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3 22:27:59orangebach

淺談「孤味」

為了手邊一個專案,前天下班去看了「孤味」。

「孤味」描述一位七十歲歐陽桑林秀英,所嫁非人,獨力撫養三個女兒長大,在七十歲生日那天,長年離家的老公突然回來、過世,林秀英為老公籌辦喪禮,過程中回顧往事,同時處理新狀況(陪伴老公後半生的女人),一部透過人生切片、回溯過往來龍去脈的電影。

故事結構並不複雜,但是人物卻很多:女主角、女主角四個女兒(其中一個過繼給別人)、女主角老公、老公在台北的女人、女主角的哥哥、大女兒的前夫和男友、二女兒的老公和女兒。過多的人物架在單純的脈絡上,時間軸又切分兩段,加上每個腳色的戲份算是平均,明明該是雋永感人的女性成長劇,反而顯得只有零星火苗在夜晚中跳動,沒有明確的記憶點。

「孤味」讓我聯想到去年看的兩部港片--「桃姐」和「花椒之味」,孤味有點像這兩部電影的合體,有桃姐這樣的年老孤單女子(當然處理不同議題),也有「花椒之味」的姊妹間衝突與扶持。差別在於,「桃姐」和「花椒之味」的作者群很甘於自己的電影就是雋永小品,專注處理核心議題:「桃姐」的主僕兩代情,以及「花椒之味」的姊妹的和解,也因為專注,演員發揮空間大,存在感具體而明顯,反而讓觀眾記憶深刻,餘味留存。

反觀「孤味」,劇本的戲份分配顯然過於平均,女主角林秀英沒有足夠的時間醞釀鋪陳角色的深度和存在感,限制了陳淑芳的表現,她這個角色該是有怨、有恨、有虧欠和不甘心,也有體諒、安慰和成就感,前者來自於老公,後者來自女兒,如此複雜的女性心理,我們看到一個忍辱負重的典型台灣女性,但這樣就夠了嗎?坦白說我更期待陳淑芳帶來心理層次感和張力。

期待中的心理層次感和張力,反而在飾演大女兒謝盈萱身上看到,問題是,她這個角色需要這麼大的存在感嗎?謝盈萱的確非常搶戲,去年從「誰先愛上她的」、「俗女養成記」之後,她略帶神經質的演技很受矚目--某些時刻,總能看到梅莉史翠普的影子。「孤味」裡的大女兒陳宛青是個熱愛自由、私生活放浪的舞者,面臨乳癌復發,需要切除乳房且進行化療,謝盈萱演出了必須向命運低頭、卻硬要逞強的掙扎,軟弱與好強之間的無助感,精準地傳達給觀眾,更顯出陳淑芳飾演林秀英的扁平與單一。

昨天晚上,陳淑芳因「孤味」拿下第57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老實說看電影論電影,很難說她演技到底如何。然而關鍵並非在她本身,而是劇本的限制。這個特質同樣也反映在其他的台灣劇本寫作上:為什麼不能專注單純處理一個主題,而要岔出這麼多看似關鍵其實非必要的枝節?是對故事主題缺乏信心,還是對演員的演技缺乏信心?畢竟編劇不是拼盤,甚麼都有等於甚麼都沒有,留下的不是雋永餘味而是飽脹感。

與其知道要甚麼,知道不要甚麼反而更重要。討好所有人,等於沒討好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