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1 14:39:02 orangebach

Maazel: Mahler Cycle 2011




幾點說明:

一、文中提及指揮名字,一律誤植為Mazzel,正確拼法為Maazel。
二、Maazel所帶的團為Philharmonic Ochestra,文中筆誤為LSO。









orangebach 2011-10-15 06:49:20

太過理想是好事;就是達不到或很難達到所以才要有一個高標。



我讀了那篇文章,我不敢像那人那樣評斷Maazel,一是我不熟Maazel,二是你真

的很難說究竟是主觀直覺得不喜歡,抑或是指揮的偏差,或者其他的原因。唯一我

有同感的是,當晚的曲目並不討好,十號第一樂章愁緒太深,大地之歌又已經是馬

勒晚年溢出常軌之作,加上那晚的獨唱家相當mediocre,都有可能產生負面評價。



那人覺得royal festival hall不錯,但本地樂評卻對此廳頗有微詞。所以也有可

能是音樂廳的緣故。如果真如他所言,Maazel是老而慢,我是覺得放在九號還滿不

賴的,尤其是第四樂章,非常均衡地持續,聲音也控制的很好。



我會記得你對馬勒九首曲子的觀點,留待日後來討論。我也認為Mahler相當真實而

且誠實,其實作品未必有那麼悲情,而是自然且人性化,但又充滿想像力,能夠把

個人感受和思考延展到如此完整、有創意,已經超越單純的感性或著多愁善感,這

點我最喜歡。

Val 2011-10-15 02:26:35

再看一遍我自己寫的,其實有點過度理想化。真要那麼挑剔,我大概不能聽所有

的弦樂協奏曲錄音,90%以上的多麥克風管弦樂錄音,以及像Gould或Perahia

成名後的錄音。做人還是隨和點,日子會比較好過。



剛剛看到南方音響主人的新文,他也去了倫敦聽了十號和大地之歌那場音樂會。

他對Maazel似乎頗有一點微詞,而他的感覺也正好對應我對排練時間的懷疑。



馬勒在音樂中對生命的看法其實很多是來自對死亡的恐懼。我印象裏馬勒似乎沒

有堅定的宗教信仰,他對生命的懷疑,思索,妥協軟弱,虛張聲勢,天真夢想,

缺乏信心,在音樂裏也幾乎毫無隱藏。我的感覺,一號是年輕的天真,二號是對

死亡的美化與諂媚,四號是生命中甜蜜的片段,五號也許是情,六號也許是事業

成就,七號八號很可能是對天國的幻想,九號是對生命的不捨。他不裝英雄,音

樂裏是真實凡人的感覺,而那感覺又是如此濃烈。

orangebach 2011-10-14 00:20:30

Ming-Fen,



還有一點。



我跟你說,聽音樂有兩個很妙的特徵,一個是這是一個相對難分享的樂趣,是一個

很private的樂趣,換句話說,很難炫耀、很難告訴大家我做了甚麼好事,就算你

講了,十個裡面有一個了解也就不錯了。



另個是,聽音樂的投資很具體,你的時間、金錢等等,可是你的收穫卻是無形,多

數時候你沒辦法「擁有」甚麼具體的回饋,這一點很容易讓人氣餒,或者讓人無法

投入。



所以重要的還是順其自然,不要勉強。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為自己、不為別人的嗜

好,然後樂在其中。這是我小小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