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 物質與精神食糧
上面這是F和我每天出門的起點,海德公園對面的小公寓。倫敦雖然已經是秋天,英國老的習性就是無論任何季節,種花美化這檔是永遠都要漂漂亮亮。
在倫敦的第一天我已經腿快斷了。
早上,原本只是要「認識環境」而已,結果因為環境周邊有全英國最大的骨董假日市集Portobello Market,出門吃早餐兼認識環境已經耗去一個早上。
Portobello Market給我們的第一個驚喜,是George Orwell的家。
今年剛好是《1984》出版五十周年,在台灣先前已經出版了一本喬治歐威爾談寫作之類的書,接著十一月要上場當然就是村上春樹向Orwell致敬的《1Q84》(據說時報為此書投入四五百萬元,出門前還沒預購,晚點要記得預購)。沒想到在倫敦走著走著,就遇見他當年的居所,倫敦就是這樣走幾步就跳出一個梗的地方。
第一次逛這種歐洲的開放市集,充滿興奮,最興奮的還是看到他們的麵包。歐洲人與日本人不同,他們的麵包是主食麵包,也因此每個面包異常紮實而且不用刻意保存,巨大的麵包群聚在一起立刻興起一股滿足感。F跟我都很愛主食麵包,也就買了法國杖和橄欖油麵包和兩個三明治,這樣應該可以吃好幾餐兼省錢--因為大錢可能要花在別的地方。
在市場裡面攪和一上午,下圖就是本人在倫敦煮的第一頓飯:羅蔓紅莓沙拉佐蜂蜜芥末醬,酸麵糰法國麵包,拿坡里白醋沾醬與橄欖油,以及蘑菇濃湯;尤其推薦中間那小杯不起眼的白醋沾醬,還有旁邊的法國麵包。
在台灣用來沾麵包的醋只有紅酒醋,不過在英國,找得到在濃縮的醋再加上蜂糖或其他糖漿的沾醬,味道非常順口且開胃,口感很豐富均衡,比純醋來得溫柔許多。至於菜市場買到的法國杖,是酸麵糰做的,發酵完全的結果,一長條法國杖非常結實卻不乾澀,重點是只要一點五胖,約七十五元新台幣。
在當地吃當地的食物就是好吃,再怎麼簡單都是好吃。
下午我們去Oxford Circus,倫敦最核心的密集shopping area,我帶著同學直奔HMV。半年不見,HMV的貨比之前多出不少,尤其套裝CD許多都在促銷,真的是太便宜了!有些套裝CD,好比Berlin Classics的巴哈、貝多芬大全集,一片連五十元都不到;Archive的海頓交響曲、協奏曲、三重奏等幾個套裝,平均一片也約一百元左右;DG的肯普夫好幾個套裝也全都在特價,但肯普夫平均一片要價兩百元,價格稍高。真是越看越覺得這真是最物超所值的一項嗜好。
難得有這樣悠閒的時間逛唱片行,我真的是徹頭徹尾地只逛了一半,心情無比爽朗,不知不覺已經過了一個多小時--還是兩小時?我同學已經在旁邊的沙發睡得飽飽的醒過來找我了,在不好意思對方久等的情緒下,我們於是離開HMV。
至於我的戰利品,非常小兒科也非常了無新意地買兩張顧爾德:一張是大鍵琴版賦格的藝術,另張是西貝流士的鋼琴獨奏作品。前者因為最近在學習這首曲子,後者是因為自己覺得很罕見。最妙的是,顧爾德的CD在倫敦,單單一種曲目就有非常多種包裝,也搞不清楚是因為先前沒賣掉,一直放在架上,還是不同版本,尤其之前Columbia唱片時代的封面好多種,有點有趣。今天差點想再買一套顧爾得的平均律,只因為那封面是一個漫畫的巴哈而非顧爾德;看來我也會以貌取唱片。
不過呢,最興奮的還是明天晚上要去聽魯普和Colin Davis的音樂會,曲目是莫札特和尼爾森,每人只要十三胖而已呢,簡直不能跟Elton John的四十五胖門票相比。是不是又證明實在有夠物超所值呢?
剛剛才隨手翻一下BBC出的古典音樂雜誌MUSIC,我的感想是:真的是樂海無涯,要學習的還是太多太廣了,以後聽音樂可要像吃飯一樣不能偏食才是王道。
爲何喜歡Nielsen, 多少可猜到吧? 簡單說, 是他與眾不同的語法,
wondrous fantasy, 與源源不絕的positive energy吧。
許多20世紀的作曲家, 受戰爭的影響所寫的多是憂鬱, 暴力, 沉溺的曲
風, Nielsen 卻另闢一途, 詭奇但不搞怪, 深思卻不凝重。如有興趣, 可
以推薦一些曲子與錄音。
Lupu 自身就是最大的變數, 之前我聽過他好壞起伏常常差很多。
我看的那場演出, 已經十年了; 與你所說相反, 他輕鬆到有些例行公事的
感覺(perfunctory), 結果相當自然不雕琢。
性情中人與否, 我不知道; 音樂家演出時總是各自有擠眉弄眼, 陶醉其中
的癖好。面對音樂時, 常是無處可逃, 壓力頗大的, 自然會養成某種
mannerism。
你這篇回應很長, 該考慮另成一文, 紀錄這場音樂會。
今天的Nielsen相當不錯,不過相信你應該也會同意N5不能用好聽來形容。我倒
想知道為什麼你喜歡Nielsen?
這首交響曲倒是出乎我意料的難,還真是難。
先是今天LSO表現很好,N5雖然管樂和打擊樂有吸人眼球的效果,但弦樂實在有
夠難,LSO的弦樂的一致性和音色我覺得執行力很強,換言之就是指揮意之所
至,弦樂便到其所指,雙方配合度一流。不知你是否有看過這首交響曲的現場,
鼓手從現場一直退到場外的做法是很新穎,今天的鼓手也稱職啦。另外就是銅管
也很均勻。
今天LSO各樂器聲部都相當稱職,有展現到Nielsen的對話感,也兼顧了一致
性。唯獨LSO是缺乏性格的團,我覺得音色上偏鬆,也不是說不好,但在表現的
廣度上會偏弱。
Davis,今天這首該是今天最佳表現,英國團沒有德國團俄國團奧國團來得有特
色,也沒有北歐團的冷冽,不過DaviS放慢速度,反而在音色上以漸層渲染來表
現,凸顯力道的醞釀過程,而非爆發力。兩個樂章裡面有很多的鋪陳和轉折,相
當自然,有帶出戲劇感。我認為有彌補到力道和個性不足的弱點。
至於另外兩首莫札特,交響曲34號還真是乏善可陳的一首,或許也是我不熟吧,
不知該怎麼說。而且LSO的確在聲音上較無性格,這樣的狀況演奏莫札特,對我
來說是頗無聊。
還有魯普。他的確做到「外在的」纖細敏感,可是我懷疑那纖細其實是裝出來的
羸弱。再怎麼纖細敏感的音色,都該立基在踏實的觸鍵上,那是基本功的反映,
可是他的觸鍵實在太輕了,輕到其實如果用踏瓣帶過去也無法分辨。
另外,我相信20號協奏曲對魯普應該很簡單,不知是否因此而讓他該預備的時候
還不知在幹嘛(可能有人會說他在進入狀況),右手在彈琴時左手還在底下指揮。
這種狀況也發生在麥斯基身上,我很疑惑。我在想這到底是真正的性情中人、物
我兩忘?還是有意識的營造一種藝術家的氣氛呢?
好,那就偏勞大師您啦~~
演奏家的壓力的確非同小可,但有些演奏家已經混這行飯很久了,
態度問題反而更重要。因為態度會影響他的詮釋和技巧。
昨天魯普的莫札特二十我個人完全無法被感動,
的確她第一樂章第一句話是如你所講的纖細敏感,一新我耳目,
可惜之後的表現卻未感動我。說穿了他沒有去思考這首曲子要鋪甚麼梗。
對於獨奏家這樣的表現,我通常都比較主觀。不好意思。
我還有一場西貝流士第五跟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不錯吧。真是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