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1 11:32:26fontaine
移民
威靈頓的國家博物館是個挺有趣的館,去參觀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不少父母都帶了年幼的兒女前去,入口大廳內還有幾個化裝成各種造型的成年男女在逗引兒童,氣氛倒頗像個兒童樂園而不像博物館。但入館參觀之後,又覺得這樣搞氣氛也沒錯,因為這博物館的確挺像個教育國民的自然、生物、歷史館。裡面對於紐西蘭原住民毛利族有頗多介紹之外,也有好幾個展覽,其中一個是講移民的,最引起我興趣。
對於毛利人,我興趣不大。不過在館內觀看介紹影片時,意外獲悉毛利族也有很大的企業,起因據悉是因為一百多年前來此的白人曾經「欺騙」過毛利族,在協定上許下承諾卻未兌現,所以到了近代,政府等於「還了毛利族一個公道」,做出補償,歸還部分土地,毛利族也因此發展出各種大企業,勢力非常雄厚。我聽到的形容是「有點像香港的李嘉誠擁有很多大企業一樣」。說到這裡,想到紐西蘭很多地名似乎都是毛利語,我對那些聽起來只有音節沒有意義的名字老是記不住。而且像博物館等公眾場所的說明文字,也都是採用英語和毛利語,更有毛利語電視台。所以我想毛利人在紐西蘭地位大概就跟香港後期的華人地位差不多,中文後來也終於英文一樣成為官方語文。
美、加、紐、澳這四個我眼中「英語系的移民新國家」之中,美國早期白人移民的「惡行」似乎最多;包括欺騙印地安人、屠殺印地安人,以及後來所謂的「印地安人保留區」,這都是跟原住民「摩擦」的一面。除此之外,還有黑奴,蓄奴、虐奴惡名昭彰,當然,更有在這一切現象背後的根深蒂固意識--種族歧視,雖然黑人女性已經當上了國務卿,其實至今仍未完全消除。再加上後來亞裔移民,經濟利益的衝突,使得問題更加錯綜複雜。
但是紐西蘭卻似乎沒有這些嚴重問題,也許因為地處偏遠,又是小島,在移民選擇上已非首選,看了移民展覽之後,感覺是早期移民似乎都已下層勞動人口為主(其中又以英國人為主),因為飢餓、失業等問題而遠渡重洋來到紐西蘭謀生,遇到的又是不怎麼「好武」的土著,因此最了不得也不過是出動過「欺騙」手段,倒沒有怎麼打打殺殺結下血債世仇。這「欺騙」倒也好了帳,做出補償,歸還部分土地之後,大家就相安無事,彼此共融。這樣看來,紐西蘭倒也真是塊福地了。
說到移民,很多紐西蘭人的英語口音老是聽得我一愣一愣,想到的是電影裡看過十九世紀英國社會下層人的口音,譬如像「窈窕淑女」裡的角色(我認為英語口音最動聽的是當今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英語)。陶淵明「桃花源記」裡描述的世外桃源居民是「不知有漢,漢無論魏晉」,因為他們祖先是先秦時代避亂而躲進世外桃源的。我於是想到,住在世外桃源裡的人,口音當然也保留了先秦祖先的口音,而沒有隨著外面世界變遷而轉化。紐西蘭不像美國,美國有歐洲各國大量移民湧入,我想,在這種巴別塔般的環境下,口音想不變也很難。紐西蘭的地小兼偏遠,反而使得它比較適合扮演世外桃源的角色,而非種族大鎔爐。鎔爐是一直烈火熊熊,不時還火星四濺的。
對,世外桃源,紐西蘭的確給我這樣的感覺。不過,世外桃源也是個跟外面世界脫離(更貼切的說,是「脫節」)的地方,但的確是避亂的理想之地。香港九七交接之前,很多港人拚命往外移民,尤其是美、加、紐、澳,不用說,紐西蘭並非首選,但還是有些人來了這裡。
台灣人有一陣子也紛紛移民來紐西蘭,以前見到過一些文章提到移民生活,幾乎全是好評。
但是在移民主題展上見到一份年表,才知道紐西蘭的移民政策時寬時嚴,大概就是在近年放寬的時候,台灣人和香港人紛紛移來。然而令我驚訝的是,最近這幾年反而是離開紐西蘭(永久離開)的人,比移進來的人要多。換句話說,紐西蘭人也往外移民了。
移去哪裡呢?聽說主要是澳洲,因為澳洲的收入比紐西蘭高。那物價呢?若比平均一般價格,似乎不相上下,但重點是:如果在澳洲的收入是高出百分之三十,而物價高出百分之五,那麼,比較起來,在澳洲生活還是比紐西蘭容易。
另一方面,我也接觸過兩對由英國「移民」來紐西蘭的夫妻,非常融入此地。其中比較年輕的一對,更是為了年幼兒女能在「不用父母擔心安全問題,而且又健康的環境中長大」,因而決定放棄在英國的工作,刻意找紐西蘭的工作,然後遷居來此。我想,嚮往純真年代的英國人大概會喜歡移民來紐西蘭,對他們而言,這國家應該就像他們的「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源。但有個紐西蘭朋友又告訴我說,如今有很多南非的人移民來此。哦?我心想,南非的白人大概也很嚮往這樣一個仍保有古風的世外桃源吧?
忽然又想到,咦?日本人呢?當然有日本移民,但紐西蘭卻像是沒有大批的日本移民形成「日本城」,倒是基督城有大批韓國移民,而且嚴然已有「小韓國」的群聚區出現,我還在這裡吃到價廉物美的韓國料理。
至於華人移民,奧克蘭就有唐人街般的城區。不過就我所觀察到,新的華人移民(或學生),似乎以中國的最多。看來紐西蘭這地方雖小,人口還不及香港多,但移民卻占了頗有趣的部分,像個萬花筒似的。不過我並不認為紐西蘭會被移民「擠爆」,畢竟,現在很多移民都想要發財,而不是想找個與世無爭卻難以發財的世外桃源,中國移民更是如此。然而紐西蘭「只是」個世外桃源,絕不是個「美國夢」式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如此,它的人民也總是予人「很友善」但卻不積極進取的感覺。
對於毛利人,我興趣不大。不過在館內觀看介紹影片時,意外獲悉毛利族也有很大的企業,起因據悉是因為一百多年前來此的白人曾經「欺騙」過毛利族,在協定上許下承諾卻未兌現,所以到了近代,政府等於「還了毛利族一個公道」,做出補償,歸還部分土地,毛利族也因此發展出各種大企業,勢力非常雄厚。我聽到的形容是「有點像香港的李嘉誠擁有很多大企業一樣」。說到這裡,想到紐西蘭很多地名似乎都是毛利語,我對那些聽起來只有音節沒有意義的名字老是記不住。而且像博物館等公眾場所的說明文字,也都是採用英語和毛利語,更有毛利語電視台。所以我想毛利人在紐西蘭地位大概就跟香港後期的華人地位差不多,中文後來也終於英文一樣成為官方語文。
美、加、紐、澳這四個我眼中「英語系的移民新國家」之中,美國早期白人移民的「惡行」似乎最多;包括欺騙印地安人、屠殺印地安人,以及後來所謂的「印地安人保留區」,這都是跟原住民「摩擦」的一面。除此之外,還有黑奴,蓄奴、虐奴惡名昭彰,當然,更有在這一切現象背後的根深蒂固意識--種族歧視,雖然黑人女性已經當上了國務卿,其實至今仍未完全消除。再加上後來亞裔移民,經濟利益的衝突,使得問題更加錯綜複雜。
但是紐西蘭卻似乎沒有這些嚴重問題,也許因為地處偏遠,又是小島,在移民選擇上已非首選,看了移民展覽之後,感覺是早期移民似乎都已下層勞動人口為主(其中又以英國人為主),因為飢餓、失業等問題而遠渡重洋來到紐西蘭謀生,遇到的又是不怎麼「好武」的土著,因此最了不得也不過是出動過「欺騙」手段,倒沒有怎麼打打殺殺結下血債世仇。這「欺騙」倒也好了帳,做出補償,歸還部分土地之後,大家就相安無事,彼此共融。這樣看來,紐西蘭倒也真是塊福地了。
說到移民,很多紐西蘭人的英語口音老是聽得我一愣一愣,想到的是電影裡看過十九世紀英國社會下層人的口音,譬如像「窈窕淑女」裡的角色(我認為英語口音最動聽的是當今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英語)。陶淵明「桃花源記」裡描述的世外桃源居民是「不知有漢,漢無論魏晉」,因為他們祖先是先秦時代避亂而躲進世外桃源的。我於是想到,住在世外桃源裡的人,口音當然也保留了先秦祖先的口音,而沒有隨著外面世界變遷而轉化。紐西蘭不像美國,美國有歐洲各國大量移民湧入,我想,在這種巴別塔般的環境下,口音想不變也很難。紐西蘭的地小兼偏遠,反而使得它比較適合扮演世外桃源的角色,而非種族大鎔爐。鎔爐是一直烈火熊熊,不時還火星四濺的。
對,世外桃源,紐西蘭的確給我這樣的感覺。不過,世外桃源也是個跟外面世界脫離(更貼切的說,是「脫節」)的地方,但的確是避亂的理想之地。香港九七交接之前,很多港人拚命往外移民,尤其是美、加、紐、澳,不用說,紐西蘭並非首選,但還是有些人來了這裡。
台灣人有一陣子也紛紛移民來紐西蘭,以前見到過一些文章提到移民生活,幾乎全是好評。
但是在移民主題展上見到一份年表,才知道紐西蘭的移民政策時寬時嚴,大概就是在近年放寬的時候,台灣人和香港人紛紛移來。然而令我驚訝的是,最近這幾年反而是離開紐西蘭(永久離開)的人,比移進來的人要多。換句話說,紐西蘭人也往外移民了。
移去哪裡呢?聽說主要是澳洲,因為澳洲的收入比紐西蘭高。那物價呢?若比平均一般價格,似乎不相上下,但重點是:如果在澳洲的收入是高出百分之三十,而物價高出百分之五,那麼,比較起來,在澳洲生活還是比紐西蘭容易。
另一方面,我也接觸過兩對由英國「移民」來紐西蘭的夫妻,非常融入此地。其中比較年輕的一對,更是為了年幼兒女能在「不用父母擔心安全問題,而且又健康的環境中長大」,因而決定放棄在英國的工作,刻意找紐西蘭的工作,然後遷居來此。我想,嚮往純真年代的英國人大概會喜歡移民來紐西蘭,對他們而言,這國家應該就像他們的「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源。但有個紐西蘭朋友又告訴我說,如今有很多南非的人移民來此。哦?我心想,南非的白人大概也很嚮往這樣一個仍保有古風的世外桃源吧?
忽然又想到,咦?日本人呢?當然有日本移民,但紐西蘭卻像是沒有大批的日本移民形成「日本城」,倒是基督城有大批韓國移民,而且嚴然已有「小韓國」的群聚區出現,我還在這裡吃到價廉物美的韓國料理。
至於華人移民,奧克蘭就有唐人街般的城區。不過就我所觀察到,新的華人移民(或學生),似乎以中國的最多。看來紐西蘭這地方雖小,人口還不及香港多,但移民卻占了頗有趣的部分,像個萬花筒似的。不過我並不認為紐西蘭會被移民「擠爆」,畢竟,現在很多移民都想要發財,而不是想找個與世無爭卻難以發財的世外桃源,中國移民更是如此。然而紐西蘭「只是」個世外桃源,絕不是個「美國夢」式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如此,它的人民也總是予人「很友善」但卻不積極進取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