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8 16:34:37吳思鋒

你甘有聽到人民在唱歌?


「你甘有聽到人民在唱歌?」是今年蔡瑞月舞蹈節的主題。蔡瑞月舞蹈研究社所在地位於台北市中山北路,1994年因為捷運工程開發而面臨拆除的命運,後又在1999年遭到縱火。舞蹈社從面臨拆除到現今成為城市一座文化據點的轉變過程,其間,民間藝文人士發起的文化救援行動起了重要的作用。

1921年出生於台南的舞蹈家蔡瑞月,16歲即赴日師習日本現代舞之父石井漠,戰後1946年返台,致力推動台灣舞蹈運動,直到2005年辭世之際,仍從事編舞工作。舞蹈家亦為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曾受牢獄之災三年,或許就是因為這樣,讓經營單位蔡瑞月文化基金會自2006年開辦迄今的蔡瑞月舞蹈節,一直透過藝術傳達人權理念,持續不輟。

由此便不難理解,為何一場舞蹈節不只滿足於邀請國內外為人民而做的舞蹈作品同場交流,亦規劃不同議題的「文化論壇」,藉此記憶、討論台灣歷史與民主,例如2010年因逢八八水災隔年,便擬訂「主流與支流的匯流--災後的文化再生」,2011年為「學習委身--台灣的醫療服務典範」,今年三場論壇題目則分別是「土地•大埔•人權」、「洪仲丘•曼德拉•人權」、「人權:自由選擇權/服貿」。這份對現世的關懷,即便在舞蹈展演的場合也盡可能地以不同形式貫串,像是我看的那一場,主辦單位邀請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陳新吉先生,於下半場一開始,上台發言。他用台灣話簡說了他的受難,以及對台灣民主的想像,沉沉揭開歷史的暗影。

這一晚,一共有八支舞作分為上下半場演出。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1953年首演,蔡瑞月編舞的〈傀儡上陣〉。這支舞作僅有一男一女兩位舞者,男性任操偶者,女性是傀儡。那時蔡瑞月做為白色恐怕時期政治犯,剛從綠島坐監三年歸來,此舞作除了讓人不因時空距離遙遠,而能深刻感受女性深受各種社會規範的束縛與壓抑,也隱含大時代的政治暗影。蔡瑞月曾說:「這是我的故事,我白天活得像傀儡般,只有在夢裡才能懷抱我的孩子。」接下來的舞台上,分別上演著日本、美國與澳洲舞蹈家的舞作,有的刻劃族群,有的述說人們在飄搖之中如何堅定自我。壓軸舞碼則是石井綠1941年的作品〈豐年〉,石井漠之後,蔡瑞月師習的便是石井綠(1913-2008),〈豐年〉從農村豐收的意象出發,表現歡樂樸實的農村氣氛,讓人再次感受到人與土地的親密與和諧。

可以這麼說吧。蔡瑞月舞蹈節意圖營造的,不僅是一場跨國舞蹈藝術交流的展演盛會,它展演的,還有台灣過去與現在,發生的歷史,事件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