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恩怨之道
人與人之間,或許有不興戴天之仇,或許有湧泉相報之恩,但在辦公室裡,恩也好,仇也罷,一般都不至於達到那種極端的地步。畢竟都是同事,都在為著同一家單位而效力,感恩圖報的事當然能皆大雙喜。只是一旦過分計較起仇怨采,同事也就再也不能共同做事了。 事實上,工作中的矛盾只要並沒有發展到你死我活的境地,總是可以化解的。因為雖說敵意是一點一點增加的,也可以一點一點削弱。中國有句老話:冤仇宜解不宜結。同在一個組織謀生,低頭不見抬頭見,還是少結冤家為好。不過化解敵意也需要技巧,更需要度量。 小不忍則亂大謀 千里家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
忍讓者,忍耐也,謙讓也。一般說來,社交過程中產生什麼矛盾的話,雙方可能都有責任,但作為當事人應該主動地"禮讓三分",多從自己方面找原因。 忍讓,實際上也就是讓時間、讓事實來表白自己。這樣可以擺脫相互之間無原則的糾纏和不必要的爭吵。 歌德有一天到公園散步,迎面走來了一個曾經對他作品提過尖銳批評的批評家,這位批評家站在歌德面前高聲喊到:"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歌德卻答道:"而我正相反!"一邊說,一邊滿面笑容地讓在一旁。歌德的幽默避免了一場無謂的爭吵,同時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惱和怒。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既為自己擺脫尷尬難堪的局面,順勢下台,又顯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氣量。 忍讓是一種美德。親人的錯怪,同事的誤解,訛傳導致的輕信,流言製造的是非……此時生氣無助霧散雲消,惱怒不會春風化雨,而一時的忍讓則能幫助恢復你應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評價和讚美。 清代中期,有個"六尺巷"的故事。據說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待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臨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英出面干預。這位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古代開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間處理小事小非,更應該比封建時代更高一著。 平日的工作生活中,同事之間有些小矛盾而發生磨擦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有一方能夠"委屈求全"、豁達忍讓,就能夠化干戈為玉帛,從而維持和諧的氣氛。在一些非原則性的問題上斤斤計較、互不相讓,只會使大家都得不償失。當然,能夠忍讓的一方也必然是具有高度自信和堅韌品質的人。 陳毅同志在這方面給我們做了一個好的榜樣。在三年游擊戰爭期間,他曾經被自己的同志當作投降了國民黨的叛徒,捆綁了三天三夜,不給飯吃,還差點被槍斃。但誤會消除後,陳毅不但毫不動怒,還安慰捆綁他的同志,這種豁達寬容,是一種不計個人恩怨榮辱的寬廣胸懷,是值得敬佩的美德。 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深明大義的忍讓,遇事不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而往往能從顧全大局的角度來考慮。 當然,還是要分清忍讓與怯懦的區別,對於那些消極現象,對不良社會風氣,對橫行霸道的壞人壞事,都不能忍讓,而要據理力爭,甚至去勇敢地鬥爭,因為這時候的忍讓只會助長對方的氣焰,而你自己的舉動在別人看來也是懦弱無力之舉。 同事相處要有忍讓謙和的性格,以克制和忍讓的態度處理生活中的矛盾。但是過多的忍讓,送來順受,過於軟弱,也是性格不成熟的表現。假如別人蠻不講理地干涉或是欺壓你的生活,你還是一味地忍讓,那就不是豁達,而是怯懦了。 "大丈夫能屈能伸",一個真正有工作經驗的人應該既要有度量,也要有骨氣,該忍讓的時候要忍讓,而遇到邪惡的東西,則要堅決地與之鬥爭。 這才不失豁達大度的真諦。 "愛你的仇人" 不要因為你的敵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熱得燒傷你自己。
在美國歷史上,恐怕再沒有誰受到的責難、怨恨和陷害比林肯多了。但是根據傳記中記載,林肯卻"從來不以他自己的好惡來批判別人。如果有什麼任務待做,他也會想到他的敵人可以做得像別人一樣好。如果一個以前曾經羞辱過他的人,或者是對他個人有不敬的人,卻是某個位置的最佳人選,林肯還是會讓他去擔任那個職務,就像他會派他的朋友去做這件事一樣……而且,他也從來沒有因為某人是他的敵人,或者因為他不喜歡某個人,而解除那個人的職務。"很多被林肯委任而居於高位的人,以前都曾批評或是羞辱過他--比方像麥克裡蘭﹒愛德華﹒史丹頓和蔡斯。但林肯相信"沒有人會因為他做了什麼而被歌頌,或者因為他做了什麼或沒有做什麼而被廢黜。"因為所有的人都受條件、情況、環境、教育、生活習慣和遺傳的影響,使他們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將來也永遠是這個樣子。" 美國《生活》雜誌曾經報道了一系列觸目驚心的數據,闡述了報復是怎樣傷害一個人的健康:"高血壓患者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容易憤慨,""憤怒不止的話,長期性的高血壓和心臟病就會隨之而來。"難怪連耶穌都告誡人們要"愛你的仇人"。看來不只是一種道德上的教訓,而且也是在宣揚一種20世紀的醫學。他是在教導我們怎樣避免高血壓、心臟病、胃潰瘍和許多其它的疾病。 雖說林肯的一番以德報怨絕非是出於對個人健康的考慮,但他這種對仇人特殊的愛不僅沒有使他被人嘲笑作軟弱可欺,反而得到了更多的人的擁戴,包括那些曾經強烈反對過他的對手和敵人,也更加因此彪炳青史。 我們也許不能像聖人那樣去愛我們的仇人,可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健康和快樂,我們至少要原諒他們、忘記他們、這樣做實在是很聰明的舉動。 從這一個角度來講,戴爾﹒卡耐基的恩怨理論則絕對是真理。他認為一即使我們實在難以去愛一個仇人和對手,但卻總不能不去愛自己;我們要使仇人不能控制我們的快樂、我們的健康,我們的外表。因為要是我們的仇家知道我們對他的怨恨使我們精疲力竭,使我們疲倦而緊張不安,使我們的外表受到傷害,使我們得心臟病,甚至可能使我們短命的時候,他們不是會拍手稱快嗎?"當然,誰也不願意恨來報去,結果是這樣。 對於每天都付出八小時的時間呆在其中的辦公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印象。有人形容它為"人間地獄",有人則視它為實現理想的地方,當然也有人把它當作一個社會的縮影,一切奸詐欺哄,互相傾軋,在辦公室裡司空見慣。就以與同事之關係來說,如果你要認真地計較的話,每天你隨便也可以找到四五件生氣的事情。如:被人誣害、同事犯錯連累他人、受人冷言譏諷等等,有人不便即時發作,便暗自把這些事情記在心裡,伺機報復,但這種仇恨心理,不單無法損害對方分毫,更會影響自己的情緒,自食其果。 不管同事怎樣冒犯你,或者你們之間產生什麼矛盾,總之"得饒人處且饒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凡事能夠忍讓一點,日後你有什麼行為差錯,同事也不會做得太過分,迫你走向絕境。至於如何才能培養出這種豁達的情操呢,讓心思意念集中在一些美好的事情上,如:對方的優點,你在集體裡所奠定的成就等。當你的報復或負面的思想產生時,叫自己停止再想下去,就想想卡耐基的忠告吧! 許多遊客曾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站在加拿大傑斯帕國家公園裡,仰望那座可算是西方最美麗的山,這座山以伊笛絲﹒卡薇爾的名字命名,紀念那個在1915年10月12日像聖人一樣慷慨赴死--被德軍行刑隊槍斃的護士。她犯了什麼罪呢?因為她在比利時的家裡收容和看護了很多受傷的法國、英國士兵,還協助他們逃到荷蘭。在10月的那天早晨,一位英國教士走進軍人監獄--她的牢房裡,為她做臨終祈禱時候,伊笛絲﹒卡薇爾說了兩句話,後來刻在紀念碑上。4年之後,她的遺體轉送到英國,在西敏寺大教堂舉行安葬大典,到國立肖像畫廊對面去看伊笛絲﹒卡薇爾的那座雕像的人仍絡繹不絕,人們總忘不了朗讀她這兩句不朽的名言:"我知道光是愛國還不夠,我一定不能對任何人有敵意和怨恨。" 讓一步海闊天空 少一個敵人,就等於多一個朋友。
青年員工小喬由於在調科時只給主任送了禮而沒有踏副主任的家門半步,所以從他上班那天起,就感到副主任不僅對他冷漠得嚇人,有時甚至跟他說話也總是不理不睬,而且常常在工作中有意為難小喬。 小喬實在忍無可忍,乾脆徑直去問那位副主任:"我做的究竟有什麼不對呢?"答曰:"沒有什麼不妥。"到了這個地步,小喬只好無言了。 不久小喬經過一番活動,又準備到另一個單位高就,臨行前想到在那位副主任手下忍氣吞聲的這一年多,著實不憤,於是決定也要做回"小人",竟把平日副主任的一些"不法行為"通通向局長報告了一番,然後痛快之極地離去了。不料世界真是很小,新單位的科長竟與過去的那位副主任是莫逆之交,在新科長的印象裡,小喬始終是個見風使舵,卑鄙陰險的"小人",時時提防,處處小心,令小喬真是有苦難言,悔不當初。 辦公室的戰場上也有高深的學問,為一時的小恩小怨斤斤計較,難以釋懷必將因小失大,得不償失。而在這時候如果能夠讓人一步,收收怒心,也許就是另一番境況了,不僅獲得了他人的尊重和敬佩,更有可能為日後大事的成就做好了舖墊。 春秋時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一天晚上,為酬謝有功將士,擺了一席盛大的酒宴,要開懷暢飲。在輕歌妙舞的氣氛中,忽然,燈火全部熄滅。黑暗中莊王的愛妾受到一個將士的調戲。她急中生智,一把抓下那個將士的頭冠,讓莊王點燈,捉拿那個無冠帶的人。莊王不但沒有發怒,反而說:"無妨,此刻宴樂飲酒自不必拘泥婦人之節。"並讓所有的人都取下頭冠,當燈火再亮時,將士中無一人戴頭冠。真是難得的大度,十足的人情味。數年之後,楚軍與晉軍交戰,楚軍處劣勢,突然,一位將士衝向敵陣,使戰爭轉敗為勝。這位將士就是當年調戲莊王愛妾的那人。莊王當年是"經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充分表現了他的寬厚仁愛之心和令人歎服的人情味;他並沒有期求回報而卻得到回報,這正是他事業成功之所在。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場帝的郡丞,最早發現李淵有圖謀天下之意,親自向隋煬帝檢舉揭發。李淵滅隋後要殺李靖,李世民反對報復,再三請求保他一命。後來,李靖馳騁疆場,征戰不疲,安邦定國,為唐王朝立下赫赫戰功;魏徵曾鼓動太子建成殺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樣不計舊怨,量才重用,使魏徵覺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為唐王朝立下了豐功。 相傳唐朝宰相陸贄,有職有權時,曾偏聽偏信,認為太常博士李吉甫結伙營私,便把他貶到明州做長史。不久,陸贄被罷相,貶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當別駕。後任的宰相明知李、陸有點私怨,便玩弄權術,特意提拔李吉甫為忠州刺史,讓他去當陸贄的頂頭上司,意在借刀殺人。不想李吉甫不記舊怨,而且,"只緣恐懼傳須親",上任伊始,便特意與陸贄飲灑結歡,使那位現任宰相借刀殺人之陰謀成了泡影。對此,陸贄深受感動,便積極出點子,協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李吉甫不搞報復,寬待了別人,也幫助了別人。 最難得的是將心比心,誰沒有過錯呢?當我們有對不起別人的地方時,是多麼渴望得到對方的諒解啊! 古人古事,膾炙人口。以古為鏡,可以淨心靈,辨是非,明前途。 總之,同事交往過程中,肚量直接能影響到彼此間的關係是否能協調發展。眾多同事共處一方天地,矛盾、恩怨在所難免,這尤不及,有的是由於認識水平的不同,有的是因為一時誤解造成。如果我們都能夠像古人那樣有較大的肚量和長遠的眼光,以退讓、寬容的態度去對待恩怨,就不僅有可能贏得時間、緩和矛盾,更有可能在不經意間為多年後的善報埋下善因,還你一個更為海闊天寬的新局面。 隨和不是放棄尊嚴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最溫文爾雅的回擊。
雖說同事間的矛盾、糾葛多數都是"人民內部矛盾",沒有必要過份計較,何況有時還是由於誤解造成的,如若死咬不放,未免有失風度和教養,但應該牢記的是:隨和並不是放棄尊嚴,更不是永遠都被動挨打,有來無往。 古人說:"投之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就是說,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那麼,你對我不好,惡語傷人,我也要退讓嗎?退讓是必要的,但退讓又必須是有限度的,對一些蠻不講理的人,如果一味退讓,只能縱容壞人而讓好人受氣。 對蠻不講理者,要據理力爭。楚王存心想侮辱晏子,令人在城門旁邊挖了一口小洞,讓管禮賓的小官帶晏子從此洞進城。晏子不進,看看周圍等著看笑話的人群,十分驚訝地說:"啊呀!今天我恐怕來到狗國了吧?怎麼要從狗門進去呢?"楚人討了一臉沒趣,只好引他從大門進了城。 羅蒙諾索夫出身在一個漁民的家庭,童年時代生活非常貧苦。成名以後,羅豪諾索夫仍然保持著簡樸的生活習慣,毫不講究,埋頭於研究學問。 有一次,一個專愛講究衣著但又不學無術而自作聰明的人,看到他的衣袖的肘部有個破洞,就指著窟窿挖苦地說: "從那兒可以看到你的博學嗎?先生?" 羅蒙諾索夫毫不遲疑回答:"不,一點也不!先生,從這裡可以看到愚蠢。" 晏子和羅蒙諾索夫所使用的鬥爭策略,叫做"以其人之道速治其人之身"。既然讓我從狗洞進城,那進的自然就是狗國了;既然把我當作最無能的來使,那麼你也就是最無能的君主了;既然你要借題發揮,諷刺挖苦,我何不針鋒相對,以牙還牙! 也許有人要說,對人要講真誠,提倡以牙不牙,不是讓人以惡抗惡嗎? 真誠是需要條件的。真誠者與真誠者肝膽相照,好比兩塊打火石相撞,迸閃出的是心靈的火花;人敬你一尺,你敬人一丈,人對你習沿,你也應該"刁滑"…… 年年歲歲勸善,歲歲年年有惡。以善報惡,不以正義抗邪惡,固然用心很好,然而不免呆憨、幼稚,不足以去惡揚善。"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惡者橫行,正因為善者軟弱。惡之所以惡,正在於它難以打倒,否則,也就不那麼惡了。善者要強有力,要以"惡"對惡,要講究對付惡的"陰謀"--智慧。如此,惡才會感到善的力量,四處碰壁,四面楚歌,惡便可望逐步被善取而代之了。 何況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時候我們必須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如升職、加薪的不公正待遇)而積極抗爭;有太多的時候又必須與蠻不講理的上司、同事據理力爭;有太多的時候即便"你不犯人,人也要犯你"……那又有什麼理由不挺身而起,大喝一聲:"隨和並不是放棄尊嚴,不惹事者絕非怕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