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二十章 哀公章 (十四) 白話註釋
〖章文〗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語譯】 身處在下位的人,如果能夠得到上位者的信任,安其位行其道,就可以順其自然的治理人民。反之,如果得不到上位者的信任,就無法治理人民。要想獲得上位者的信任有一定的方法,那就是得到朋友的信任,如果當朋友都不信任你了,那上位者又如何能夠取信於你呢?那麼,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是有方法的,那就是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夠孝順了,朋友又怎麼可能會信任於你呢?孝順父母當然同樣也有方法,如果自己反省自身時,卻沒有一絲絲的誠意時,那就很難讓人相信你真的能夠孝順父母了。要讓自己發出真「誠」之意也有一定的方式,但若是無法反省自身並明白至善之所在,那也就無法真心的發自內心的「誠」了。
【分享】 八德中的「義」是排在『信』後面,有信用的人比較容易取信於人,這也是詐騙集團總是容易詐騙成功主要因素;先以幾次高利高息的回饋獲取信任,然後在最後一次,以大金額的投資來做最後的收割,成功機率幾乎是百分之百。
自古人心本貪,但人還是會有一定的防衛心,一旦突破這防衛線,信任便指日可待;所以無論是多麼親近的人,防人之心絕不可無。
以誠信相待,是自古君子一直堅持不變的處世之責,這重責大任,在現今還能堅持到底之人已經甚微;反倒是宗教團體撐起這教化的責任,而讀書之人堅持風骨的似乎也微乎其微;只能說這優良中華文化的傳承,在現今已經是岌岌可危了。
「因」與「果」本是環環相扣,而這每個環節又串了幾個環扣大概沒有人可以理得清的,所以不用去糾結,也不需用盡全力去釐清;如何去解除每個環扣,只有心無罣礙,讓這糾纏不清的環扣自然地慢慢清除;正如神秀大師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一般。
當我們無法像聖人一樣當下頓悟,也無法像仙佛一樣明心見性,惟一能做的便是時時刻刻保持心境無染,運用這時時的勤拂拭,去除脾氣毛病這厚重的塵埃,漸漸讓污染的明鏡透亮原本自性的光明,屆時便是明心見性時;這需要時間,也需要耐心與堅持,君子之道便是細水長流、積沙成塔之理所匯聚而成的,堅持誠心、誠信,一切終有真相大明、水到渠成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