修養都不一樣,假如國文課作業要求全班同學就同一本書撰寫感想,除非「剽竊」,感想不可能大同小異。
我有重讀舊書的習慣。
我相信,一個人只要不斷的自我充實、虛心學習,不斷的累積經驗、增加閱歷、拓展視野、提昇思維……,那麼,當他重讀舊書的時候,必定有不同以往的收穫。
你相信嗎?
我相信。
【圖:王鼎鈞著,《兩岸書聲》,台北:爾雅,1990年11月10日初版,1991年2月10三印。】
下一篇:「創作自由」兩岸書聲重點摘要之三
會想回頭再讀一遍的書,通常都夠資格成為心中的經典了。
坦白說 無名先生
兩岸書聲重點摘要之一 二
我有點困難閱讀
您好像知道一樣
加寫了這篇 清楚明白矣
我得去訂書了 謝謝
原不打算將「摘要」上傳,但我想,多點「切片」讓網友品嚐,可以提供購書的判斷依據,也方便自己時時複習。 2011-09-30 13:34:44
我也常常讀舊書。有些書我讀了不下十次,而且我有眉批心得的習慣,所以書常常會被借走,然後有去無回。而我也往往望了誰借走的。一再重新買過,重新讀,重新眉批。拜友之賜,喜歡的書,總是重讀。後來我學乖了。多買幾本。借給他全新的。
總覺得老書好讀,新書新意不多。有次在書店選書,我讀到一本新書,越讀越怪~我確定這本書應該十年前我就讀過,且依稀記得出版社。於是我打電話去出版社核對作者與內容,結果除書名外,其餘皆竟然一模一樣。出版社編輯很感謝我。而,新出版的那家出版社,還是主流的出版社,令人訝異!
如果,新出版的書能讓我感到沒有影子,我會很開心。可是多半前人痕跡很重。或許應該說是我把書得讀太深刻。所以~變成好書難尋。
「好書沒有新舊,凡是沒看過的好書都是新書。『故書不厭百回讀,』每次重讀都有新感受、新發現,這樣,讀過的書也是新書。」——王鼎鈞《葡萄熟了》〈百感交集〉(頁27)
我想,他所說的「新舊」其實指的是「舊」,是偏義副詞。
他在鼓勵大家多讀沒看過的「好書」,他在鼓吹大家重讀好的「舊書」。 2011-10-13 23: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