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沉默到遊行
那應該是2006年的“五.一”遊行。那一天,看電視新聞採訪在新馬路附近的行人,一位看上去五十歲左右的女人對著鏡頭,大意是說:“遊行遊到呢度,攪到d人以為澳門好似好亂咁!”那一年,因為那一個訪問,讓我覺得澳門人很怕別人覺得這個地方“亂”,那是一種依賴旅遊業維生的城市常有的性格,像泰國人對當地紅衫軍有不滿時流露的特質。那時,我覺得我明白這樣的性格,因為我知道“一二三事件”後,因為旅客不敢前來澳門曾經有多蕭條,也親歷過回歸前那幾年,因為治安不靖,我們的經濟曾經如何陷入低谷。那時,我以為,想方設法讓澳門看上去很和諧,很穩定,會是這個城市中的人,共有,也共同希望永遠維護的特質。那時想不到的是,只是過了一年,社會上對遊行的看法就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當然,變化的一個關鍵,不是遊行本身,而是因為歐文龍發生後,居民對政府行為的信任以及容忍度的變化。
2007年的“五.一”遊行後,曾經撰文討論遊行路線,文章標題叫《當訴求變成一條新馬路》。把文章貼到自己的博客以後,不少網友接續討論,那是我第一次發現澳門人對是否需要設法讓澳門看上去和諧穩定有那麼強烈的不同意見。
一位反對在新馬路遊行的網友,說:“我也認為遊行團體確實無必要行新馬路,要是真的愛澳門,為什麼非要在五.一這個大節日裡於遊人如鯽的新馬路上演澳門人的鬧劇呢?有冇諗過咁樣係會嚴重影響附近商戶、居民的商業活動及正常生活呢?有冇諗過會嚇怕甚至對遊客區的遊人造成傷害呢?難道取道別的路線就去不了遞信嗎?”贊成在新馬路遊行的網友,說的是:“新馬路係澳門的市中心,遊行隊伍要求行經新馬路,我覺得好合理。唔行新馬路,唔通行路環健康徑?俾邊個空間(public space)你行同你肯行邊個空間,絕對有政治意義,講到底,行條偏僻路,就係中國人唔想‘家醜外傳’,咁你將心比己,你有訴求,叫你行埋一邊,行完都無人知,你條氣順唔順?”
這兩段留言,現在回想,除了代表澳門人對遊行路線的分歧外,還象徵了兩種不一樣的價值,前者的邏輯是,愛澳門就不要影響澳門的正常秩序,甚至嚇怕遊客;後者是請不要用家醜不能外傳的觀念壓抑有訴求的人。這兩種價值的碰撞,像“澳門人沉默不沉默”和“澳門是‘河蟹’抑或和諧”一樣,其實是澳門人對自身社會價值進行重塑的過程中的一種角力。
(我們的世代.之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