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1 16:42:04小鳳

血汗海鮮

血汗海鮮

文/林玉鳳

                                       你有想過飯桌上的鮮蝦仁,是一群被困在獸籠中的奴隸負擔剝殼的嗎?廿一世紀了,奴隸加獸籠原來真的還會存在。

                  上周公佈的美國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一百周年得獎名單當中,有一個新增的最大獎公共服務獎,這個獎項由美聯社去年的一系列名為來自奴工的海鮮Seafood from Slaves)獲得。這個系列一共有十篇調查報道,揭露東南亞以奴工生產供應美國超市和餐館的海鮮,報道促成二千二百名血汗漁工獲得自由以及泰國等相關國家整頓業者,落實改革

             原來,美聯社根據美國海關的記錄追蹤得悉,在美國人餐桌上出現的龍蝦等海鮮,是東南亞幾個國家的工場,以誘騙和禁錮的方式奴役工人剝殼所得,整個報道以故事、照片與影音構成的系列費時十八個月,追蹤奴工捕蝦、奴工在工廠裡將蝦剝殼加工,乃至成品出現在美國民衆餐桌上的不堪過程。逃出印尼本吉納島的三十歲奴工說:美國人和歐洲人大快朵頤之際,應該想到我們。海裡人骨堆積如山。’”

       在傳統新聞媒體的影響力日遜和公信力江河日下的今天,美聯社這個系列報道,對以專業調查報道為門面的傳統媒體有很大的振奮作用,美聯社總編輯凱瑟琳 · 卡洛爾在知悉獲獎後,讚揚旗下記者為無助的人們發聲,運用我們這個行業的利器告知世界,偶爾撥亂反正。這個告訴世人新聞可以真正救人的訊息,在互聯網帶來的速度掩蓋深度的新聞時代裡,其實很重要。那除了提醒公衆和傳媒人,點擊率和速度與好新聞沒有必然關係以外,也重申了有質量的深度報道,才是傳統媒體證明自己重要性的途徑,因為這些新聞才能為無助的人們發聲,偶爾撥亂反正

    圖片:https://nommagazine.com/wp-content/uploads/2016/05/dad2972e422626588b9dbe44d2602d14.jpg
文:原載2016428日澳門日報「筆成氣候」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