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5 17:23:52無名
一半一半
前天重讀一遍王鼎鈞的《活到老,真好》。裡面有篇〈最殘無人道……〉,談到死刑的問題。
其中有段文字是這麼寫的:
歷史進化,死刑簡化,到了民國,監獄行刑法就明文規定「死刑用電或絞」在沒有電絞設備的地方,「得以槍斃代替之」,朋友,真想不到,我們司空見慣認為理所當然的槍斃,竟然是勉強掛在法律但書的邊沿,這時,你猜,我怎麼想?我在想:「我們何時才有電椅和絞架呢?」
猶記得兩年半前初次讀到這段文字時,心中出現小小的震撼。而今再看,問號如陸戰隊前仆後繼般的往心頭搶灘,趕緊查詢相關法規:
這時,你猜,我想到什麼?我想到昨天中央氣象局發布的金門地震,其實是廈門雲頂岩炸山造成的晃動。我還想起:
做學問要在不疑處處有疑。〈胡適〉
作品因靈感而受孕,藉寫作而誕生,賴批評家和讀者為之哺育,或長成巨人或長成侏儒,將來或老死或仙去。倘若無人哺育,它會因凍餓而夭折。有些作品畏懼遭人遺棄,索性不生出來。文章的命運並不等於作者的命運。文章自己有命。〈王鼎鈞〉
對寫書的人來說,書是一項已完成的作品,但對閱讀的人來說,不管怎樣的書都是一件「半成品」。〈黑川康正〉
這時,我期待你告訴我,這篇文章讓你想到什麼?
【圖:王鼎鈞著,《活到老,真好》,台北:爾雅,1999年6月20日初版】
我看到事情有一體多面...
沒有人可以真正準確的看到事情的所有面向...
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心中的經歷與法則對遭遇到的事物下判斷...
所以任何一個決定是正確或錯誤...端看你從甚麼角度去切入...
的確,「沒有人可以真正準確的看到事情的所有面向」。
恕我大膽、武斷的說:任何一種說法都是一種偏見。
問題不在偏見,而在於我們是否有一套凌駕於各個偏見的思維:
能夠思考推理判斷該意見偏到什麼角度,又是因何角度而偏。 2010-01-25 23: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