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由行
世界自由行
文/林玉鳳
被內地的士司機勸說留在內地發展的同時,自己所認識的朋友和學生,也真的有人畢業後選擇留在內地發展。記得當年一位讀廣告設計的學生,在上海畢業後,認為在澳門沒有發展廣告行業的機會,決定留在當地,一開始只有不足二千元的月薪。“我不會有錢回澳門,坐火車的錢也沒有。”那是他剛開始留在上海時說的話,後來他衣錦榮歸,但還是決定內地澳門兩邊跑。另一位在澳門讀設計的朋友,跟着內地來的老師先後到了杭州和深圳,學有所成後再回流澳門,這兩年看到他獲得不同的獎項,包括國際性的,然後又全世界跑。這些人好像一直在內地和港澳之間流動,他們見證的,是當設計師也可以在內地幹出一番事業的世代。
不過,我覺得最有象徵意義的人員流動,不再是關於港澳的,而是屬於內地人的,但不是那種“中國人在他鄉”的華僑後代的故事,而是被我們稱為“自由行”的內地個人遊遊客的故事。我們因為旅客“逼爆”澳門的問題,不一定對“自由行”三個字有好感,可是對內地人來說,“自由行”象徵國策改變,遠比我們可以想像的深刻。在北京生活的好朋友說,當他不再跟着旅行團,而是以“自由行”的方式行走於世界各地,他才發現,自己要好好的學習跟陌生人互動,因為他不可以再只跟自己身邊的團友說話。被人用不屑的眼光注視過後,他才開始思考,在陌生的國家,如何才是有禮貌的行為,“你不會知道,我們在文革前出生的這一代,真的沒學過禮貌。”這是他對改革開放最深刻的體會——個人的流動自由,像一面鏡子,看到過去政策的失誤,也得到個人自省與成長的機會。
(改革開放四十年 · 八 · 完)
文: 原載2019年01月31日澳門日報「亂世備忘」專欄
圖:http://images2.sina.com/newscenter/spider_transfer/mingpao/newsgb/images/gb__24gb20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