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2 09:07:03orangebach

如果去倫敦只挑一個地方去

 
(Tate Modern正面全景,看得出來是舊工廠的外觀)

回台北上班的第一週,一位同事剛好要去倫敦,他說他只去倫敦「一個禮拜」,問我倫敦有甚麼東西是一個禮拜內必須要看的?他不但搭晚去早回的班機,而且為了省錢買了最便宜的機票--在上海中轉還要過夜,所以真正待在倫敦約四天。
相對於其他大城市,倫敦是比較難進入的地方,這樣的規劃對我簡直不可置信。姑且不論怎麼規劃,這一題的精髓在於「倫敦必去必看之地」。
我的推薦是泰特現代美術館和新館:Tate Modern and extension。
近幾年泰特美術館在前任總監Nicholas Serota的規劃帶領下,把Tate這個公立美術館變成一個藝術時尚的據點,擴大館區、成立倫敦以外的館區(St.Ives)、每年策畫一個世界級的大型展覽等等,成功打響泰特這個品牌;也因為成績顯著,Serota被請去擔任類似我們的文化部部長(Chief of Art Council England)。在他卸任前的最後代表作,便是泰特現代美術館區的new extension。

因為白天真的太亮,我也不知道背光該怎麼辦,大家忍一下我的破照片。


(Tate modern的側面大門。左邊是Tate modern,右邊是new extension。是不是看不出來是新舊兩組建築?)

Tate Modern是一個舊工廠改建成的現代美術館,非常具備英國建築文化的風格--他們非常喜愛、在我看來幾乎近於執著於維持舊的加上新的,然後讓新的和舊的又看不太出來彼此的差異。Tate Modern便是這樣的代表作,外觀保留了舊工廠的外觀,裡面也有部分舊工廠的痕跡,主體卻是一個超大型美術館,談不上視覺上的震驚或驚喜,但是非常實用,胃納量也非常大。每年的年度展覽,在我印象裡包括Gerhard Richter、Paul Klee、Matisse, 今年的Alberto Giacometti, 去年的David Hockey,都是窮盡網羅全球博物館一流收藏、以及作者各時期的大型策展,一次都是十三個展覽室左右的規模,仔細看一次下來至少要兩個小時,倘若把每幅作品的說明也都仔細閱讀,至少要三小時。票價在14-18磅左右,非常值回票價。

Tate Modern的後方原本留有一塊閒置的舊工廠儲油槽,前幾年開始動工擴建工程,應該是去年完工;建築物本身叫做Tate modern new extension,博物館本身為跟舊館有所區隔,叫做the Tanks,直白地點出它的出處就是一個tank。
New extension是一個超過十層樓的建築,乍看之下,new extension的外觀和舊館差別不大,但在外牆工法上,舊館是用建材拼貼出平面格狀交錯的外觀,new extension不但建材不同,改用3D鑲嵌交錯,讓new extension不是平面,而是有角度的歪斜牆面。如果到現場,不妨站在外牆對角線下沿著對角線往上看,那條折線真是筆直射向天空,而這條這線是用特殊材質製成的磚塊鑲嵌堆疊而成,計算的精密、執行的精準、QC的嚴謹,才造就出一條筆直的摺線。(下圖)

走進側邊大門,左手邊是Tate Modern,右邊就是the Tank,保留了比舊館區更多的儲油槽舊觀。粗糙水泥外牆,粗大的水泥廊柱在一樓空間處隔出了曲折有趣的動線;理智上知道是美術館,身體卻告訴大腦這明明是一個空曠的廢棄工廠,強烈的衝突和違和感。我自己則喜歡站在其中空曠的感覺,有點荒涼也很涼。



不知道原本The Tank就空間大,還是人少造成的錯覺,我感覺the Tank大很多,同樣樓層數走下來比舊館累@@。這裡比舊館區收藏更新、更前衛的館藏和展覽,概念更奇特、混合更多重媒材之類的展覽;一到四樓是展區,五到八、九樓左右是辦公室和Tate 貴賓會員的區域,十樓是餐廳和一個小型的food court;餐廳再上去則是免費觀景台,環繞一圈俯瞰倫敦鬧區景觀和天際線:泰晤士河、大笨鐘、摩天輪、西敏寺、塔橋、聖保羅大教堂等等。

(一位非洲藝術家的裝置藝術作品,散落一地的石球和繩子,石球中間嵌了喇叭,會放出不同語言和音樂,藝術家要傳達類似多元共容的概念。作品配上空間,是個很迷人的作品)

其中有一個角落,正對一棟Richard Rogers 事務所的豪宅,我心想豪宅步行一分鐘就到博物館,外加河岸第一排,真是豪華。



結果事與願違。
原本new extension 完工前,豪宅住戶以為美事一件,萬萬沒想到new extension 規劃在頂樓做一層瞭望台,作為開放公共空間,正對豪宅的玻璃牆,住戶一舉一動盡收眼底,住戶抗議無效,豪宅價值大跌。館方的補救之道說來好笑,在面對豪宅這一面的瞭望台牆上掛上告示牌:please respect our neighbors' privacy.
大家還是一直看啊:
「欸欸你看客廳裏有人有人!」
「ㄟㄟ那一層樓裡有小孩!」
諸如此類的對話,我也講過幾句。
後來遇到一位Norman Foster 事務所的合夥人,他說,現在蓋房子重視建築的開放性和公共性,再貴的豪宅都需規劃開放性,像台灣帝寶這類豪宅被稱為「違和的小區」,在各國,包括中國,都不鼓勵建設。所以呢,豪宅住戶也只得向全球趨勢低頭了。
我大概跟我同事簡介上述Tate modern new extension的內容,他說:「可是我連大笨鐘、倫敦塔、西敏寺都沒去過耶...你就要我去這個甚麼地方」?
「好嘛好嘛,給你一個半天你就逛完那幾個地方了,你還有很多時間」,我說。我沒說出口的是:「你想去的那幾個地方,恐怖份子比較愛去,報紙分析過恐怖份子截至目前在倫敦的攻擊模式:搭一台車衝進人多的地方,然後下車拿刀亂刺行人,所以都挑人多的觀光景點,就是你要去的地方」。
我能說甚麼呢?
不過真的如果倫敦只能選一個地方去,我真心推薦Tate mod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