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9 19:03:40無名

閱讀與書寫的轉化與療癒

吳念真《這些人,那些事》書籍「介紹短片」(「博客來網路書籍館」)中表示:

 

「我常常覺得,人生其實有兩件重要、兩樣事情是很重要的,一種是書寫,一個是閱讀。書寫可以抒發你某些時候的情緒;至於閱讀,我覺得……除了可以跟人聰明對話之外,而且……好像可以知道別人很多的故事。而對、閱讀對我來講,其實除了書籍之外,其實是跟人的交往,因為認識一個人的時候,聽他們講他們的故事,我覺得彷彿就在閱讀一本書。而且這本書是沒有人寫出來的,是他自己跟我說的。這些人的故事,有時候會在你人生很低潮的時候,給你很多鼓舞。」

 

按吳念真的說法,閱讀的對象與形式,除了書籍,還包括跟人交往,聽他們說他們的故事。套用他的說法,書寫的對象與形式,除了以文字表達心思意念外,也可以包含用言語訴說,「有聲書」不就是用言語訴說的形式來書寫嗎?

 

「書寫可以抒發你某些時候的情緒」,我想,劉梓潔應該會同意這句話。劉梓潔《父後七日》【後記】提到:

 

「我相信,悲傷的、失去的、碎瑣難耐的,只要把它說得好笑,也許就寫得下去,看得下去。也許,有些東西,可以透過寫,被轉化,或療癒。」(頁204-205

 

閱讀《父後七日》,等於傾聽劉梓潔訴說她的故事,她父親過世後所發生的故事。

 

對我而言,先看電影,後看原著,是為了保持觀賞電影時的新鮮感,也是為了增加閱讀原著時的興致。

邊看原著文本邊回想電影情節,看到內文與台詞相同處,有對到統一發票中獎號碼般的愉悅;看到相異處,尋思劉梓潔在兩種不同媒介(書籍與電影)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讓我有如偵探推理案情時的趣味。

 

「也許,有些東西,可以透過寫,被轉化,或療癒。」

這句話,我相信。

所謂的「寫」,是廣義的,包括「傾訴」。

同樣的,我相信,透過「閱讀」(廣義的,包括「傾聽」),也可以轉化,或療癒某些東西。

就像吳念真所說的:「這些人的故事,有時候會在你人生很低潮的時候,給你很多鼓舞。」

 

  【圖:劉梓潔著,《父後七日》,台北:寶瓶,201093日,初版24刷】

Samatha 2011-09-05 17:45:56

是的 寫與讀 我常來這裡

調節愛玩放逸的心~~

版主回應
^^
謝謝您的不時駐足
好幾天沒上線了
一上線就看到您的回應
感覺很溫暖
2011-09-07 13:16:54
樸拙 2010-11-30 12:25:41

這部電影
拍得蠻好笑的
不知道文章
是否也同樣

版主回應
看了就知道^^

無論是電影還是書,都讓我又笑又哭,又哭又笑!
2010-12-02 10:24:30
2010-11-29 22:00:27

寫與讀

心的痕跡

心的言語

寫與讀

永恆的存在

永恆的記憶

版主回應
心嚮往之

誓願行之

^^
2010-12-02 1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