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21 18:06:18fontaine
在香港市區內走路
台北是個很難讓市民在街上行走的地方。我的意思是,如果想從巨蛋順順利利、輕而易舉走到台北車站,是不可能的,即使走到了,那路上的艱辛也很夠人受。台北街頭常讓我感到「寸步難行」,即使走在最像樣的林蔭大道敦化南路上,一過了忠孝東路口,那些店舖門前的行人道往往就很通過。此外,台北每家店前面的騎樓地面也常是「各自為政」,走在騎樓下,如果不看著地面,一腳高、一腳低,不小心真會扭傷腳踝、摔斷腿。
很多年前,我走在世貿中心附近,明明原先走在行人道上,但走到後來,卻發現我站在大馬路中央,無處可前進,只有冒險穿過車流,才能走到路旁騎樓底下。怎麼搞的?我一直莫名其妙。只知道那裡在施工。原因是因為沒有規畫好行人路線,所以我走到後來竟然陷在兩邊來往車輛中間。那真是難忘經歷。這種事情就絕對不會發生在香港。萬一發生了,市民會去投訴,然後有關當局馬上調查、改善。
在香港,要從中環走到銅鑼灣是很輕而易舉的事,只不過一般香港人懶慣了,公共交通又太方便,兩個站的路程就搭電車,也不願走路。中環到銅鑼灣?搭地鐵呀!香港人會這樣告訴你,幾分鐘就到了。
我從灣仔走到銅鑼灣,也不過二十分鐘左右,香港朋友覺得這已經是很辛苦的路程了。幸好,有一次遇到愛走路的朋友,要從銅鑼灣到尖沙咀去,她說走路到灣仔碼頭,搭渡輪過海,我欣然從之,這段路不但走得愉快,而且兩人都喜歡搭渡輪的悠閒。其實我一直很想跟台灣朋友分享灣仔到銅鑼灣這段徒步路線,因為想來旅遊指南上大概都不會介紹。
我們從銅鑼灣怡東酒店這邊沿著行人道往灣仔方向走,經過了很多汽車名店之後(順便欣賞店裡擺的那些高價名牌跑車),上天橋過到灣仔運動場那邊,然後在幾棟大廈之間的銜接天橋走過,還走過設在這些大廈露台式空間的二樓。這是香港建築令我喜歡的部分,這些空間宛如空中走廊,很多商場大樓都設有這樣的空間,有的更在欄外種上花草,欄內設有供行人閒坐的長椅。灣仔這邊的幾座大廈露台空間還開設了很多異國情調餐廳,一家接一家,感覺很像希臘或歐洲某些觀光地區的情景,可以說像是個香港另一個蘭桂坊。
不要以為只有像這種觀光客常出現的地區才會有體貼行人「走路」的行人道、天橋、大廈相連的走道等,基本上,整個香港的建設都是如此。在香港走路實在很方便、好走。但是每次回台北跟朋友講起「香港很好走路,台北寸步難行」,很多朋友都很難明白,更難想像。有時我真想建議那些出版旅遊指南雜誌的出版社出一本「徒步遊香港」,讓外地人感受一下香港為行人所做的建設。台灣現在猶如死會,已經沒有繼續建設的希望了。大陸卻是如火如荼,像十幾二十年前的台灣。但是,去到上海也好,或者向香港「取經」最早、最久的深圳,依然可以看到市內建設是「表面功夫」。譬如深圳,我留意到最常經過的十字路口天橋,以前是常見的階梯,旁邊有斜道(大陸的公共樓梯幾乎都如此,說是方便人拉行李等上下)。後來改建成扶手電梯,看起來是學了香港,可是卻是表面功夫,建了電梯,卻不考慮使用的人,電梯是露天的,沒有加頂蓋。下雨天我就想:電梯淋濕了,不是容易損壞嗎?
其實也不用取笑深圳,每次我經過忠孝東路的捷運站口,見到那入口處奇怪的又高又低法,就覺得很荒唐。從這些小節,讓人看到的是一個政府有沒有真正為人民用心。兩岸政府在為人民用心的態度上,倒真的像是如出同轍。
很多年前,我走在世貿中心附近,明明原先走在行人道上,但走到後來,卻發現我站在大馬路中央,無處可前進,只有冒險穿過車流,才能走到路旁騎樓底下。怎麼搞的?我一直莫名其妙。只知道那裡在施工。原因是因為沒有規畫好行人路線,所以我走到後來竟然陷在兩邊來往車輛中間。那真是難忘經歷。這種事情就絕對不會發生在香港。萬一發生了,市民會去投訴,然後有關當局馬上調查、改善。
在香港,要從中環走到銅鑼灣是很輕而易舉的事,只不過一般香港人懶慣了,公共交通又太方便,兩個站的路程就搭電車,也不願走路。中環到銅鑼灣?搭地鐵呀!香港人會這樣告訴你,幾分鐘就到了。
我從灣仔走到銅鑼灣,也不過二十分鐘左右,香港朋友覺得這已經是很辛苦的路程了。幸好,有一次遇到愛走路的朋友,要從銅鑼灣到尖沙咀去,她說走路到灣仔碼頭,搭渡輪過海,我欣然從之,這段路不但走得愉快,而且兩人都喜歡搭渡輪的悠閒。其實我一直很想跟台灣朋友分享灣仔到銅鑼灣這段徒步路線,因為想來旅遊指南上大概都不會介紹。
我們從銅鑼灣怡東酒店這邊沿著行人道往灣仔方向走,經過了很多汽車名店之後(順便欣賞店裡擺的那些高價名牌跑車),上天橋過到灣仔運動場那邊,然後在幾棟大廈之間的銜接天橋走過,還走過設在這些大廈露台式空間的二樓。這是香港建築令我喜歡的部分,這些空間宛如空中走廊,很多商場大樓都設有這樣的空間,有的更在欄外種上花草,欄內設有供行人閒坐的長椅。灣仔這邊的幾座大廈露台空間還開設了很多異國情調餐廳,一家接一家,感覺很像希臘或歐洲某些觀光地區的情景,可以說像是個香港另一個蘭桂坊。
不要以為只有像這種觀光客常出現的地區才會有體貼行人「走路」的行人道、天橋、大廈相連的走道等,基本上,整個香港的建設都是如此。在香港走路實在很方便、好走。但是每次回台北跟朋友講起「香港很好走路,台北寸步難行」,很多朋友都很難明白,更難想像。有時我真想建議那些出版旅遊指南雜誌的出版社出一本「徒步遊香港」,讓外地人感受一下香港為行人所做的建設。台灣現在猶如死會,已經沒有繼續建設的希望了。大陸卻是如火如荼,像十幾二十年前的台灣。但是,去到上海也好,或者向香港「取經」最早、最久的深圳,依然可以看到市內建設是「表面功夫」。譬如深圳,我留意到最常經過的十字路口天橋,以前是常見的階梯,旁邊有斜道(大陸的公共樓梯幾乎都如此,說是方便人拉行李等上下)。後來改建成扶手電梯,看起來是學了香港,可是卻是表面功夫,建了電梯,卻不考慮使用的人,電梯是露天的,沒有加頂蓋。下雨天我就想:電梯淋濕了,不是容易損壞嗎?
其實也不用取笑深圳,每次我經過忠孝東路的捷運站口,見到那入口處奇怪的又高又低法,就覺得很荒唐。從這些小節,讓人看到的是一個政府有沒有真正為人民用心。兩岸政府在為人民用心的態度上,倒真的像是如出同轍。
又要再次點頭同意了!!!
以我住的師大路為例
從位在師大公園對面的39巷口出發,走到捷運台電大樓站
每次走完我就大大鬆了一口氣,
"總算走完了"
坐公車就更不必說了
由小到大,由大到小,車體隨著凹凸不平的路面從上車震到下車
為了閃避這些"交通上的不便"
台北人真可說練就一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