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01 09:08:19fontaine

凡事當下皆完美

這是猶太教哈西德派流傳的一個故事。

有個八歲的男孩向上帝祈禱:「主啊!求你賜我力量和能力,可以改變這個世界。」
到了十八歲時,這個青少年又向上帝祈禱:「主啊!世界實在太大了,我想縮小範圍,改變國家就好。求你賜我力量、賜我能力,讓我可以改變國家。」
二十八歲時,這個青年又改變了主意,向上帝祈禱:「主啊!國家雖然比世界小,但還是太大了,我決定再縮小範圍,改變家鄉就好。求你賜我力量,賜我能力,讓我改變我的村子。」
二十年後,他四十八歲,滿懷挫折向上帝祈禱:「主啊!村子雖然小,可是人人各有意見,鄉親父老個個都不好伺候。求你賜我力量、賜我能力,讓我改變我的家庭就好。」
六十八歲時,他老淚縱橫,向上帝祈禱:「主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兒女有他們的想法,不聽我話;老婆也常跟我鬧意見。唉!求你賜我力量、賜我能力,讓我可以改變我自己就好。」
這時上帝就跟他說了:「很好!你終於明白了。你明白了改變自己是最重要的話,你就會體會到、欣賞到這句話:凡事當下皆完美。」

我跟大師修行,這個故事是從大師那裡聽來的。大師強調的是「當下」。人,往往沉溺在過去,或者寄望將來,卻對當下視若無睹,於是糟蹋當下,累積出自己懊惱毀恨的「過去」,對「將來」愈來愈不抱希望。終而造成很不快樂的一生。

來到紐西蘭,跟初相識的薩凡娜聊天,終於講了這個故事給她聽。她苦笑:「是的,我需要改變我自己。可是,應該怎麼做呢?」
嗯,這個問得好。我不時會聽到有人說:「我要做回我自己。」或者「我要做我自己。」可是他們做得很不出色,在我眼中看來,完全像是迷失了。
怎麼會這樣呢?
我想,太多人都以為「做自己」就是「任性而為」,而忘了首先要找出「自己」是誰,是怎樣的人;甚至是「想做一個怎麼樣的自己」。
說到這個,問題可就一點都不簡單了;因為你必須要先認識自己,而蘇格拉底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說過:世上最不容易做的事,就是「認識自己」。
我反問薩凡娜:「你想要做什麼樣的人呢?知道了這一點,你才能有目標朝著前進,改變自己。」
她答不出來。我改問她:「那,你愛不愛你自己呢?我的意思是:如果你遇到像你自己這樣的一個人,你會不會去喜歡她、很願意跟她做朋友?」
「不喜歡,我恨我自己。」出乎我意外,她答得倒爽快。我以前也見過有人像這樣誠實回答,而且,毫無例外,都是很不快樂的人。
「薩凡娜,你不覺得你很喜歡抱怨嗎?」我跟她說:「愈抱怨,你就會愈覺得是是不順意。」我指指牆上她那張攝於二十年前、豔光四射的照片:「你知道現在的你,和這照片上的你,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嗎?」她看看照片,又摸摸自己憔悴的臉:「那時我正熱戀著傑夫(她丈夫)…。」
「當然,人都會老,我講的不是皺紋,而是你的雙眉。你看,照片上的你,眉毛彎彎的,笑容甜美。現在的你,雙眉是八字形,表示你皺眉太多了,臉孔因此看起來很苦。而且,你笑起來也沒有了從前的甜美。」
很多人早已忘記開懷大笑的感覺,因為每天時刻都關注在自己不滿意的地方,卻從不去欣賞已有的美好部分。
「去欣賞,薩凡娜,懷著感恩的心去學會欣賞生活中各種美好的事。譬如,剛才你叫女兒自己準備明天上學要帶的三明治,她做好了前半部,沒有做後半部就走開了。你抱怨她沒聽你的話。可是在我看來,前半部她是有聽你話在做,你怎麼不稱讚她一下呢?」
她抱怨丈夫老跟她唱反調、跟她爭吵,抱怨兩個女兒經常不聽她話;丈夫反感,指她老是樣樣控制人,而她,卻是想按她心意去照顧好一家人。
我笑著跟她說:「薩凡娜,很多時候,家人爭吵摩擦,不是因為彼此沒有了愛,正好相反,是因為愛而產生摩擦爭吵,因為所用的愛的方式是對方不喜歡的方式,所以才會出問題。」
我們都希望對方用我們喜歡的方式來愛我們,卻往往忘掉了也要用對方喜歡的方式去愛對方。
一個中上層家庭,有舒適的物質生活,有高大英俊、有工作的丈夫,有能幹、待人熱情、喜歡照顧人的妻子,有兩個乖巧又正派的女兒,然而,人人似乎都迷失了;應該是充滿歡笑的家庭,卻如死水,又不時掀起陣陣小風波。

凡事當下皆完美。薩凡娜說:「你真該留在我身邊,時時提醒我。」
我笑說:「沒有用的。真正能提醒你的人,是你自己。這是你的人生,你要抱怨過一生,還是要歡笑過一生,都是你自己的選擇。能改變你的人,也只有你自己。」
我祝福她做到,雖然知道這很難。

上一篇:腓尼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