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想像 回到當下
清晨五點多,隔壁阿嬤在後院花圃為了植栽跟女兒吵架,分貝大到足以將我從安穩的眠夢中驚醒,女兒說到氣憤處,用力甩了門進屋,在清晨安靜的時光裡,門的碰撞聲顯得特別響亮。
住在後勁溪畔十年了,鬧中取靜的溪畔常有各種驚喜的風光、各種鳥類和樹木,常帶來一整天的感謝,也包括鄰居的這位阿嬤。
阿嬤六十歲出頭,原來住在傳統眷村,外省籍的先生退休後,眷村跟著改建,於是在這社區買了屋和先生及未婚的四十歲女兒共住。
阿嬤正義感十足,熱心且關心環境、前庭後院都是她的管轄範圍,左鄰右舍來來往往她都熟悉,捍衛女兒的母性堅強,曾為了女兒和總是將車停在她家門口院子、擋人去路的鄰居奮戰,罵女兒太軟弱,總是被人欺侮。
我常在晚餐後,就著路燈在後院草坪拔草,每次看到我蹲在地上拔草,她就會走過來和我閒聊,告訴我附近最近發生了甚麼事?社區裡那些人搬遷異動了?橋邊的環境現在規劃成甚麼功能了?政府又有甚麼新的措施了?房地價又漲到甚麼價錢了?我不在家的時候,我的院子裡有些甚麼?
她一直是我後院的一道風景,每次回家,聽到她在後院和女兒吵架、和人大聲說話、問候的聲音,就有一種莫名的安心。
我曾經因為她跟女兒總是吵架而質疑她和女兒的感情,但幾次個別和女兒聊天,發現女兒對母親有深切的愛和信任、以及感謝,我恍然明白:吵架原來是她們溝通的方式,也是她們表達愛的方式。只是我不明白,表達愛為什麼要用讓彼此都痛的方式?愛其實是很單純的。
人與人之間,每一場相遇和關係,都是為了經驗心中的愛,別無其他。但是我們總有一個想像的愛的模式或樣子,或者說:規格,也只接受自我想像出來的那個規格和模式,只要不符合心裏想像的規格模式,便拒絕接受,所以,每個人都在表達愛、索討愛,但總是覺得不夠、總是感覺受傷、總是痛!
那麼,為什麼不試著放下那個規格和想像的模式,接受每個人用她(他)自己的樣子所表達的方式呢?
放下自我的想像是如此困難,心經裡說:遠離顛倒夢想,就心無罣礙,無有恐怖,甚至究竟涅槃……,那個顛倒夢想,說的就是自我的想像!
人最難照見的顛倒夢想,也就是最難放下的想像,就是"我"。
我的性格、我的堅持、我的脾氣、我的習慣、我的星座、我的血型、我的故事、我的經驗、我的理念、我的修行.....。
我們有無數個想像的我,在每個時候,人們寧可用想像的、已經不存在的過去的故事裡的我來看待、解讀、評論眼前的一切,也不願意睜開心眼,看看真實的當下。於是,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活在想像裡,像作夢一樣的活著。
釋迦牟尼佛說的宇宙實相法則,人的存在,都是當下如實的存在現象,沒有任何的想像、投射。
他清楚地將"人"的成分解剖,發現人並沒有一個堅實不變的實體,而是由肉身、感受、想法、意識和外界現象的對應所起的念頭而組成的,一個不斷變化的存在狀況。我們所謂的"我",其實是由一堆經驗、念頭和價值、信念、感受而想像出來的,真實的當下,並沒有"我"這一回事。
所以,佛陀說的無我並不是個概念、理論,而是實相。
但,細觀自己和身邊的每個人,會發現,每個人都有一個龐大的、想像的"我",碰不得、說不得,只要和自己想像、認知、定義的自我不同,就產生極大的情緒和反抗、憤怒,覺得自己被汙衊了、不被尊重了、被傷害了;只要和自己定義想像的價值觀不一樣的行為,就覺得是不對的、錯誤的;和自己想像的愛的規格模式不一樣,就不是愛了。
奇怪的是,即便知道這個"我"折騰自己、折騰別人,讓自己活在一個心牢裡,卻沒有人願意看見它、放下它,然後照見真實的存在現象!
自稱修行人、靈性學習的人,自我的龐大更超乎想像,想像自己是優越的、和人不同的、不同於世俗的、要來修行解脫的、行菩薩道的、有著如何的修行境界體驗.......。
這些,都是我曾經走過、經驗過的"想像自我"。
而今,看著這些想像的自我,一點一點的瓦解、剝落,沒有甚麼是需要解脫的,只有需要放下的想像,沒有了想像,就不會有恐懼、投射,只是如實的,真實的、解脫的、接受的、無我的,在無常變化的每個時刻,活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