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4 03:05:39吳思鋒

台灣與國際原住民族藝術的對話盛會--第三屆Pulima藝術節登場


進入新世紀,新一波本土(台灣)化潮起,無論主客觀因素,不管基於民間能動或者政府治理,「原住民」都變成一個浪漫、內涵更複雜而且危險的詞彙。在藝術的領域,所有「做」的理則總是跳脫政治正確,拒絕簡化定義,一場原住民藝術的節慶,亦當如是。南島語系,遂成眺望遠方的甲板。

「文身是連接祖靈知識的路徑,與我們的情感與同理心相連。MOKO(《文身》)當中的故事,是關於一個外似堅強而內心脆弱者戰勝了支配他的能源,迸發的力量如火山爆發。」紐西蘭毛利當代舞團藝術總監Moss Patterson,說。這位受知名媒體紐西蘭聆聽者雜誌讚譽為「最棒的編舞家」,即將於本屆Pulima藝術節帶來《文身》,而這不是唯一參演的紐西蘭舞團,結合毛利人與太平洋島民的原住民舞蹈,以及嘻哈元素的當代舞蹈團體,黑色優雅,早已與定位為首支排灣族現代舞團的蒂摩爾古薪舞集展開互訪式排練,舞作名稱《在一起》,取匯聚之意,從彼此特有文化與舞者合組啟動南島語系身體的探索,也是促進原住民劇場跨國製作的能量場。

這是有別於前兩屆專注推展台灣節目的的新企劃,除前述兩團之外,以《永恆的妮雅盧》甫獲Pulima藝術獎評審團獎的冉而山劇場,將推出新作《Mayaw Kakalawan星星》,繼續以太巴塱神話《兩兄弟的故事》為中心,並陳傳統樂舞與當代肢體。相對於蒂摩爾以族群清晰的自我定位,冉而山的成員則來自四面八方,以去族群與去階級為前提,不以特定族群的樂舞動作為基準,而是從行為藝術兼容各人,這也是觀看台灣當代原住民劇場的兩種理路。

另一項新企劃是「表演藝術新秀徵件」,檯面上,以當代音樂與表演藝術為方向的原住民表演團體看似不多,但透過這項包容創作個體戶的徵件,得以擴增原住民藝術版圖,且使潛伏各處、身懷技藝的創作者,能有機會站上更大的舞台。有的創作者從五年前開始吃素,發想一齣把檳榔、小米、野菜和閹豬肉當成偶的物件劇場(陳彥斌《SI, 口乞口乞, KAEN);有的只在大提琴沉緩的音聲中孤寂獨舞,慢慢拉出歷史的時間(高旻辰《鷹》);有的運用美術館空間流動性,將觀眾視為作品一部分的參與者,將創造出的現場表演(鴻狄《半個故事》)。或者,這場Pulima藝術節也是一組古老如何穿越當代,未來如何穿越傳統的詞語的社群。時代永遠是年輕的,而創作者總是努力著讓它不要變老。

「每個人的故事對別人來說都是半個故事,所有人都是個人的別人。」鴻狄如是闡述他的理念。也許即將坐在觀眾席的我們,終究只能看到半個故事,可是,這都是相互理解,完整故事的開始。

※刊於《PAR表演藝術》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