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7 09:18:58
orangebach
聽Mariah Carey
過去我聽了一整個星期的Maria Carey。
上周日看美國偶像,第二階段的比賽內容是挑一首DIVA的歌。其中有位參賽者選了Mariah Carey翻唱Nelson的Without You,讓我懷念起Without You這首歌,特別是Maria Carey唱的版本。
我真的非常喜歡她這個版本。
Without You這首歌的結構是A-B(副歌)-A(反覆)-B副歌,非常傳統的流行歌做法,副歌便是最為人所熟知的Oh I can't live if living is wiout you。Mariah Carey在A段切近這首歌的時候,用一種非常低迴、朦朧的聲音,營造出風雨欲來的氛圍,這樣的氛圍延續在整個A段,與A段的歌詞在講女主角意識到男主角將離未離前的掙扎得心情,非常貼合(尤其那句But I guess that's jut the way the story goes),緊接著入B段副歌。B段副歌正是每位歌首選擇這首歌的目的之一,這是西洋流行歌曲目中具有代表性的炫技段落,重複四次、兩組I can't live if living is wiout you(第二次的歌詞是I can't live I can't give anymore)這種句法,歌手便是在此過程中表現高音,我喜歡Mariah Carey的地方便在於每一句的情緒都不一樣,然後重複三次的副歌,每一層的強度、力道一層強過一層。整體而言,她花很多心思鋪排這首歌的氣氛,用聲音和歌唱技巧把故事說得百轉千迴,讓聽者一下子就被帶進情境之中,並且隨著情緒的轉換越走越深。
現在很多歌手在節目上比賽或翻唱這類飆高音的歌,一開口便給人一種「我就是等著唱副歌」的感覺,A段的進場不要說鋪陳,連個氣氛都付之闕如,好像恨不得A段快轉過去一樣,然後直挺挺地就開始飆B段的副歌。這樣唱歌第一容易對聲帶造成很大的傷害和壓迫,第二,這其實是相當愚蠢的做法,因為倘若你第一次副歌就進得很猛,之後兩次副歌還能夠往上ㄍㄧㄥ多少呢?鐵定相當有限。基本上副歌的重複是期待歌手唱出層次感和戲劇張力,而不是呆呆地重複,而就歌唱的層次感而言,音量和音色的控制是最巧、最核心也是最關鍵的,畢竟一但懂得控制音量和音色,其實不見得要耗費太多力氣啊~~Mariah Carey也是唱到後面的副歌才火力全開,但因為她在前面A段營造的那股氣氛,到B段開始Can't live的時候,至少我,真的相信她沒有他活不下去,但她卻也沒辦法給更多,正因為這種拉扯、掙扎、兩難和無奈,Mariah Carey的高音裡夾帶的哭腔、轉音,才顯得理直氣壯,而不是假哭。
原唱Nelson,用傾向抒情搖滾的方式詮釋這首歌,最期待的莫過於他每次唱副歌都會唱破音、那種吶喊、嘶吼然後漸弱、復歸平靜的過程,頗有不甘願、不甘心之感,雖然現實裡面,我懷疑會有哪位男士因為失去所愛而與本歌產生相對應的情感強度---應該通常是雙手一攤然後說so what?抑或是唱完Without You之後砍你幾刀,但是Nilsson當真唱悲情地非常有說服力。
繼續回到Mariah Carey。
Without You唱得很棒,但是她最困難的歌我想該是My All. My All好像是經過Without You後的思量,她覺得要傾全力來挽回所愛,因為沒有你當真活不下去。同樣是從淺唱低吟進入A段,之後副歌的鋪陳的層次感一如Without you,此不贅述。不同於Without You,在於My All不像Without You表達掙扎,而是女人已經決定豁出去、要賣命的、近乎歇斯底里的情緒,所以她三個B段的層次張力更直接、對比更強烈。我最喜歡的A段進歌到第一個B段,Mariah Carey很明顯地控制自己的發聲方式,唱出了黯啞的smoky sound,對比到最後一次B段整個放開來唱的氣勢,把一首本質上俗不可耐的商業情歌,開出恢弘的格局。除此之外,我也很喜歡My All的編曲。用了兩支吉他--我猜一支是剛弦、另為尼龍弦,因為聲音不一樣,搭配鼓和弦樂,很有拉丁風味,節奏感和旋律的律動很平衡。
整整聽了一個星期的Mariah Carey,還有一點點Bon Jovi(這個團真能撐,Joe Bon Jovi皺紋雖多還是挺帥!),自己還真是非常喜愛聽西洋流行歌曲,西洋流行歌曲的直接、坦率、大膽、灑狗血,正合我口味。
最後讀者服務:
Without You (sung by Mariah Care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at1Hc9SNwE
Without You (sung by Harry Nilsso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Tg8CdRD68E
My Al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IhI23gBBPQ
上周日看美國偶像,第二階段的比賽內容是挑一首DIVA的歌。其中有位參賽者選了Mariah Carey翻唱Nelson的Without You,讓我懷念起Without You這首歌,特別是Maria Carey唱的版本。
我真的非常喜歡她這個版本。
Without You這首歌的結構是A-B(副歌)-A(反覆)-B副歌,非常傳統的流行歌做法,副歌便是最為人所熟知的Oh I can't live if living is wiout you。Mariah Carey在A段切近這首歌的時候,用一種非常低迴、朦朧的聲音,營造出風雨欲來的氛圍,這樣的氛圍延續在整個A段,與A段的歌詞在講女主角意識到男主角將離未離前的掙扎得心情,非常貼合(尤其那句But I guess that's jut the way the story goes),緊接著入B段副歌。B段副歌正是每位歌首選擇這首歌的目的之一,這是西洋流行歌曲目中具有代表性的炫技段落,重複四次、兩組I can't live if living is wiout you(第二次的歌詞是I can't live I can't give anymore)這種句法,歌手便是在此過程中表現高音,我喜歡Mariah Carey的地方便在於每一句的情緒都不一樣,然後重複三次的副歌,每一層的強度、力道一層強過一層。整體而言,她花很多心思鋪排這首歌的氣氛,用聲音和歌唱技巧把故事說得百轉千迴,讓聽者一下子就被帶進情境之中,並且隨著情緒的轉換越走越深。
現在很多歌手在節目上比賽或翻唱這類飆高音的歌,一開口便給人一種「我就是等著唱副歌」的感覺,A段的進場不要說鋪陳,連個氣氛都付之闕如,好像恨不得A段快轉過去一樣,然後直挺挺地就開始飆B段的副歌。這樣唱歌第一容易對聲帶造成很大的傷害和壓迫,第二,這其實是相當愚蠢的做法,因為倘若你第一次副歌就進得很猛,之後兩次副歌還能夠往上ㄍㄧㄥ多少呢?鐵定相當有限。基本上副歌的重複是期待歌手唱出層次感和戲劇張力,而不是呆呆地重複,而就歌唱的層次感而言,音量和音色的控制是最巧、最核心也是最關鍵的,畢竟一但懂得控制音量和音色,其實不見得要耗費太多力氣啊~~Mariah Carey也是唱到後面的副歌才火力全開,但因為她在前面A段營造的那股氣氛,到B段開始Can't live的時候,至少我,真的相信她沒有他活不下去,但她卻也沒辦法給更多,正因為這種拉扯、掙扎、兩難和無奈,Mariah Carey的高音裡夾帶的哭腔、轉音,才顯得理直氣壯,而不是假哭。
原唱Nelson,用傾向抒情搖滾的方式詮釋這首歌,最期待的莫過於他每次唱副歌都會唱破音、那種吶喊、嘶吼然後漸弱、復歸平靜的過程,頗有不甘願、不甘心之感,雖然現實裡面,我懷疑會有哪位男士因為失去所愛而與本歌產生相對應的情感強度---應該通常是雙手一攤然後說so what?抑或是唱完Without You之後砍你幾刀,但是Nilsson當真唱悲情地非常有說服力。
繼續回到Mariah Carey。
Without You唱得很棒,但是她最困難的歌我想該是My All. My All好像是經過Without You後的思量,她覺得要傾全力來挽回所愛,因為沒有你當真活不下去。同樣是從淺唱低吟進入A段,之後副歌的鋪陳的層次感一如Without you,此不贅述。不同於Without You,在於My All不像Without You表達掙扎,而是女人已經決定豁出去、要賣命的、近乎歇斯底里的情緒,所以她三個B段的層次張力更直接、對比更強烈。我最喜歡的A段進歌到第一個B段,Mariah Carey很明顯地控制自己的發聲方式,唱出了黯啞的smoky sound,對比到最後一次B段整個放開來唱的氣勢,把一首本質上俗不可耐的商業情歌,開出恢弘的格局。除此之外,我也很喜歡My All的編曲。用了兩支吉他--我猜一支是剛弦、另為尼龍弦,因為聲音不一樣,搭配鼓和弦樂,很有拉丁風味,節奏感和旋律的律動很平衡。
整整聽了一個星期的Mariah Carey,還有一點點Bon Jovi(這個團真能撐,Joe Bon Jovi皺紋雖多還是挺帥!),自己還真是非常喜愛聽西洋流行歌曲,西洋流行歌曲的直接、坦率、大膽、灑狗血,正合我口味。
最後讀者服務:
Without You (sung by Mariah Care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at1Hc9SNwE
Without You (sung by Harry Nilsson)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Tg8CdRD68E
My Al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IhI23gBBPQ
jnj
2013-07-06 05:26:08
好奇OB大有聽過Chailly和RCO的Brahms 4 symphonies? 90年代初期快步入中年期,和現在即將步入老年期的比
較,應該會是有趣的對比。或許他和Nelson Freire的兩首鋼琴協奏曲會比較接近現在的觀點。
無名稱
2013-05-11 20:31:41
I heard Chailly and Leipzig Gewandhausorchester are finishing recording sessions for
a Brahms symphony cycle.
Chailly and the RCO's recent performance of Mendelssohn's Lobgesang was recorded as
well. Maybe it will be released later by RCO Live or Decca.
我都沒聽過。
我聽過他跟RCO其他的一些錄音,印像沒有太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