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27 00:11:32Alan
習慣的力量
習慣的力量
難得這樣一本簡潔、意義非凡又震撼人心的作品,讀完,你不得不相信你的生活將因這本書而有所改觀。
成功的關鍵既在於利用習慣,又超越習慣,戰勝習慣。凡成功者不只是習慣的學生。超越習慣並駕馭它,不妨讀這本《習慣的力量》。
(美)傑克·霍吉 著
作品簡介
《習慣的力量》這書中說,「我們每天高達90 %的行為是出於習慣」。那就是說,倘若我們能看清並且改掉壞習慣,看清並且堅持好習慣,我們至少就能在人生路上得90 分。關鍵在於看清自己。關鍵在於經常地「自我評估」。譬如一句西班牙諺語:自知之明是自我改善的開始。譬如一句中國人都知道的話:吾日三省吾身。
— —作家 史鐵生
《習慣的力量》這本書道出了我想說但沒有說出的話。要成功,就要設定目標,只有不斷改變舊習慣,確定新習慣,朝目標堅定不拔、努力拚搏的人,才能品味他人所不能享受的喜悅。
序言 ——考研輔導專家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陳文燈
林旺的悲劇,基於它從兩次掙脫動作中得出的一種負面認識:我是掙不脫那根鏈條的。關鍵是兩次自我否定的暗示,是兩次否定性的自我評價進入了它的潛意識之中,每當碰到這樣的事,就成為習慣性反應。由此可見,習慣性的思考一旦進入潛意識,就有多麼大的力量。
《習慣的力量》中文版序言
王通訊 國家人事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 人事與人才研究所所長
這幾年,市面上有關勵志的書可謂多矣。今天我要為你推薦的卻是別有特色的一本。這就像窗外的春花般一樣,有迎春,有玉蘭,有丁香,我特別挑出一種,說這朵花兒很美,值得欣賞,那必有其中的道理。
勵志的「勵」字,我記得查過詞典,說是將金屬製造的刀具放置於平滑的石塊上,上下磨動以求鋒利之意。可見,如果將人的意志放置於一種特定的場合,加以磨練,那當然是一種「 玉汝於成」之事。不過,這「 勵」的方法,尚有不同。有的是教你如何開始「磨動」的,有的是教你如何快速「磨動」的,這本書卻是教你如何持久「磨動」的。要知道,在方向正確的前提下,成功者與不成功者的區別,往往在於能否堅持不斷,能否堅持到底,所謂「水滴石穿」是也。人們往往把這歸之於「意志」,其實,有一種比「意志」要輕鬆得多的好方法,那就是讓習慣性動
作植根於你的潛意識。
人的意識有潛顯之分。顯意識是你警醒狀態的知覺活動,而潛意識則在顯意識之下,靜靜等待。如果把人的意識比作海上冰山的話,顯意識僅僅是冰山一角。人類的許多奧妙,就存在於潛意識之中。學者們的研究指出,一個人的日常活動,90%已經通過不斷地重複某個動作,在潛意識中, 轉化為程序化的慣性。也就是,不用思考,便自動運作。這種自動運作的力量,即習慣的力量。它是非常巨大的,長此以往將使其主體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如果抽像地講,就是:行為變為習慣,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一個動作,一種行為,多次重複,就能進入人的潛意識,變成習慣性動作。人的知識積累才能增長,極限突破等等,都是習慣性動作、行為不斷重複的結果。如果學會運作潛意識技巧,就可以建立一種自動運作的「長效機制」,從而達到人生的奮鬥目標。
在我寫過的一本有關潛能開發的書稿中曾經講過一則大象「林旺」的故事。「林旺」小時候被放進了動物園,鼻子被一根鏈條拴在了木樁上。有一次它想掙開鐵鏈到猴山看看猴老弟,沒想到掙得太猛,把鼻子掙得生疼。「哎喲,不得了!」林旺眼裡含著淚,心裡自言自語:「我這頭小像是掙不開這個鏈條的。」半年後,林旺又想到大街上去轉轉,一掙鏈條,又把鼻子掙得生疼:「我這頭小像是掙不開這個鏈條的。」兩次失敗,兩次心中自言自語,使得它從此再也不敢去掙那根鏈條。後來,年復一年,小林旺長大了。但是,此時的它,從不想到外面去玩兒,它以為自己是不可能掙脫鏈條的,而實際上,這時的它只要一掙,完全可以到外面瀟灑走一回。小林旺從小到大,從大到老,終於老死在了象房。這樣的悲劇故事,豈止是動物世界在上演?人們可以自問一聲:我自己是小林旺嗎?非常可能!
林旺的悲劇,基於它從兩次掙脫動作中得出的一種負面認識:我是掙不脫那根鏈條的。關鍵是兩次自我否定的暗示,是兩次否定性的自我評價進入了它的潛意識之中,每當碰到這樣的事,就成為習慣性反應。由此可見,習慣性的思考一旦進入潛意識,就有多麼大的力量。
這是一個反面的案例。
現在需要把事情顛倒過來,如果是一種正面的思考,正面的動作呢?那將產生一種不可思議的積極的力量、成功的力量。這本書就是教你如何養成積極向上的習慣,從而一步步地走向成功的。作者說,「想想看,我們大多數的日常活動都只是習慣而已,我們幾點鐘起床,怎麼洗澡,刷牙,穿衣,讀報,吃早餐,駕車上班等等,一天之內上演著幾百種習慣。」這是在提醒著我們:你非常需要仔細檢查一遍自己的習慣。看看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無益的,哪些是有害的,而後,將無益、有害的改為有益的。哪怕一個小小的改變,假以時日,必能受益無窮。
非常可貴的是,本書的作者為一些立志成才者提供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幫助你改變不良習慣、建立良好習慣的實用技巧。例如,設立一個適合於自己的好的目標,為此目標去努力,要大聲的說出自我肯定的話,要用筆記下自己的前進腳步,改掉「總有一天」綜合症,抓住一天中的兩個重要時刻⋯⋯這些都是很簡單的事情,卻是很有效的動作。要記住:讓良性習慣進入你的潛意識,這樣的話,你將不自覺地追隨一個指向成功的導航儀而行進,而成功,正在前方向你招手呢!
勵志各有方法,巧妙各有不同。讓我們以新奇的目光翻開它的扉頁,開始閱讀吧,潛意識的力量正從你的腦海深處湧起。
二零零四年四月十二日
空想家和行動者 習慣的力量 抓住我吧,訓練我吧,對我嚴格管教吧,我將把整個世界呈現在你的腳下。
千萬別放縱我,那樣,我會將你毀滅。
我是誰?
我就是習慣。
空想家和行動者
《習慣的力量》
第一章 空想家和行動者
大學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我就多門課不及格,淪落到差點被開除的地步。我逃課,幾乎讀不進任何書,作業也一拖再拖,直到超過最後期限。我嘗試過努力和改變,但是收效甚微。直到最後,我的祖父把我叫到了面前,他給了我一番語重心長的忠告,正是他的告誡,改變了我的一生。
祖父的語氣似乎在表明,他所說的每一個字都禁得起科學驗證和時間的考驗,都是無可質疑的確鑿的事實,那就是,人可以分為兩類:空想家和行動者(Dreamer and Doer)。
「 世界上有兩種人:空想家和行動者。」祖父解釋道:「空想家們善於談論、想像、渴望、甚至於設想去做大事情;而行動者則是去做!你現在就是一位空想家,似乎不管你怎樣努力,你都無法讓自己去完成那些你知道自己應該完成
或是可以完成的事情。不過,不要緊,你還是可以把自己變成行動者的。」
祖父的這番話從此改變了我的一生,我想,它一定也能改變你的一生。
那麼,如果你仍然還只是一位空想家,你怎樣才能變成一位行動者呢? 這一轉變,究竟又是什麼?又如何才能發生呢?
首先,讓我們來仔細看看,什麼是空想家與行動者,兩者又有怎樣的區別。
行動者比空想家做得成功,是因為,行動者一貫採取持久的、有目的的行動,而空想家很少去著手行動,或是剛開始行動便很快懈怠了。行動者具備有目的地改變生活的能力。他們能夠完成非凡的事業,不論是開創一間自己的公司,寫作一本書,競選政府官員,還是參加馬拉松比賽,以及其他事業。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空想家只會站到一邊,僅僅是夢想過這些而已。
是什麼阻礙了空想家成就事業?難道只是因為對「開始」的畏懼?或是對失敗的擔憂?或者,是因為空想家不夠聰明,缺乏智慧,能力欠缺,還是運氣不佳?而究竟又是什麼使得行動者能夠去做,從而成就了令人滿意的事業,而空想家卻注定了一個又一個的失敗?答案很簡單,哦,不過,也很深奧。
給予行動者動力的,同時也是阻礙空想家進步的,那都是同樣一件事物:習慣!
我是誰?
我是你的終身伴侶,我是你最好的幫手,我也可能成為你最大的負擔。
我會推著你前進,也可以拖累你直至失敗。 我完全聽命於你,
而你做的事情中,也會有一半要交給我,因為,我總是能快速而正確地完成任務。 我很容易管理——只要你嚴加管教。請準確地告訴我你希望如何去做, 幾次實習之後,我便會自動完成任務。 我是所有偉人們的奴僕,唉,我也是所有失敗者的幫兇。偉人之所以偉大,得益於我的鼎力相助,失敗者之所以失敗,我的罪責同樣不可推卸。我不是機器,除了像機器那樣精確工作外,我還具備人的智慧。你可以利用我獲取財富,也可能由於我而遭到毀滅——對於我而言,二者毫無區別。 抓住我吧,訓練我吧,對我嚴格管教吧,我將把整個世界呈現在你的
腳下。千萬別放縱我,那樣,我會將你毀滅。 我是誰? 我就是習慣。
第二章 習慣的力量 習慣
1. a. 一種重複性的、通常為無意識的日常行為規律,它往往通過對某種行為的不斷重複而獲得;
b.思維和性格的某種傾向;
2. 一種習慣性的態度和行為。
— —《美國傳統詞典》
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
「Nothing is more powerful than habit.」
— —奧維德(Ovid),古羅馬著名詩人,長篇敘事詩《變形記》的作者
毫無疑問,人就是一種習慣性的動物。無論我們是否願意,習慣總是無孔不入,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習慣的影響力竟如此之大。
有調查表明,人們日常活動的90 %源自習慣和慣性。想想看,我們大多數的日常活動都只是習慣而已!我們幾點鐘起床,怎麼洗澡,刷牙,穿衣,讀報,吃早餐,駕車上班等等,一天之內上演著幾百種習慣。然而,習慣還並不僅僅是日常慣例那麼簡單,它的影響十分深遠。如果不加控制,習慣將影響我們生活的所有方面。
小到啃指甲、撓頭、握筆姿式以及雙臂交叉等微不足道的事,大到一些關係到身體健康的事,比如,吃什麼,吃多少,何時吃,運動項目是什麼,鍛鍊時間長短,多久鍛鍊一次等等。甚至我們與朋友交往,與家人和同事如何相處都是基於我們的習慣。再說得深一點,甚至連我們的性格都是習慣使然。
牧師華理克(Rick Warren) 在他的作品《目標驅動生活》(The Purpose Driven Life)中有這樣的論述:「性格其實就是習慣的總和,就是你習慣性的表現。」關於習慣成就性格的說法並不是最近才提出來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 年便宣稱:「正是一些長期的好習慣加上臨時的行動才構成了美德。」
習慣實際上不僅僅影響我們的個人生活,許多心理學家都一致認為,實際上
正是習慣引導著整個社會結構的心理機制的改變。19世紀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如此寫道:
習慣就像一隻巨大的飛輪⋯⋯正是它,使得那些從事最艱苦、最乏味職業的人們沒有拋棄自己的工作;也正是它,注定了我們每一個人都只能在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最初選擇的範疇內與生活展開搏鬥,並為那些自己雖然並不認同,但卻別無他選的某種追求而付出最大的努力;還是它,把不同的社會階層清晰地區分開來⋯⋯
哪怕只有25 歲,你也能夠在這個年輕的身影上一眼看出未來的推銷員,醫生,律師,或是首相;哪怕只是一句話,你也能夠從中分辨出細微的主觀思維模式,以及特定的行為方式。而這些都在表明,他們總有一天逃不過某種命運,就像是衣袖上會出現的褶子一樣。我們的性格就像塑料,一旦塑造成形就很難改變,不過,這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這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詹姆斯不僅注意到習慣的巨大力量是如何影響整個社會的架構,同時, 他也指出了改變習慣的艱巨和不易。
習慣的力量如此巨大,這恐怕早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 「It is notorious how powerful is the force of hatit.」
— —查爾斯·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物種起源》的作者
甚至是教會的教義改革,以及國家的憲法變革,都比改掉我們身上哪怕最細小的壞習慣容易得多。
「It is generally felt to be a far easier thing to reform the constitution in Church and State than to reform the least of our own bad habits.」
— —塞繆爾·斯邁爾斯(Samuel Smiles),《信仰的力量》的作者
那麼,習慣為什麼如此難以改變呢?就因為它們深深根植於我們的潛意識當中。這便是我們僅用顯意識幾乎無法改變習慣的本質原因。顯意識的活動僅在我們警覺時起作用,在我們清醒和防備時能夠戰勝潛意識。顯意識就像是一位值勤的哨兵,夜深時哨兵開始打盹兒了,潛意識就當政了。因為,潛意識從不入睡,它永遠靜靜地存在,靜靜地等待顯意識哨兵開小差。
走老路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你開車前設定了自己的目的地,卻不知不覺行駛到別的地方。就拿我來說,原本每天上班是走同一條路線,而最近一段時間,途中因為施工經常導致交通堵塞,於是,我有意識地為自己規劃了另一條行車路線。然而不幸的是,我還是很多次走上了擁堵的老路。
這種「走老路」的習慣,便是潛意識作用的結果。它就像是我的自動導航員。在匆匆忙忙的早晨,我的顯意識思維早已被無數的工作計劃、任務和其它緊要的事佔得滿滿當當,於是,我的自動導航員(即我的潛意識)便輕易地取得了控制權,並指揮著我駛上以往上班的老路。
顯然,「走老路」對我的意識來說顯得更自然,更節省精力,也就是說,除非我必須調整自己的潛意識(即習慣),否則,我將毫不遲疑地重複類似的選擇。
的確,儘管我已經有意識地注意到了惡劣的交通路況,以及照老路行駛必然
造成上班遲到的現實,但是,在我的潛意識還沒有進行相應的調整之前,我便只有面對這樣的困境:因為我的潛意識掌控了我的方向盤而選擇了老路,當然就不可避免地停在擁堵的隊伍當中長噓短歎了。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改變習慣(潛意識)才是問題的關鍵。我們要有意識地與潛意識進行溝通與交流,再對它進行必要的培訓,最後才能生成一套新的潛意識的運行程序。
心理學第101 守則
只有主動去改變潛意識,我們的生活才有可能發生改變,否則,我們只會繼續那種我們以往一點一滴構築起來的生活方式。
「Nothing will happen to change your life until you consciously step in and start to work with your subconscious mind,otherwise, you will continue in the same pattern you have built up.」
— —梅瑞德·曼恩(Mildred Mann)
顯意識與潛意識
試想,你的思維由兩個相互獨立的部分構成:顯意識和潛意識。顯意識便是你的知覺,它負責思考、推理、計算、計劃或設定目標。潛意識則是各種事物的倉庫,你過去的經歷和經驗便在此存放。你的記憶,情感,信仰,價值觀,當然,還有你的習慣,統統構成了你的潛意識。
神奇的21 天
你或許聽過這樣的說法:「改變一個習慣需要21 天。」 這的確有幾分真實性,甚至得到了某些研究數據的支持。但是,「21天」也並不是一個那麼神奇的數字。不同習慣的改變花費的時間也不盡相同。越早(尤其是在兒童時期)形成的習慣,形成的時間越長(重複的次數越多)的習慣,越難改變。比方說,我每天早晨上班走的路,便沒有花費21 天的時間去改變。在我第六天堵在施工路段之後,我的顯意識便開始注意到了我的潛意識,並開始著手訓練它,重新對它進行編程。
再舉個例子,我很小的時候起,便養成了咬手指甲的壞習慣,一直到二十幾歲這一壞習慣仍然沒有改掉。改掉這個長期以來的習慣竟花費了我五個多月的時間,遠遠超出了神奇的21 天。
下面的故事可以進一步闡述以上觀點。
一天,一位睿智的教師與他年輕的學生一起在樹林裡散步。教師突然停了下來,並仔細看著身邊的4 株植物。第一株植物是一棵剛剛冒出土的幼苗;第二株植物已經算得上挺拔的小樹苗了,它的根牢牢地盤踞到了肥沃的土壤中;第三株植物已然枝葉茂盛,差不多與年輕學生一樣高大了;第四株植物是一棵巨大的橡樹,年輕學生幾乎看不到它的樹冠。
老師指著第一株植物對他的年輕學生說:「把它拔起來。」年輕學生用手指輕鬆地拔出了幼苗。
「 現在,拔出第二株植物。」
年輕學生聽從老師的吩咐,略加力量,便將樹苗連根拔起。
「 好了,現在,拔出第三株植物。」
年輕學生先用一隻手進行了嘗試,然後改用雙手全力以赴。最後,樹木終於倒在了筋疲力盡的年輕學生的腳下。
「 好的」,老教師接著說道,「去試一試那棵橡樹吧。」
年輕學生抬頭看了看眼前巨大的橡樹,想了想自己剛才拔那棵小得多的樹木時已然筋疲力盡,所以他拒絕了教師的提議,甚至沒有去做任何嘗試。
「 我的孩子」,老師歎了一口氣說道,「你的舉動恰恰告訴你,習慣對生活的影響是多麼巨大啊!」
故事中的植物就好像我們的習慣一樣,越根基雄厚,就越難以根除。的確,故事中的橡樹是如此巨大,就像根深蒂固的習慣那樣令人生畏,讓人甚至憚於去嘗試改變它。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習慣比另一些習慣更難以改變。這一點,不僅壞習慣如此,好習慣也不例外。也就是說,一旦好習慣養成了,它們也會像故事中的橡樹那樣,牢固而忠誠。在習慣由幼苗長成參天大樹的過程中,習慣被重複的次數越來越多,存在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它們也越來越像一個自動裝置,越來越難以改變。
習慣與上癮
值得注意的是,「習慣」有別於「上癮」。在通行的詞典裡,「習慣」的同義詞是「傾向」、「趨勢」、以及「日常行為規律」等;而「上癮」的同義詞則是「變態的固執」、「藥物依賴」、以及「沉迷」等等。顯然,二者差別顯著。
通常,「習慣」和「上癮」有些聯繫,而又相互獨立。舉例來說,當我們試
圖戒煙的時候,如果能認識到吸煙不僅是一種習慣,同時還是一種上癮行為時,無疑將有助於我們成功地戒煙。在吸煙的行為裡,上癮源自對尼古丁的化學依賴,這之外的就是一種習慣了。每一個煙民吸煙的習慣和上癮的程度都不盡相同,但是,要想成功戒煙,不論是吸煙的習慣,還是吸煙的化學依賴,都必須同時加以根除。
因此,本書論述的主題僅僅涉及習慣以及日常行為規律,而不會涉及到任何上癮的問題。
習慣的益處
一天早晨,我和叔叔步行穿過農場。當叔叔帶著我慢慢靠近用來阻擋家畜的電籬笆時,我不禁暗自揣測起來,我們怎麼能從電籬笆那兒穿過呢?就在我疑惑不解之際,叔叔令人吃驚地用手壓住電線,挺身跨過了籬笆。
他竟然沒有遭到電擊?我驚訝得目瞪口呆,叔叔回頭招呼時,我還是猶豫了。
第三章 習慣的益處
如果你希望出類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與眾不同,那麼,你必須明白一點——是你的習慣決定著你的未來。
「If you want to distance yourself from the masses and enjoy a unique lifestyle, understand this——your habits will determine your future.「
— —傑克·坎菲爾德(Jack C anfield),全球暢銷書《心靈雞湯》的作者
好習慣是成功人士的共同之處
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基於良好習慣構造的日常行為規律。各個領域中的傑出人士——成功的運動員、律師、政客、醫生、企業家、音樂家、銷售員,以及所有專業領域中的佼佼者,在他們的身上你都能發現這樣一個共性,那就是良好的習慣。正是這些好習慣,幫助他們開發出更多的與生俱來的潛能。當然,他們身上並不一定沒有壞習慣,但是,一定不會太多。
讓我們來認真思考一下吧。成功人士並不見得比其他人聰明,但是,好習慣讓他們變得更有教養、更有知識、更有能力;成功人士也不一定比普通人更有天賦,但是,好習慣卻讓他們訓練有素、技巧純熟、準備充分;成功人士不一定比那些不成功者更有決心、或更加努力,但是,好習慣卻放大了他們的決心和努力,並讓他們更有效率、更具條理。
成功取決於智商?
每個人都應感謝父母賦予我們的智商。智力是天生的,它就像身高一樣與生俱來,很難更改和提高。但是,你完全可以在好習慣的幫助下,提高個人的教育水平,獲得更多知識。正是習慣,決定了每個人如何更為充分地開發自己與生俱來的潛能。
下面,讓我們舉一位家庭醫生的例子。
優秀的瓊斯大夫
瓊斯大夫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早晨起床後,坐在早餐桌旁,翻一翻有關醫療和臨床研究的雜誌。沒過多久,這一習慣就發揮了作用,瓊斯大夫慢慢變得博學、更富經驗,也更專業。在局外人看來,瓊斯大夫似乎顯得比其他大夫的智力水平高一
些,而事實卻是,瓊斯大夫並不比大家智商高。不過,不論聰明與否,都不會妨礙瓊斯大夫比其他大夫更有能力,而這正是瓊斯大夫擁有了一個好習慣的結果。
愛迪生的鍛鍊
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勿庸置疑,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他一生共創造了1,093 項發明,包括白熾燈泡、留聲機、電影等。在大家眼裡,愛迪生確實堪稱天才,但他本人卻把成就歸功於勤於思考的習慣。他說:
「 就像鍛鍊肌肉一樣,我們同樣可以鍛鍊和開發我們的大腦⋯⋯恰當地鍛鍊、恰當地使用大腦,將使我們的思維能力得到加強和提高。而思維能力的鍛鍊,又將進一步拓展大腦的容量,並使我們獲得新的能力。」愛迪生進一步解釋道:「缺乏思考習慣的人,其實錯過了生活中最大的快樂。
不僅如此,他也會因此無法最大化地發揮和展現自己的才能。」愛迪生真正明白,正是勤於思考的好習慣,讓人們把自身更多的潛能開發出來。
天才與苦練
19 世紀西班牙最偉大的小提琴家薩拉薩蒂(Sarasate)曾被媒體稱為天才,對此,薩拉薩蒂回擊說:「天才?! 37年來我每天苦練14 個小時,現在,有人叫我天才?!」顯然,薩拉薩蒂知道,並不是什麼天才或天賦就能造就一個時代最傑出的小提琴家,而是每日堅持不懈的練習成就了他的卓爾不群和耀眼的輝煌。
成功取決於天賦?
燈泡
無疑,托馬斯·愛迪生是一位天才,一位極具天賦的發明家。但是,他卻沒有把自己的成就歸功於天賦或天才,而是把這一切視為堅持和毅力的結果。愛迪生曾這樣說過,「生活中的很多失敗,都是因為人們在決定放棄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如此地接近成功。」儘管他的天賦讓人欽羨,但是,白熾燈泡的誕生還是得益於他的堅韌不拔。在找到合適的燈絲材料之前,愛迪生嘗試了一萬多次,也失敗了一萬多次。每當我們打開電燈的時候,面對這一跨時代的偉大發明,我們要感謝的,不僅是愛迪生的天才智慧,更多的恐怕還是愛迪生那永不放棄的習慣吧。
三分王
堅韌不拔更是造就了一位籃球場上的巨星,拉裡·伯德(Larry Bird) ——一代NBA 的傳奇人物,歷史上最傑出的籃球明星之一。毫無疑問,伯德是一位不可思議的運動員,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伯德並不是最具運動天賦的人選。然而,正是天賦有限的伯德,率領波士頓凱爾特人隊(Boston Celtics), 三次登上了總冠軍的領獎台,當之無愧地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之一。既然天賦有限,那這一切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你或許已經猜到了答案,是的,正是「習慣」。伯德堪稱NBA 歷史上最出色的三分球投手之一,早在加入NBA 之前的少年時代,每天早晨,伯德總是先練習500 次三分投籃,再去上學。有了這種習慣,不論天賦幾分,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好的三分球投手。拉裡·伯德就是這樣一位依靠良好的習慣把自己先天的才能和天賦發揮到極至的典範。事實上,貫穿他整個職業生涯的,正是這些幫助他發揮出所有運動潛能的自律的習慣。
看一下調查結果
那麼,天賦是否重要呢?誠然,天賦的確是大多數成功人士的法寶。芝加哥大學的本傑明·布魯姆博士(Dr. Benjamin Bloom)開展了一項對傑出學者、藝術家、以及運動員的研究,前後長達5 年之久。研究選取了各個領域中最傑出的20 位成功人士進行匿名訪談,其中涉及知名鋼琴家、網球運動員、奧林匹克游泳冠軍、雕塑家、數學家、以及精神病專家等。此外,還對這些成功人士的家人及教師進行了補充訪談,以獲取更充分的信息。本傑明和他的同事仔細研究採集到的信息,希望從中能夠找出一點蛛絲馬跡,以解釋究竟是怎樣的共同點使成功人士能有效開發自己的潛能, 讓他們和普通人區別開來。最終,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不是天才和天賦造就了這些原本普通人士的非凡成就,而是堅韌不拔的好習慣,即不畏挫折與失敗,並能在實踐中不斷地追求與完善。
成功取決於處事風格?
— —真正讓我們與眾不同的還是習慣
你是否認識這樣一些人,他們很聰明,很有天賦,但卻總是得不到他們應有的成功。他們的確天賦過人,但是天賦卻沒有轉化為相應的成就。同樣,在你的身邊,是不是還會有另一些人,他們的成績明顯超越了他們的個人天分?看上去,他們似乎並不是特別聰明,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天賦,但是,他們卻總是做什麼就能成就什麼。
那麼,這兩者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通常,前者總是被人們打上懶散的標籤,而後者會被認為很刻苦很勤奮。懶散實際上也是諸多壞習慣綜合作用的結果——拖沓,做事沒條理,糟糕的時間觀念,缺乏實際行動,不守信用,沒有毅力等等。同樣,良好的處事風格其實也是若幹好習慣的綜合表現——做事有條
理,時間觀念強,信守承諾,堅韌不拔,從不拖沓等等。因此,只要查看一下個人習慣,你很快就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區別所在。
你或許認為,處事的風格是天生的,父母遺傳的,好和不好都與生俱來。不過這只說對了一半。的確,人的所有性格特徵都來自遺傳。但是,除了先天的素質之外,一個人的處事風格還受到環境的影響。這麼一說,我們似乎回到了「性相近,習相遠」的老生常談了。其實,我們每個人,在表現出強烈的遺傳傾向(天性的一面)的同時,也受到了教育、經驗、環境等因素的巨大影響(後天的一面)。至於先天的本性與後天的培養各自佔據多大的比重,則是人們永遠爭議的焦點。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後天的培養鑄就了我們強大的習慣,而正是習慣根本上決定了我們的處事風格。
下面,讓我們走進一對雙胞胎的生活,看看究竟是哪些習慣決定了個人的處事風格。
雙胞胎的故事
類似的故事你可能聽到過,就是一對雙胞胎從小被分開後,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長⋯⋯
故事的主人翁——比爾(Bill) 和傑伊(Jay) 便是這樣一對從小長在不同家庭中的雙胞胎。傑伊生活在農場,每天早晨他都早早起床,幫忙打點活計。此外,傑伊還幫著準備午餐和晚餐,飯前整理桌子,飯後收拾餐具等等。傑伊參加了「少年聯盟杯」的棒球比賽,在最艱難的第一年,父親一直鼓勵他堅持下去,並教導他不要做一個知難而退的懦夫。每天放學後,傑伊都會先練習30 分鐘的鋼琴,然後完成家庭作業,再去玩耍。於是,「勤奮是光榮的」,「努力和堅持不懈終會得到回
報」等觀念便牢牢根植在了小傑伊的頭腦中。
傑伊的雙胞胎兄弟比爾,則從小受到了截然不同的教育。他有自己的房間,並常常獨自相處。從來沒有人要求比爾幫助做家務或收拾房間,同樣也沒有人告訴過比爾勤奮工作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去全力以赴。儘管長大後,兩兄弟身上存在的那些與生俱來的共性還是讓人驚歎,但他們的處事原則和風格卻截然不同。
顯然,我們只能把這樣的差別追溯到習慣的不同上來。
好習慣結好果 壞習慣釀惡果
實幹家的標誌便是他們的實際行動!不僅是偶然為之,更是持續的、有目的的行動。
前面的那些章節已經讓我們明白,成功的人並不一定比別人更聰明、更加能說會道、更勤奮、或者更有恆心和毅力。他們不過是養成了一些良好的習慣,正是這些習慣,不僅讓他們著眼於行動,也讓他們有機會獲得更多的知識,變得更有毅力,使他們溝通更有效果、工作更有效率。
閉上眼睛,憧憬一下,我們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我們也因此變得更有效率。然而,這個願望該如何去實現呢?
這裡列出了一些好習慣,你不妨再把自己的不良習慣一一列出。然後,讓好習慣取代你自己清單中的每一項「惡習」。那些好習慣將影響你的一生,比如:
* 永遠信守承諾;
* 開會和約會不遲到;
* 從來不忘記回復電話;
* 與同事、客戶、家人的溝通更充分一些;
* 總是明確告知他人自己將做什麼以及日期安排;
* 快速處理各種瑣碎的行政事務;
* 積極傾聽;
* 永遠不要等到最後一刻才做計劃;
* 一經介紹,就永遠記住對方的名字;
* 與人交談時,保持良好的眼神接觸;
* 保證每天的飲食健康;
* 定期鍛鍊身體;
* 少看電視;
* 多讀書;
* 常與家人共進晚餐;
* 控制情緒和脾氣;
* 至少把每月收入的十分之一用於適合自己的某種投資;
* 定期給家人或朋友打電話或寫信。 是的,這樣點點滴滴的好習慣將會改變你的一生! 小習慣與大習慣 培養小習慣意義非凡。 舉例來說。假定你養成了下面這3 個小習慣:
1. 1. 你總是及時處理日常事務,而不任由它們堆積如山;
2. 2. 你總是快速響應客戶和同事的請求;
3. 3. 你第一次讀到收件箱裡的郵件時,就及時處理好。 上述的3 個小習慣將給你帶來如下好處: 1 、 從不拖沓日常事務; 2 、 客戶和同事們相信你會及時響應他們的請求; 3 、 你會及時處理各項事務並得到大家認可。 這樣的成果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好習慣的影響還遠不止於此。更多、
更有意義的結果會很快接踵而至——你開始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不再拖沓,變得有條理,有效率。漸漸地,你還會發現你的閒暇時間因你的井井有條而多了起來,你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這些,都是好習慣的結果。
小習慣帶來小成果,也將逐漸變成你的日常習慣,並取得更大、更有意義的成果。 大成果也許難以準確推斷,或是難以預料,但是,它們對於生活的影響無疑是相當深遠的。
「 改掉壞習慣,培養好習慣」的好處太多了,我們甚至可以肯定地告訴你,你究竟能在成功之路上走多遠,完全取決於你的習慣。 好習慣造就好結果,壞習慣釀成壞結局。 成年人大多局限於某種思想、行動和結果當中。他們很少跨越那條自己強加於自己的人為界限。
「Many intelligent adults are restrained in thoughts,actions, and results. They never move further than the boundaries of their self-imposed limitation.」
— —約翰·馬克斯韋爾(John C. Maxwell),《領導力21 法則》的作者
你的習慣是否已經阻礙了你的進步呢?小時候,我很喜歡到叔叔的農莊玩耍,在農場裡無拘無束地奔跑,自由自在地嬉戲。不過,除了遊戲,農莊還教會了我許多農活,也讓我懂得了很多生活中的道理。給我留下深刻記憶的是這樣的一課。
電籬笆的故事
一天早晨,我和叔叔步行穿過農場。當叔叔帶著我慢慢靠近用來阻擋家畜的電籬笆時,我不禁暗自揣測起來,我們怎麼能從電籬笆那兒穿過呢? 就在我疑惑不解之際,叔叔令人吃驚地用手壓住電線,挺身跨過了籬笆。
他竟然沒有遭到電擊?我驚訝得目瞪口呆,叔叔回頭招呼時,我還是猶豫了。
這畢竟是一道能讓人致命的電網啊,而我曾無數次聽到過切勿靠近的警告!
叔叔看出了我的猶豫,便向我解釋,其實電籬笆沒有必要一直都帶電。家畜遭到幾次電擊後,記住了這個教訓,就再不會靠近籬笆了,這時電籬笆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我看到籬笆外的草甸是那麼的青蔥,與籬笆內稀稀淺淺的草坪相比,一定會讓家畜垂涎三尺。
可就是過去的經驗導致的習慣最終戰勝了美食的誘惑,讓它們在籬笆前永遠躑躅不前。
我們過去的成就並不代表我們所有的潛能。
「Our past is not our potential.「
— —瑪麗琳.弗格森(Marilyn Ferguson),《寶瓶同謀》的作者
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一堵並不帶電的籬笆牆呢?這些自我強加的條條框框,最終演變成了阻礙你充分發揮潛能的習慣。當舊習慣阻礙了你,那麼去改掉它們吧,去跨過那道根本沒有實質意義的籬笆吧。千萬不要任由過去的經驗扼殺了你的未來。記住,改變習慣是關鍵!
我們被鎖鏈束縛,卻從來不知道鑰匙在自己手中。 「We live our lives in chains and we never even know we have the
key.」 —— 老鷹樂隊(The Eagles),選自歌曲Already Gone
第四章 習慣的主人
日常行為規律
1. 1. 有規律地採取的預先確定的具體行為過程;標準智能流程;
2. 2. 一整套慣例性的、並經常自動執行的流程或活動。
— —《美國傳統詞典》
除非你去改變一些你每天都做的事情,否則,你的生活只能一如既往。成功的秘密就隱藏在你的日常行為中。
「You will never change your life until you change something you do daily. The secret of your success is found in your daily routine.」
— —約翰·馬克斯韋爾(John C. Maxwell)
事如其人,你每天做的事情就決定了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這麼簡單,不論你是變好還是變壞,抑或什麼也沒有變,都是你日復一日的行動決定的,可見你的日常行為真的很重要。
你或許會問,「習慣」和「日常行為規律」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習慣」和「日常行為規律」常常可以相互替代。但是,在這裡,我們探討問題時,我們就把日常行為規律定義為人們的習慣總和。換句話說,你的習慣將決定你的日常行為規律。
無論如何強調日常行為規律的重要性都不會過分,正如我們在前面提到的,所有成功人士的一個共同特徵便是基於良好習慣之上的一整套日常行為規律。
幸運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選擇習慣的能力。我們完全可以有目的地改變習慣,構建一整套有助於我們成功的日常行為規律。
自己做主,選擇生活
我們被鎖鏈束縛,卻從來不知道鑰匙在自己手中。
「We live our lives in chains and we never even know we have the key.」
— —老鷹樂隊(The Eagles),選自歌曲Already Gone
讓我們回到空想家和行動者的話題。並非生活眷顧行動者,而是行動者選擇了生活。行動者有目的地選擇生活,而不是隨遇而安。
我們知道,生活總是把那些我們無法控制、更難以預料的事情強加於我們身上。有這麼一個笑話我很喜歡:「如何讓上帝發笑?告訴他你的計劃吧。」我們無法掌控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所有事情。我們能控制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我們每天怎麼做。我們可以去選擇,每天、每月、或是每個時刻,我們都在做出行動的選擇。問題只是,我們時常是選擇「不去選擇」。
還記得我們前面說過的嗎?日常活動的90 %源自於習慣和個人的慣性。至於我們的行動,只是在潛意識支配下的被編輯好的程序。也就是說,生活中90 %的選擇早已做出,並被記錄到固定的程序當中。但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改變這個程序,在更多的時候,我們卻意識不到我們能夠選擇,或者,領會不到這樣的
選擇對於我們生活的意義。
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選擇習慣,並可以有目的地建立起自己的一整套日常行為規律,我們的顯意識完全有能力訓練我們的潛意識。因此,我們再也不能無意識地任由不良的行為習慣繼續下去了,而必須有意識地構建新的日常行為方式。這便是有目的地去生活!
駕馭你的習慣,和你每天的日常行為,乃至你的生活吧。 讓我們再次回顧前面那段「我是誰」的最後幾句: 我是誰抓住我吧,訓練我吧,對我嚴格管教吧,我將把整個世界呈現在你的
腳下。千萬別放縱我,那樣,我會將你毀滅。 我是誰? 我就是習慣。
第五章 從空想家到行動者一個新習慣就可以給我們完全陌生的驚喜。 「A single new habit can awaken within us a stranger totally
unknown to us.」 — —聖·德克旭貝裡(Antoine de Saint-Exupery),《小王子》的
作者 每天都嘗試去做一點兒你原本不喜歡的事吧,就當成是對自己的磨練。「Do something you hate everyday, just for the practice.」 — —約翰·馬克斯韋爾(John C. Maxwell) 從空想家轉變為行動者的第一步至關重要:「每天都嘗試去做一點
兒
你原本不喜歡的事。」乍一看,這一建議似乎不合邏輯,不僅有點兒冒傻氣,還帶著點兒自虐的意味。然而,我第一次看這句話的時候,便感受到了它所蘊含的智慧。
早起跑步是個苦差事
我是一位長跑愛好者,每天早上我都會做5 公里慢跑。不論嚴寒酷暑,颳風下雨,我的晨跑總是堅持著。其實開始時,情況並不如此。
我曾經十分厭惡早起,每天早晨我都賴在被窩裡為起床做著激烈的思想鬥爭。我總是使出吃奶的勁頭,才勉強把自己從被窩裡拽出來。真的,你也許會有同感,早上在床上的每一分鐘都是如此讓人珍惜,很多次我都又迷迷糊糊地打上幾個盹兒。我也同樣不喜歡跑步,尤其是長跑,我覺得它又艱苦又乏味,還會讓人腰酸背痛。因此,早起跑步,對我來說無異於天方夜譚。那麼,我,這個最不可能堅持下去的懶蟲,究竟是如何轉變成今天的長跑愛好者呢?
答案還是要追溯到我的祖父那番改變了我一生的教誨。祖父告訴我說, 為了成為一位「行動者」,一定要做到自律。他解釋道,不論我做什麼,也不論我多麼努力,如果我不能做到掌握自己,那麼,將永遠不能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力.這便是祖父的「空想家」與「行動者」學說的核心思想, 即克己自制。
祖父引用他最喜歡的名人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一句話,來解釋如何做
到克己自製:「關鍵在於每天去做一點自己心裡並不願意做的事情,這樣,你便不會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義務而感到痛苦,這就是養成自覺習慣的黃金定律。」祖父把這叫做「磨練法則」,並鼓勵我說,只要我能夠堅持一個月,我一定能把自己改造成行動者。我聽從了祖父的建議,並選定了晨跑這件對身體有好處但對我來說是那麼艱苦的差事,開始親身實踐祖父的「磨練法則」。
這可真是名副其實的苦差事呀。雖然我知道長跑益處多多,但我仍然討厭它。我的身體狀況很差勁,從家門口到40 碼開外的信箱,往返一趟就讓我氣喘吁吁了。我確實是需要某種有助於提高心肺功能的運動,可我一定不會選擇長跑。於是,長跑便成了一件不折不扣的,我每天都必須做的不感興趣的事情。
我的轉變非常緩慢。每天的早起,卻只能得到腰酸背痛的獎勵,我有時會感到無比的畏懼。我跑不了幾步便氣喘吁吁,上氣不接下氣。這樣子下去,估計「磨練法則」對我很難生效了,我的克己自製的目標也渺茫了起來。但惟一讓我牢記心中的是,我必須強迫自己堅持一個月!我做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就開始發生了。
隨著身體狀況的慢慢變好,跑步逐漸變得輕鬆起來,起床也變得不再那麼艱難了。月底的時候,跑步這份苦差事似乎不再那麼恐怖了,儘管早起仍然有點兒困難,有點兒費勁,但似乎可以克服。一切都變得越來越容易,越來越自然,直到我竟然不自覺地渴望晨跑!這時,我才開始真正感覺到,原來清晨長跑是一種享受。
讓我們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只不過是每天早上都爬起床去跑步罷了。然而,清晨長跑竟成了我的一個習慣,成了我的日常行為的一個部分,我也不用強迫
自己了,每天的晨跑成為了自然而然的習慣。
「 磨練法則」對於培養克己自製的品質至關重要,克己自製則是充分發揮潛能的關鍵所在。
自我控制並不單是一種非凡的美德,它更是使其他美德煥發光彩的源泉。 「Self-command is not only itself a great virtue, but from it all the other virtues seem to derive their principle luster.」 — —亞當·斯密(Adam Smith),經濟學家,《國富論》作者 掌握自己才能掌握一切。戰勝自己才是最完美的勝利。 「If you can win complete mastery over self, you will easily master all else. To triumph over self is the perfect victory.」 — —托馬斯·坎佩斯(Thomas Kempis),《傚法基督》的作者 自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和財富。 「The greatest strength and wealth is self-control.」 —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古希臘數學家 征服一座山,征服自己掌握自己是至關重要的。第一位成功征服珠穆朗瑪峰的新西蘭人埃德蒙·希拉裡(Edmund Hillary)對此體會深刻。
「 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自己,你將沒有機會把所有潛能發揮出來,你也就很
難改變你的人生。」 雪崩、脫水、體溫降低,以及29,000 英尺高的缺氧,加上生理和心理上的極度疲勞,在希拉裡通往這座世界最高峰的路上障礙重重。在他之前,那麼多勇敢的登山者都失敗了,但是,希拉裡成功了。
在被問起是如何征服這世界最高峰時,希拉裡回答道:「我真正征服的不是一座山,而是我自己。」這種優秀的品質就叫做意志力、自制力或克己自律,實際上,你也完全可以從每天去做一些並不喜歡的或原本認為做不到的事情開始,在「 磨練法則」的作用下, 開發出自己更強的意志力、自制力等等。
掌握自己的好處顯而易見,不過,它仍然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分析。通過每天跑步的「磨練」,我的自律能力、決心、意志、承諾、效率、自信、自尊都得到了鍛鍊和提高,我甚至學會了如何設定目標和實現目標,以及如何制定計劃和實施計劃。所有這些,都是有目的地培養習慣、構建日常行為規律所必須的。從下面我們講述的泰迪·羅斯福(Teddy Roosevelt) 的生活中,我們同樣不難看出掌握自己的重要性。
羅斯福
羅斯福被公認為美國歷史上身體最健康、意志最堅定的領導人,他也常常自詡為「自我塑造的人」。
但是,這位政治家並非「生來如此」。小時候的羅斯福哮喘病纏身,身體虛弱得甚至無法吹滅床邊的蠟燭。回憶童年,羅斯福總會這樣形容自己:「一個體弱多病的男孩」,和「一段悲慘的時光」。小羅斯福視力欠佳,異常瘦削,他身體的狀況糟糕得讓他的父母不敢肯定他是否還可以活下去。不過,羅斯福還是活
了下來。
羅斯福回憶道:「由於既虛弱又笨拙,所以我對自己毫無信心。我需要艱苦地訓練自己的身體,更需要強化自己的意志和精神。」 羅斯福明白,要想成為自己希望的那種人,則必須通過磨練來塑造自己。
詹姆斯在他的傳記作品《羅斯福的領導藝術》(Theodore Roosevelt on Leadership)一書中,詳盡地描述了羅斯福對於培養自制力所作出的努力和奮鬥,他這樣寫到:「泰迪·羅斯福振作了起來,為發揮出自己所有的潛能。他聽取了父親的教誨:『你必須重新塑造你自己的身體!』⋯⋯人們沒有選擇原地踏步的權力;在奮鬥的一生中,無所事事只會成為致命傷。」
記者亨利對羅斯福與自己的一番談話記憶猶新:「關於我一生經歷的各種戰役,人們談論很多。其實,最艱難的一場戰役只有我一個人知道,那就是戰勝自己的戰役。」 接著,羅斯福描述了這場如何駕馭自身的戰役:「只有通過實踐鍛鍊,人們才能夠真正獲得自制力。也只有依靠慣性和反覆的自我控制訓練,我們的神經才有可能得到完全的控制。從反覆努力和反覆訓練意志的角度上而言,自制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習慣的形成。」
羅斯福對自制力的訓練貫穿了他的一生,也融入了他的日常活動中。即便是在總統任職期間,他也仍然堅持自己的實踐訓練。在他入主白宮的那些日子裡,就像羅斯福自己所說的那樣:「我總是在下午盡量抽出幾個小時進行體育鍛鍊——打網球,騎馬,有時也行走在崎嶇的鄉間小路上。」 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羅斯福寫道:「今天上午,在白宮接待處,我與6,000 個人握手;下午,我與4 個孩子以及他們的十幾個表兄弟和朋友們一起痛快地騎馬兩小時。我們跨越柵欄,穿過山丘,一起
在平地上飛奔。」
羅斯福從不浪費時間,在沒有特殊事情需要處理的時候,他喜歡讀書或是給朋友們寫信。羅斯福也是一個崇尚行動的人,他更願意參與而不僅僅只是旁觀。他曾這樣拒絕了一次觀看棒球比賽的邀請:「我可不願意坐上兩個半小時,而只是為了觀看別人做事情。」不論是朋友,還是敵人,都一致公認羅斯福的果斷和堅韌,以及他對於別人托付任務的高度負責。所有這些品質都源自羅斯福的自制力。
羅斯福的自制力也得到了周圍許多朋友和同事的認同。羅斯福的一位拳擊搭檔形容羅斯福為「人造的機器」,而非有生命的運動員。歷史學家莫裡森(Elting Morison)也注意到:「他的一生,充滿了令人驚訝的決斷。他的精力和天賦並沒有在出生時就得到某種自然而和諧的統一;相反,經過多年持久而大量的意志鍛鍊之後,它們得到了有效的組織和引導。」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羅斯福一開始並不是一位有決心、有毅力,身體健康、意志堅強的人。然而,自制力的鍛鍊使他最終成為了人們眼中的「羅斯福」。那麼,羅斯福究竟做了什麼?他究竟把自己塑造成了怎樣的人?他的自制力又給自己帶來了什麼呢?讓我們一起看看他的事跡吧——
.* 第26 屆美國總統;
.* 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
.* 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副總統;
.* 歷任不同的政府要職;
.* 海軍副總司令;
.* 美西戰爭中英勇的騎兵;
.* 榮獲「榮譽勳章」;
.* 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 通過溝通與締結和平條約結束了很多重大衝突,並因此享有極高威望的偉大的外交家;
.* 對巴拿馬運河的修建起到重要作用;
.* 至今保持著連續握手(8,150次)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 連續騎馬超過100 英里,親身為軍隊示範他們應該具 備的身體素質;
.* 胸部中彈後,在被送往醫院前,堅持演講了90 分鐘;
.* 確立了現代總統任期制;
.* 美國歷史協會主席;
.* 30多本書的作者;
.* NCAA(全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的創始人;
.* 構建了國家公園體系;
.* 構建了國家森林服務體系;
.* 第一次劃定了聯邦禁獵區;
.* 第一次劃定了聯邦鳥類保護區;
.* 確定了首批18 處國家級名勝景觀,其中包括名聞遐邇的大峽谷。
看樣子,曾經在自畫像中的「膽小的、可憐的傢伙」幹得可真不賴呀。所有這一切的成就,就像羅斯福自己明確表示的那樣,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高度的自制力。
為了變得有效率,變得有毅力,變得足智多謀、不屈不撓,更為了充分發揮我們的潛能,我們惟有通過自律來實現從空想家到行動者的轉變。從本質上講,通過實踐鍛鍊而獲得的自律給予我們的,是一種能力,一種有目的地培養習慣的能力,而不是一種必須的技能。明白了這一切之後,下一步就是如何做到有目的地培養習慣,構建日常行為規律了。
每天做些苦差事——為自己
我選擇了每天清晨長跑來幫助自己培養高度的自制力。泰迪·羅斯福選擇了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不論你選擇怎樣的事情,它首先是一件你必須強迫自己完
成的苦差事。其次,這件苦差事也必須是你每天都可以完成的。最後,這件苦差事當然還應該是一件有益處的事情(例如,體育鍛鍊有助於身體健康,提高身體機能,增強自信,改善認知能力等等。)
你可以選擇各種各樣的苦差事,例如跑步,健美,游泳,騎車,散步, 有氧運動,瑜珈,武術等等。體育鍛鍊的項目數不勝數,但是,並不是說我們可以選擇的苦差事僅限於體育鍛鍊。練習一種樂器,堅持閱讀或是寫作,和朋友通信或寫郵件等等同樣適用。選擇怎樣的苦差事本身並不重要,
堅持才是問題的關鍵。每天堅持做點兒自己原本不太喜歡的事情,最終會讓我們獲得自律、毅力、以及信守承諾。 現在,請你花上幾分鐘的時間來想一想,你可能選擇哪些苦差事吧: 1 、 2 、 3 、
培養好習慣 構建新生活 當大象還很小、力氣也不大的時候,它便被一根粗鎖鏈栓到了一根牢牢固定的鐵柱子上。每天,小象都會拚命地試圖掙脫鎖鏈逃跑,但是,它的每次嘗試均以失敗而告終。最後,小象得出結論,無論自己如何努力,鎖鏈都牢不可破,鐵柱也會毫不動搖。於是,小象放棄了努力,從此不再嘗試。日復一日,這一習慣逐步鞏固,直到小象長成大象,它仍然習慣性地堅信自己永遠不可能挪動那根拴住它的樁子,無論樁子是否真正結實和牢固。
自我評估結果
第二部分 改變習慣第六章 培養好習慣 構建新生活 自我評估我現在是什麼樣的人?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的哪些習慣在阻礙你進步?你注意過它們嗎?在實現了第五章中提到的「轉變」之後,我們培養好習慣和構建富有成效的日常行為規律的第一個步驟便是自我評估。首先,你必須確切知道你希望培養的好習慣,以及你亟需改掉的壞習慣究竟是什麼。這一階段的工作勢必涉及到你的同事以及親人,他們將幫助你找出那些你甚至尚未意識到的壞習慣。這看起來似乎只是常識,不言而喻,但是,這一階段卻至關重要,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最亟需改變的習慣總是別人的習慣。
「Nothing so needs reforming as other people』s habits.」
— —馬克·吐溫
自知之明是自我改善的開始。
「Self-knowledge is the beginning of self-improvement.」
— —西班牙諺語
許多阻礙我們成功的習慣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也有一些壞習慣很難發現。通常,我們甚至覺察不到它們的存在。正如大法官奧利弗·王德爾·霍爾姆斯(Oliver Wendell H olmes)指出的那樣:「我們以為有些事顯而易見,其實我們對這些事十分無知。」 下面的小故事將進一步闡述以上觀點。
大象與木樁
小時候,我們那個印第安納州西南端的小鎮,迎來了一支馬戲團。人們成群結隊地來觀看馬戲團撐帳篷。我和哥哥簡直被大象不可思議的力量迷住了,大象竟然可以毫不費勁地抬起巨大的帳篷柱子,還可以撐起巨大的帆布!
那天晚上,我們坐在巨大的帳篷底下觀看演出。哥哥和我注意到,大象被安靜地栓在一根小小的木樁上。「爸爸,大象為什麼不把那麼小的木樁連根拔起,然後伺機逃跑呢?」哥哥好奇地問爸爸。爸爸似乎也有點兒吃驚,隨即便找訓象員詢問。像
訓象員解釋道,當大象還很小、力氣也不大的時候,它便被一根粗鎖鏈栓到了一根牢牢固定的鐵柱子上。每天,小象都會拚命地試圖掙脫鎖鏈逃跑,但是,它的每次嘗試均以失敗而告終。最後,小象得出結論,無論自己如何努力,鎖鏈都牢不可破,鐵柱也會毫不動搖。於是,小象放棄了努力,從此不再嘗試。日復一日,這一習慣逐步鞏固,直到小象長成大象,它仍然習慣性地堅信自己永遠不可能挪動那根拴住它的樁子,無論樁子是否真正結實和牢固。
人們也可能被「訓練」,或者用心理學家的話來說,像大象那樣「條件反射」地受到某種定性的思維、行動以及結果的禁錮。這時候,他們往往不自覺地陷入了自己強加於自己的某種陷阱之中。
我們通常都能夠隨口說出幾個阻礙自己進步的壞習慣,以及一些有助於自己發揮潛能的好習慣。不過,我們也往往不能完全列出所有相關的習慣,因此,總有一些我們察覺不到的習慣在阻礙我們的進步。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到「自
知之明」了。
我們以為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別人真的如何看待自己之間,有一個「交集」,那就是自知之明。越有自知之明,就越能夠正確把握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事實上,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和別人眼中對我們的看法有可能截然不同。錢伯斯(Oswald Chambers)把這種缺陷視為一種有害的、普遍存在的驕傲和自負:「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是如此驚人的無知⋯⋯我們必須放棄自以為瞭解自己的這個念頭,這將是人們最不現實的幻想。」
哎, 莎莉
我們來看一看莎莉(Sally) 。莎莉在一家大型藥品公司擔任高級銷售經理。在她看來,自己無疑高度勝任、富有遠見、善於溝通,下屬必定十分樂於向自己求助。然而,事實卻是,莎莉的下屬們害怕向她徵詢意見和尋求幫助。在下屬眼裡,莎莉溝通乏力,為保證任務的「正確」進行,不斷地插手下屬的工作。私下裡,他們常常抱怨莎莉不肯放權,對員工授權不夠,並給莎莉取了個綽號叫做「控制狂」。此外,員工們更不滿的是,他們自己從來不曾得到來自上級的正面的評價,即便是業績出色,「我們從來不知道自己究竟做得好不好。」可以看出,別人眼中的莎莉,和莎莉的自我評價竟是如此的不同。
並不一定說莎莉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但是,她錯誤地以為,自己正確地解讀了這方面的信息。而且,莎莉堅信,即便別人對她有看法,也一定會告訴她。
大家對莎莉確實有意見,但是,莎莉可能永遠不能從下屬口中得到這些,她也不可能知道下屬對自己的真實看法,直到公司組織的一次匿名調查後。
這次名為「360 度調查」的活動,讓莎莉突然發現,原來自己的領導效果如此之差!匿名調查是在共同工作的同事間展開的,這使得員工們能夠準確地瞭解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並從中發現自己的優缺點。莎莉知道了多個有礙自己進步的壞習慣之後,開始著手改變自己。意識到壞習慣的存在,是我們改掉壞習慣的第一步驟。
匿名調查問卷有很多種。其中,「360 度調查」被許多公司採用,因為,這有助於員工發現那些有礙自己發揮最大潛能,但自身無法意識到的負面行為(壞習慣)。
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不妨看一看有沒有類似的活動在開展。如果沒有,那麼,你也可以利用一系列的自我調查問卷來找出那些阻礙你進步的不良行為。比如,著名的赫曼博士的潛能開發和全腦優勢系統(Herrmann Brain Dominance Profile),DiSC 評價系統,以及梅耶-佈雷格斯(Meyers Briggs) 性格測驗等等,都是很好的自我調查問卷。瞭解自己的途徑其實很多,包括向同事和親人虛心地請教等等。我們收到的關於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信息,或許和事實情況有所偏差,但是,不管怎樣,當我們下決心去做這項必要的調查時,我們就已經走出了完善自知之明的第一步。
自我評估結果
請你花幾分鐘時間,列舉幾個自己希望改掉的壞習慣,以及期望養成的好習慣。 替換,而不是抹去
用習慣去克服習慣。
「One habit overcomes another.」
— —托馬斯·坎佩斯(Thomas Kempis),《傚法基督》的作者
我們明確了希望養成的好習慣,以及希望改掉的壞習慣之後,應充分理解如何改變習慣,這很關鍵。人們通常說,習慣很難根除。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準確。習慣不可能根除,只能夠被替換。換句話說,你只能夠替換、而不是抹去一個壞習慣。替換,而非抹去,二者之間的區別很重要!因此,我們在著手改掉壞習慣之前,必須仔細地思考究竟應該選取哪些好習慣來替換它們。
你也許聽說過,一些癮君子在戒煙之後,轉而開始暴飲暴食了。結果是飲食過量,體重驟然攀升。儘管煙民戒煙後頻繁出現的暴飲暴食現象的原因還不太清楚,但是,顯然,在改掉某種習慣之後,必然會產生某種必須填補的空白。因此,有目的地選取好習慣來取代壞習慣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一個壞習慣剛離開,另一個壞習慣又接踵而至。
車輪印的威力
最近我到加拿大的一次釣魚旅行又一次提醒我選擇習慣的重要意義。別人介紹說,加拿大當地釣魚的好季節一年有兩次,即整個冬季和7 月。在夏季,這個有點兒偏僻的地區雪開始溶化,道路變得十分泥濘,因此,汽車開過後,會留下一道道很深的痕跡。而冬天來時,路面則完全被封凍上,道路上那些被凍得結結實實的車轱轆印便成了對駕駛員的巨大挑戰。每年冬天,這個偏僻、尚待開發的地區入口處,總會矗立起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這樣的字樣:「駕駛員們,請謹慎選擇你要行使的車輪軌道,需要注意的是,你將在所選擇的車輪印中行駛20 公里!」
習慣不正像是道路上的車輪印嗎?它們決定了你生活的方向,不論你駛向成功還是失敗。一旦你選定了它們,你便會長久地身陷其中。因此,你必須謹慎地
選擇那些決定你一生的習慣。
如果你有目的地選取了好習慣去取代壞習慣,那麼,改掉壞習慣將變得容易許多。以嚼煙草為例。我有一個朋友,就是用了磕瓜子這種簡單的方式來取代嚼煙草。當他每次受到嚼煙草的誘惑時,便強迫自己嗑幾顆瓜子。雖然他現在已經戒煙而且用不著嗑瓜子了, 但他在戒煙的早期,很長時間裡都需要借助瓜子。
我的另一個朋友,他的壞習慣則是晚上要躺在床上看著電視入睡。為了改掉這個壞習慣,他決定用看書取代看電視, 直到自己睡意襲來後入睡。這無疑又一次驗證,有目的地選擇新習慣來取代舊習慣,將極大地提高改掉壞習慣的可能性。
反之,有目的地培養和構建某種好習慣,將有助於我們認識到自己其實也在同時取代其它的習慣。例如,你希望每天早晨起床後自己能先收拾床鋪,那麼,你一定意識到了你其實每天起床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其它方面的。再比如說,你希望自己養成積極傾聽的習慣,那麼,你必然已經意識到,你以往沒有能積極地傾聽別人的習慣。而不善於傾聽可能意味著,你的思維總是被自己要說的下一句話佔據,而無法去思考他人正在說的話。如此一來,你必然會錯過別人試圖與你溝通的許多信息,因為你總是在想你應該如何回答。導致你不善於積極傾聽的原因,也可能是你在與他人談話時,總是習慣性地把思緒轉到其它你必須完成的事情上了。
準確的辨明我們需要替換的習慣,就可以更有把握地著手實施。這很關鍵,要知道,如果你還不具體瞭解你的壞習慣到底是什麼的時候,又談何改掉它呢!一旦清晰界定了壞習慣,那麼我們用好習慣替換它們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請你花幾分鐘時間,列舉幾個自己希望替換的壞習慣,以及替換這些壞習慣
的的好習慣(越詳細越好)。
人為設定結果,引起潛意識的注意
如果缺乏某種強加的後果,人們將很難重塑自己,因為,他既是大理石,也是雕刻家。
「Man cannot remake himself without self-imposed consequences, for he is both the marble and the sculptor.」
— —艾利克斯·卡萊爾博士(Alexis Carrel),諾貝爾獎獲得者
負面結果(吸手指和啃指甲)
結果,不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能引起潛意識的注意。還記得我們說過,習慣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深處,為了改變習慣,我們必須有意識地關注潛意識,與潛意識溝通交流,再對它進行必要的培訓,最後調整好它的新程序。所以,當我們一次次地重複我們的壞習慣,或是無法養成好習慣時,我們必須設置某種後果。就像是訓練一隻寵物,如果一隻小狗在地板上撒了一泡尿,而它只是被輕輕地拍打了一下,那麼,小狗將只會把在地板上撒尿與輕柔的拍打聯繫在一起。
許多家長都知道,糾正小孩吸手指的好辦法,便是在小孩的手指上塗上某種怪味的東西。於是,小孩便會將吸手指與怪味這一負面的結果聯繫起來。
我就曾經有啃指甲的壞毛病。我甚至常常意識不到自己在啃指甲。為了改掉這個壞習慣,我為自己設計了一個負面後果。一旦我(顯意識)注意到了自己在咬手指甲,我便會狠狠地咬一下自己的小拇指,直至自己感覺到很痛、很不舒服
(這就是一種潛意識的「注意力接收器」)。很快,我便能夠在剛剛開始啃指甲時,就及時發現了。漸漸地,我甚至能夠意識到自己準備啃指甲了。在負面結果的反覆剌激下,我的顯意識終於注意到了我的潛意識,而我,最終改掉了自己啃指甲的壞習慣。
一旦你為壞習慣設置了不良後果,那麼,你便是在訓練你的潛意識了。你的潛意識最終會將壞習慣(或者說沒有養成好習慣),與那些負面的結果緊密聯繫到一起。潛意識一旦確認了這樣的聯繫,你也就開始走上了改掉壞習慣的道路。
你必須認識到這樣一個重要的事實:不論你是否人為地添加不良後果, 壞習慣確實會導致負面後果的發生。但是,這些自然發生的不良後果往往還不足以阻止壞習慣的繼續。同樣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提醒大家,那些所謂的自助和勵志的建議往往會打出諸如「你只是個人,不是神」,「人無完人」等種種口號和借口,告訴你大可不必為「失敗」和那些壞習慣導致的後果自責。我們只能說,這樣的自助方案有些目光短淺,它只會毀掉你成功的機會。相反,如果我們把所謂的「失敗」看作是「歷練」的話,將對我們的成長很有幫助。
可見,我們需要為我們自己的習慣活動提供某種因果關係,不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正面結果(麥片粥和開心果)
另外一個能引起潛意識注意的,是令人愉快的事物。讓我們再次回到小狗的例子。如果你希望訓練你的小狗學會聽指令,比如坐下、大聲叫、搖尾巴等等,那麼,你完全可以利用犒賞或是愛撫來進行正面的強化教育。正面強化(正面結果)或是
一頓美餐,也或是主人悅耳的語調,抑或是溺愛的拍打中表現出來的體貼和關心。小狗很快便會將你所希望它去做的那些動作與種種正面的結果聯繫在一起。
父母們也很清楚正面激勵的效果。我的許多朋友都在採用正面激勵的方法來培養孩子早起收拾床鋪的習慣。如果孩子早晨起來主動收拾了床鋪, 那麼,媽媽便會為他準備一份熱乎乎的早餐。反之,則只會得到一份冷冰冰的麥片粥。現在,孩子們早已長大,也許都上了大學,媽媽也不再為他們準備熱乎乎的早餐作激勵了,但是,好習慣已然養成⋯⋯每個早晨,天天如此。
我的一個同事曾經有個很招人討厭的習慣:他總是忍不住地替別人說出後半句話,而且還時常打斷別人的發言,只為了指出別人談話中的語法錯誤。他私下裡告訴我說,他終於利用正面激勵的方法,克服了自己的壞習慣。我的這位同事酷愛吃開心果。每次在自己終於成功地忍住不去接別人的話茬,或是忍住不去挑剔別人的語法錯誤時,他便獎勵自己一大把開心果。終於,他有效地克制住了自己想發言的衝動,現在,他已徹底改掉了自己這個招人討厭的臭毛病。
正面激勵之所以能對我的同事如此有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在於他的抽屜裡整天貯備著開心果。近在咫尺的開心果是如此誘惑,它們就像思想的最後一道防線,有效地阻止了壞習慣的進攻。顯意識如此高度警惕,並伺機去訓練潛意識。終於,潛意識明白,除非自己成功地阻止了插嘴、或是粗魯打斷別人而挑剔語法的惡習,否則,顯意識將阻止自己享受開心果帶來的快樂。所以說,改變習慣的關鍵便在於有意識地與潛意識溝通交流,再對它進行必要的培訓,最後調整好它的新程序。
請你花幾分鐘時間,列舉一些後果(正面的以及負面的),這些後果能有助
於你改掉壞習慣。
心理預演
世界上每一幕戲都源於想像。
「All acts performed in the world begin in the imagination.」
— —芭芭拉·哈里森(Barbara Grizzuti Harrison)
運動員們很早以前就意識到「心理預演」與「視角化想像」的重要性。你一定見到過跳遠運動員在正式比賽之前,模擬起跑、起跳、以及落地的情景吧,也見過籃球運動員站在罰球線上,進行無球狀態的投籃模擬吧。偉大的高爾夫運動員傑克·尼古拉斯(Jack Nicklaus)談到如何在每一次揮桿之前應用心理預演時,這樣解釋說:「首先,我會『看到』自己需要擊打的高爾夫球,那個漂亮的白色精靈靜靜地躺在翠綠的草地上。接著,場景快速轉換,我『看到』了小球在空中飛行的樣子:它的路線、軌跡、外形,甚至它落地時的姿態。接下來,頭腦中的場景逐漸消失,現實重回眼前。我堅信,接下來的一擊一定能夠讓頭腦中的那幅場景變成現實。」在心理上模擬將要執行的任務,以及對成功的可能結果的想像極大地提高了運動員的成績。同樣,我們為了應對某種特定場景所進行的心理預演,也將大大地提高我們改掉某些不理想的行為(壞習慣)的能力。
我們假設,你很清楚自己在面對壞消息時,會有一些反應欠佳的壞習慣。通過反饋調查你又瞭解到,在聽到壞消息時,自己也的確有一些過激的表現。
這樣,當你注意到這個壞毛病,並確認它發生的具體時間,就是你改掉這一
壞習慣所邁出的第一步。那麼,你的下一個步驟則是,確認自己希望用來取代這一負面習慣(注意:是取代壞習慣,而不是抹去壞習慣)的正面習慣是什麼。一旦壞習慣以及壞習慣發生的場合得以確定,並且具體確定了自己今後究竟應該如何應對類似的場合,你下面要做的,便是心理預演的工作了。
在內心預演自己將如何應對特殊場合,對於改掉壞習慣來說至關重要。匹茲堡大學和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我們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事先在內心對理想結果進行過預演的話,那麼,我們的額葉大腦皮層——大腦的一個部分——將被全面調動起來,極大地激發我們去積極的行動。心理預演越充分,任務執行情況就會越好。
事實上,對大腦的醫學研究也表明—— 心理預演,即對某種行為的生動而具體的想像,將有助於調動那些操作實際行為的大腦細胞。研究人員同時還發現,人們在力圖以好習慣取代壞習慣時,心理預演尤其重要。因為,當人們準備克服某種習慣性的反應時,額葉大腦皮層將變得非常活躍,它將全身心地關注即將發生的事情和所有的反應。
在額葉大腦皮層休眠的狀態下,人們就很容易去做那些根深蒂固的行為。反之,當我們進行了一定的心理演練,使額葉大腦皮層相應被激活後,再面對類似場合,我們將更傾向於去實踐我們的預演,以及預演中的那些期望中的反應。
我們仍然拿本章開頭提到過的那位朋友——高級銷售經理莎莉做例子。通過調查反饋,莎莉意識到自己面對壞消息時,往往表現欠佳。於是,莎莉決心養成新的好習慣,來取代這一壞習慣。
莎莉的心理預演是,想像自己在情況不妙時,仍然可以保持「理智和冷靜」;想像自己以平靜的口吻講話,以理智的思維思考,全面準確地處理問題,並有效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緒。莎莉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演練了自己希望實現的種種反應的細節。一段時間後,在面對壞消息時,莎莉的大腦便自動地執行起自己曾經無數次模擬和演練過的反應了。也就是說,莎莉已經能夠在處理類似的場合時,達到自己所期望的「保持冷靜和理智」的狀態了。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次改掉一個習慣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
— —中國諺語
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G.D. Boardman
你可能很希望一下子就能改掉好幾個壞習慣,但這並不是一個好主意, 因為實際的效果往往是欲速則不達。其實,很多時候只需要改掉一個壞習慣,你的生活便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要知道,小習慣能帶來小成果,小成果又將造就大一些的習慣,接下去得到更有意義的成果。而大成果通常比較微妙,也更難以預料,但是,它們對於生活的影響也無疑是更為深遠的。
讓我們回頭看看第三章中的好習慣清單。
.* 永遠信守承諾;
.* 開會和約會不遲到;
.* 從來不忘記回復電話;
.* 與同事、客戶、家人的溝通更充分一些;
.* 總是明確告知他人自己將做什麼以及日期安排;
.* 快速處理各種瑣碎的行政事務;
.* 積極傾聽;
.* 永遠不要等到最後一刻才做計劃;
.* 一經介紹,就永遠記住對方的名字;
.* 與人交談時,保持良好的眼神接觸;
.* 保證每天的飲食健康;
.* 定期鍛鍊身體;
.* 少看電視;
.* 多讀書;
.* 常與家人共進晚餐;
.* 控制情緒和脾氣;
.* 至少把每月收入的十分之一用於適合自己的某種投資。
以上清單中包括17 項好習慣。一般認為,人們需要21 天來改掉一項習慣。儘管有的習慣或許需要花費少一些或多一些的時間,不過,21天仍然有它的科學借鑒意義。假定改掉一項習慣平均需要21 天,那麼,我們依次改掉所有上述清單中的17 項習慣將花費我們一年的時間。一次改掉一個習慣,一年後你的生活將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聚焦的力量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改掉習慣是件挺難的事情,而且也很清楚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為了改掉壞習慣,我們必須關注、溝通、並訓練我們的潛意識。然而,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一次是否能徹底的改掉一個習慣便是至關重要的。
改掉習慣,需要調動聚焦的力量。關於聚焦的威力,我們可以用光線聚焦的例子來類比說明。
我們都知道,漫射的光線談不上任何威力。但是,通過聚焦後,我們卻可以
獲得巨大的能量。太陽光線通過放大鏡後,聚焦的光線完全可以點燃紙張或乾草。進一步聚焦光線,例如激光光束的聚焦,它的威力甚至可以切斷鋼鐵。
在改掉壞習慣方面,聚焦的威力同樣巨大。集中我們的顯意識,一次只改掉一個習慣,我們將獲得對潛意識「編程」的強大能量。一次改掉多個習慣的企圖,勢必分散我們的精力,並徹底毀掉我們改掉壞習慣的能力。
在開始試著改變習慣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覺得極端困難。我們發現,就像運動中的火車那樣,我們很難開始改變習慣的步驟。但是,一旦我們成功的改掉第一個習慣,改掉壞習慣就將變得越來越容易。事實上,隨著一個個壞習慣被好習慣逐個取代,我們將變得越來越善於改變自己的習慣。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在開始養成「改掉壞習慣」的習慣。一旦這樣的習慣養成,我們便會像一列運動著無法停止腳步的火車那樣,推動我們實現自己的理想。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百尺高台,起於壘土。
— —中國諺語
我們不僅要集中精力,力求一次改掉一個壞習慣,而且,在決定改掉某個習慣時,最好能從小處入手。比方說,如果你希望參加馬拉松比賽,在沒有開始練習長跑之前,你顯然必須從短距離的訓練著手。不過,根據積累的原則,總有那麼一天我們將達到完成馬拉松長跑的水平。積累是一種現象,它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積少成多、穩步改進,並最終形成巨大的改變。這便是積累的巨大威力。
一個從來不跑步的人,哪怕僅僅從400 碼的距離開始練習,最終也能夠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馬拉松選手。我自己便是活生生的例子。不過,在成為馬拉松選手之前,一定要養成堅持跑步的習慣,哪怕只是很短距離的跑步。你可以從400 碼開始,然後逐步增加到600 碼,半英里。不久,半英里便會變成5 英里⋯⋯最後,你便有可能出現在波士頓馬拉松的賽場上。當然,我並不想讓人錯誤的認為,馬拉松對我們來說是件極為輕鬆容易的事。因為,對於一個從不跑步的人來說,到達能夠參加馬拉松比賽這樣的目標不僅需要養成堅持跑步的強大習慣,同時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當你從小處入手,並借助積累的力量,那麼改掉習慣也將變得十分容易。
我的大兒子現在總算真正理解了積累的力量。他自己很喜歡彈鋼琴,我也十分樂於聽他的演奏,如今的他已經成為了一個極有發展潛力的鋼琴演奏家。不過,開始時並不是這樣。起初,他並不情願彈鋼琴,每次練琴都是由我把他按到鋼琴旁邊,我和妻子不得不請求兒子最好能堅持一段時間。還記得第一次上鋼琴課時,他僅僅學會了兩個鍵,這真令我和妻子黯然神傷。要知道,我和妻子可是花了大價錢添置了新鋼琴,又專為他聘請了鋼琴老師!
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兒子的演奏能力和對音樂的理解能力越來越強, 鋼琴課的內容也越來越難,越來越複雜。現在,聽他演奏已經成為我的一種享受,而他,也真正體會到了其中的樂趣。慢慢的逐步提高正是我兒子
鋼琴家之路的關鍵。即便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鋼琴演奏家,也需要一步步地學會每一個琴鍵呀! 慢慢的逐步
的改善也正是培養任何好習慣的關鍵。 一步一步的走,漫漫長路有盡頭; 一針一針的縫,襤褸之衫變天衣; 一磚一瓦的壘,銅牆鐵壁聳雲霄; 一片一片的積,萬丈雪層深似山。 「One step and them another, and the longest walk is ended. One stitch and then another, and the longest rent is mended. One brick upon another, and the tallest wall is made. One flake and then another, and the deepest snow is laid.」 冷水煮青蛙
有的時候,積累的力量也可能阻礙我們前進。曾有這樣一個科學實驗,當你把一隻青蛙放到熱水中時,它會立即蹦出來。但是,如果把青蛙放入冷水中,慢慢把水加熱,那麼,他將怡然自得地呆在水中而渾然不覺。水溫逐漸增高,直到為時已晚。其實,我們非常像冷水中的青蛙。如果變化是逐漸的,我們也常常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免不了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壞習慣,它們並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養成,甚至我們自己都沒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這無疑再次說明,有目的地生活是多麼重要。我們完全可以選擇改變某些不好的習慣,而培養一些良好的習慣。但是,更多時候,我們卻選擇了「不選擇」,隨波逐流,隨遇而安。
小心!或許,你就是那只即將被煮沸的「冷水中的青蛙」!
一天中兩個最重要的時刻 每天早晨我們被生活推上審判席,每天晚上我們通過上帝的審判。 「Each morning puts man on trial and each evening passes
judgment.」 — —羅伊·L·史密斯(Roy L. Smith) 早晨手中牢牢緊握那根引導自己走完忙碌人生迷宮的線索的人,一定是那
些每天早晨都會為一整天的事務做個計劃並能按時完成計劃的人。 「He who every morning has a plan for the transactions of the day and follows that plan carries thread that will guide him through
the labyrinth of the most busy life.」 —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 你每天早晨的想法將決定你一整天的表現。 「Your morning thoughts may determine your conduct for the day.」
— —威廉·M·派克(William M. Peck)
一日之際在於晨。每一天的開始,將為一天中餘下的時間搭起一個大舞台。如果你有目的地在每一天的早晨設定好一天中自己希望的行為模式, 那麼,這意味著你向著自己希望的生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如何度過每一天的早晨,正是我們自我
檢驗控制能力的試劑。
每天早晨醒來後是為一天做個計劃,還是漫無目的地胡思亂想呢?假定我們已經為自己做了個計劃,我們又是否能夠堅持執行計劃?我們是遵循一個有目的的、預先設定好的,並能夠讓我們更有效率、更有效果的行為模式呢,還是放任自己自由想像和自由休閒?或者,我們只是隨意而匆忙地準備出門,目的不過是為了準時上班?
如何度過早晨,決定了我們日常行為規律是否能發揮它潛在的威力。它究竟是由好習慣構成,還是被壞習慣充斥,早晨的時光將徹底揭示問題的答案。如果我們希望自己不至於一生碌碌無為,並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那麼,養成有效利用早晨時光的良好習慣將至關重要。
懶人
懶惰人哪,你要睡到幾時呢?你何時睡醒呢?再睡片刻,打盹片刻,抱著手躺臥片刻,你的貧窮就必如強盜速來,你的匱乏彷彿拿兵器的人來到。
「How long will you lie there you sluggard?When will you get up from your sleep? A little sleep, a little slumber, a little folding of the hands to rest——and poverty will come on you like a bandit and scarcity like an armed man.」
— —《箴言集》6:9-11
造成早晨效率低下,或是使得整個早晨都用於匆忙準備和出門的一個原因是,早晨時間過於緊張。我們往往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這樣我們就會覺得壓力很大,
時間的利用也不見效果。我們總是如此珍惜和拚命延長早晨被窩裡的每一分鐘。這樣的賴床習慣卻有著完美的理由——在這個國家裡,睡眠被剝奪是如此普遍的事情。我們的每一天,都在忙碌處理無數事務中度過,以至於我們不得不經常犧牲充足的睡眠時間。然而,不幸的是,這卻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由於缺少睡眠,我們整天精力匱乏,精神無法集中,進而影響了我們的效率,同樣的任務我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完成。於是,我們的工作時間便變得更長更辛苦,下班後也會需要更多的睡眠。
同時,缺乏睡眠還極大地減少了人們改變習慣的可能性。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樣,習慣存在於思想和行動的能量保存。此外,我們的顯意識為了限制我們的潛意識,也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在身心疲憊體力透支的情況下,我們駕馭潛意識、改變習慣的難度勢必會大大的提高。那麼,我們該如何打破這種疲憊、懶惰、效率低下的惡性循環呢?
答案在於一天中的第二個重要時刻——晚上。
晚上
一個沒有計劃的人,在出發之前,便注定迷失方向。 「A man without a plan for the day is lost before he starts.」
— —劉易斯·K·本德勒(Lewis K. Bendele)
每天晚上總結一下自己一天裡所做的事。
「Sum up at night what thou has done by day.」
— —羅德·赫爾伯特(Lord Herbert)
一天中的第二個關鍵時刻出現在晚上。如何度過晚上的時光,也是決定你如何度過早晨時光的因素之一。在心中默默整理和評價一下自己一天中完成的事情,並規劃好自己第二天應該做的事情,對於第二天早晨是否能夠正確做好計劃,以及是否能夠擁有一個良好的開端至關重要。制定一天的計劃,並堅持執行計劃,將讓你的工作變得效率更高成績更大。如果,每一天你都無法完成自己希望完成的事情,那麼,你應該反躬自問一下,癥結或許就在於缺乏計劃。
正如約翰·伍登(John Wooden)總結的那樣:「不去做計劃,就相當於計劃著怎樣去失敗。」要麼,你為每天要做的事情做個計劃;要麼,你乾脆就是一事無成。
請你花幾分鐘時間思考,並列舉出自己在早晨和晚上可能出現的日常行為規律。
今天還是明天
就在死亡即將來臨之際,這位老兄絕望地抬起頭,對著上天呼喊道:「上帝呀,我如此忠誠地相信你會來拯救我。可是,你為什麼沒有呢?」
突然,一個來自天堂的聲音說道:「你究竟想讓我怎麼做?我派去了一輛卡車、一條船、甚至一架直升飛機!」
目標的力量
第七章 有效小技巧,幫你改習慣
生活在當今的美國,你完全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只要你擁有兩樣東西:一個明確的目標,一份具體的計劃。
「You can be anything you want to be in America today provided you have two things: a specific goal and a plan.」
— —阿爾·威廉斯(A.L. Williams)
目標的力量
— —設定一個目標
在確定了自己希望改掉的習慣,並瞭解了如何改掉它之後,「告別壞習慣」的工作就被提上了你的日程。無數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那些堅持為自己設定目標的人,比那些從不設定目標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其中,由愛達荷州大學的達蒙·伯頓(Damon Burton)完成的研究發現,設定目標的人比不設定目標的人更成功,而且,目標讓人們在以下方面得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 壓力更小,焦慮更少;
.* 更容易集中精力;
.* 表現出更多的自信;
.* 更有效率;
.* 總是表現優異。
事實上,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善於設定目標的人不僅更容易成功,而且也更容易獲得幸福。富蘭克林柯維(Franklin Covey),一家以開設組織培訓課程和個人培訓課程而聞名的公司,最近委託研究機構Hase-Schannen Research, 針對設定目標的威力以及影響目標實現的因素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人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與
人們成功實現目標的能力之間表現出了直接的相關性。在給出生活滿意度8 分或以上(得分範圍為1 至10,10 分代表非常幸福)的人中,經常為自己設定目標的人是不善於設定目標的人的兩倍。「只要看一看研究結果,我們便不難發現,感覺自己生活幸福的人多是那些成功實現自己的設定目標的人」,富蘭克林柯維公司董事會副主席斯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總結道。
顯然,有效設定目標的能力將有助於我們改掉習慣。制定計劃則將進一步提高我們改變習慣的成功率。
制定一個計劃,並堅持
Hase-Schannen 研究機構的研究結果同時還表明,制定計劃將極大地提高目標實現的成功概率:制定計劃的人的成功概率是從來不制定計劃的人的3.5 倍。
.* 在成功實現目標的人群中,事先制定計劃者高達78%;
.* 在成功實現目標的人群中,事先沒有制定計劃的人僅為22%;
* 除了制定計劃外,堅持計劃也是最終成功的一個關鍵要素。根據調查結果,那些堅持計劃的人,比那些中途改變計劃的人成功概率高出許多,具體來說,前者的成功概率是後者的成功概率的5 倍多。
.* 堅持計劃的人實現目標的成功概率為84%;
.* 中途改變計劃的人實現目標的成功概率為16%;
把它大聲說出來
一旦我們把自己的目標或意向告訴他人,它們將變得更加現實。我們自己也會感覺到付諸實踐是責無旁貸的。當我們的意向受到公眾輿論或公眾監督的制約
時,我們往往感覺從前未曾有過的高度的責任感。這或許便是我們通常並不願意將改變習慣的目標告訴別人的原因吧。如果我們對外宣佈了自己的打算,卻以失敗而告終,那麼,其他人便會瞭解這一切,無疑,這會讓我們遭受的痛苦更加劇烈。但是,也正因如此,我們也可以通過告訴他人自己將改掉習慣來幫助自己堅持下去,而不輕易就放棄。
用筆記下前進的腳步
在我們大聲說出自己的打算後,計劃也將隨著空氣的流動而飄逝,並未留下永久的記錄或證據表明我們自己說過什麼。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把自己的打算記錄下來,將有助於我們堅持實現自己的目標。無數的研究結果表明,一旦我們將自己的目標和抱負變成書面的東西,我們將它們變成現實的機會便會大大增加。這是因為,在記錄的過程中,我們頭腦中的抽像思維需要轉變成為具體的書面語言——這一過程讓我們的計劃和具體實施方法變得更加詳盡更加現實。
就像告訴別人一樣,把計劃記錄下來同樣會讓計劃更加現實,也讓自己強烈的感受到實踐的責任感。除此而外,書面記錄自己的計劃還將因為它具有很強的確定性,而顯示出更大的威力。這樣,當我們以文字的形式書面記錄下自己的計劃之後,它便成為了一份長期存在的證據。它的存在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向著目標努力是自己無法推卸的責任。
不僅書面記錄下自己的計劃很重要,跟蹤自己實現目標的進程也同樣至關重要。同樣根據Hase-Schannen 研究機構的調查顯示,在有助於人們成功實現目標的諸多要素中,首當其衝的便是「定期考評自己實現目標的進度」。正如富蘭克林時間管理的發明人亥若·史密斯(Hyrum Smith)所說的那樣:「在改掉某個習慣,或是改
變某種生活方式的目標的過程中,建立一種方法來跟蹤自己的進步,將極大地提高我們實現目標的成功概率。」
書面記錄究竟有多重要?有人曾對哈佛大學的某個畢業班級進行了一項調查。80%的畢業生不曾有過明確的目標或抱負,15%的畢業生曾為自己設定了目標或抱負,但僅僅是想過而已,僅有5%的畢業生書面記錄了自己的目標和抱負(擁有明確的行動計劃的夢想)。畢業30 年後,書面記錄了自己的目標和抱負的這5%的畢業生,不僅超額實現了自己書面記錄下的目標(以資產來衡量),而且,他們作為一個整體所擁有的淨資產也遠遠超過了其餘95%的班級成員所擁有的資產總和!
支持團隊&最佳戰友
在改變或培養好習慣的努力過程中,還有一個關鍵的要素,那便是他人的支持。親人、朋友,或者同事,都可以成為支持、鼓勵、激勵你的人選,或成為友善的提醒者——他們完全有可能決定我們究竟是成功地改變生活的某個方面,還是繼續糟糕的現狀。
在我決定參加三項全能運動項目的時候,我的一位鄰居恰好在進行其中的一個項目的訓練,於是,我們決定一起訓練。我們不僅相互鼓勵、相互激勵、相互提醒我們的共同目標,還感覺到了一種報答對方大力支持的責任感。甚至在我已經無法忍受凌晨5 點起床到冰冷的水中練習游泳時,我仍然強烈地感覺到應該義不容辭的為了鄰居而堅持。我不能讓他失望。這一額外的激勵常常讓我超越自己,使事情呈現為另外一個模樣。
在鏡框上貼一張小紙條
究竟是讓希望改掉的壞習慣繼續它對我們的「黑暗統治」,還是在心靈的最前線積極培養良好的習慣呢?
正如我們在前面所探討的那樣,改變習慣的關鍵是,讓我們的顯意識與潛意識溝通交流,再對它進行必要的培訓,最後調整出它的新程序。習慣歸屬於潛意識的調遣,在我們的顯意識沒有關注到潛意識,並著手訓練和重新對潛意識進行編程之前,習慣就不可能改變。我們的顯意識越頻繁越持續地思考我們的新習慣,我們的習慣改變就會越快越容易。
我相信你肯定知道幫助我們記住事情的小技巧——「線索在手指間」。諸如此類的心理暗示的確能夠為我們提供有效的幫助。正如我們在前面所提到過的,當我們考慮養成某種好習慣的時候,我們的大腦皮層——負責行動的大腦部分——將被激活。研究表明,在我們思考某種行為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其實已經在開始實戰性的「練習」了。我們還要記住,某個行為被重複的次數越多,它根深蒂固的程度就越高,即便這種重複只是發生在我們的腦子裡。
我們不妨進行一下這樣的嘗試:在紙上寫下我們希望養成的習慣,並把它貼到洗手池上方的鏡框上。這樣,每天早晨起床之後和每天晚上睡覺之前,你便會得到它的提醒,讓自己再一次注意到自己的目標。得到鏡子上的標誌的提醒後,你的大腦便會開始執行任務。從某種角度上講,這一切都將自動完成,不過,額外地關注一下會對任務的執行有更大的幫助。通過這樣的簡單步驟,你所希望養成的習慣就能得到每天最少兩次的演練, 其效果也會迅速地累積。
引用第二章中提到的有關植物的比喻,隨著被不斷的重複,習慣逐漸長大,逐漸強壯,根系也逐漸深入地下。很快,我們所希望的行為便會演變成為一個根
基雄厚、構建完整的習慣。
有助於我們改掉習慣的另一個小技巧便是, 進行一定的「準備工作」。
假定你希望養成每天早晨跑步的習慣,但是,對於你來說,每天把自己拽出被窩去跑步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能夠在頭一天晚上進行一定的準備工作,那麼,你就能避免自己早起跑步計劃的落空。比如,你可以在晚上睡覺之前, 把自己的運動服、運動鞋、耳機等物品放在床頭。這樣一來,當鬧鐘響起的時候,你需要做的準備就少之又少了,讓人望而生畏的跑步任務此時似乎變得柔和了一點點,而放棄起床跑步的理由(借口)也一掃而光了。在你挑戰自己弱點的那個偉大的時刻(也就是你受到更改主意的誘惑最多的時刻)之前,你做的準備工作越多,你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做好「準備工作」的另一個好處便是,在我們進行準備工作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在大腦中實戰演習了好幾遍即將完成的任務了。在此,我們再一次指出,任務的不斷重複,即便只是腦海中的演練,也將有助於把我們把任務變成習慣。
書面寫下來(並把它貼在洗手間的鏡子上)
我現在宣佈,從即日起,我將致力於改掉如下習慣:
簽名: 日期:
證明人簽名: 日期:
永遠不要低估人類的潛能
人類是一種神奇的動物,具有不可思議的潛能。但是,人類往往並未意識到自
己擁有的潛能。很久以來,人們一直堅信,人類不可能在4 分鐘的時間內跑完一英里。這一信念是如此的堅固和流行,以至於它最終演變成為了眾所周知的「四分鐘障礙」。引用體育評論員們的話來說,就是無法想像有哪一個運動員可以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各個時代最偉大的運動員都認為,四分鐘跑完一英里必然是超出了人類極限的。甚至連生物學家也確定,這已經超過了人類身體和心理的生物極限。看起來,每一個人似乎都只能接受沒有誰能夠突破四分鐘極限這個「事實」了——每一個人,除了羅傑·班尼斯特(Roger Bannister)。
經過了心懷信念的訓練,我將克服所有的障礙。
「Fueled by my faith in my training, I will overcome all obstacles.」
— —羅傑.班尼斯特
儘管人們普遍認為人類不可能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儘管四分鐘障礙長期以來無人挑戰,但是,羅傑·班尼斯特最終突破了這一「障礙」,1954 年5 月6 日,班尼斯特成為突破四分鐘障礙的「第一人」。當天的那場比賽,直到今天仍然被喻為「神奇的一英里」。
不過,這個傳奇故事最重要的部分卻常常被人們忽略。其實,羅傑·班尼斯特實現這一突破之時,他不過是在釋放人類的潛能,他讓每個人都明白了,他能夠做到的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其他人也有可能做到。
事實上,羅傑·班尼斯特的記錄僅僅持續了46 天, 之後四分鐘極限也一次又一次被人類打破。現在,世界上能夠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的運動員超過幾百名,他們中甚至還包括許多高中生。
這個例子說明,一旦運動員從自我強加的禁錮中解放出來,人類的潛能便會得到驚人的釋放。
永遠不要低估你的潛能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豐富的但卻有待開發的潛能。問題只是,我們常常無法意識到自己所擁有的潛能。下面的例子將充分說明這一點。
一天晚上,一個人在酒吧裡喝醉了。從酒吧出來後,覺得頭暈目眩的他並沒有冒險去開車,而選擇了走路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天空開始下起了暴雨,他於是決定抄近路穿過墓地。然而,不幸的是,由於黑暗和暴風雨的干擾,他沒有注意到腳下剛剛挖好的墓穴,一頭栽倒在墓穴裡。他一次又一次地試圖爬出墓穴,但是,雨水的沖刷讓兩側的泥土變得泥濘而濕滑,更何況酒醉讓他昏頭昏腦!幾經努力,他還是沒能夠爬出來。筋疲力盡的他,只好在角落裡蜷縮成一團,昏昏沉沉地睡著了。
無巧不成書。又有一個傢伙,同樣喝醉了酒,因為想抄近路而穿過墓地,也不幸落入其中。在耗盡了每一分企圖爬出墓穴的力氣之後,同樣得出了當晚無法逃出墓穴的結論。
就在這位老兄四處折騰的時候,睡著了的那位老兄終於醒了。隱藏在黑暗的墓穴角落中的他,用一種沉重而焦躁的聲音說道:「你永遠無法逃出這裡。」猛然聽到「空蕩蕩」的墓穴中發出的地獄般的聲音,第二位老兄大受驚嚇,他幾乎沒有遲疑,便縱身跳出了墓穴,一路飛奔地跑回了家。
故事的寓意顯而易見,儘管第二位落入墓穴的老兄已經確信自己根本無法逃
出墓穴,但事實上,他完全擁有跳出墓穴的能力。太多的時候,我們便像這位老兄一樣,徹底低估了自己的潛能。
「現狀」與「可能」
當心,不要讓「現狀」導致我們對自己潛能的低估。相反,我們應該把精力積極投入到「可能」領域的開拓。下面的小故事是馬克·吐溫對人們為什麼不能充分發揮自己潛能的精妙闡釋。
有一個人死後在天國之門遇到了聖彼得(Saint Peter)。由於生前就熟知聖彼得的智慧和博學,於是,這位老兄問道:「聖彼得,多年來我一直沉迷於軍事史。你能否告訴我,究竟誰是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呢?」
話音剛落,聖彼得便回答道:「哦,這個問題很簡單,那邊的那個人就是。」 聖彼得隨意地指了指不遠處的某個地方。
這位老兄順著聖彼得的手指看了看,說道: 「聖彼得,你一定搞錯了。我在人間的時候跟他很熟,他不過是個普通的工人而已。」
「 這就對了,我的朋友」,聖彼得回答道,「他確實會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將軍⋯⋯如果他是位將軍的話。」
我們能夠實現的成就永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所以,永遠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
付諸行動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空想家與行動者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是否進行了持續而有目的的實際行動。實際行動是實現一切改變的必要前提。我們往往說得太多,思
考得太多,夢想得太多,希望得太多,我們甚至計劃著某種非凡的事業,最終卻以沒有任何實際行動而告終。
如果我們希望取得某種現實而有目的的改變,那麼,我們便必須採取某種現實而有目的的行動。這對於我們是否能夠主宰自己的生活至關重要。
就像我的祖父經常告誡我的那樣:「好行動與好意願之間有什麼區別? 它們沒有任何共同點!」羅伯特(Cavett R obert),這位全美最傑出的演說家,曾經這樣說道:「積極的人生構築於我們所做的一點一滴之上——而不是那些我們不曾接觸的事情。永遠不要忘記,構築人生唯一的原材料便是積極的行動。」
假定樹上棲息著五隻鳥,現在,其中的三隻打算飛走。還剩下幾隻? 還剩五隻!打算飛走和真的飛走完全是兩碼事。區別就在於實際的行
動。 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區別,僅僅在於前者付諸了實際行動。 「The one thing that separates winners from losers is, winners
take action!」 — —安東尼·羅賓(Anthony Robbins)著名的潛能開發專家,《喚醒
心中的巨人》的作者 行動,行動,再行動。 「Action, action, and still more action.」 — —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第26 屆美國總統 空想家與行動者之間的對比似乎既簡單又淺顯,但是,它所蘊含的智
慧卻往往被人們忽略。太多的人在坐等機會的自動降臨,在期待某個時刻、以某種方式、在某一天自己一覺醒來便會夢想成真。這顯然十分荒謬,但是,所有的空想者正是每日生活在這樣的幻覺之下。
1932 年的經濟大蕭條期間,一個年輕人從某大學畢業,獲得了社會科學的學位。關於自己未來的生活,他沒有得到任何的指導,也沒有什麼自己的想法。他的困境總結起來只有一條,那就是,那個年頭的工作崗位極度稀缺。年輕人開始等待,希望有什麼好運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同時,為了掙錢養活自己,他整個夏天都在一家當地的游泳池幹起了救生員的老本行。
一位經常來帶孩子來游泳的父親對年輕人十分友好,並對他的未來產生了興趣。他鼓勵年輕人仔細分析一下自己,看看究竟最想做點什麼。年輕人聽從了他的建議,在隨後的幾天中,他開始檢討自己。最後,他發現自己還是最想成為一名電台播音員。
年輕人告訴了這位長者他的志向,這位長者鼓勵他採取必要的行動,使夢想成真。隨後,他走遍了伊利諾斯州和愛荷華州,努力使自己進入廣播行業。終於,他在愛荷華州的達文波特市停住了流浪的腳步,成為了WKOC 公司的一名體育播音員。
「終於找到了工作,這多美好呀」, 後來這個年輕人坦率的說道,「不過,更有意義的是,我知道了應該去行動這個道理。」這番經歷,正是讓美國前總統羅納德·裡根(Ronald Reagan)把夢想付諸實踐的關鍵。
有多少想法,多少夢想,多少好打算,都被你閒置於樹枝,原因僅僅是你的決定沒有得到有目的的實際行動的支持啊。
莉蓮·卡茨(Lillian Katz)十分清楚,幸運不會無緣無故地眷顧誰, 只有採取行動才能捕獲幸運。年僅24 歲, 並懷著第一個孩子的莉蓮,四處找尋著能夠補貼家用的辦法。莉蓮利用婚禮時親朋好友送給自己的賀禮中省下的2,000 美金,添置了幾件簡單的設備,並在一本流行雜誌上刊登了一則小廣告,開始推銷自己個性化的漢堡和減肥食品。在1951 年,她敢於把自己的突發奇想變成產品的做法不僅標新立異,而且還帶有某種革命性的意味。廣告詞中這樣寫道:「要做個性十足的第一人。」
訂單源源不斷,莉蓮的業務不斷壯大,莉蓮當年的目錄直郵公司,現在已發展成LVC 國際集團,年銷售額高達2 億美元,擁有上千名員工,每週處理的訂單超過30,000 份。莉蓮的成功正是因為她沒有守株待兔,而是以有目的的實際行動去成就所有的一切。
成功人士總是盡可能地利用各種條件去抓住機遇。不過,下面故事中的主角卻採取了相反的行動。
上帝在哪?
有這麼一位老兄,家裡發大水。就在水馬上就要漫過他家前廳的門坎時,開著四輪卡車路過的鄰居好心地表示,他可以載上這位老兄去到一個安全的地方。但是,這個友好的提議馬上遭到了斷然拒絕,這位老兄的理由是上帝絕不會袖手旁觀。隨著水面不斷升高,他不得不爬到了屋頂上。
這時,一條小船駛過並表示可以把受難的老兄帶到安全的地方。提議再次遭到了斷然拒絕,理由仍然還是對上帝的信念。
水面還在不斷升高,已經漫過了屋頂,眼看這位老兄就要一命嗚呼。就在此時,一架直升飛機飛過,並拋下了一根繩子來營救幾乎已淹在水中的老兄。但是,他又一次斷然拒絕了營救,拒絕去抓住救命的繩索,理由同樣是對於上帝的忠誠信念。
就在死亡即將來臨之際,這位老兄絕望地抬起頭,對著上天呼喊道:「上帝呀,我如此忠誠地相信你會來拯救我。可是,你為什麼沒有呢?」
突然,一個來自天堂的聲音說道:「你究竟想讓我怎麼做?我派去了一輛卡車、一條船、甚至一架直升飛機!」
為了主宰自己的生活,我們就要積極地行動。其實,每個人都具備著充分發揮上帝賦予我們的潛能的必要工具、能力和條件。但是,真正想發揮出潛能,就一定要去實際地做事情——目標明確且持之以恆地去行動。
所以,你還在等什麼呢?今天就付諸實際行動吧!設定你的方向,再利用習慣的力量!
難得這樣一本簡潔、意義非凡又震撼人心的作品,讀完,你不得不相信你的生活將因這本書而有所改觀。
成功的關鍵既在於利用習慣,又超越習慣,戰勝習慣。凡成功者不只是習慣的學生。超越習慣並駕馭它,不妨讀這本《習慣的力量》。
(美)傑克·霍吉 著
作品簡介
《習慣的力量》這書中說,「我們每天高達90 %的行為是出於習慣」。那就是說,倘若我們能看清並且改掉壞習慣,看清並且堅持好習慣,我們至少就能在人生路上得90 分。關鍵在於看清自己。關鍵在於經常地「自我評估」。譬如一句西班牙諺語:自知之明是自我改善的開始。譬如一句中國人都知道的話:吾日三省吾身。
— —作家 史鐵生
《習慣的力量》這本書道出了我想說但沒有說出的話。要成功,就要設定目標,只有不斷改變舊習慣,確定新習慣,朝目標堅定不拔、努力拚搏的人,才能品味他人所不能享受的喜悅。
序言 ——考研輔導專家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陳文燈
林旺的悲劇,基於它從兩次掙脫動作中得出的一種負面認識:我是掙不脫那根鏈條的。關鍵是兩次自我否定的暗示,是兩次否定性的自我評價進入了它的潛意識之中,每當碰到這樣的事,就成為習慣性反應。由此可見,習慣性的思考一旦進入潛意識,就有多麼大的力量。
《習慣的力量》中文版序言
王通訊 國家人事部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 人事與人才研究所所長
這幾年,市面上有關勵志的書可謂多矣。今天我要為你推薦的卻是別有特色的一本。這就像窗外的春花般一樣,有迎春,有玉蘭,有丁香,我特別挑出一種,說這朵花兒很美,值得欣賞,那必有其中的道理。
勵志的「勵」字,我記得查過詞典,說是將金屬製造的刀具放置於平滑的石塊上,上下磨動以求鋒利之意。可見,如果將人的意志放置於一種特定的場合,加以磨練,那當然是一種「 玉汝於成」之事。不過,這「 勵」的方法,尚有不同。有的是教你如何開始「磨動」的,有的是教你如何快速「磨動」的,這本書卻是教你如何持久「磨動」的。要知道,在方向正確的前提下,成功者與不成功者的區別,往往在於能否堅持不斷,能否堅持到底,所謂「水滴石穿」是也。人們往往把這歸之於「意志」,其實,有一種比「意志」要輕鬆得多的好方法,那就是讓習慣性動
作植根於你的潛意識。
人的意識有潛顯之分。顯意識是你警醒狀態的知覺活動,而潛意識則在顯意識之下,靜靜等待。如果把人的意識比作海上冰山的話,顯意識僅僅是冰山一角。人類的許多奧妙,就存在於潛意識之中。學者們的研究指出,一個人的日常活動,90%已經通過不斷地重複某個動作,在潛意識中, 轉化為程序化的慣性。也就是,不用思考,便自動運作。這種自動運作的力量,即習慣的力量。它是非常巨大的,長此以往將使其主體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如果抽像地講,就是:行為變為習慣,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一個動作,一種行為,多次重複,就能進入人的潛意識,變成習慣性動作。人的知識積累才能增長,極限突破等等,都是習慣性動作、行為不斷重複的結果。如果學會運作潛意識技巧,就可以建立一種自動運作的「長效機制」,從而達到人生的奮鬥目標。
在我寫過的一本有關潛能開發的書稿中曾經講過一則大象「林旺」的故事。「林旺」小時候被放進了動物園,鼻子被一根鏈條拴在了木樁上。有一次它想掙開鐵鏈到猴山看看猴老弟,沒想到掙得太猛,把鼻子掙得生疼。「哎喲,不得了!」林旺眼裡含著淚,心裡自言自語:「我這頭小像是掙不開這個鏈條的。」半年後,林旺又想到大街上去轉轉,一掙鏈條,又把鼻子掙得生疼:「我這頭小像是掙不開這個鏈條的。」兩次失敗,兩次心中自言自語,使得它從此再也不敢去掙那根鏈條。後來,年復一年,小林旺長大了。但是,此時的它,從不想到外面去玩兒,它以為自己是不可能掙脫鏈條的,而實際上,這時的它只要一掙,完全可以到外面瀟灑走一回。小林旺從小到大,從大到老,終於老死在了象房。這樣的悲劇故事,豈止是動物世界在上演?人們可以自問一聲:我自己是小林旺嗎?非常可能!
林旺的悲劇,基於它從兩次掙脫動作中得出的一種負面認識:我是掙不脫那根鏈條的。關鍵是兩次自我否定的暗示,是兩次否定性的自我評價進入了它的潛意識之中,每當碰到這樣的事,就成為習慣性反應。由此可見,習慣性的思考一旦進入潛意識,就有多麼大的力量。
這是一個反面的案例。
現在需要把事情顛倒過來,如果是一種正面的思考,正面的動作呢?那將產生一種不可思議的積極的力量、成功的力量。這本書就是教你如何養成積極向上的習慣,從而一步步地走向成功的。作者說,「想想看,我們大多數的日常活動都只是習慣而已,我們幾點鐘起床,怎麼洗澡,刷牙,穿衣,讀報,吃早餐,駕車上班等等,一天之內上演著幾百種習慣。」這是在提醒著我們:你非常需要仔細檢查一遍自己的習慣。看看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無益的,哪些是有害的,而後,將無益、有害的改為有益的。哪怕一個小小的改變,假以時日,必能受益無窮。
非常可貴的是,本書的作者為一些立志成才者提供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幫助你改變不良習慣、建立良好習慣的實用技巧。例如,設立一個適合於自己的好的目標,為此目標去努力,要大聲的說出自我肯定的話,要用筆記下自己的前進腳步,改掉「總有一天」綜合症,抓住一天中的兩個重要時刻⋯⋯這些都是很簡單的事情,卻是很有效的動作。要記住:讓良性習慣進入你的潛意識,這樣的話,你將不自覺地追隨一個指向成功的導航儀而行進,而成功,正在前方向你招手呢!
勵志各有方法,巧妙各有不同。讓我們以新奇的目光翻開它的扉頁,開始閱讀吧,潛意識的力量正從你的腦海深處湧起。
二零零四年四月十二日
空想家和行動者 習慣的力量 抓住我吧,訓練我吧,對我嚴格管教吧,我將把整個世界呈現在你的腳下。
千萬別放縱我,那樣,我會將你毀滅。
我是誰?
我就是習慣。
空想家和行動者
《習慣的力量》
第一章 空想家和行動者
大學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我就多門課不及格,淪落到差點被開除的地步。我逃課,幾乎讀不進任何書,作業也一拖再拖,直到超過最後期限。我嘗試過努力和改變,但是收效甚微。直到最後,我的祖父把我叫到了面前,他給了我一番語重心長的忠告,正是他的告誡,改變了我的一生。
祖父的語氣似乎在表明,他所說的每一個字都禁得起科學驗證和時間的考驗,都是無可質疑的確鑿的事實,那就是,人可以分為兩類:空想家和行動者(Dreamer and Doer)。
「 世界上有兩種人:空想家和行動者。」祖父解釋道:「空想家們善於談論、想像、渴望、甚至於設想去做大事情;而行動者則是去做!你現在就是一位空想家,似乎不管你怎樣努力,你都無法讓自己去完成那些你知道自己應該完成
或是可以完成的事情。不過,不要緊,你還是可以把自己變成行動者的。」
祖父的這番話從此改變了我的一生,我想,它一定也能改變你的一生。
那麼,如果你仍然還只是一位空想家,你怎樣才能變成一位行動者呢? 這一轉變,究竟又是什麼?又如何才能發生呢?
首先,讓我們來仔細看看,什麼是空想家與行動者,兩者又有怎樣的區別。
行動者比空想家做得成功,是因為,行動者一貫採取持久的、有目的的行動,而空想家很少去著手行動,或是剛開始行動便很快懈怠了。行動者具備有目的地改變生活的能力。他們能夠完成非凡的事業,不論是開創一間自己的公司,寫作一本書,競選政府官員,還是參加馬拉松比賽,以及其他事業。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空想家只會站到一邊,僅僅是夢想過這些而已。
是什麼阻礙了空想家成就事業?難道只是因為對「開始」的畏懼?或是對失敗的擔憂?或者,是因為空想家不夠聰明,缺乏智慧,能力欠缺,還是運氣不佳?而究竟又是什麼使得行動者能夠去做,從而成就了令人滿意的事業,而空想家卻注定了一個又一個的失敗?答案很簡單,哦,不過,也很深奧。
給予行動者動力的,同時也是阻礙空想家進步的,那都是同樣一件事物:習慣!
我是誰?
我是你的終身伴侶,我是你最好的幫手,我也可能成為你最大的負擔。
我會推著你前進,也可以拖累你直至失敗。 我完全聽命於你,
而你做的事情中,也會有一半要交給我,因為,我總是能快速而正確地完成任務。 我很容易管理——只要你嚴加管教。請準確地告訴我你希望如何去做, 幾次實習之後,我便會自動完成任務。 我是所有偉人們的奴僕,唉,我也是所有失敗者的幫兇。偉人之所以偉大,得益於我的鼎力相助,失敗者之所以失敗,我的罪責同樣不可推卸。我不是機器,除了像機器那樣精確工作外,我還具備人的智慧。你可以利用我獲取財富,也可能由於我而遭到毀滅——對於我而言,二者毫無區別。 抓住我吧,訓練我吧,對我嚴格管教吧,我將把整個世界呈現在你的
腳下。千萬別放縱我,那樣,我會將你毀滅。 我是誰? 我就是習慣。
第二章 習慣的力量 習慣
1. a. 一種重複性的、通常為無意識的日常行為規律,它往往通過對某種行為的不斷重複而獲得;
b.思維和性格的某種傾向;
2. 一種習慣性的態度和行為。
— —《美國傳統詞典》
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
「Nothing is more powerful than habit.」
— —奧維德(Ovid),古羅馬著名詩人,長篇敘事詩《變形記》的作者
毫無疑問,人就是一種習慣性的動物。無論我們是否願意,習慣總是無孔不入,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習慣的影響力竟如此之大。
有調查表明,人們日常活動的90 %源自習慣和慣性。想想看,我們大多數的日常活動都只是習慣而已!我們幾點鐘起床,怎麼洗澡,刷牙,穿衣,讀報,吃早餐,駕車上班等等,一天之內上演著幾百種習慣。然而,習慣還並不僅僅是日常慣例那麼簡單,它的影響十分深遠。如果不加控制,習慣將影響我們生活的所有方面。
小到啃指甲、撓頭、握筆姿式以及雙臂交叉等微不足道的事,大到一些關係到身體健康的事,比如,吃什麼,吃多少,何時吃,運動項目是什麼,鍛鍊時間長短,多久鍛鍊一次等等。甚至我們與朋友交往,與家人和同事如何相處都是基於我們的習慣。再說得深一點,甚至連我們的性格都是習慣使然。
牧師華理克(Rick Warren) 在他的作品《目標驅動生活》(The Purpose Driven Life)中有這樣的論述:「性格其實就是習慣的總和,就是你習慣性的表現。」關於習慣成就性格的說法並不是最近才提出來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 年便宣稱:「正是一些長期的好習慣加上臨時的行動才構成了美德。」
習慣實際上不僅僅影響我們的個人生活,許多心理學家都一致認為,實際上
正是習慣引導著整個社會結構的心理機制的改變。19世紀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如此寫道:
習慣就像一隻巨大的飛輪⋯⋯正是它,使得那些從事最艱苦、最乏味職業的人們沒有拋棄自己的工作;也正是它,注定了我們每一個人都只能在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最初選擇的範疇內與生活展開搏鬥,並為那些自己雖然並不認同,但卻別無他選的某種追求而付出最大的努力;還是它,把不同的社會階層清晰地區分開來⋯⋯
哪怕只有25 歲,你也能夠在這個年輕的身影上一眼看出未來的推銷員,醫生,律師,或是首相;哪怕只是一句話,你也能夠從中分辨出細微的主觀思維模式,以及特定的行為方式。而這些都在表明,他們總有一天逃不過某種命運,就像是衣袖上會出現的褶子一樣。我們的性格就像塑料,一旦塑造成形就很難改變,不過,這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這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詹姆斯不僅注意到習慣的巨大力量是如何影響整個社會的架構,同時, 他也指出了改變習慣的艱巨和不易。
習慣的力量如此巨大,這恐怕早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了。 「It is notorious how powerful is the force of hatit.」
— —查爾斯·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物種起源》的作者
甚至是教會的教義改革,以及國家的憲法變革,都比改掉我們身上哪怕最細小的壞習慣容易得多。
「It is generally felt to be a far easier thing to reform the constitution in Church and State than to reform the least of our own bad habits.」
— —塞繆爾·斯邁爾斯(Samuel Smiles),《信仰的力量》的作者
那麼,習慣為什麼如此難以改變呢?就因為它們深深根植於我們的潛意識當中。這便是我們僅用顯意識幾乎無法改變習慣的本質原因。顯意識的活動僅在我們警覺時起作用,在我們清醒和防備時能夠戰勝潛意識。顯意識就像是一位值勤的哨兵,夜深時哨兵開始打盹兒了,潛意識就當政了。因為,潛意識從不入睡,它永遠靜靜地存在,靜靜地等待顯意識哨兵開小差。
走老路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你開車前設定了自己的目的地,卻不知不覺行駛到別的地方。就拿我來說,原本每天上班是走同一條路線,而最近一段時間,途中因為施工經常導致交通堵塞,於是,我有意識地為自己規劃了另一條行車路線。然而不幸的是,我還是很多次走上了擁堵的老路。
這種「走老路」的習慣,便是潛意識作用的結果。它就像是我的自動導航員。在匆匆忙忙的早晨,我的顯意識思維早已被無數的工作計劃、任務和其它緊要的事佔得滿滿當當,於是,我的自動導航員(即我的潛意識)便輕易地取得了控制權,並指揮著我駛上以往上班的老路。
顯然,「走老路」對我的意識來說顯得更自然,更節省精力,也就是說,除非我必須調整自己的潛意識(即習慣),否則,我將毫不遲疑地重複類似的選擇。
的確,儘管我已經有意識地注意到了惡劣的交通路況,以及照老路行駛必然
造成上班遲到的現實,但是,在我的潛意識還沒有進行相應的調整之前,我便只有面對這樣的困境:因為我的潛意識掌控了我的方向盤而選擇了老路,當然就不可避免地停在擁堵的隊伍當中長噓短歎了。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改變習慣(潛意識)才是問題的關鍵。我們要有意識地與潛意識進行溝通與交流,再對它進行必要的培訓,最後才能生成一套新的潛意識的運行程序。
心理學第101 守則
只有主動去改變潛意識,我們的生活才有可能發生改變,否則,我們只會繼續那種我們以往一點一滴構築起來的生活方式。
「Nothing will happen to change your life until you consciously step in and start to work with your subconscious mind,otherwise, you will continue in the same pattern you have built up.」
— —梅瑞德·曼恩(Mildred Mann)
顯意識與潛意識
試想,你的思維由兩個相互獨立的部分構成:顯意識和潛意識。顯意識便是你的知覺,它負責思考、推理、計算、計劃或設定目標。潛意識則是各種事物的倉庫,你過去的經歷和經驗便在此存放。你的記憶,情感,信仰,價值觀,當然,還有你的習慣,統統構成了你的潛意識。
神奇的21 天
你或許聽過這樣的說法:「改變一個習慣需要21 天。」 這的確有幾分真實性,甚至得到了某些研究數據的支持。但是,「21天」也並不是一個那麼神奇的數字。不同習慣的改變花費的時間也不盡相同。越早(尤其是在兒童時期)形成的習慣,形成的時間越長(重複的次數越多)的習慣,越難改變。比方說,我每天早晨上班走的路,便沒有花費21 天的時間去改變。在我第六天堵在施工路段之後,我的顯意識便開始注意到了我的潛意識,並開始著手訓練它,重新對它進行編程。
再舉個例子,我很小的時候起,便養成了咬手指甲的壞習慣,一直到二十幾歲這一壞習慣仍然沒有改掉。改掉這個長期以來的習慣竟花費了我五個多月的時間,遠遠超出了神奇的21 天。
下面的故事可以進一步闡述以上觀點。
一天,一位睿智的教師與他年輕的學生一起在樹林裡散步。教師突然停了下來,並仔細看著身邊的4 株植物。第一株植物是一棵剛剛冒出土的幼苗;第二株植物已經算得上挺拔的小樹苗了,它的根牢牢地盤踞到了肥沃的土壤中;第三株植物已然枝葉茂盛,差不多與年輕學生一樣高大了;第四株植物是一棵巨大的橡樹,年輕學生幾乎看不到它的樹冠。
老師指著第一株植物對他的年輕學生說:「把它拔起來。」年輕學生用手指輕鬆地拔出了幼苗。
「 現在,拔出第二株植物。」
年輕學生聽從老師的吩咐,略加力量,便將樹苗連根拔起。
「 好了,現在,拔出第三株植物。」
年輕學生先用一隻手進行了嘗試,然後改用雙手全力以赴。最後,樹木終於倒在了筋疲力盡的年輕學生的腳下。
「 好的」,老教師接著說道,「去試一試那棵橡樹吧。」
年輕學生抬頭看了看眼前巨大的橡樹,想了想自己剛才拔那棵小得多的樹木時已然筋疲力盡,所以他拒絕了教師的提議,甚至沒有去做任何嘗試。
「 我的孩子」,老師歎了一口氣說道,「你的舉動恰恰告訴你,習慣對生活的影響是多麼巨大啊!」
故事中的植物就好像我們的習慣一樣,越根基雄厚,就越難以根除。的確,故事中的橡樹是如此巨大,就像根深蒂固的習慣那樣令人生畏,讓人甚至憚於去嘗試改變它。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習慣比另一些習慣更難以改變。這一點,不僅壞習慣如此,好習慣也不例外。也就是說,一旦好習慣養成了,它們也會像故事中的橡樹那樣,牢固而忠誠。在習慣由幼苗長成參天大樹的過程中,習慣被重複的次數越來越多,存在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它們也越來越像一個自動裝置,越來越難以改變。
習慣與上癮
值得注意的是,「習慣」有別於「上癮」。在通行的詞典裡,「習慣」的同義詞是「傾向」、「趨勢」、以及「日常行為規律」等;而「上癮」的同義詞則是「變態的固執」、「藥物依賴」、以及「沉迷」等等。顯然,二者差別顯著。
通常,「習慣」和「上癮」有些聯繫,而又相互獨立。舉例來說,當我們試
圖戒煙的時候,如果能認識到吸煙不僅是一種習慣,同時還是一種上癮行為時,無疑將有助於我們成功地戒煙。在吸煙的行為裡,上癮源自對尼古丁的化學依賴,這之外的就是一種習慣了。每一個煙民吸煙的習慣和上癮的程度都不盡相同,但是,要想成功戒煙,不論是吸煙的習慣,還是吸煙的化學依賴,都必須同時加以根除。
因此,本書論述的主題僅僅涉及習慣以及日常行為規律,而不會涉及到任何上癮的問題。
習慣的益處
一天早晨,我和叔叔步行穿過農場。當叔叔帶著我慢慢靠近用來阻擋家畜的電籬笆時,我不禁暗自揣測起來,我們怎麼能從電籬笆那兒穿過呢?就在我疑惑不解之際,叔叔令人吃驚地用手壓住電線,挺身跨過了籬笆。
他竟然沒有遭到電擊?我驚訝得目瞪口呆,叔叔回頭招呼時,我還是猶豫了。
第三章 習慣的益處
如果你希望出類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與眾不同,那麼,你必須明白一點——是你的習慣決定著你的未來。
「If you want to distance yourself from the masses and enjoy a unique lifestyle, understand this——your habits will determine your future.「
— —傑克·坎菲爾德(Jack C anfield),全球暢銷書《心靈雞湯》的作者
好習慣是成功人士的共同之處
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基於良好習慣構造的日常行為規律。各個領域中的傑出人士——成功的運動員、律師、政客、醫生、企業家、音樂家、銷售員,以及所有專業領域中的佼佼者,在他們的身上你都能發現這樣一個共性,那就是良好的習慣。正是這些好習慣,幫助他們開發出更多的與生俱來的潛能。當然,他們身上並不一定沒有壞習慣,但是,一定不會太多。
讓我們來認真思考一下吧。成功人士並不見得比其他人聰明,但是,好習慣讓他們變得更有教養、更有知識、更有能力;成功人士也不一定比普通人更有天賦,但是,好習慣卻讓他們訓練有素、技巧純熟、準備充分;成功人士不一定比那些不成功者更有決心、或更加努力,但是,好習慣卻放大了他們的決心和努力,並讓他們更有效率、更具條理。
成功取決於智商?
每個人都應感謝父母賦予我們的智商。智力是天生的,它就像身高一樣與生俱來,很難更改和提高。但是,你完全可以在好習慣的幫助下,提高個人的教育水平,獲得更多知識。正是習慣,決定了每個人如何更為充分地開發自己與生俱來的潛能。
下面,讓我們舉一位家庭醫生的例子。
優秀的瓊斯大夫
瓊斯大夫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早晨起床後,坐在早餐桌旁,翻一翻有關醫療和臨床研究的雜誌。沒過多久,這一習慣就發揮了作用,瓊斯大夫慢慢變得博學、更富經驗,也更專業。在局外人看來,瓊斯大夫似乎顯得比其他大夫的智力水平高一
些,而事實卻是,瓊斯大夫並不比大家智商高。不過,不論聰明與否,都不會妨礙瓊斯大夫比其他大夫更有能力,而這正是瓊斯大夫擁有了一個好習慣的結果。
愛迪生的鍛鍊
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勿庸置疑,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他一生共創造了1,093 項發明,包括白熾燈泡、留聲機、電影等。在大家眼裡,愛迪生確實堪稱天才,但他本人卻把成就歸功於勤於思考的習慣。他說:
「 就像鍛鍊肌肉一樣,我們同樣可以鍛鍊和開發我們的大腦⋯⋯恰當地鍛鍊、恰當地使用大腦,將使我們的思維能力得到加強和提高。而思維能力的鍛鍊,又將進一步拓展大腦的容量,並使我們獲得新的能力。」愛迪生進一步解釋道:「缺乏思考習慣的人,其實錯過了生活中最大的快樂。
不僅如此,他也會因此無法最大化地發揮和展現自己的才能。」愛迪生真正明白,正是勤於思考的好習慣,讓人們把自身更多的潛能開發出來。
天才與苦練
19 世紀西班牙最偉大的小提琴家薩拉薩蒂(Sarasate)曾被媒體稱為天才,對此,薩拉薩蒂回擊說:「天才?! 37年來我每天苦練14 個小時,現在,有人叫我天才?!」顯然,薩拉薩蒂知道,並不是什麼天才或天賦就能造就一個時代最傑出的小提琴家,而是每日堅持不懈的練習成就了他的卓爾不群和耀眼的輝煌。
成功取決於天賦?
燈泡
無疑,托馬斯·愛迪生是一位天才,一位極具天賦的發明家。但是,他卻沒有把自己的成就歸功於天賦或天才,而是把這一切視為堅持和毅力的結果。愛迪生曾這樣說過,「生活中的很多失敗,都是因為人們在決定放棄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已如此地接近成功。」儘管他的天賦讓人欽羨,但是,白熾燈泡的誕生還是得益於他的堅韌不拔。在找到合適的燈絲材料之前,愛迪生嘗試了一萬多次,也失敗了一萬多次。每當我們打開電燈的時候,面對這一跨時代的偉大發明,我們要感謝的,不僅是愛迪生的天才智慧,更多的恐怕還是愛迪生那永不放棄的習慣吧。
三分王
堅韌不拔更是造就了一位籃球場上的巨星,拉裡·伯德(Larry Bird) ——一代NBA 的傳奇人物,歷史上最傑出的籃球明星之一。毫無疑問,伯德是一位不可思議的運動員,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伯德並不是最具運動天賦的人選。然而,正是天賦有限的伯德,率領波士頓凱爾特人隊(Boston Celtics), 三次登上了總冠軍的領獎台,當之無愧地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運動員之一。既然天賦有限,那這一切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你或許已經猜到了答案,是的,正是「習慣」。伯德堪稱NBA 歷史上最出色的三分球投手之一,早在加入NBA 之前的少年時代,每天早晨,伯德總是先練習500 次三分投籃,再去上學。有了這種習慣,不論天賦幾分,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好的三分球投手。拉裡·伯德就是這樣一位依靠良好的習慣把自己先天的才能和天賦發揮到極至的典範。事實上,貫穿他整個職業生涯的,正是這些幫助他發揮出所有運動潛能的自律的習慣。
看一下調查結果
那麼,天賦是否重要呢?誠然,天賦的確是大多數成功人士的法寶。芝加哥大學的本傑明·布魯姆博士(Dr. Benjamin Bloom)開展了一項對傑出學者、藝術家、以及運動員的研究,前後長達5 年之久。研究選取了各個領域中最傑出的20 位成功人士進行匿名訪談,其中涉及知名鋼琴家、網球運動員、奧林匹克游泳冠軍、雕塑家、數學家、以及精神病專家等。此外,還對這些成功人士的家人及教師進行了補充訪談,以獲取更充分的信息。本傑明和他的同事仔細研究採集到的信息,希望從中能夠找出一點蛛絲馬跡,以解釋究竟是怎樣的共同點使成功人士能有效開發自己的潛能, 讓他們和普通人區別開來。最終,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不是天才和天賦造就了這些原本普通人士的非凡成就,而是堅韌不拔的好習慣,即不畏挫折與失敗,並能在實踐中不斷地追求與完善。
成功取決於處事風格?
— —真正讓我們與眾不同的還是習慣
你是否認識這樣一些人,他們很聰明,很有天賦,但卻總是得不到他們應有的成功。他們的確天賦過人,但是天賦卻沒有轉化為相應的成就。同樣,在你的身邊,是不是還會有另一些人,他們的成績明顯超越了他們的個人天分?看上去,他們似乎並不是特別聰明,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天賦,但是,他們卻總是做什麼就能成就什麼。
那麼,這兩者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呢?通常,前者總是被人們打上懶散的標籤,而後者會被認為很刻苦很勤奮。懶散實際上也是諸多壞習慣綜合作用的結果——拖沓,做事沒條理,糟糕的時間觀念,缺乏實際行動,不守信用,沒有毅力等等。同樣,良好的處事風格其實也是若幹好習慣的綜合表現——做事有條
理,時間觀念強,信守承諾,堅韌不拔,從不拖沓等等。因此,只要查看一下個人習慣,你很快就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根本區別所在。
你或許認為,處事的風格是天生的,父母遺傳的,好和不好都與生俱來。不過這只說對了一半。的確,人的所有性格特徵都來自遺傳。但是,除了先天的素質之外,一個人的處事風格還受到環境的影響。這麼一說,我們似乎回到了「性相近,習相遠」的老生常談了。其實,我們每個人,在表現出強烈的遺傳傾向(天性的一面)的同時,也受到了教育、經驗、環境等因素的巨大影響(後天的一面)。至於先天的本性與後天的培養各自佔據多大的比重,則是人們永遠爭議的焦點。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後天的培養鑄就了我們強大的習慣,而正是習慣根本上決定了我們的處事風格。
下面,讓我們走進一對雙胞胎的生活,看看究竟是哪些習慣決定了個人的處事風格。
雙胞胎的故事
類似的故事你可能聽到過,就是一對雙胞胎從小被分開後,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長⋯⋯
故事的主人翁——比爾(Bill) 和傑伊(Jay) 便是這樣一對從小長在不同家庭中的雙胞胎。傑伊生活在農場,每天早晨他都早早起床,幫忙打點活計。此外,傑伊還幫著準備午餐和晚餐,飯前整理桌子,飯後收拾餐具等等。傑伊參加了「少年聯盟杯」的棒球比賽,在最艱難的第一年,父親一直鼓勵他堅持下去,並教導他不要做一個知難而退的懦夫。每天放學後,傑伊都會先練習30 分鐘的鋼琴,然後完成家庭作業,再去玩耍。於是,「勤奮是光榮的」,「努力和堅持不懈終會得到回
報」等觀念便牢牢根植在了小傑伊的頭腦中。
傑伊的雙胞胎兄弟比爾,則從小受到了截然不同的教育。他有自己的房間,並常常獨自相處。從來沒有人要求比爾幫助做家務或收拾房間,同樣也沒有人告訴過比爾勤奮工作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去全力以赴。儘管長大後,兩兄弟身上存在的那些與生俱來的共性還是讓人驚歎,但他們的處事原則和風格卻截然不同。
顯然,我們只能把這樣的差別追溯到習慣的不同上來。
好習慣結好果 壞習慣釀惡果
實幹家的標誌便是他們的實際行動!不僅是偶然為之,更是持續的、有目的的行動。
前面的那些章節已經讓我們明白,成功的人並不一定比別人更聰明、更加能說會道、更勤奮、或者更有恆心和毅力。他們不過是養成了一些良好的習慣,正是這些習慣,不僅讓他們著眼於行動,也讓他們有機會獲得更多的知識,變得更有毅力,使他們溝通更有效果、工作更有效率。
閉上眼睛,憧憬一下,我們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我們也因此變得更有效率。然而,這個願望該如何去實現呢?
這裡列出了一些好習慣,你不妨再把自己的不良習慣一一列出。然後,讓好習慣取代你自己清單中的每一項「惡習」。那些好習慣將影響你的一生,比如:
* 永遠信守承諾;
* 開會和約會不遲到;
* 從來不忘記回復電話;
* 與同事、客戶、家人的溝通更充分一些;
* 總是明確告知他人自己將做什麼以及日期安排;
* 快速處理各種瑣碎的行政事務;
* 積極傾聽;
* 永遠不要等到最後一刻才做計劃;
* 一經介紹,就永遠記住對方的名字;
* 與人交談時,保持良好的眼神接觸;
* 保證每天的飲食健康;
* 定期鍛鍊身體;
* 少看電視;
* 多讀書;
* 常與家人共進晚餐;
* 控制情緒和脾氣;
* 至少把每月收入的十分之一用於適合自己的某種投資;
* 定期給家人或朋友打電話或寫信。 是的,這樣點點滴滴的好習慣將會改變你的一生! 小習慣與大習慣 培養小習慣意義非凡。 舉例來說。假定你養成了下面這3 個小習慣:
1. 1. 你總是及時處理日常事務,而不任由它們堆積如山;
2. 2. 你總是快速響應客戶和同事的請求;
3. 3. 你第一次讀到收件箱裡的郵件時,就及時處理好。 上述的3 個小習慣將給你帶來如下好處: 1 、 從不拖沓日常事務; 2 、 客戶和同事們相信你會及時響應他們的請求; 3 、 你會及時處理各項事務並得到大家認可。 這樣的成果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好習慣的影響還遠不止於此。更多、
更有意義的結果會很快接踵而至——你開始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不再拖沓,變得有條理,有效率。漸漸地,你還會發現你的閒暇時間因你的井井有條而多了起來,你可以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這些,都是好習慣的結果。
小習慣帶來小成果,也將逐漸變成你的日常習慣,並取得更大、更有意義的成果。 大成果也許難以準確推斷,或是難以預料,但是,它們對於生活的影響無疑是相當深遠的。
「 改掉壞習慣,培養好習慣」的好處太多了,我們甚至可以肯定地告訴你,你究竟能在成功之路上走多遠,完全取決於你的習慣。 好習慣造就好結果,壞習慣釀成壞結局。 成年人大多局限於某種思想、行動和結果當中。他們很少跨越那條自己強加於自己的人為界限。
「Many intelligent adults are restrained in thoughts,actions, and results. They never move further than the boundaries of their self-imposed limitation.」
— —約翰·馬克斯韋爾(John C. Maxwell),《領導力21 法則》的作者
你的習慣是否已經阻礙了你的進步呢?小時候,我很喜歡到叔叔的農莊玩耍,在農場裡無拘無束地奔跑,自由自在地嬉戲。不過,除了遊戲,農莊還教會了我許多農活,也讓我懂得了很多生活中的道理。給我留下深刻記憶的是這樣的一課。
電籬笆的故事
一天早晨,我和叔叔步行穿過農場。當叔叔帶著我慢慢靠近用來阻擋家畜的電籬笆時,我不禁暗自揣測起來,我們怎麼能從電籬笆那兒穿過呢? 就在我疑惑不解之際,叔叔令人吃驚地用手壓住電線,挺身跨過了籬笆。
他竟然沒有遭到電擊?我驚訝得目瞪口呆,叔叔回頭招呼時,我還是猶豫了。
這畢竟是一道能讓人致命的電網啊,而我曾無數次聽到過切勿靠近的警告!
叔叔看出了我的猶豫,便向我解釋,其實電籬笆沒有必要一直都帶電。家畜遭到幾次電擊後,記住了這個教訓,就再不會靠近籬笆了,這時電籬笆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我看到籬笆外的草甸是那麼的青蔥,與籬笆內稀稀淺淺的草坪相比,一定會讓家畜垂涎三尺。
可就是過去的經驗導致的習慣最終戰勝了美食的誘惑,讓它們在籬笆前永遠躑躅不前。
我們過去的成就並不代表我們所有的潛能。
「Our past is not our potential.「
— —瑪麗琳.弗格森(Marilyn Ferguson),《寶瓶同謀》的作者
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一堵並不帶電的籬笆牆呢?這些自我強加的條條框框,最終演變成了阻礙你充分發揮潛能的習慣。當舊習慣阻礙了你,那麼去改掉它們吧,去跨過那道根本沒有實質意義的籬笆吧。千萬不要任由過去的經驗扼殺了你的未來。記住,改變習慣是關鍵!
我們被鎖鏈束縛,卻從來不知道鑰匙在自己手中。 「We live our lives in chains and we never even know we have the
key.」 —— 老鷹樂隊(The Eagles),選自歌曲Already Gone
第四章 習慣的主人
日常行為規律
1. 1. 有規律地採取的預先確定的具體行為過程;標準智能流程;
2. 2. 一整套慣例性的、並經常自動執行的流程或活動。
— —《美國傳統詞典》
除非你去改變一些你每天都做的事情,否則,你的生活只能一如既往。成功的秘密就隱藏在你的日常行為中。
「You will never change your life until you change something you do daily. The secret of your success is found in your daily routine.」
— —約翰·馬克斯韋爾(John C. Maxwell)
事如其人,你每天做的事情就決定了你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這麼簡單,不論你是變好還是變壞,抑或什麼也沒有變,都是你日復一日的行動決定的,可見你的日常行為真的很重要。
你或許會問,「習慣」和「日常行為規律」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習慣」和「日常行為規律」常常可以相互替代。但是,在這裡,我們探討問題時,我們就把日常行為規律定義為人們的習慣總和。換句話說,你的習慣將決定你的日常行為規律。
無論如何強調日常行為規律的重要性都不會過分,正如我們在前面提到的,所有成功人士的一個共同特徵便是基於良好習慣之上的一整套日常行為規律。
幸運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選擇習慣的能力。我們完全可以有目的地改變習慣,構建一整套有助於我們成功的日常行為規律。
自己做主,選擇生活
我們被鎖鏈束縛,卻從來不知道鑰匙在自己手中。
「We live our lives in chains and we never even know we have the key.」
— —老鷹樂隊(The Eagles),選自歌曲Already Gone
讓我們回到空想家和行動者的話題。並非生活眷顧行動者,而是行動者選擇了生活。行動者有目的地選擇生活,而不是隨遇而安。
我們知道,生活總是把那些我們無法控制、更難以預料的事情強加於我們身上。有這麼一個笑話我很喜歡:「如何讓上帝發笑?告訴他你的計劃吧。」我們無法掌控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所有事情。我們能控制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我們每天怎麼做。我們可以去選擇,每天、每月、或是每個時刻,我們都在做出行動的選擇。問題只是,我們時常是選擇「不去選擇」。
還記得我們前面說過的嗎?日常活動的90 %源自於習慣和個人的慣性。至於我們的行動,只是在潛意識支配下的被編輯好的程序。也就是說,生活中90 %的選擇早已做出,並被記錄到固定的程序當中。但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去改變這個程序,在更多的時候,我們卻意識不到我們能夠選擇,或者,領會不到這樣的
選擇對於我們生活的意義。
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選擇習慣,並可以有目的地建立起自己的一整套日常行為規律,我們的顯意識完全有能力訓練我們的潛意識。因此,我們再也不能無意識地任由不良的行為習慣繼續下去了,而必須有意識地構建新的日常行為方式。這便是有目的地去生活!
駕馭你的習慣,和你每天的日常行為,乃至你的生活吧。 讓我們再次回顧前面那段「我是誰」的最後幾句: 我是誰抓住我吧,訓練我吧,對我嚴格管教吧,我將把整個世界呈現在你的
腳下。千萬別放縱我,那樣,我會將你毀滅。 我是誰? 我就是習慣。
第五章 從空想家到行動者一個新習慣就可以給我們完全陌生的驚喜。 「A single new habit can awaken within us a stranger totally
unknown to us.」 — —聖·德克旭貝裡(Antoine de Saint-Exupery),《小王子》的
作者 每天都嘗試去做一點兒你原本不喜歡的事吧,就當成是對自己的磨練。「Do something you hate everyday, just for the practice.」 — —約翰·馬克斯韋爾(John C. Maxwell) 從空想家轉變為行動者的第一步至關重要:「每天都嘗試去做一點
兒
你原本不喜歡的事。」乍一看,這一建議似乎不合邏輯,不僅有點兒冒傻氣,還帶著點兒自虐的意味。然而,我第一次看這句話的時候,便感受到了它所蘊含的智慧。
早起跑步是個苦差事
我是一位長跑愛好者,每天早上我都會做5 公里慢跑。不論嚴寒酷暑,颳風下雨,我的晨跑總是堅持著。其實開始時,情況並不如此。
我曾經十分厭惡早起,每天早晨我都賴在被窩裡為起床做著激烈的思想鬥爭。我總是使出吃奶的勁頭,才勉強把自己從被窩裡拽出來。真的,你也許會有同感,早上在床上的每一分鐘都是如此讓人珍惜,很多次我都又迷迷糊糊地打上幾個盹兒。我也同樣不喜歡跑步,尤其是長跑,我覺得它又艱苦又乏味,還會讓人腰酸背痛。因此,早起跑步,對我來說無異於天方夜譚。那麼,我,這個最不可能堅持下去的懶蟲,究竟是如何轉變成今天的長跑愛好者呢?
答案還是要追溯到我的祖父那番改變了我一生的教誨。祖父告訴我說, 為了成為一位「行動者」,一定要做到自律。他解釋道,不論我做什麼,也不論我多麼努力,如果我不能做到掌握自己,那麼,將永遠不能發揮出自己最大的潛力.這便是祖父的「空想家」與「行動者」學說的核心思想, 即克己自制。
祖父引用他最喜歡的名人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一句話,來解釋如何做
到克己自製:「關鍵在於每天去做一點自己心裡並不願意做的事情,這樣,你便不會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義務而感到痛苦,這就是養成自覺習慣的黃金定律。」祖父把這叫做「磨練法則」,並鼓勵我說,只要我能夠堅持一個月,我一定能把自己改造成行動者。我聽從了祖父的建議,並選定了晨跑這件對身體有好處但對我來說是那麼艱苦的差事,開始親身實踐祖父的「磨練法則」。
這可真是名副其實的苦差事呀。雖然我知道長跑益處多多,但我仍然討厭它。我的身體狀況很差勁,從家門口到40 碼開外的信箱,往返一趟就讓我氣喘吁吁了。我確實是需要某種有助於提高心肺功能的運動,可我一定不會選擇長跑。於是,長跑便成了一件不折不扣的,我每天都必須做的不感興趣的事情。
我的轉變非常緩慢。每天的早起,卻只能得到腰酸背痛的獎勵,我有時會感到無比的畏懼。我跑不了幾步便氣喘吁吁,上氣不接下氣。這樣子下去,估計「磨練法則」對我很難生效了,我的克己自製的目標也渺茫了起來。但惟一讓我牢記心中的是,我必須強迫自己堅持一個月!我做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就開始發生了。
隨著身體狀況的慢慢變好,跑步逐漸變得輕鬆起來,起床也變得不再那麼艱難了。月底的時候,跑步這份苦差事似乎不再那麼恐怖了,儘管早起仍然有點兒困難,有點兒費勁,但似乎可以克服。一切都變得越來越容易,越來越自然,直到我竟然不自覺地渴望晨跑!這時,我才開始真正感覺到,原來清晨長跑是一種享受。
讓我們看看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只不過是每天早上都爬起床去跑步罷了。然而,清晨長跑竟成了我的一個習慣,成了我的日常行為的一個部分,我也不用強迫
自己了,每天的晨跑成為了自然而然的習慣。
「 磨練法則」對於培養克己自製的品質至關重要,克己自製則是充分發揮潛能的關鍵所在。
自我控制並不單是一種非凡的美德,它更是使其他美德煥發光彩的源泉。 「Self-command is not only itself a great virtue, but from it all the other virtues seem to derive their principle luster.」 — —亞當·斯密(Adam Smith),經濟學家,《國富論》作者 掌握自己才能掌握一切。戰勝自己才是最完美的勝利。 「If you can win complete mastery over self, you will easily master all else. To triumph over self is the perfect victory.」 — —托馬斯·坎佩斯(Thomas Kempis),《傚法基督》的作者 自製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和財富。 「The greatest strength and wealth is self-control.」 —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古希臘數學家 征服一座山,征服自己掌握自己是至關重要的。第一位成功征服珠穆朗瑪峰的新西蘭人埃德蒙·希拉裡(Edmund Hillary)對此體會深刻。
「 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自己,你將沒有機會把所有潛能發揮出來,你也就很
難改變你的人生。」 雪崩、脫水、體溫降低,以及29,000 英尺高的缺氧,加上生理和心理上的極度疲勞,在希拉裡通往這座世界最高峰的路上障礙重重。在他之前,那麼多勇敢的登山者都失敗了,但是,希拉裡成功了。
在被問起是如何征服這世界最高峰時,希拉裡回答道:「我真正征服的不是一座山,而是我自己。」這種優秀的品質就叫做意志力、自制力或克己自律,實際上,你也完全可以從每天去做一些並不喜歡的或原本認為做不到的事情開始,在「 磨練法則」的作用下, 開發出自己更強的意志力、自制力等等。
掌握自己的好處顯而易見,不過,它仍然值得我們進一步深入分析。通過每天跑步的「磨練」,我的自律能力、決心、意志、承諾、效率、自信、自尊都得到了鍛鍊和提高,我甚至學會了如何設定目標和實現目標,以及如何制定計劃和實施計劃。所有這些,都是有目的地培養習慣、構建日常行為規律所必須的。從下面我們講述的泰迪·羅斯福(Teddy Roosevelt) 的生活中,我們同樣不難看出掌握自己的重要性。
羅斯福
羅斯福被公認為美國歷史上身體最健康、意志最堅定的領導人,他也常常自詡為「自我塑造的人」。
但是,這位政治家並非「生來如此」。小時候的羅斯福哮喘病纏身,身體虛弱得甚至無法吹滅床邊的蠟燭。回憶童年,羅斯福總會這樣形容自己:「一個體弱多病的男孩」,和「一段悲慘的時光」。小羅斯福視力欠佳,異常瘦削,他身體的狀況糟糕得讓他的父母不敢肯定他是否還可以活下去。不過,羅斯福還是活
了下來。
羅斯福回憶道:「由於既虛弱又笨拙,所以我對自己毫無信心。我需要艱苦地訓練自己的身體,更需要強化自己的意志和精神。」 羅斯福明白,要想成為自己希望的那種人,則必須通過磨練來塑造自己。
詹姆斯在他的傳記作品《羅斯福的領導藝術》(Theodore Roosevelt on Leadership)一書中,詳盡地描述了羅斯福對於培養自制力所作出的努力和奮鬥,他這樣寫到:「泰迪·羅斯福振作了起來,為發揮出自己所有的潛能。他聽取了父親的教誨:『你必須重新塑造你自己的身體!』⋯⋯人們沒有選擇原地踏步的權力;在奮鬥的一生中,無所事事只會成為致命傷。」
記者亨利對羅斯福與自己的一番談話記憶猶新:「關於我一生經歷的各種戰役,人們談論很多。其實,最艱難的一場戰役只有我一個人知道,那就是戰勝自己的戰役。」 接著,羅斯福描述了這場如何駕馭自身的戰役:「只有通過實踐鍛鍊,人們才能夠真正獲得自制力。也只有依靠慣性和反覆的自我控制訓練,我們的神經才有可能得到完全的控制。從反覆努力和反覆訓練意志的角度上而言,自制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習慣的形成。」
羅斯福對自制力的訓練貫穿了他的一生,也融入了他的日常活動中。即便是在總統任職期間,他也仍然堅持自己的實踐訓練。在他入主白宮的那些日子裡,就像羅斯福自己所說的那樣:「我總是在下午盡量抽出幾個小時進行體育鍛鍊——打網球,騎馬,有時也行走在崎嶇的鄉間小路上。」 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羅斯福寫道:「今天上午,在白宮接待處,我與6,000 個人握手;下午,我與4 個孩子以及他們的十幾個表兄弟和朋友們一起痛快地騎馬兩小時。我們跨越柵欄,穿過山丘,一起
在平地上飛奔。」
羅斯福從不浪費時間,在沒有特殊事情需要處理的時候,他喜歡讀書或是給朋友們寫信。羅斯福也是一個崇尚行動的人,他更願意參與而不僅僅只是旁觀。他曾這樣拒絕了一次觀看棒球比賽的邀請:「我可不願意坐上兩個半小時,而只是為了觀看別人做事情。」不論是朋友,還是敵人,都一致公認羅斯福的果斷和堅韌,以及他對於別人托付任務的高度負責。所有這些品質都源自羅斯福的自制力。
羅斯福的自制力也得到了周圍許多朋友和同事的認同。羅斯福的一位拳擊搭檔形容羅斯福為「人造的機器」,而非有生命的運動員。歷史學家莫裡森(Elting Morison)也注意到:「他的一生,充滿了令人驚訝的決斷。他的精力和天賦並沒有在出生時就得到某種自然而和諧的統一;相反,經過多年持久而大量的意志鍛鍊之後,它們得到了有效的組織和引導。」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羅斯福一開始並不是一位有決心、有毅力,身體健康、意志堅強的人。然而,自制力的鍛鍊使他最終成為了人們眼中的「羅斯福」。那麼,羅斯福究竟做了什麼?他究竟把自己塑造成了怎樣的人?他的自制力又給自己帶來了什麼呢?讓我們一起看看他的事跡吧——
.* 第26 屆美國總統;
.* 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
.* 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副總統;
.* 歷任不同的政府要職;
.* 海軍副總司令;
.* 美西戰爭中英勇的騎兵;
.* 榮獲「榮譽勳章」;
.* 榮獲「諾貝爾和平獎」;
* 通過溝通與締結和平條約結束了很多重大衝突,並因此享有極高威望的偉大的外交家;
.* 對巴拿馬運河的修建起到重要作用;
.* 至今保持著連續握手(8,150次)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 連續騎馬超過100 英里,親身為軍隊示範他們應該具 備的身體素質;
.* 胸部中彈後,在被送往醫院前,堅持演講了90 分鐘;
.* 確立了現代總統任期制;
.* 美國歷史協會主席;
.* 30多本書的作者;
.* NCAA(全國大學生體育協會)的創始人;
.* 構建了國家公園體系;
.* 構建了國家森林服務體系;
.* 第一次劃定了聯邦禁獵區;
.* 第一次劃定了聯邦鳥類保護區;
.* 確定了首批18 處國家級名勝景觀,其中包括名聞遐邇的大峽谷。
看樣子,曾經在自畫像中的「膽小的、可憐的傢伙」幹得可真不賴呀。所有這一切的成就,就像羅斯福自己明確表示的那樣,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高度的自制力。
為了變得有效率,變得有毅力,變得足智多謀、不屈不撓,更為了充分發揮我們的潛能,我們惟有通過自律來實現從空想家到行動者的轉變。從本質上講,通過實踐鍛鍊而獲得的自律給予我們的,是一種能力,一種有目的地培養習慣的能力,而不是一種必須的技能。明白了這一切之後,下一步就是如何做到有目的地培養習慣,構建日常行為規律了。
每天做些苦差事——為自己
我選擇了每天清晨長跑來幫助自己培養高度的自制力。泰迪·羅斯福選擇了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不論你選擇怎樣的事情,它首先是一件你必須強迫自己完
成的苦差事。其次,這件苦差事也必須是你每天都可以完成的。最後,這件苦差事當然還應該是一件有益處的事情(例如,體育鍛鍊有助於身體健康,提高身體機能,增強自信,改善認知能力等等。)
你可以選擇各種各樣的苦差事,例如跑步,健美,游泳,騎車,散步, 有氧運動,瑜珈,武術等等。體育鍛鍊的項目數不勝數,但是,並不是說我們可以選擇的苦差事僅限於體育鍛鍊。練習一種樂器,堅持閱讀或是寫作,和朋友通信或寫郵件等等同樣適用。選擇怎樣的苦差事本身並不重要,
堅持才是問題的關鍵。每天堅持做點兒自己原本不太喜歡的事情,最終會讓我們獲得自律、毅力、以及信守承諾。 現在,請你花上幾分鐘的時間來想一想,你可能選擇哪些苦差事吧: 1 、 2 、 3 、
培養好習慣 構建新生活 當大象還很小、力氣也不大的時候,它便被一根粗鎖鏈栓到了一根牢牢固定的鐵柱子上。每天,小象都會拚命地試圖掙脫鎖鏈逃跑,但是,它的每次嘗試均以失敗而告終。最後,小象得出結論,無論自己如何努力,鎖鏈都牢不可破,鐵柱也會毫不動搖。於是,小象放棄了努力,從此不再嘗試。日復一日,這一習慣逐步鞏固,直到小象長成大象,它仍然習慣性地堅信自己永遠不可能挪動那根拴住它的樁子,無論樁子是否真正結實和牢固。
自我評估結果
第二部分 改變習慣第六章 培養好習慣 構建新生活 自我評估我現在是什麼樣的人?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的哪些習慣在阻礙你進步?你注意過它們嗎?在實現了第五章中提到的「轉變」之後,我們培養好習慣和構建富有成效的日常行為規律的第一個步驟便是自我評估。首先,你必須確切知道你希望培養的好習慣,以及你亟需改掉的壞習慣究竟是什麼。這一階段的工作勢必涉及到你的同事以及親人,他們將幫助你找出那些你甚至尚未意識到的壞習慣。這看起來似乎只是常識,不言而喻,但是,這一階段卻至關重要,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最亟需改變的習慣總是別人的習慣。
「Nothing so needs reforming as other people』s habits.」
— —馬克·吐溫
自知之明是自我改善的開始。
「Self-knowledge is the beginning of self-improvement.」
— —西班牙諺語
許多阻礙我們成功的習慣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也有一些壞習慣很難發現。通常,我們甚至覺察不到它們的存在。正如大法官奧利弗·王德爾·霍爾姆斯(Oliver Wendell H olmes)指出的那樣:「我們以為有些事顯而易見,其實我們對這些事十分無知。」 下面的小故事將進一步闡述以上觀點。
大象與木樁
小時候,我們那個印第安納州西南端的小鎮,迎來了一支馬戲團。人們成群結隊地來觀看馬戲團撐帳篷。我和哥哥簡直被大象不可思議的力量迷住了,大象竟然可以毫不費勁地抬起巨大的帳篷柱子,還可以撐起巨大的帆布!
那天晚上,我們坐在巨大的帳篷底下觀看演出。哥哥和我注意到,大象被安靜地栓在一根小小的木樁上。「爸爸,大象為什麼不把那麼小的木樁連根拔起,然後伺機逃跑呢?」哥哥好奇地問爸爸。爸爸似乎也有點兒吃驚,隨即便找訓象員詢問。像
訓象員解釋道,當大象還很小、力氣也不大的時候,它便被一根粗鎖鏈栓到了一根牢牢固定的鐵柱子上。每天,小象都會拚命地試圖掙脫鎖鏈逃跑,但是,它的每次嘗試均以失敗而告終。最後,小象得出結論,無論自己如何努力,鎖鏈都牢不可破,鐵柱也會毫不動搖。於是,小象放棄了努力,從此不再嘗試。日復一日,這一習慣逐步鞏固,直到小象長成大象,它仍然習慣性地堅信自己永遠不可能挪動那根拴住它的樁子,無論樁子是否真正結實和牢固。
人們也可能被「訓練」,或者用心理學家的話來說,像大象那樣「條件反射」地受到某種定性的思維、行動以及結果的禁錮。這時候,他們往往不自覺地陷入了自己強加於自己的某種陷阱之中。
我們通常都能夠隨口說出幾個阻礙自己進步的壞習慣,以及一些有助於自己發揮潛能的好習慣。不過,我們也往往不能完全列出所有相關的習慣,因此,總有一些我們察覺不到的習慣在阻礙我們的進步。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到「自
知之明」了。
我們以為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別人真的如何看待自己之間,有一個「交集」,那就是自知之明。越有自知之明,就越能夠正確把握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事實上,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和別人眼中對我們的看法有可能截然不同。錢伯斯(Oswald Chambers)把這種缺陷視為一種有害的、普遍存在的驕傲和自負:「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是如此驚人的無知⋯⋯我們必須放棄自以為瞭解自己的這個念頭,這將是人們最不現實的幻想。」
哎, 莎莉
我們來看一看莎莉(Sally) 。莎莉在一家大型藥品公司擔任高級銷售經理。在她看來,自己無疑高度勝任、富有遠見、善於溝通,下屬必定十分樂於向自己求助。然而,事實卻是,莎莉的下屬們害怕向她徵詢意見和尋求幫助。在下屬眼裡,莎莉溝通乏力,為保證任務的「正確」進行,不斷地插手下屬的工作。私下裡,他們常常抱怨莎莉不肯放權,對員工授權不夠,並給莎莉取了個綽號叫做「控制狂」。此外,員工們更不滿的是,他們自己從來不曾得到來自上級的正面的評價,即便是業績出色,「我們從來不知道自己究竟做得好不好。」可以看出,別人眼中的莎莉,和莎莉的自我評價竟是如此的不同。
並不一定說莎莉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但是,她錯誤地以為,自己正確地解讀了這方面的信息。而且,莎莉堅信,即便別人對她有看法,也一定會告訴她。
大家對莎莉確實有意見,但是,莎莉可能永遠不能從下屬口中得到這些,她也不可能知道下屬對自己的真實看法,直到公司組織的一次匿名調查後。
這次名為「360 度調查」的活動,讓莎莉突然發現,原來自己的領導效果如此之差!匿名調查是在共同工作的同事間展開的,這使得員工們能夠準確地瞭解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並從中發現自己的優缺點。莎莉知道了多個有礙自己進步的壞習慣之後,開始著手改變自己。意識到壞習慣的存在,是我們改掉壞習慣的第一步驟。
匿名調查問卷有很多種。其中,「360 度調查」被許多公司採用,因為,這有助於員工發現那些有礙自己發揮最大潛能,但自身無法意識到的負面行為(壞習慣)。
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工作,不妨看一看有沒有類似的活動在開展。如果沒有,那麼,你也可以利用一系列的自我調查問卷來找出那些阻礙你進步的不良行為。比如,著名的赫曼博士的潛能開發和全腦優勢系統(Herrmann Brain Dominance Profile),DiSC 評價系統,以及梅耶-佈雷格斯(Meyers Briggs) 性格測驗等等,都是很好的自我調查問卷。瞭解自己的途徑其實很多,包括向同事和親人虛心地請教等等。我們收到的關於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信息,或許和事實情況有所偏差,但是,不管怎樣,當我們下決心去做這項必要的調查時,我們就已經走出了完善自知之明的第一步。
自我評估結果
請你花幾分鐘時間,列舉幾個自己希望改掉的壞習慣,以及期望養成的好習慣。 替換,而不是抹去
用習慣去克服習慣。
「One habit overcomes another.」
— —托馬斯·坎佩斯(Thomas Kempis),《傚法基督》的作者
我們明確了希望養成的好習慣,以及希望改掉的壞習慣之後,應充分理解如何改變習慣,這很關鍵。人們通常說,習慣很難根除。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準確。習慣不可能根除,只能夠被替換。換句話說,你只能夠替換、而不是抹去一個壞習慣。替換,而非抹去,二者之間的區別很重要!因此,我們在著手改掉壞習慣之前,必須仔細地思考究竟應該選取哪些好習慣來替換它們。
你也許聽說過,一些癮君子在戒煙之後,轉而開始暴飲暴食了。結果是飲食過量,體重驟然攀升。儘管煙民戒煙後頻繁出現的暴飲暴食現象的原因還不太清楚,但是,顯然,在改掉某種習慣之後,必然會產生某種必須填補的空白。因此,有目的地選取好習慣來取代壞習慣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夠避免一個壞習慣剛離開,另一個壞習慣又接踵而至。
車輪印的威力
最近我到加拿大的一次釣魚旅行又一次提醒我選擇習慣的重要意義。別人介紹說,加拿大當地釣魚的好季節一年有兩次,即整個冬季和7 月。在夏季,這個有點兒偏僻的地區雪開始溶化,道路變得十分泥濘,因此,汽車開過後,會留下一道道很深的痕跡。而冬天來時,路面則完全被封凍上,道路上那些被凍得結結實實的車轱轆印便成了對駕駛員的巨大挑戰。每年冬天,這個偏僻、尚待開發的地區入口處,總會矗立起一塊牌子,上面寫著這樣的字樣:「駕駛員們,請謹慎選擇你要行使的車輪軌道,需要注意的是,你將在所選擇的車輪印中行駛20 公里!」
習慣不正像是道路上的車輪印嗎?它們決定了你生活的方向,不論你駛向成功還是失敗。一旦你選定了它們,你便會長久地身陷其中。因此,你必須謹慎地
選擇那些決定你一生的習慣。
如果你有目的地選取了好習慣去取代壞習慣,那麼,改掉壞習慣將變得容易許多。以嚼煙草為例。我有一個朋友,就是用了磕瓜子這種簡單的方式來取代嚼煙草。當他每次受到嚼煙草的誘惑時,便強迫自己嗑幾顆瓜子。雖然他現在已經戒煙而且用不著嗑瓜子了, 但他在戒煙的早期,很長時間裡都需要借助瓜子。
我的另一個朋友,他的壞習慣則是晚上要躺在床上看著電視入睡。為了改掉這個壞習慣,他決定用看書取代看電視, 直到自己睡意襲來後入睡。這無疑又一次驗證,有目的地選擇新習慣來取代舊習慣,將極大地提高改掉壞習慣的可能性。
反之,有目的地培養和構建某種好習慣,將有助於我們認識到自己其實也在同時取代其它的習慣。例如,你希望每天早晨起床後自己能先收拾床鋪,那麼,你一定意識到了你其實每天起床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其它方面的。再比如說,你希望自己養成積極傾聽的習慣,那麼,你必然已經意識到,你以往沒有能積極地傾聽別人的習慣。而不善於傾聽可能意味著,你的思維總是被自己要說的下一句話佔據,而無法去思考他人正在說的話。如此一來,你必然會錯過別人試圖與你溝通的許多信息,因為你總是在想你應該如何回答。導致你不善於積極傾聽的原因,也可能是你在與他人談話時,總是習慣性地把思緒轉到其它你必須完成的事情上了。
準確的辨明我們需要替換的習慣,就可以更有把握地著手實施。這很關鍵,要知道,如果你還不具體瞭解你的壞習慣到底是什麼的時候,又談何改掉它呢!一旦清晰界定了壞習慣,那麼我們用好習慣替換它們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
請你花幾分鐘時間,列舉幾個自己希望替換的壞習慣,以及替換這些壞習慣
的的好習慣(越詳細越好)。
人為設定結果,引起潛意識的注意
如果缺乏某種強加的後果,人們將很難重塑自己,因為,他既是大理石,也是雕刻家。
「Man cannot remake himself without self-imposed consequences, for he is both the marble and the sculptor.」
— —艾利克斯·卡萊爾博士(Alexis Carrel),諾貝爾獎獲得者
負面結果(吸手指和啃指甲)
結果,不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能引起潛意識的注意。還記得我們說過,習慣存在於我們的潛意識深處,為了改變習慣,我們必須有意識地關注潛意識,與潛意識溝通交流,再對它進行必要的培訓,最後調整好它的新程序。所以,當我們一次次地重複我們的壞習慣,或是無法養成好習慣時,我們必須設置某種後果。就像是訓練一隻寵物,如果一隻小狗在地板上撒了一泡尿,而它只是被輕輕地拍打了一下,那麼,小狗將只會把在地板上撒尿與輕柔的拍打聯繫在一起。
許多家長都知道,糾正小孩吸手指的好辦法,便是在小孩的手指上塗上某種怪味的東西。於是,小孩便會將吸手指與怪味這一負面的結果聯繫起來。
我就曾經有啃指甲的壞毛病。我甚至常常意識不到自己在啃指甲。為了改掉這個壞習慣,我為自己設計了一個負面後果。一旦我(顯意識)注意到了自己在咬手指甲,我便會狠狠地咬一下自己的小拇指,直至自己感覺到很痛、很不舒服
(這就是一種潛意識的「注意力接收器」)。很快,我便能夠在剛剛開始啃指甲時,就及時發現了。漸漸地,我甚至能夠意識到自己準備啃指甲了。在負面結果的反覆剌激下,我的顯意識終於注意到了我的潛意識,而我,最終改掉了自己啃指甲的壞習慣。
一旦你為壞習慣設置了不良後果,那麼,你便是在訓練你的潛意識了。你的潛意識最終會將壞習慣(或者說沒有養成好習慣),與那些負面的結果緊密聯繫到一起。潛意識一旦確認了這樣的聯繫,你也就開始走上了改掉壞習慣的道路。
你必須認識到這樣一個重要的事實:不論你是否人為地添加不良後果, 壞習慣確實會導致負面後果的發生。但是,這些自然發生的不良後果往往還不足以阻止壞習慣的繼續。同樣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提醒大家,那些所謂的自助和勵志的建議往往會打出諸如「你只是個人,不是神」,「人無完人」等種種口號和借口,告訴你大可不必為「失敗」和那些壞習慣導致的後果自責。我們只能說,這樣的自助方案有些目光短淺,它只會毀掉你成功的機會。相反,如果我們把所謂的「失敗」看作是「歷練」的話,將對我們的成長很有幫助。
可見,我們需要為我們自己的習慣活動提供某種因果關係,不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正面結果(麥片粥和開心果)
另外一個能引起潛意識注意的,是令人愉快的事物。讓我們再次回到小狗的例子。如果你希望訓練你的小狗學會聽指令,比如坐下、大聲叫、搖尾巴等等,那麼,你完全可以利用犒賞或是愛撫來進行正面的強化教育。正面強化(正面結果)或是
一頓美餐,也或是主人悅耳的語調,抑或是溺愛的拍打中表現出來的體貼和關心。小狗很快便會將你所希望它去做的那些動作與種種正面的結果聯繫在一起。
父母們也很清楚正面激勵的效果。我的許多朋友都在採用正面激勵的方法來培養孩子早起收拾床鋪的習慣。如果孩子早晨起來主動收拾了床鋪, 那麼,媽媽便會為他準備一份熱乎乎的早餐。反之,則只會得到一份冷冰冰的麥片粥。現在,孩子們早已長大,也許都上了大學,媽媽也不再為他們準備熱乎乎的早餐作激勵了,但是,好習慣已然養成⋯⋯每個早晨,天天如此。
我的一個同事曾經有個很招人討厭的習慣:他總是忍不住地替別人說出後半句話,而且還時常打斷別人的發言,只為了指出別人談話中的語法錯誤。他私下裡告訴我說,他終於利用正面激勵的方法,克服了自己的壞習慣。我的這位同事酷愛吃開心果。每次在自己終於成功地忍住不去接別人的話茬,或是忍住不去挑剔別人的語法錯誤時,他便獎勵自己一大把開心果。終於,他有效地克制住了自己想發言的衝動,現在,他已徹底改掉了自己這個招人討厭的臭毛病。
正面激勵之所以能對我的同事如此有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在於他的抽屜裡整天貯備著開心果。近在咫尺的開心果是如此誘惑,它們就像思想的最後一道防線,有效地阻止了壞習慣的進攻。顯意識如此高度警惕,並伺機去訓練潛意識。終於,潛意識明白,除非自己成功地阻止了插嘴、或是粗魯打斷別人而挑剔語法的惡習,否則,顯意識將阻止自己享受開心果帶來的快樂。所以說,改變習慣的關鍵便在於有意識地與潛意識溝通交流,再對它進行必要的培訓,最後調整好它的新程序。
請你花幾分鐘時間,列舉一些後果(正面的以及負面的),這些後果能有助
於你改掉壞習慣。
心理預演
世界上每一幕戲都源於想像。
「All acts performed in the world begin in the imagination.」
— —芭芭拉·哈里森(Barbara Grizzuti Harrison)
運動員們很早以前就意識到「心理預演」與「視角化想像」的重要性。你一定見到過跳遠運動員在正式比賽之前,模擬起跑、起跳、以及落地的情景吧,也見過籃球運動員站在罰球線上,進行無球狀態的投籃模擬吧。偉大的高爾夫運動員傑克·尼古拉斯(Jack Nicklaus)談到如何在每一次揮桿之前應用心理預演時,這樣解釋說:「首先,我會『看到』自己需要擊打的高爾夫球,那個漂亮的白色精靈靜靜地躺在翠綠的草地上。接著,場景快速轉換,我『看到』了小球在空中飛行的樣子:它的路線、軌跡、外形,甚至它落地時的姿態。接下來,頭腦中的場景逐漸消失,現實重回眼前。我堅信,接下來的一擊一定能夠讓頭腦中的那幅場景變成現實。」在心理上模擬將要執行的任務,以及對成功的可能結果的想像極大地提高了運動員的成績。同樣,我們為了應對某種特定場景所進行的心理預演,也將大大地提高我們改掉某些不理想的行為(壞習慣)的能力。
我們假設,你很清楚自己在面對壞消息時,會有一些反應欠佳的壞習慣。通過反饋調查你又瞭解到,在聽到壞消息時,自己也的確有一些過激的表現。
這樣,當你注意到這個壞毛病,並確認它發生的具體時間,就是你改掉這一
壞習慣所邁出的第一步。那麼,你的下一個步驟則是,確認自己希望用來取代這一負面習慣(注意:是取代壞習慣,而不是抹去壞習慣)的正面習慣是什麼。一旦壞習慣以及壞習慣發生的場合得以確定,並且具體確定了自己今後究竟應該如何應對類似的場合,你下面要做的,便是心理預演的工作了。
在內心預演自己將如何應對特殊場合,對於改掉壞習慣來說至關重要。匹茲堡大學和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我們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事先在內心對理想結果進行過預演的話,那麼,我們的額葉大腦皮層——大腦的一個部分——將被全面調動起來,極大地激發我們去積極的行動。心理預演越充分,任務執行情況就會越好。
事實上,對大腦的醫學研究也表明—— 心理預演,即對某種行為的生動而具體的想像,將有助於調動那些操作實際行為的大腦細胞。研究人員同時還發現,人們在力圖以好習慣取代壞習慣時,心理預演尤其重要。因為,當人們準備克服某種習慣性的反應時,額葉大腦皮層將變得非常活躍,它將全身心地關注即將發生的事情和所有的反應。
在額葉大腦皮層休眠的狀態下,人們就很容易去做那些根深蒂固的行為。反之,當我們進行了一定的心理演練,使額葉大腦皮層相應被激活後,再面對類似場合,我們將更傾向於去實踐我們的預演,以及預演中的那些期望中的反應。
我們仍然拿本章開頭提到過的那位朋友——高級銷售經理莎莉做例子。通過調查反饋,莎莉意識到自己面對壞消息時,往往表現欠佳。於是,莎莉決心養成新的好習慣,來取代這一壞習慣。
莎莉的心理預演是,想像自己在情況不妙時,仍然可以保持「理智和冷靜」;想像自己以平靜的口吻講話,以理智的思維思考,全面準確地處理問題,並有效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緒。莎莉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演練了自己希望實現的種種反應的細節。一段時間後,在面對壞消息時,莎莉的大腦便自動地執行起自己曾經無數次模擬和演練過的反應了。也就是說,莎莉已經能夠在處理類似的場合時,達到自己所期望的「保持冷靜和理智」的狀態了。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次改掉一個習慣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
— —中國諺語
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G.D. Boardman
你可能很希望一下子就能改掉好幾個壞習慣,但這並不是一個好主意, 因為實際的效果往往是欲速則不達。其實,很多時候只需要改掉一個壞習慣,你的生活便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要知道,小習慣能帶來小成果,小成果又將造就大一些的習慣,接下去得到更有意義的成果。而大成果通常比較微妙,也更難以預料,但是,它們對於生活的影響也無疑是更為深遠的。
讓我們回頭看看第三章中的好習慣清單。
.* 永遠信守承諾;
.* 開會和約會不遲到;
.* 從來不忘記回復電話;
.* 與同事、客戶、家人的溝通更充分一些;
.* 總是明確告知他人自己將做什麼以及日期安排;
.* 快速處理各種瑣碎的行政事務;
.* 積極傾聽;
.* 永遠不要等到最後一刻才做計劃;
.* 一經介紹,就永遠記住對方的名字;
.* 與人交談時,保持良好的眼神接觸;
.* 保證每天的飲食健康;
.* 定期鍛鍊身體;
.* 少看電視;
.* 多讀書;
.* 常與家人共進晚餐;
.* 控制情緒和脾氣;
.* 至少把每月收入的十分之一用於適合自己的某種投資。
以上清單中包括17 項好習慣。一般認為,人們需要21 天來改掉一項習慣。儘管有的習慣或許需要花費少一些或多一些的時間,不過,21天仍然有它的科學借鑒意義。假定改掉一項習慣平均需要21 天,那麼,我們依次改掉所有上述清單中的17 項習慣將花費我們一年的時間。一次改掉一個習慣,一年後你的生活將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聚焦的力量
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改掉習慣是件挺難的事情,而且也很清楚習慣之所以難以改變有著多方面的原因。為了改掉壞習慣,我們必須關注、溝通、並訓練我們的潛意識。然而,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一次是否能徹底的改掉一個習慣便是至關重要的。
改掉習慣,需要調動聚焦的力量。關於聚焦的威力,我們可以用光線聚焦的例子來類比說明。
我們都知道,漫射的光線談不上任何威力。但是,通過聚焦後,我們卻可以
獲得巨大的能量。太陽光線通過放大鏡後,聚焦的光線完全可以點燃紙張或乾草。進一步聚焦光線,例如激光光束的聚焦,它的威力甚至可以切斷鋼鐵。
在改掉壞習慣方面,聚焦的威力同樣巨大。集中我們的顯意識,一次只改掉一個習慣,我們將獲得對潛意識「編程」的強大能量。一次改掉多個習慣的企圖,勢必分散我們的精力,並徹底毀掉我們改掉壞習慣的能力。
在開始試著改變習慣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覺得極端困難。我們發現,就像運動中的火車那樣,我們很難開始改變習慣的步驟。但是,一旦我們成功的改掉第一個習慣,改掉壞習慣就將變得越來越容易。事實上,隨著一個個壞習慣被好習慣逐個取代,我們將變得越來越善於改變自己的習慣。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在開始養成「改掉壞習慣」的習慣。一旦這樣的習慣養成,我們便會像一列運動著無法停止腳步的火車那樣,推動我們實現自己的理想。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百尺高台,起於壘土。
— —中國諺語
我們不僅要集中精力,力求一次改掉一個壞習慣,而且,在決定改掉某個習慣時,最好能從小處入手。比方說,如果你希望參加馬拉松比賽,在沒有開始練習長跑之前,你顯然必須從短距離的訓練著手。不過,根據積累的原則,總有那麼一天我們將達到完成馬拉松長跑的水平。積累是一種現象,它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積少成多、穩步改進,並最終形成巨大的改變。這便是積累的巨大威力。
一個從來不跑步的人,哪怕僅僅從400 碼的距離開始練習,最終也能夠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馬拉松選手。我自己便是活生生的例子。不過,在成為馬拉松選手之前,一定要養成堅持跑步的習慣,哪怕只是很短距離的跑步。你可以從400 碼開始,然後逐步增加到600 碼,半英里。不久,半英里便會變成5 英里⋯⋯最後,你便有可能出現在波士頓馬拉松的賽場上。當然,我並不想讓人錯誤的認為,馬拉松對我們來說是件極為輕鬆容易的事。因為,對於一個從不跑步的人來說,到達能夠參加馬拉松比賽這樣的目標不僅需要養成堅持跑步的強大習慣,同時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當你從小處入手,並借助積累的力量,那麼改掉習慣也將變得十分容易。
我的大兒子現在總算真正理解了積累的力量。他自己很喜歡彈鋼琴,我也十分樂於聽他的演奏,如今的他已經成為了一個極有發展潛力的鋼琴演奏家。不過,開始時並不是這樣。起初,他並不情願彈鋼琴,每次練琴都是由我把他按到鋼琴旁邊,我和妻子不得不請求兒子最好能堅持一段時間。還記得第一次上鋼琴課時,他僅僅學會了兩個鍵,這真令我和妻子黯然神傷。要知道,我和妻子可是花了大價錢添置了新鋼琴,又專為他聘請了鋼琴老師!
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兒子的演奏能力和對音樂的理解能力越來越強, 鋼琴課的內容也越來越難,越來越複雜。現在,聽他演奏已經成為我的一種享受,而他,也真正體會到了其中的樂趣。慢慢的逐步提高正是我兒子
鋼琴家之路的關鍵。即便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鋼琴演奏家,也需要一步步地學會每一個琴鍵呀! 慢慢的逐步
的改善也正是培養任何好習慣的關鍵。 一步一步的走,漫漫長路有盡頭; 一針一針的縫,襤褸之衫變天衣; 一磚一瓦的壘,銅牆鐵壁聳雲霄; 一片一片的積,萬丈雪層深似山。 「One step and them another, and the longest walk is ended. One stitch and then another, and the longest rent is mended. One brick upon another, and the tallest wall is made. One flake and then another, and the deepest snow is laid.」 冷水煮青蛙
有的時候,積累的力量也可能阻礙我們前進。曾有這樣一個科學實驗,當你把一隻青蛙放到熱水中時,它會立即蹦出來。但是,如果把青蛙放入冷水中,慢慢把水加熱,那麼,他將怡然自得地呆在水中而渾然不覺。水溫逐漸增高,直到為時已晚。其實,我們非常像冷水中的青蛙。如果變化是逐漸的,我們也常常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免不了有一些根深蒂固的壞習慣,它們並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養成,甚至我們自己都沒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這無疑再次說明,有目的地生活是多麼重要。我們完全可以選擇改變某些不好的習慣,而培養一些良好的習慣。但是,更多時候,我們卻選擇了「不選擇」,隨波逐流,隨遇而安。
小心!或許,你就是那只即將被煮沸的「冷水中的青蛙」!
一天中兩個最重要的時刻 每天早晨我們被生活推上審判席,每天晚上我們通過上帝的審判。 「Each morning puts man on trial and each evening passes
judgment.」 — —羅伊·L·史密斯(Roy L. Smith) 早晨手中牢牢緊握那根引導自己走完忙碌人生迷宮的線索的人,一定是那
些每天早晨都會為一整天的事務做個計劃並能按時完成計劃的人。 「He who every morning has a plan for the transactions of the day and follows that plan carries thread that will guide him through
the labyrinth of the most busy life.」 —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 你每天早晨的想法將決定你一整天的表現。 「Your morning thoughts may determine your conduct for the day.」
— —威廉·M·派克(William M. Peck)
一日之際在於晨。每一天的開始,將為一天中餘下的時間搭起一個大舞台。如果你有目的地在每一天的早晨設定好一天中自己希望的行為模式, 那麼,這意味著你向著自己希望的生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如何度過每一天的早晨,正是我們自我
檢驗控制能力的試劑。
每天早晨醒來後是為一天做個計劃,還是漫無目的地胡思亂想呢?假定我們已經為自己做了個計劃,我們又是否能夠堅持執行計劃?我們是遵循一個有目的的、預先設定好的,並能夠讓我們更有效率、更有效果的行為模式呢,還是放任自己自由想像和自由休閒?或者,我們只是隨意而匆忙地準備出門,目的不過是為了準時上班?
如何度過早晨,決定了我們日常行為規律是否能發揮它潛在的威力。它究竟是由好習慣構成,還是被壞習慣充斥,早晨的時光將徹底揭示問題的答案。如果我們希望自己不至於一生碌碌無為,並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那麼,養成有效利用早晨時光的良好習慣將至關重要。
懶人
懶惰人哪,你要睡到幾時呢?你何時睡醒呢?再睡片刻,打盹片刻,抱著手躺臥片刻,你的貧窮就必如強盜速來,你的匱乏彷彿拿兵器的人來到。
「How long will you lie there you sluggard?When will you get up from your sleep? A little sleep, a little slumber, a little folding of the hands to rest——and poverty will come on you like a bandit and scarcity like an armed man.」
— —《箴言集》6:9-11
造成早晨效率低下,或是使得整個早晨都用於匆忙準備和出門的一個原因是,早晨時間過於緊張。我們往往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這樣我們就會覺得壓力很大,
時間的利用也不見效果。我們總是如此珍惜和拚命延長早晨被窩裡的每一分鐘。這樣的賴床習慣卻有著完美的理由——在這個國家裡,睡眠被剝奪是如此普遍的事情。我們的每一天,都在忙碌處理無數事務中度過,以至於我們不得不經常犧牲充足的睡眠時間。然而,不幸的是,這卻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由於缺少睡眠,我們整天精力匱乏,精神無法集中,進而影響了我們的效率,同樣的任務我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完成。於是,我們的工作時間便變得更長更辛苦,下班後也會需要更多的睡眠。
同時,缺乏睡眠還極大地減少了人們改變習慣的可能性。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樣,習慣存在於思想和行動的能量保存。此外,我們的顯意識為了限制我們的潛意識,也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在身心疲憊體力透支的情況下,我們駕馭潛意識、改變習慣的難度勢必會大大的提高。那麼,我們該如何打破這種疲憊、懶惰、效率低下的惡性循環呢?
答案在於一天中的第二個重要時刻——晚上。
晚上
一個沒有計劃的人,在出發之前,便注定迷失方向。 「A man without a plan for the day is lost before he starts.」
— —劉易斯·K·本德勒(Lewis K. Bendele)
每天晚上總結一下自己一天裡所做的事。
「Sum up at night what thou has done by day.」
— —羅德·赫爾伯特(Lord Herbert)
一天中的第二個關鍵時刻出現在晚上。如何度過晚上的時光,也是決定你如何度過早晨時光的因素之一。在心中默默整理和評價一下自己一天中完成的事情,並規劃好自己第二天應該做的事情,對於第二天早晨是否能夠正確做好計劃,以及是否能夠擁有一個良好的開端至關重要。制定一天的計劃,並堅持執行計劃,將讓你的工作變得效率更高成績更大。如果,每一天你都無法完成自己希望完成的事情,那麼,你應該反躬自問一下,癥結或許就在於缺乏計劃。
正如約翰·伍登(John Wooden)總結的那樣:「不去做計劃,就相當於計劃著怎樣去失敗。」要麼,你為每天要做的事情做個計劃;要麼,你乾脆就是一事無成。
請你花幾分鐘時間思考,並列舉出自己在早晨和晚上可能出現的日常行為規律。
今天還是明天
就在死亡即將來臨之際,這位老兄絕望地抬起頭,對著上天呼喊道:「上帝呀,我如此忠誠地相信你會來拯救我。可是,你為什麼沒有呢?」
突然,一個來自天堂的聲音說道:「你究竟想讓我怎麼做?我派去了一輛卡車、一條船、甚至一架直升飛機!」
目標的力量
第七章 有效小技巧,幫你改習慣
生活在當今的美國,你完全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只要你擁有兩樣東西:一個明確的目標,一份具體的計劃。
「You can be anything you want to be in America today provided you have two things: a specific goal and a plan.」
— —阿爾·威廉斯(A.L. Williams)
目標的力量
— —設定一個目標
在確定了自己希望改掉的習慣,並瞭解了如何改掉它之後,「告別壞習慣」的工作就被提上了你的日程。無數的研究結果一致表明,那些堅持為自己設定目標的人,比那些從不設定目標的人更容易獲得成功。其中,由愛達荷州大學的達蒙·伯頓(Damon Burton)完成的研究發現,設定目標的人比不設定目標的人更成功,而且,目標讓人們在以下方面得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 壓力更小,焦慮更少;
.* 更容易集中精力;
.* 表現出更多的自信;
.* 更有效率;
.* 總是表現優異。
事實上,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善於設定目標的人不僅更容易成功,而且也更容易獲得幸福。富蘭克林柯維(Franklin Covey),一家以開設組織培訓課程和個人培訓課程而聞名的公司,最近委託研究機構Hase-Schannen Research, 針對設定目標的威力以及影響目標實現的因素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人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與
人們成功實現目標的能力之間表現出了直接的相關性。在給出生活滿意度8 分或以上(得分範圍為1 至10,10 分代表非常幸福)的人中,經常為自己設定目標的人是不善於設定目標的人的兩倍。「只要看一看研究結果,我們便不難發現,感覺自己生活幸福的人多是那些成功實現自己的設定目標的人」,富蘭克林柯維公司董事會副主席斯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總結道。
顯然,有效設定目標的能力將有助於我們改掉習慣。制定計劃則將進一步提高我們改變習慣的成功率。
制定一個計劃,並堅持
Hase-Schannen 研究機構的研究結果同時還表明,制定計劃將極大地提高目標實現的成功概率:制定計劃的人的成功概率是從來不制定計劃的人的3.5 倍。
.* 在成功實現目標的人群中,事先制定計劃者高達78%;
.* 在成功實現目標的人群中,事先沒有制定計劃的人僅為22%;
* 除了制定計劃外,堅持計劃也是最終成功的一個關鍵要素。根據調查結果,那些堅持計劃的人,比那些中途改變計劃的人成功概率高出許多,具體來說,前者的成功概率是後者的成功概率的5 倍多。
.* 堅持計劃的人實現目標的成功概率為84%;
.* 中途改變計劃的人實現目標的成功概率為16%;
把它大聲說出來
一旦我們把自己的目標或意向告訴他人,它們將變得更加現實。我們自己也會感覺到付諸實踐是責無旁貸的。當我們的意向受到公眾輿論或公眾監督的制約
時,我們往往感覺從前未曾有過的高度的責任感。這或許便是我們通常並不願意將改變習慣的目標告訴別人的原因吧。如果我們對外宣佈了自己的打算,卻以失敗而告終,那麼,其他人便會瞭解這一切,無疑,這會讓我們遭受的痛苦更加劇烈。但是,也正因如此,我們也可以通過告訴他人自己將改掉習慣來幫助自己堅持下去,而不輕易就放棄。
用筆記下前進的腳步
在我們大聲說出自己的打算後,計劃也將隨著空氣的流動而飄逝,並未留下永久的記錄或證據表明我們自己說過什麼。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把自己的打算記錄下來,將有助於我們堅持實現自己的目標。無數的研究結果表明,一旦我們將自己的目標和抱負變成書面的東西,我們將它們變成現實的機會便會大大增加。這是因為,在記錄的過程中,我們頭腦中的抽像思維需要轉變成為具體的書面語言——這一過程讓我們的計劃和具體實施方法變得更加詳盡更加現實。
就像告訴別人一樣,把計劃記錄下來同樣會讓計劃更加現實,也讓自己強烈的感受到實踐的責任感。除此而外,書面記錄自己的計劃還將因為它具有很強的確定性,而顯示出更大的威力。這樣,當我們以文字的形式書面記錄下自己的計劃之後,它便成為了一份長期存在的證據。它的存在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向著目標努力是自己無法推卸的責任。
不僅書面記錄下自己的計劃很重要,跟蹤自己實現目標的進程也同樣至關重要。同樣根據Hase-Schannen 研究機構的調查顯示,在有助於人們成功實現目標的諸多要素中,首當其衝的便是「定期考評自己實現目標的進度」。正如富蘭克林時間管理的發明人亥若·史密斯(Hyrum Smith)所說的那樣:「在改掉某個習慣,或是改
變某種生活方式的目標的過程中,建立一種方法來跟蹤自己的進步,將極大地提高我們實現目標的成功概率。」
書面記錄究竟有多重要?有人曾對哈佛大學的某個畢業班級進行了一項調查。80%的畢業生不曾有過明確的目標或抱負,15%的畢業生曾為自己設定了目標或抱負,但僅僅是想過而已,僅有5%的畢業生書面記錄了自己的目標和抱負(擁有明確的行動計劃的夢想)。畢業30 年後,書面記錄了自己的目標和抱負的這5%的畢業生,不僅超額實現了自己書面記錄下的目標(以資產來衡量),而且,他們作為一個整體所擁有的淨資產也遠遠超過了其餘95%的班級成員所擁有的資產總和!
支持團隊&最佳戰友
在改變或培養好習慣的努力過程中,還有一個關鍵的要素,那便是他人的支持。親人、朋友,或者同事,都可以成為支持、鼓勵、激勵你的人選,或成為友善的提醒者——他們完全有可能決定我們究竟是成功地改變生活的某個方面,還是繼續糟糕的現狀。
在我決定參加三項全能運動項目的時候,我的一位鄰居恰好在進行其中的一個項目的訓練,於是,我們決定一起訓練。我們不僅相互鼓勵、相互激勵、相互提醒我們的共同目標,還感覺到了一種報答對方大力支持的責任感。甚至在我已經無法忍受凌晨5 點起床到冰冷的水中練習游泳時,我仍然強烈地感覺到應該義不容辭的為了鄰居而堅持。我不能讓他失望。這一額外的激勵常常讓我超越自己,使事情呈現為另外一個模樣。
在鏡框上貼一張小紙條
究竟是讓希望改掉的壞習慣繼續它對我們的「黑暗統治」,還是在心靈的最前線積極培養良好的習慣呢?
正如我們在前面所探討的那樣,改變習慣的關鍵是,讓我們的顯意識與潛意識溝通交流,再對它進行必要的培訓,最後調整出它的新程序。習慣歸屬於潛意識的調遣,在我們的顯意識沒有關注到潛意識,並著手訓練和重新對潛意識進行編程之前,習慣就不可能改變。我們的顯意識越頻繁越持續地思考我們的新習慣,我們的習慣改變就會越快越容易。
我相信你肯定知道幫助我們記住事情的小技巧——「線索在手指間」。諸如此類的心理暗示的確能夠為我們提供有效的幫助。正如我們在前面所提到過的,當我們考慮養成某種好習慣的時候,我們的大腦皮層——負責行動的大腦部分——將被激活。研究表明,在我們思考某種行為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其實已經在開始實戰性的「練習」了。我們還要記住,某個行為被重複的次數越多,它根深蒂固的程度就越高,即便這種重複只是發生在我們的腦子裡。
我們不妨進行一下這樣的嘗試:在紙上寫下我們希望養成的習慣,並把它貼到洗手池上方的鏡框上。這樣,每天早晨起床之後和每天晚上睡覺之前,你便會得到它的提醒,讓自己再一次注意到自己的目標。得到鏡子上的標誌的提醒後,你的大腦便會開始執行任務。從某種角度上講,這一切都將自動完成,不過,額外地關注一下會對任務的執行有更大的幫助。通過這樣的簡單步驟,你所希望養成的習慣就能得到每天最少兩次的演練, 其效果也會迅速地累積。
引用第二章中提到的有關植物的比喻,隨著被不斷的重複,習慣逐漸長大,逐漸強壯,根系也逐漸深入地下。很快,我們所希望的行為便會演變成為一個根
基雄厚、構建完整的習慣。
有助於我們改掉習慣的另一個小技巧便是, 進行一定的「準備工作」。
假定你希望養成每天早晨跑步的習慣,但是,對於你來說,每天把自己拽出被窩去跑步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艱苦卓絕的戰鬥。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能夠在頭一天晚上進行一定的準備工作,那麼,你就能避免自己早起跑步計劃的落空。比如,你可以在晚上睡覺之前, 把自己的運動服、運動鞋、耳機等物品放在床頭。這樣一來,當鬧鐘響起的時候,你需要做的準備就少之又少了,讓人望而生畏的跑步任務此時似乎變得柔和了一點點,而放棄起床跑步的理由(借口)也一掃而光了。在你挑戰自己弱點的那個偉大的時刻(也就是你受到更改主意的誘惑最多的時刻)之前,你做的準備工作越多,你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做好「準備工作」的另一個好處便是,在我們進行準備工作的時候,我們其實已經在大腦中實戰演習了好幾遍即將完成的任務了。在此,我們再一次指出,任務的不斷重複,即便只是腦海中的演練,也將有助於把我們把任務變成習慣。
書面寫下來(並把它貼在洗手間的鏡子上)
我現在宣佈,從即日起,我將致力於改掉如下習慣:
簽名: 日期:
證明人簽名: 日期:
永遠不要低估人類的潛能
人類是一種神奇的動物,具有不可思議的潛能。但是,人類往往並未意識到自
己擁有的潛能。很久以來,人們一直堅信,人類不可能在4 分鐘的時間內跑完一英里。這一信念是如此的堅固和流行,以至於它最終演變成為了眾所周知的「四分鐘障礙」。引用體育評論員們的話來說,就是無法想像有哪一個運動員可以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各個時代最偉大的運動員都認為,四分鐘跑完一英里必然是超出了人類極限的。甚至連生物學家也確定,這已經超過了人類身體和心理的生物極限。看起來,每一個人似乎都只能接受沒有誰能夠突破四分鐘極限這個「事實」了——每一個人,除了羅傑·班尼斯特(Roger Bannister)。
經過了心懷信念的訓練,我將克服所有的障礙。
「Fueled by my faith in my training, I will overcome all obstacles.」
— —羅傑.班尼斯特
儘管人們普遍認為人類不可能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儘管四分鐘障礙長期以來無人挑戰,但是,羅傑·班尼斯特最終突破了這一「障礙」,1954 年5 月6 日,班尼斯特成為突破四分鐘障礙的「第一人」。當天的那場比賽,直到今天仍然被喻為「神奇的一英里」。
不過,這個傳奇故事最重要的部分卻常常被人們忽略。其實,羅傑·班尼斯特實現這一突破之時,他不過是在釋放人類的潛能,他讓每個人都明白了,他能夠做到的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其他人也有可能做到。
事實上,羅傑·班尼斯特的記錄僅僅持續了46 天, 之後四分鐘極限也一次又一次被人類打破。現在,世界上能夠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的運動員超過幾百名,他們中甚至還包括許多高中生。
這個例子說明,一旦運動員從自我強加的禁錮中解放出來,人類的潛能便會得到驚人的釋放。
永遠不要低估你的潛能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豐富的但卻有待開發的潛能。問題只是,我們常常無法意識到自己所擁有的潛能。下面的例子將充分說明這一點。
一天晚上,一個人在酒吧裡喝醉了。從酒吧出來後,覺得頭暈目眩的他並沒有冒險去開車,而選擇了走路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天空開始下起了暴雨,他於是決定抄近路穿過墓地。然而,不幸的是,由於黑暗和暴風雨的干擾,他沒有注意到腳下剛剛挖好的墓穴,一頭栽倒在墓穴裡。他一次又一次地試圖爬出墓穴,但是,雨水的沖刷讓兩側的泥土變得泥濘而濕滑,更何況酒醉讓他昏頭昏腦!幾經努力,他還是沒能夠爬出來。筋疲力盡的他,只好在角落裡蜷縮成一團,昏昏沉沉地睡著了。
無巧不成書。又有一個傢伙,同樣喝醉了酒,因為想抄近路而穿過墓地,也不幸落入其中。在耗盡了每一分企圖爬出墓穴的力氣之後,同樣得出了當晚無法逃出墓穴的結論。
就在這位老兄四處折騰的時候,睡著了的那位老兄終於醒了。隱藏在黑暗的墓穴角落中的他,用一種沉重而焦躁的聲音說道:「你永遠無法逃出這裡。」猛然聽到「空蕩蕩」的墓穴中發出的地獄般的聲音,第二位老兄大受驚嚇,他幾乎沒有遲疑,便縱身跳出了墓穴,一路飛奔地跑回了家。
故事的寓意顯而易見,儘管第二位落入墓穴的老兄已經確信自己根本無法逃
出墓穴,但事實上,他完全擁有跳出墓穴的能力。太多的時候,我們便像這位老兄一樣,徹底低估了自己的潛能。
「現狀」與「可能」
當心,不要讓「現狀」導致我們對自己潛能的低估。相反,我們應該把精力積極投入到「可能」領域的開拓。下面的小故事是馬克·吐溫對人們為什麼不能充分發揮自己潛能的精妙闡釋。
有一個人死後在天國之門遇到了聖彼得(Saint Peter)。由於生前就熟知聖彼得的智慧和博學,於是,這位老兄問道:「聖彼得,多年來我一直沉迷於軍事史。你能否告訴我,究竟誰是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呢?」
話音剛落,聖彼得便回答道:「哦,這個問題很簡單,那邊的那個人就是。」 聖彼得隨意地指了指不遠處的某個地方。
這位老兄順著聖彼得的手指看了看,說道: 「聖彼得,你一定搞錯了。我在人間的時候跟他很熟,他不過是個普通的工人而已。」
「 這就對了,我的朋友」,聖彼得回答道,「他確實會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將軍⋯⋯如果他是位將軍的話。」
我們能夠實現的成就永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所以,永遠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
付諸行動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空想家與行動者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是否進行了持續而有目的的實際行動。實際行動是實現一切改變的必要前提。我們往往說得太多,思
考得太多,夢想得太多,希望得太多,我們甚至計劃著某種非凡的事業,最終卻以沒有任何實際行動而告終。
如果我們希望取得某種現實而有目的的改變,那麼,我們便必須採取某種現實而有目的的行動。這對於我們是否能夠主宰自己的生活至關重要。
就像我的祖父經常告誡我的那樣:「好行動與好意願之間有什麼區別? 它們沒有任何共同點!」羅伯特(Cavett R obert),這位全美最傑出的演說家,曾經這樣說道:「積極的人生構築於我們所做的一點一滴之上——而不是那些我們不曾接觸的事情。永遠不要忘記,構築人生唯一的原材料便是積極的行動。」
假定樹上棲息著五隻鳥,現在,其中的三隻打算飛走。還剩下幾隻? 還剩五隻!打算飛走和真的飛走完全是兩碼事。區別就在於實際的行
動。 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區別,僅僅在於前者付諸了實際行動。 「The one thing that separates winners from losers is, winners
take action!」 — —安東尼·羅賓(Anthony Robbins)著名的潛能開發專家,《喚醒
心中的巨人》的作者 行動,行動,再行動。 「Action, action, and still more action.」 — —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第26 屆美國總統 空想家與行動者之間的對比似乎既簡單又淺顯,但是,它所蘊含的智
慧卻往往被人們忽略。太多的人在坐等機會的自動降臨,在期待某個時刻、以某種方式、在某一天自己一覺醒來便會夢想成真。這顯然十分荒謬,但是,所有的空想者正是每日生活在這樣的幻覺之下。
1932 年的經濟大蕭條期間,一個年輕人從某大學畢業,獲得了社會科學的學位。關於自己未來的生活,他沒有得到任何的指導,也沒有什麼自己的想法。他的困境總結起來只有一條,那就是,那個年頭的工作崗位極度稀缺。年輕人開始等待,希望有什麼好運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同時,為了掙錢養活自己,他整個夏天都在一家當地的游泳池幹起了救生員的老本行。
一位經常來帶孩子來游泳的父親對年輕人十分友好,並對他的未來產生了興趣。他鼓勵年輕人仔細分析一下自己,看看究竟最想做點什麼。年輕人聽從了他的建議,在隨後的幾天中,他開始檢討自己。最後,他發現自己還是最想成為一名電台播音員。
年輕人告訴了這位長者他的志向,這位長者鼓勵他採取必要的行動,使夢想成真。隨後,他走遍了伊利諾斯州和愛荷華州,努力使自己進入廣播行業。終於,他在愛荷華州的達文波特市停住了流浪的腳步,成為了WKOC 公司的一名體育播音員。
「終於找到了工作,這多美好呀」, 後來這個年輕人坦率的說道,「不過,更有意義的是,我知道了應該去行動這個道理。」這番經歷,正是讓美國前總統羅納德·裡根(Ronald Reagan)把夢想付諸實踐的關鍵。
有多少想法,多少夢想,多少好打算,都被你閒置於樹枝,原因僅僅是你的決定沒有得到有目的的實際行動的支持啊。
莉蓮·卡茨(Lillian Katz)十分清楚,幸運不會無緣無故地眷顧誰, 只有採取行動才能捕獲幸運。年僅24 歲, 並懷著第一個孩子的莉蓮,四處找尋著能夠補貼家用的辦法。莉蓮利用婚禮時親朋好友送給自己的賀禮中省下的2,000 美金,添置了幾件簡單的設備,並在一本流行雜誌上刊登了一則小廣告,開始推銷自己個性化的漢堡和減肥食品。在1951 年,她敢於把自己的突發奇想變成產品的做法不僅標新立異,而且還帶有某種革命性的意味。廣告詞中這樣寫道:「要做個性十足的第一人。」
訂單源源不斷,莉蓮的業務不斷壯大,莉蓮當年的目錄直郵公司,現在已發展成LVC 國際集團,年銷售額高達2 億美元,擁有上千名員工,每週處理的訂單超過30,000 份。莉蓮的成功正是因為她沒有守株待兔,而是以有目的的實際行動去成就所有的一切。
成功人士總是盡可能地利用各種條件去抓住機遇。不過,下面故事中的主角卻採取了相反的行動。
上帝在哪?
有這麼一位老兄,家裡發大水。就在水馬上就要漫過他家前廳的門坎時,開著四輪卡車路過的鄰居好心地表示,他可以載上這位老兄去到一個安全的地方。但是,這個友好的提議馬上遭到了斷然拒絕,這位老兄的理由是上帝絕不會袖手旁觀。隨著水面不斷升高,他不得不爬到了屋頂上。
這時,一條小船駛過並表示可以把受難的老兄帶到安全的地方。提議再次遭到了斷然拒絕,理由仍然還是對上帝的信念。
水面還在不斷升高,已經漫過了屋頂,眼看這位老兄就要一命嗚呼。就在此時,一架直升飛機飛過,並拋下了一根繩子來營救幾乎已淹在水中的老兄。但是,他又一次斷然拒絕了營救,拒絕去抓住救命的繩索,理由同樣是對於上帝的忠誠信念。
就在死亡即將來臨之際,這位老兄絕望地抬起頭,對著上天呼喊道:「上帝呀,我如此忠誠地相信你會來拯救我。可是,你為什麼沒有呢?」
突然,一個來自天堂的聲音說道:「你究竟想讓我怎麼做?我派去了一輛卡車、一條船、甚至一架直升飛機!」
為了主宰自己的生活,我們就要積極地行動。其實,每個人都具備著充分發揮上帝賦予我們的潛能的必要工具、能力和條件。但是,真正想發揮出潛能,就一定要去實際地做事情——目標明確且持之以恆地去行動。
所以,你還在等什麼呢?今天就付諸實際行動吧!設定你的方向,再利用習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