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22 09:04:50 orangebach

Wigmore Hall的"On Sale Now"

電子信箱裡躺著一封標題為:On Sale Now的信。這個標題或不起眼,垃圾郵件一大籮筐,但寄件人是Wigmore Hall,就令我呀然失笑了。倒是從沒看過任何一個古典音樂廳的宣傳標會是「即日起,跳樓大拍賣」,畢竟這種宣傳標跟大賣場或outlet的關聯大些。

興建於1901年的Wigmore Hall,今年剛好是110周年,為慶祝110周年,在今年9月底到12月底,展開為期三個月的慶祝活動。電子海報上面排出來的卡斯包括Daniel Barenboim,Joshua Bell,Dame Mitsuko Uchida, Martha Argerich,Stephen Kovacevich,Jonas Kaufmann,Steven Isserlis, Matthias Goerne, John Williams, Alina Ibragimova, Kate Royal, Mark Padmore, Takács Quartet, Angela Hewitt, Jordi Savall and Christophe Rousset and Les Talens Lyriques。以及Alfred Brendel也會有三場音樂會加演講。

活動中間又安排了許多子系列,包括:開幕音樂會系列,舒曼兩百周年音樂會系列,德國歌曲一百年系列,吉他系列,Angela Hewitt的巴哈系列,和Artemis Quartet的貝多芬系列等等。這段期間,從早上十一點半開始到晚上七點多,Wigmore Hall在各時段塞滿了各種音樂會,根本可以整天掛在音樂廳裡,售價從15英鎊起跳(現在英鎊兌新台幣匯率約為1:46.5);音樂廳的節目單厚達一百四十頁,有電子檔可下載。

Wigmore Hall為此特別設計了專屬網頁,這裡包含全部的節目內容:

http://www.wigmore-hall.org.uk/whats-on/110th-anniversary-season

我承認這個系列讓我振奮了一整天,甚至在心裡暗暗自喜:這簡直就是為我準備的系列音樂會嘛~~等著我今年第四季去倫敦來聽的。

在倫敦聽音樂會,卡斯大小其實不太是重點(當然有大卡司自然非常開心),而是體會當音樂會可以變成跟吃飯睡覺看電影一樣簡單、一樣多元、一樣方便,以及一樣普通的選擇,在這樣的條件之下,充滿音樂會是怎樣的生活。另方面,從整體活動的呈現,也體會得到主辦單位對於演奏者的鼓勵、用心,以及致力於小到一場音樂會、大道長達半年一年的活動,醞釀出有性格的觀點;因為如此,倫敦音樂會的特點就是一個「滿」字,在各種時段、各種可能的場合,用各種組合、各種團體、各種主題,吸引各種聽眾,絕不浪費任何一點時間。

這讓我想起幾天前在朋友的部落格上看到波里尼即將到日本Suntory Hall舉行兩場獨奏會的消息,曲目是蕭邦和巴哈,票價從25000日幣到30000日幣,按照目前日幣兌新台幣匯率為0.3:1好了(有可能更貴些),等同於是得花七千近八千元才進得去Suntory Hall,但波里尼在倫敦30磅以內就可以買到票,這已是所有演奏家裡最貴的一集了。另外一場是LUPU,Suntory Hall的票價也從12000日幣起跳,得近四千元才進得去,但LUPU在倫敦的票價不到新台幣1000元。

比價實在是一件下品的事情,不過不可否認,價錢的確意味著某些態度、認知和差距。坦白說,Suntory Hall儘管頗負盛名,可是我也老大不理解為何她的票價可以如此天價(實際上不只Suntory Hall,多數日本音樂廳的票價都是天價,就連BlueNote門票都是天價!),這種價格或多或少把音樂廳本身營造了「勝地」/「聖地」的印象,也讓演奏者蒙上一層「明星」、「大牌」光環,音樂會也要搞限量、定番嗎?(Feltsman在日本灌錄的一整套貝多芬,也就是在玩限量的遊戲,每一片據說新台幣要上千元)。深為古典樂迷,我是無法體會到任何一點優越感,只有因為門檻太高而無法企及的憂越感。

當然去倫敦聽音樂會,自然得耗費較高的固定成本--機票、十三小時的飛行時間(生活費未必,因為東京的消費水平超乎倫敦),也不是每人能接受。(不過固定成本可以拉長時間來攤提,但變動成本如音樂會票價、生活花銷,這些可就變成絕對水準了....)

無關乎好壞,就是種價值觀和便利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