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5 13:00:08無名

我筆下的這些人,那些事

記得有位朋友問過我:「你在新聞台寫了那麼多朋友的事,朋友未必都樂意讓你把那些事公諸於世吧!你在下筆時是如何拿捏分寸的呢?」

好問題,好難回答的問題。

在回答問題前,總習慣先釐清「動機」與「目的」:

為何問這個問題——單純好奇?無聊找話題?不經意的隨口問問?還是深受該問題困擾?

想透過這個問題得到些什麼——態度?立場?方向?方法?啟示?建議?

然後判斷「題型」:是非?選擇?填空?解釋?簡答?還是申論?

最後才回答問題。

 

 

 對我而言,最好是可以引用現成的「名言錦句」(或是「引經據典」)來回答,文字優美又有說服力,好比吳念真《這些人,那些事》【自序】裡寫著:

「在人生的過程裡何其有幸與你們相遇,或輾轉知道你們的故事;……記得你們、記得那些事,是因為在不知不覺中這一切都成了生命的刻痕,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

心中竊喜,這段文字不但可以回答那位朋友的問題,還可以解釋為何我將某些人,某些事寫在文章裡。而我下筆的分寸,就在於他們在我生命留下的刻痕。但我還是有所取捨:如果只考量我自己,那大不必寫在這裡,放在日記本即可;放在公開的新聞台,還是得考量到讀者,讀者點閱文章,不外乎希望得到「資料」、「方法」、「知識」、「娛樂」、「感動」、與「教訓」

 

例如,聽到朋友說他被主管冤枉的事情,聽完後,我寫下:

「被冤枉的時候,就是刺激思考的時候,為何會被冤枉?是對方的問題,還是自己的問題?若是對方和自己都有問題,那該負責的比例又有多少?問題嚴不嚴重,該不該因此改變自己?……然後,寫一篇文章,昇華自己的情緒,也讓其他看到文章的讀者,一同思考這個問題。例如:當有偏見的人對我提出好意的建議後,我寫下『很多人以為他多次觀察下的結果應該正確無誤,卻沒檢視他的觀察方式是否正確無誤。』和〈盾牌的顏色〉一文。」

 

 

 

【圖:吳念真著,《這些人,那些事》,台北:圓神,2010.10.26】

Samatha 2011-10-12 16:36:05

我也愛背頌詩詞 原來吾道不孤矣
但 我只背深得我心的 相應的
試了兩天 懶得手寫(電腦之害 ?)
ye ye 背熟了呢
張先這闕詞 原本我只記的住...
/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版主回應
多讀些古典文學作品,就好比多分些文化遺產。
最棒的是,這些文化遺產不會因為分的人多而變少。

對現代人來說,百千年前的作品確有隔閡,無法輕易消化。
沒關係,有一生得以反芻,只要肯吃下肚。
2011-10-12 22:15:07
Samatha 2011-10-08 22:24:07

這段話太好 謝謝
每週一詞 也很棒 !

版主回應
不瞞您說
我是將「線上教學系統」的概念運用在我的新聞台上
將有興趣背誦的宋詞放在新聞台
每次點閱就念一遍 每天點閱數遍 一週唸過數十遍
再手寫個四、五遍 不需死背就能自然而然的記住了
2011-10-09 00:58:32
Samatha 2011-10-08 08:10:01

生命的刻痕...是的

讀者點閱文章,不外乎希望得到「資料」、「方法」、「知識」、「娛樂」、「感動」、與「教訓」...是的 是的 以我這麼多的點閱率及回應 證明我不是無聊; 我的年紀 更不是花癡

版主回應
「克莉絲蒂說,作家是缺少自信的人,永遠需要鼓勵。……我知道,有人會舉出不怕孤獨的作家來。只是我常覺得寫作也是一種表演事業,跟音樂舞蹈一樣,需要掌聲,如果聽見的永遠是倒彩,恐怕要『天不永年』,凡是對別的藝術有害的,例如箝制和打壓,對文學也同樣有害。」王鼎鈞《葡萄熟了》〈克莉絲蒂論寫作〉(頁216-217)

謝謝您的鼓勵^^
2011-10-08 16: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