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2 03:49:52 orangebach

Are You in Queue??

現在的時間是下午五點三十二分,二月十一日星期六,我在Mallorca的飯店裡。

其實今天沒有甚麼事,到Mallorca的海邊走了一下。Mallorca的海邊....喔....真的是太美了,只是呢...風實在太大了。

西班牙這邊,其實歐洲都是,因為今年西伯利亞冷氣團的影響,其實他們都遭逢二十年來從沒有過的冬天,包括度假勝地Mallorca,從來沒有這麼冷過。西班牙人在歐洲人裡面算不耐冷的,越北邊真的越耐冷,他們(西班牙人)就覺得十度以下、零度以上的溫度,已經受不了,可是挪威來的,他就很老神在在,一點也不怎樣。不過Mallorca特別冷,因為風實在太大了,我們今天在海邊每個人都快受不了,可是這裡的海岸真的好美、美到不行,那種地中海的建築,矮矮小小的,周圍都是高高的樹叢,中間就一個小小的房子,很難想像出現在眼前。海非常非常的藍,因為天氣很不錯,海的顏色很棒,風很大,浪也很大,可是海岸上面很完美的沙灘,沒有一點污染的痕跡,雖然風很大、氣溫低,仍然是很棒的一個景致。

除了這個之外,有件事情我一直很想寫,可是一直沒有寫。這件事情不是一件大事,是一件很小的事情,那就是排隊。

排隊這件事,印象最深刻是來自於英國人。我非常非常欣賞英國人排隊的文化。按照我倫敦房東的說法,英國人是排隊的民族。因為他們....很.....很愛....不能說很愛排隊,應該說很習慣排隊,只要有一群人出現,就自然開始排隊,只要有一群人出現,就會聽到有人在問,

'are you in queue?'

在音樂廳等候補的票,有人排隊;買東西的時候,大家也很自然的開始排隊。我們這種休閒的時候(指音樂廳排隊)算不上甚麼,我房東告訴我,他很喜歡讀歷史,他說,在二次大戰的時候,英國人連進防空洞都排隊,而且排隊有順序,老弱婦孺先進入,德國飛機都在上面等著轟炸了,他們還是要不疾不徐地排隊進防空洞。

我在英國排隊,很能enjoy排隊,因為他們不但習慣排隊,最不可思議的是,他們會把排隊變成一件不無聊的事。所謂「不無聊」也不是甚麼特別的事情,不過是前後左右開始聊天,非常喜歡聊天,從最簡單的聊起:你從哪裡來?你有沒有聽過這個音樂家之前的演出?你喜歡這個作曲家嗎?天氣怎麼樣?吃了甚麼?一年來倫敦幾次?聊聊聊,完全看你們排了多久,到最後你家怎麼樣?我家怎麼樣?你做甚麼?我做甚麼?天南地北的聊。一開始只跟前面的聊,沒多久就把後面的扯進來,最後就是三兩成群的在聊天,如果不聊天,他們大概都在看書,或是看報,很少有人在玩手機。

印象最深刻是我排馬勒第八這一次。

馬勒第八這個曲目在...我想不管在哪裡演馬勒第八,這個曲目我想都會很多人去聽,那個陣仗實在太大了,一輩子也不曉得會看到幾次這種陣仗。

那次馬勒第八我沒有買票,臨時去買當然沒有位子,而且我沒有很早去。那天是一個禮拜天的下午,按理說我該早上做完禮拜就去排隊,可是我偷懶回去睡了午覺,然後才來排隊,晚上七點半的演出,我五點才到。到的時候,前面已經排了三、四十個人,我應該是第四十個近五十個,(人龍)已經轉了好幾圈才轉到我,到六點都沒有動靜。

我前面是個音樂老師,她搭了五十分鐘火車來排隊,是個美國人,叫Isabel。她原本在美國紐約當私人銀行的理專,專門面對有錢人,可是因為金融海嘯的關係,對銀行業很失望。她對音樂很有興趣,在大學裡拿了個音樂學位,所以再去拿一個音樂學位之後,就跟某個基金會申請了獎助,來倫敦近郊的中學教書。她閒來沒事就來聽音樂會,可是覺得很無聊,因為都沒有朋友,她來的時間才幾個月,合約到今年年中到期,到時候再考慮是否要回紐約銀行業上班。你看,我們聊了這麼多。

她問我從哪裡來,我說台灣;她說她知道台灣,因為他曾經投資台灣股市,我們就這樣聊起來了。不多久,我後面那對夫妻從南非來的,也加入我們的談話,沒有甚麼特別的事,就聊聊聊。南非人說他們每年大概來倫敦度假一次,如果有音樂會就聽聽音樂會,就這樣聊。

六點半開始,我們那一隊開始有了希望,往前移動,然後Isabel興奮得不得了,只要一個位子動,她就開始加油,很hi;之後,退票的人慢慢多了--因為按照退票的習性,都是越靠近演出前,退票的人就越多;到後來真的退的很快,一下三個、一下五個,當我們進到前十名的時候,Isabel簡直像在看NBA為球隊加油那樣,一直come on! come on!希望我們趕快進入前五名,趕快拿到票。過程中我很無聊地問她,如果票很貴(Southbank Center最貴的票大約50磅),你會不會買?她說會,因為馬勒值得。講很多這種閒聊的事情。最後很幸運地大家都買到票,我的是八磅,聽了一場馬勒第八、位置很後面,不過很OK。

從那以後,我就覺得在倫敦排隊是件很有趣的事。

Brendel大師課排隊那次也是很妙。其實我沒有非常想去上大師課,因為我覺得--大師課應該上到最後都是很無聊的收場,所以很不積極。可是....ok,我跟Mark(就那位Brendel的頭號粉絲)約了,所以決定還是去排大師課,但是沒有非常刻意去排,如果沒有就算了。當我到皇家音樂院(Royal College of Music)的時候,只剩五分鐘就開始,其實心裡還滿爽的,前面還有幾個人在排隊,我想鐵定輪不到我了。結果就在最後一分鐘,嘿,那票還真的排到我了,就進去上了大師課,還算有趣。

當然也有出乎預期。好比Paul Lewis的票,我以為要排很久,結果到了就有票,根本不用排,很多人都提早退票。我想可能是因為那些人提前在英國其他城市聽過的緣故。我很喜歡,也滿習慣這種英國的排隊文化。

後來隔沒多久,因為班機延誤,我在阿姆斯待了一個晚上,隔天白天沒事,我去了梵谷博物館。那時候我覺得有點吃驚的是,大家在寄包包和衣服的時候,完全沒有人排隊的,大家都是看服務生當下在哪裡,就把東西堆在他前面,服務生看到誰就收誰的東西,然後給牌子。我很吃驚,心想這裡的人都不排隊嗎?其實這只是一個粗淺的印象,不足以講甚麼。但這回在阿姆斯呆比較久之後,我發現他們就是這樣,不排隊的,所謂「不排隊」,是說他們還是有個羅列的順序,有個規則,只是那個規則,沒有像英國人那麼明顯,ok,我們就是要排一列,很零星的排隊散布,稍微顧忌一下誰先來、誰後來這樣。

到了西班牙,排隊就換了完全不同的規則。

西班牙的Isabel講完西班牙人搭地鐵不願意買票的事情,她的結論是西班牙人沒有規則,只要有便宜可佔,他們一定會佔。我那時便想,不曉得他們怎麼排隊?但呆在馬德里時間很短,沒機會排隊。

直到我們在機場登機要飛去Mallorca那天,要飛去Mallorca的飛機有好幾班,人很多,沒多久,開始登機了,就開始排隊。隊伍有點長,我想等隊伍排到我面前後再排好了,坐著不動。坐著不動,我靜靜地看,沒多久,原來的隊伍旁邊竟然又生出了一條隊伍!生出來的那條隊伍,剛開始只是一群人在那裡聚集,後來那條隊伍就慢慢地、慢慢地變成另外一排,可是我看登機門前收登機牌的人只有一個人哪,就看著後來的人龍走到服務人員面前,把票伸出去,如果服務人員看到就收,或者後面的人願意讓他就收一下,所以後來那排人龍也就莫名其妙地排進去了。這不就是我們說的「插隊」嗎?這條後來的人龍越排越長,就成了一條插隊的人龍,而原來的那條隊伍,也沒有人說甚麼耶。

我看了一陣子,決定去加入那條插隊人龍,我想感受一下大辣辣插隊的感覺。

老實講,還滿爽的。那「爽」的感覺是.....插隊(笑),你插隊了,而且沒有人覺得你不對,感覺很特別。真的很奇怪,你明明插隊了,沒有人瞪你,也沒有人怪你,就一副「喔~~~好,你插隊了」而已。我就這樣插完隊走進去(機艙)了。我不曉得看在其他同事眼裡他們覺得怎樣,他們都乖乖的原來那列隊伍,排得很長、很後面。我不曉得他們怎麼看我插隊這件事情,也沒有人問我,我只能說,我是刻意要體會西班牙排隊的感覺。

這件事情真的很小,可是....就是讓我覺得很有趣。可能排隊的機會太多了吧.....

我覺得最有創意的,還是台灣人為錢排隊,為了要幫人家買一碗芋圓,為了要幫人家買一碗甚麼東西,為了要幫人家搶一個包啊甚麼的,不是都有人願意花錢找槍手去排隊嗎?我們是有創意,可是好像並不能夠真的enjoy這件事情耶?真的很有趣。你只是想要賺錢,但是你不能enjoy,或者是說,你也可以enjoy,但是沒有實質的收穫。

就這樣。因為排隊這件事情實在想很久了,還是把它整理一下,不然可能我每次看到排隊,還是會想寫排隊,這樣很累。

上一篇:干你屁事

下一篇:挪威的培根蛋

orangebach 2012-04-06 07:18:26

當然提到Barcelona、甚至提到西班牙就會想到高第,不過我是覺得普遍來講都有看頭。



我的確會找機會再去西班牙,很想認真體會當地那種輕鬆自在瘋狂的感受。我覺得小孩在西班牙會很開心,

主要是因為我想他們會比大人更能體會當地氛圍無拘無束的感受,還有西班牙非常kid-friendly;相對

的,小孩在羅馬可能就會比較收斂一點。

nobody 2012-04-06 00:56:15

去wiki上看了一眼這位 General.發現他剛好和我們的那位 General都是1975年蒙主寵召.

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天聽到日本人說我們短視的習氣也是當時政府只想暫停心態所遺留下來的.



Carpe dium 是及時行樂還是活在當下,大概見人見智.不管是行樂還是真正「活著」,恰好就好.不

過西班牙的輕鬆隨興的確令人自在.



Barcelona的確像故宮擠滿了遊客.不過那裏大部份的房子規定不得超過6層樓高,因此只要稍稍仰頭

即可看到天空,所以那裏只是二度空間的擠而已,不會喘不過氣來.講到建築,就更要提 Barcelona

了.我猜這世上的天才建築師大概有十幾或幾十位,但鬼才的恐怕不多. Gaudi絕對是其一.失之交臂

剛好,這樣可以刺激妳再去旳念頭.







呵~我又要猜了.格主大概對小孩不熟悉或忘了.對小孩而言,在那裏都可以無憂無慮開心的過活,只要

「大人們」不要用自以為是的愛,管太多就好了.當然和妳一樣,這也是僅供參考而已.

orangebach 2012-04-04 09:11:50

我在西班牙遇過一個德國人,他說現在西班牙人許多習性,都是在eneral Franco那時候遺留殘存下來

的,威權時代高壓統治,所以養成人民凡事走灰色地帶求生存的習慣。



我覺得另方面的影響是,你提到二次大戰,當時General Franco利用兩邊聯盟都想拉西班牙過去,所以採

取兩面討好、兩面吃香的策略,政府這種心態也程度上影響了人民處事態度。



但整體而言,我很喜歡西班牙,因為他們很輕鬆很隨興,非常好相處;當然有人好比我同事,就覺得他們的

隨興是一種Carpe dium及時行樂的展現,我持保留態度。西班牙除了聽太多彈舌音會頭暈,還有據說

Barcelona太擁擠之外,這裡的氣息是非常開心(也有人說你被偷被搶就開心不起來了!)。我都見人就推

薦這裡很適合帶小孩子去,我是覺得能讓小孩體會真正無憂無慮開心的氣氛,應該很不錯吧。



當然--我知道自己的教育理念應該用在自己的小孩身上。僅供參考了。



這回與西班牙失之交臂的還有建築。他們從二十一世紀開始因為經濟發展,政府鼓勵房地產,帶動了房地

產、建商還有建築師的興起,這個過程在每個房地產飛漲的城市都會出現,但我覺得西班牙特殊的是,他們

建築師的創意也在這段時間奔放出來,無論是在西班牙本土或是國外。而且不僅侷限於商業大樓或者豪宅等

營利建築,也有許多指標性建築,也是充滿奇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