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16 09:05:26fontaine

回歸十年

一晃眼,香港竟然要慶祝九七回歸十週年了。想當年回歸之前,許多香港人如臨大限,簡直就是來日無多的世界末日,急急移民,要不也漏夜排隊去申請一本英國海外公民護照,那一本護照申請下來要一千多港幣呢!

那時不知被人問過多少次:「你不移民嗎?怎麼不去申請英國海外公民護照?」我一律搖頭:「沒錢移民。有錢也不移民,有錢就去外國度長假,但不移民。護照申請來幹嘛?英國人不會那麼好心照顧香港人的。」還有台灣朋友很關心地要我回台灣定居,說九七來了,不趕快走嗎?我啞然失笑,回她們說:「香港九七過後,就輪到大陸要對付台灣了,回去幹嘛?」還好,北京現在還忙著對付香港,加上前面幾次弄巧成拙干涉台灣,到現在還不至於馬上對付台灣。

回歸以來,香港有沒有改變?當然有。不過,每次看到台灣人執筆談香港時(尤其那些人又頗有些名氣),我總是免不了皺眉,也許是來自於心底的「歧視」,很有「你們懂個什麼?就這樣扮演起香港專家來了。」說實在的,香港雖小,但是卻宛若包有很多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這些執筆的人,大多有豐厚收入,來到香港當過客,住在高級住宅區,往往與其他外來的高收入者為鄰,甚少接觸真正的香港大眾。換句話說,他們就像是住在香港「國際社區」裡的特殊居民。我懷疑他們能對真正香港大眾的心理知道多少?對於香港日常生活的心態有多少了解?

不止一次,我跟在香港已經居住十年的台灣朋友聊天,發現她們對香港依然有著隔閡。這當然跟她們的生活圈有關了。

我眼中的香港,當然又跟她們的很不同。一來香港,住在香港的「貧民區」,後來又遷到新界,住進香港原住民的圍村裡,我的香港生活圈一直貼近大眾,我看到的香港,當然跟這些住高級住宅區國際生活圈的台灣朋友很不同。

九七前後,我從很多小事體會到變遷,例如搭火車進出市區。九七過後那幾年,在車站等車時,見到出現很多不在排隊線內排隊的人,或者排隊超越黃線的人。雖然他們打扮看來像香港人,但我直覺那些都是大陸人。大陸人似乎不懂得排隊,到現在,去到隔了一個羅湖站的深圳搭公車,那裡依然是個不懂排隊的世界。

後來過了幾年,這種不規矩排隊的人不見了。想來是大陸客來多了,逐漸學了香港人排隊的規矩。

這是小事。如果從大的方面來看,香港在九七之前是個金融中心,以金融財經、服務業為主要業務。一場金融風暴讓香港大受打擊,香港的未來當然要轉型,其實九七之前香港政府就已經想到了,還打算走科技路線,結果顯然不成功。不過,九七之後我卻留意到:香港的大學如港大和中大這些學府,似乎都悄悄發展起醫學研究或科學研究,走研究路線,而且屢屢有新發現或新發明。換句話說,我感到香港正有一個發展面是朝研究方面走,做的是「知識」經濟。然而,那些評論香港的「台灣專家」們,卻似乎沒有一個見到這點,反而總是在憂心香港被上海壓倒,大家講來講去似乎都是不脫老套的自以為是理論。

不,上海是不可能壓倒香港的。為什麼?因為大陸最大的問題就跟台灣犯過的一樣:沒有想到改善人民的「品質」。一個國家是由人民構成的,如果人的品質不好,這個國家即使有錢起來,問題只會更多,而且將來的危機更大。

香港在這一點上,勝於兩岸,在開始有錢之後,肯花錢教育人民,二十幾年前,政府花錢大做廣告,教育市民「不要做垃圾虫」。別看這是小事,香港市民今天懂得排隊,也是這樣教育出來的。在這一點上,日本人也是一例。而日本國民教育之好,我覺得堪稱全球之冠。因此日本人走到哪裡,幾乎永遠是最受歡迎的觀光客,在全世界各國人眼中,日本人是最有禮貌、乾淨又肯花錢的。

然而香港人遇到再嚴重的危機都撐得過去,卻並非因為市民教育,而是因為香港人的「耐捱」本性。香港本來就是個「難民」城市,香港原本沒有真正的香港人可言,主要都是因為逃天災人禍而從大陸移居來此的過客。後來又成為殖民地,相沿下來,民心已經習慣「自己要照顧自己」。以前的香港人通常會跟你說他「鄉下是廣東某地」,直到近幾十年來,在香港出生長大的幾代人才真正認為自己是「香港人」。

至於我,在香港住了三十年,跟香港人聊天,不時也會提自己是「台灣人」。然而,台灣朋友卻戲稱我是「香港人」,說我行事作風像香港人講效率。香港朋友則有不少說:「啊!你不像台灣人。」

這句話,大概褒貶都有吧。不過有一次有位已成香港居民的上海人補上一句:「這樣說你,是稱讚的意思。就像北京人見到上海人說『啊!你不像上海人。』」聽得我說不出話來。


上一篇:在香港市區內走路

下一篇:香港福地

ukwkw 2013-05-19 08:04:23

台灣硬起來! 抵制菲律賓!!

summercheung 2007-07-01 14:34:37

實在相當讀妳的香港系列!!!
因為貼近香港人生活
讀起來特別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