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8 12:09:34吳思鋒

自我清理的沉澱時刻《凝視流動》


壁面上的時鐘一直停在十點零五分,時間在俗常的重覆、煩擾之中被暫停,早在觀眾入場時便已現身的四位演員(清一色為女性),各踞一角,以極緩慢的節奏,靜靜移動。接著,人們尋求安靜的時刻、現實生活的庸碌、回想生命的美好片刻、對於未來的期許渴望,這些欲陳述的寓意,一一藉由肢體、空間、意象的交錯運作,以及快慢節奏之間的切分拿捏,使作品瀰放出一種「獨處」的時間感,一種展示「我」如何回看、面對自己的生命的自我清理的沉澱時刻。它與孤獨有些重疊,但非屬同種。

《凝視流動》一方面從日常性的場景、姿態加以展開前述的時間感,時鐘的暫止即是意味著自我的沉澱與清理;另一方面,透過表演者與物件(魚缸、泡麵等)、空間構面(門、窗、牆等)之間的接觸和聯繫,得以將「我」的存在感實在化。倒、貼、滾、轉等動作的設計,進一步強化生命中的沮喪、折挫、游移與尋找;有一段是,音樂響著鄧麗君的歌曲,一名表演者站在另一名坐在椅上的後面,坐著的不斷沉睡般倒下,站著的便扶起,不斷倒下,不斷扶起,藉以指涉生命的不可承受之輕。難能可貴的是,這群表演者並非科班出身,卻能用情感帶動肢體,顯示她們的訓練質量與合作默契都有一定水平。

結尾將近,當四名表演者在原地旋轉之際,雨也落下,彷彿用盡青春的氣力,直問著自己「究竟要往哪裡去」。就是這麼憂慮的作品調性憂鬱,卻在最後拉回了平淡與開闊──雨過天晴,她們舉握著網,撈捕著藍天和白雲。自然景觀最後給予了疲憊的人們撫慰、緩衝、希望,也將原本繭居於城市的人們帶離機械時代的包圍,自然是人們逃避城市煩擾的去處,但人們也可能因而取得與生活協商、重塑生活型態與價值的可能。

在《新世紀澳門華文劇場(2000-2010)》一書中,1996年創立的石頭公社在環境劇場、舞蹈劇場的嘗試,是澳門劇場發展迄今的一個很難繞過的節點,可惜我幾次造訪澳門卻都緣慳一面,這一次在台北終於有了現場目睹的機會。在不容易駕馭的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這群「石仔」(澳門劇場對石頭公社第二代團員的稱呼)幾乎利用了空間內的每一項元素,而且行有餘裕,的確可見她們對空間的敏銳反應能力。

然而,時間感仍是令我無法忘卻這部作品的關鍵詞,從開始緩慢的日常移動到結尾將近之際的身體旋轉,從輕墜散落的玻璃珠到猶如靜止的天空影像,從無人觀賞的電視到貼伏牆面的過時照片,即將遠赴英國求學的導演莫倩停,透過意象與動作之間的貫連、空間與道具的佈置與運用,將「獨自一個人」與「時間」的關係連繫起來。表演者在許多時候的進退場是與牆面、地面相貼的,這隱隱表示一種人對生活中某些事物的依戀,同時也無法放下。而這「某些事物」,就是我們在人生中時時需要沉澱、清理,難以言喻的什麼罷。


演出時間:20126221930

演出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演出團體:澳門‧石頭公社

 

※刊於《art plusTaiwan)》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