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0 10:54:59Alex

宜中宜西 -- 青島

        花石樓建于1930年,1931年完工。一位名叫格拉西莫夫的白俄在臨海呷角上修建了這座海濱別墅。

        由于蔣介石曾經于1946年和1949年兩次避難于此,因此也有青島人稱之為“蔣介石公館”。

        相傳解放前特務頭子戴笠及當時的電影紅星白光來青島時曾在這裏住過。解放後,花石樓成為接待中外貴賓的館舍,門牌號為黃海路18號。

        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董必武、陳毅等都曾在此下榻。陳毅元帥第一次到青島時就住在花石樓,對青島留有極深的印象。他說,“五四”運動時就知道中國有個青島,解放戰爭時期在山東打了許多年的仗,終于來到了青島。他還借來《膠澳志》,詳細閱讀了青島的曆史,並寫下了長詩《初遊青島》。

        花石樓與影視藝術也結下了不解之緣,電影《神聖的使命》、《白霧街凶殺案》、《總統行動》等都是在這裏拍攝的內景和外景。


        花石樓占地面積3200m2,主樓建築面積800m2。外牆全部用花崗岩砌成。此建築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種建築藝術風格的歐洲古堡式建築,既有希臘和羅馬式風格,又有哥特式建築特色。

        正門左側樓是圓形五層樓建築,右側是一多邊形四層樓連接著方形三層樓,錯落有致,樓外的牆壁上都爬滿了藤蔓,夏天綠色的藤蔓和紅色的花崗岩牆壁相映成輝;門前石階下左右兩邊各有一個酒杯型的花崗岩石尊,可做夜間照明和盆栽兩用。

        進門左手邊是螺旋樓梯,右手邊第一間爲會客廳,紅木制家具,古香古色的韻味。

        進入第二進房,是一間休息室,一張清代羅漢榻特別醒目,是清代的做工,床頭的雕刻圖案爲《暗八仙》,榻邊是收音機,可能當時蔣老先生還用此收聽新聞。

        花石樓是西方建築,所以市內採用的是壁爐取暖。

        第三進房像是客廳又像是書房,有點殘破,一張“居安思危”的匾額不知原本應在何處,如今就立在座椅之後,陳列櫃上是蔣先生、夫人的玉照,風華正茂的年紀所留。值得一提的是,花石樓每層的房間都是間間相通的。

  

        三部分小樓的窗戶造型也各不相同,甚至每一層的窗造型也有差異,窗的中部是普通玻璃,但上下兩端都是用紅、黃、藍、綠各色拼接而成的彩色玻璃,特別有味道。

        二樓現不對外開放,三樓是商品陳列小賣部,四樓是瞭望塔,不設窗,五層是觀海台,側樓還有鐵尖頂。左側五層高的圓柱狀樓,螺旋陡峭的樓梯是登上瞭望台的唯一通路。

         

        青島天后宮位于青島市太平路19號,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先有天后宮,後有青島市”,青島開埠于19世紀末,而天后宮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500多年前初建成時,天后宮由三間聖母殿和龍王財神兩配殿構成。後歷經明、清、民國等七次維修擴建成目前規模。1996年,青島市政府對其進行全面修復,並將其闢為“青島市民俗博物館”,于1998年12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

 

  青島天后宮現占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為二進庭院。其有正殿、配殿、前後兩廂、戲樓、鐘鼓樓及附屬建築共計殿宇16棟80餘間,是一處典型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古建築群。

        除戲樓為琉璃瓦蓋頂,其它建築物均為清水牆、小灰瓦,且經蘇州式彩繪點染,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在整個青島地區的古代建築中,青島天后宮的建築藝術和彩繪藝術都是首屈一指的。門內還立兩塊石碑,記載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后宮的情景,是了解青島歷史的重要資料。

 


  與山門對應的是青島天后宮正殿,正殿內供奉天后——媽祖。這尊媽祖像是由整條樟木雕刻而成的,並且在媽祖故里莆田開光分靈,高2.8米,是目前世上最大的木雕神像之一。

 本文轉載自百度百科

 

花石樓位於黃海路18號, 天后宮位於太平路1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