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1 10:00:00小鳳

人力資源其實是人來的


文/林玉鳳

 

  在電視台的節目中討論人口政策,說到統計暨普查局剛剛公佈的25年後本澳人口預測數據,本地人口將由去年的四十八萬人增加至2036年的六十六萬人,如果外僱人口也計算在內,統計局推算至2036年,本澳的總人口將由去年的近五十六萬增至近七十六萬人,幾乎是回歸時的兩倍,有人擔心其他社會配套跟不上,也有人認為「人多好辦事」,人多了所有問題仍然可以解決,在坐的劉羨冰校長忽然說:「我們其實不應該把人力資源只視為資源,就是外勞,他們也是人,他們來到澳門,除了提供勞動力成為人力資源,還要在這裡生活的。輸入外勞時我們不應該只把他們看成是資源,還需要考慮他們在澳門生活所需要的設施和空間。」真是一語中的。

  回溯歷史,我們其實一直在犯同樣的毛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內地開放持單程證來澳的移民申請,對很多澳門人來說,那是家庭團聚,對剛起飛的製造業來說,那是大量的勞動力,那年頭,不要說政府,澳門整個社會都沒有什麼規劃概念,沒想到人口來了,不只是生活在一個家庭或一間工廠裡頭,於是,突然之間我們屋不夠,木屋區不是僭建就是板間房,我就見過有些人一家六口住一個房間,六口人大大小小的睡在一張大木板改裝的床上。當年剛上學,還清楚記得上學期只有一個班級,下學期開學的第一天,課室坐滿了也站滿了小朋友,老師要即時為大家分班,多開一個班。

  回歸前就開始的投資移民政策,當時只是一個刺激房地產業的政策,目前是消耗三萬個令樓價節節下跌的空置單位。投資移民一家幾口對澳門整個社會的壓力,幾乎是十年後才被考慮,政策終止雖未算為時已晚,但那部分人口對後來的教育醫療以至其他政策的壓力,已經難以有效舒緩。當然,多年來的外勞政策是最明顯的,這幾年多的時候有十萬,但同一時間我們幾乎沒有任何配套,只是一心利用這些勞動力,結果弄得大家上班擠車下班下班擠著買東西,效假擠著廣場和公園,去醫院的人龍越來越長,怨氣無法渲泄,只好遷怒於外勞,狂罵「賓賓」。

  如果過去十年,我們都把人力資源看成是人,而不僅僅是供我們消耗來發展的勞動力,想到他們來澳也需要居住,吃飯,要出行用公交,要使用公共空間,要看病,也許我們的整體政策和設施的規劃就會好一點。如果我們真的有人口政策,希望,所有人力資源都會被看成是人,包括本地人,記著,我們除了工作,全都要生活的!

文:原載2012111日《澳門日報》“新園地”版“筆成氣候”專欄

圖:http://www.northwood.co.za/wp-content/uploads/2012/04/human-resources.jpg

Canes 2012-11-02 15:36:14

感謝妳分享了劉羨冰校長的一段話,也十分認同妳的觀點.