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25 03:27:12吳思鋒

偽科學

在坊間無數教人成功、減肥、致富的著作中,為取信於人,它們常列舉一些「學術」研究做為證據,然而這些看來美好無比的證據往往卻是虛構的「偽科學」……「潛意識廣告」是一位美國人維克利(James M. Vicary),一九五○年代在美國新澤西州一家戲院放映電影時,每相隔五秒鐘閃動一個極短的瞬間標語:「該喝可樂了!」(drink Coke)和「該吃爆米花了」(eat popcorn),這麼短暫的畫面觀眾的肉眼根本無法察覺,但卻影響了觀眾的潛意識,使他們不知不覺中改變了行為,最後讓戲院在六星期內爆米花銷售量較平時成長將近六成、可樂銷售量也增加一八%……然而當學者們試圖複製這個研究卻發現結果大謬不然,加拿大一位學者曾經試圖在一個電視劇中,每隔一段時間閃現一個瞬間標語「去打電話」(Phone Now!),結果不但打電話的次數沒有增加,而五百位受訪者被問到標語內容是什麼時,竟然沒有任何一個人答得出來。 該「研究」的始作俑者維克利,在一九六三年也公開承認,這個研究是他杜撰的,根本沒有「潛意識廣告」這回事。……(《人云亦云、以訛傳訛,讓偽科學橫行》,商業周刊電子報,2006.3.23,收於商周956期)

像一則不能簡答的數學習題,即使有正確的結果,沒有佐證的運算過程一樣拿不到分數。

道德或者是非,永遠難以斷定,很難「絕對」。

如果虛構的研究帶來的是一種良性的激發,一種我們認為美好的結果,那研究的虛實/道德的辯證,於是陷入「巧合」的僵局。

比較能夠且接近絕對的,乃是每當我們面對任何的研究,應該說,任一層面/場域的科學式的文字或數據,都不能憑第一眼印象決定。首先懷疑,然後設法,驗證。

這也許無法讓我們完全防止「偽科學」,至少,可以讓我們不再「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